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想念太白山(陕西西安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游记)

[游记]想念太白山(陕西西安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游记)

2008-07-22    1life.com.cn

游 踪 太 白

《中国地图册》上介绍太白山:“秦岭主峰太白山海拔3767米,是青藏高原以东著名高峰,山间原有自然面貌保存完好,有典型的第四纪冰川地貌。丰富的植物、珍贵的野生动物和多种药材,已辟为太白山自然保护区。”这短短的几行字是我对太白山最初的了解。
在一九九三年四月下旬,我和三位同伴在太白山中游玩了三天。从此之后,太白山那苍茫的身躯与悠远的情韵便深深的印入了我的心中。

.1.
去过华山之后,我心中便平添了十分胆量,于是考虑去玩太白山。“太白积雪”是陕西省著名的“关中八景”之一。
其实在读高中的时候,我已对太白山留了个心眼,那时,我看了贾平凹的小说《太白山记》。其中荒诞的故事深深吸引了我。我想,我能否如贾平凹一般去领略一下它的风情?想是想,却不想一定去做到。
到了陕西,头一年没听人提起过太白山。显然是太白山的魅力不及西安附近的景观,如西岳华山、秦始皇兵马俑等等。人们把它摞在了一边。我也几乎把它忘了。
不料,在九一年,太白山里出了故事。事情是这样的,有八个青年人,其中有大学生和工人,结伴进太白山游玩。他们下山的时候,想玩出个名堂,自辟一条路。怎耐原始森林不好玩,他们 在没粮、没火、又及其寒冷而本身缺乏野外生存经验的条件下,终究没有成功,并且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因各种原因,八个人走散后,只有一人自己走了出来;三人在奄奄一息的时候获救,另外找到了两具尸体;剩下两个失踪了。这件事激动了很多人,人们便纷纷扬扬、谈论起太白山来了。太白山的魅力陡然间变得悠长了。可是我不敢冒然去玩险,深怕做一个无谓的牺牲者。然而太白山这个话题已时时萦绕在人们的嘴边。
在城市里生活久了,日子是极其乏味的。有一次我和张浩闲聊。我开玩笑地问:“到太白山去玩,如何?”不料张浩胆气冲天,当即表示坚决同意,并且马上认真筹划起来。却使我成骑虎难下之势。玩笑开大了!话真话,这时候我对于太白山是恐惧甚于兴趣。我和浩子是好朋友,我先开了口,又不好意思收回。于是我和他一面筹划,一面却想着:筹划归筹划,去不去又是一回事。
我完全可以不去。到这种地方去无异是以自己的能力作赌博。在我的印象中,原始森森是易进而难出的。我害怕这种完全陌生而又具危险的环境。学友们也对我们的决定表示怀疑。
表面上还得做个样子。好几次与张浩一起,用几个晚上的时间,点烛谋略,考虑各种因素,尤其是要吸取别人的教训。我至今保留着一份清单。里面列了很多开始想去太白山的同学名单。到最后,很多人以各自的理由推脱了,只剩下我、张浩、陈伟和陈琳四人。可见,组织人去太白山是相当不易的。
而一段时间以后,我已决意上太白山了。最终使我下定决心的是咸阳市彩虹电子厂厂庆时展出的几幅太白山原始森林的风景照。那显得幽远而荒凉的景象着实吸引了我。刹那之间,我想我真的应该去一趟太白山!虽然我心中有些不放心。我真的很不放心,以至于临行时心中还在打鼓。但是,我们终于成行了!
临行前,同学们与我们四人作别,并煞有介事地说:“你们别担心,规定时间内不回来的话,我们马上上报系里。让他们想办法救你们。”这一个说:“您放心!我保证给你们买一个花圈。”那一个说:“我给你们烧香。”好像我们的行动将是一次悲壮的行动似的。
我们从提出去太白山到最终成行足足化了好几个月的时间。话说回来,不管准备得怎么充分,我们都是心里没底的。我只怀着一个信念,那就是:别人能去,我为什么不能去!一想到这,心里便坦然了很多。是啊!玩过太白山的人又不止一批两批,我有什么害怕的呢?
很高兴,我们成行前得到了220元的赞助。来由是这样的:陈伟与钟启福把捡的100元钱和阿黄与张浩打赌赢的120元钱作为我们的基金。

.2.
我们每人带了一个包,里面装满了所需之物。吃的有:饼干、牛肉干、火腿肠、午餐肉听、冰糖、巧克力、山楂片;穿的,我带了一件棉袄,其他三位分别带了毛衣;喝得暂时还没买;用得有:火柴、打火机、蜡烛、卫生纸、胶带纸、塑料薄膜、斧头、匕首、小刀、绳索、手电筒、被罩等。能派上用场的尽量都备上,还备了一些常用药品。

.3.
此次旅行我们最大的失误是没有确定路线。因为我们没有当地详细的地图,也没有什么资料可参考。为此,我们吃了足够的苦头。本来,眉县有通往太白山原始森林公园正门的班车。我们买了到眉县的火车票,却偏听人言,乘到了蔡家坡。回头绕过眉县,又乘往太白县城。路上经过一个地方叫鹦鸽,从此地也能上太白山。不过只能算“野路”而已。野路不野路没关系,只要能上太白山就行。可惜我们又一次轻信“过来人”言,一直到了太白县城。
车过眉县不久,便绕上了石头河水库。水库建立在两山峦之间。它的库面面积不大,但水质很好,碧绿清澈,明显是山中之水没受到现代工业的污染。库边钓鱼的人有几个。山峰给人于雄伟的感觉,而水库则给山峰平添了几分秀色,给人于一种舒适,一种信心。
车在山腰间颠簸曲折地前进。我探出头一望,有些害怕。这窄窄的公路下面是空空的,几十米以下是水面。车子一直沿着水库边缘走。水库越来越窄,水越来越少,终于只成为一条河了。这河就叫石头河。山里人都知道这条河。此时,车子与河并排着。水在外面哗哗地响。

.4.
约过四个小时,汽车到达太白县城的时候,天快黑了。
我们一下汽车,便不顾旅途的劳累与饥饿。四处打听县城里哪儿有发往太白山的汽车。本地人说,这儿没有发往太白山底的车啊!他的话无疑使人们大失所望。我总以为,这儿会有一条直通太白山的公路,然后我们可以当晚乘车到目的地,顺顺利利地准备第二天爬山的。
热心的本地人介绍说,其实这城周围的山都是太白山的一部分。山上有很多寺庙,值得我们玩一下的。比如这一座,他指了指城北边的山峰给我们看。此时暮色沉沉,山的巨大的黑忽忽的轮廓就印在不远处。其中有几点光在闪耀,不知是灯光或是火光,显得煞是神秘,也有点阴森。可是我们都没有兴致,只有叹息。
接下来只有找旅馆的份了。恰巧这几天宝鸡市的中学生运动会在此举行。城里唯一的一座好旅馆被他们包下。我们只得找了一家小旅店。住宿费很便宜,一个一晚只有1.5元。只是条件差了点,电视机没有,连方便一下都得下楼穿过一个院落,而且只此一处,不分男女。
在外面吃了碗面后,回到旅店,闲得没劲,于是四人又上街,看镇的夜景,顺便打听太白山的消息。
小镇模样儿很朴素,没有很宽的街道,没有雄壮的高楼。走在小街上听不到机器的轰鸣、见不到飞驰的小汽车。小城的宁静对我来说是非常新鲜非常怡人的。小城躺在大山的怀里,享受着轻柔的风送过来的摇篮曲,它静静地睡着了。我闻到了大山老人赋予它的特有的气息。好清甜的小镇!我在朦胧的小街上心驰神往。我终于领悟了,山里山外,不是一个世界!
我们在街上入放松了一圈。路边有几家小店铺还未关门。我看到了其中一家店铺里 正 放着电视,走近一看,是《神雕侠侣》。不远处是一个录像厅,能听到录像里的声音。我又不禁责怪起自己的感觉来了。原来,太白镇也并不“遥远”啊!
张浩他们打听好了去太白山的路,买了几瓶雪碧,准备第二天跑回头路。为庆祝我们的行动,浩子又拎了两面三刀瓶葡萄酒回了旅店。可酒味不大好,浩子没喝几口,就把两瓶一块儿扔了。
睡觉还早,我们便在一块儿讨论。话题转到后面那座山。我说既然到了这里,就抽一天时间先玩了它吧,再回头去太白山也不迟。看看他们三个都没表态,我也只得随他们了。浩子只是说既然出发了,就一定要玩了太白山。说实话,这时候,我心里动摇了一次。
之后,我们躺在床上,讲笑话,一起轻声地唱歌。我感到我们的心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第二天早上七点,我们搭车原路返回。在鹦鸽站下车。

.5.
在鹦鸽站下车后,我们填饱了肚子,又买了些吃的东西带上。上午十点多,我们进山了。
要上太白山,需先过柴胡山。
我们在山腰里行了二个多小时,路边出现了一座小庙。小庙没有人管理。案上供的大概是山神吧。佛案上有几支残香;地上有供人跪拜的蒲团,已积了一层灰。上山前听山里人说,要给山神烧上一柱香,以求平安;否则有些怪事真会发生的。如好不端端头晕眼花失足啦、鬼魂附身啦等等。我们没带香。张浩便燃了一根烟插进香灰里,道:“当我们安全回来时,再给您敬吧!”好像这样心里才安稳些。
人离开现代社会愈远,人的现代观念、思想也愈显得薄弱,而人固有的原始信念又会一一出现了。这是一种很无奈的现象。
经过山神庙不久,我们到了一处坡。绿油油的坡上,人为地整出一块平地;平地上盖了几间瓦房。前面有一小块空地,50m2左右。空地边有寥寥的几颗树,形单势孤。这时山坡上出现了三岔路口。我们不知道该走哪一条路。于是派人顺山坡下去,到那里问路。那屋里隐隐传出纯甜的小孩读书声。探路的回来,一问,原来是一所小学。
我绕过小学的时候,不禁特意看了一眼这座旧房子。心中叹着:这学校真的孤单!虽然有三、四家农户在边上与它作伴,但我总觉得它很孤单!不知这里面的老师作何感想?
这柴胡山的大部分山坡都成了绿绿的麦地。有一处地方,绿绿的麦地里,高高的几颗杨树刺向天空。一屋房,二个小孩纤弱地点缀在远处。看这,我心中有股从没有过的苍凉感!虽然说,绿绒绒的小麦地和金黄色的油菜带交相辉映,使我满目一新。
山坡开成了田,于是树便少了。好不容易路过一块有树木遮阳的地方,就不再犹豫,歇了下来,喝口水,看看远方。远方群山之中有一片白,想心是太白积雪吧!一问农家,果然是。可是农家又说,这儿距那儿有160里路。
太白山在远方向我们微笑,而我们正体验着说不尽的辛劳。

.6.
三个多小时后,我们绕过了柴胡山,开始爬一个大坡。自此,我们上了太白山。
坡上有一条小路,斜斜的往上,延伸在山林深处不见了尽头。路的一侧是杂树林;另一侧是个小山谷,底下盈满杂草杂树,时时能听到鸟鸣声。
这条小黄泥路是人工开出来的,很斜,而且表面光光,路当中竟没有草。有些地方我们得手脚并用以保持身体平衡。有时抓住路边的草茎或树根,一步一步小心地往上爬。太阳毒毒地烤着我们。我们的体力损耗很大,只得爬上一会,歇上一会,补充点水分。要歇上一会,也并不容易。因为坡上很多地方实在太陡,人都坐不稳;背包往地上一放,就会自动地往下滑。再看看下面,看看旁边,很心虚的。
就这样熬了约一个小时,好不容易上了小山顶。人已脸面通红,声嘶力竭,只剩下喘气的份儿。于是有气无力地叫一声:“终于爬上了!”便二话不说,把包一卸,在树影下坐了下来。坐着不放松,又脱下外衣,垫在地上,躺了下去。
放眼四周,一边是通往高山密林,其余方面皆在我们的视野之下。在这道山梁里侧的山窝中,我看到了几家农户。
在这里,天地浑然一体,视野开阔。又有山风一吹,我就一下子感到了爬山的乐趣。
小时之后,我们又穿行在山林中了。
丛林之中只有一条小道,道上铺满了落叶。已显出原始森林的味道来了。不过我心下有些疑惑:这就算原始森林吗?树密了点,可也不粗、不高,粗枝败叶的。咋不见野生动物呢?
也许是因为相对而言,此处离山下农村较近吧。因为在路边我发现这荒山野岭中山民开辟了几片小地,种上了麦、油菜。这金黄或草绿的小片片能成为他们明天的希望吗?能满足他们播种的目标吗?他们真的这么耐心吗?我不禁感慨于现实之中的山民们。他们是勤劳的,又是无奈的。

.7.
在山下听人说,山上进山道上每隔五里便有道观或寺庙出现。因而道观或寺庙成了我们心中行路的方向与目标。我一边走,一边盼着道观的早些出现;心里却在想着,这些深山之中的观庙是否与城市之中的一样漂亮?那些修行者人多吗?他们是不是很凶恶?会不会杀人越货?现实真让我惊讶:我哪来这么多不着边际的想法呢?
行在深山老林中,几个小时了没遇上过一个行人。在这很少能遇到人的原始森林里,我心里多少有一份压抑的感觉。
走了又歇,歇了又走。在一次休息时,我上坡查看了一下地形,忽然发现前方有一所精致漂亮的小楼。在这种地方竟会出现这么一个建筑,与周围的环境太不谐调了。我知道我们要与修行者打交道了。说实在的,我希望我们经过的看到的寺庙很威武很雄壮。但这是根本不现实的。所以我没有兴奋的感觉,反而有些担心,甚至有一种“害人的陷阱外表总是美丽的”这种感觉。
绕过小山坡,我们到了第一个目的地。这里的地名叫“下白云”。三间破平房围成一个凹字形。这便是我一直期待出现的道观。道观中央有一块石头平台。我们到的时候,一个老道士正坐在平台边发呆。见到我们,他一愣!
我们上去恭恭敬敬地叫了一声“师傅”,然后问有没有开水。道士说:“有,我刚烧好二壶呢。”他立身进了侧房。一会儿出来,拎了两热水瓶,拿了两个杯子,倒上水,放在平台上凉会儿。然后他跟我们聊天。
观场地上挺干净,老道的灰色道袍却只能说是朴素的脏。正房是供神仙的。一侧房大概算是厨房吧,另一侧房——不经意的一眼,看到房门口摆了只桌子。有一老道拿着毛笔,似在抄写经书,而两眼却直盯盯地看着我们——一会儿他抄完了经书出来,一脸的慵懒,给我一种较可恶的感觉。
第二次倒开水了,可这次倒出来的开水很混浊,带着一些泥土,甚至些乱七八糟的东西。质量太差,令人恶心!这还一元钱一瓶呢!可待杂物沉淀后,还得喝!因为山里能喝的水实在太少了,我们一滴水也不能浪费!问及水的来源,才知是我们来时所经过的道观下的小水池。1m2不到的水面上,飘着些落叶、果壳、腐烂物等,水质已变了。若在平时,这水能喝吗?
他们休息的时候,我一个人绕到了观后。观后还有一间房,也很破。里面光线很暗,阴测测的一点声音也没有。案上隐约供着几尊佛,不知是哪路神仙。我见同伴没来,便怯怯地从旁边溜了过去。寂静无人的地方总是不由自主的令人恐慌。
再往后去,便到了先前我所见的建筑。这漂亮的建筑原来是座了望亭。却让我吓了一跳!一会儿,小伟过来,在了望亭留了个影。回来经过破庙,依然快步走过,丝毫没有进去探究一下的心情,实在是心怯!
休息够了,又打听了行进的路线。我们准备动身,这时张浩突出奇想,问那老道所抄经书卖不卖。道士说不卖,一脸的坚决,可又加了一句,可以送。浩子一乐,真得拿了一本蹩脚的书法、差劲纸张的手抄本。这本书后来我在菩萨大殿里翻了一下。难懂,也没兴趣看。张浩说,我都不看,你还看啥!
下白云不到的地方,我们第一次遇见人。是两老头游山下来。在下白云又听说,有两人先于我们一步上山去了。

.8.
我们一边踩着松软的落叶,一边四处张望。但见得原始森森里的树并不全是粗大的。有些片儿全是小杂树。树枝光秃秃的,树叶潇潇洒洒地铺满地面。天长地久,它遮住了我们上山的路,路只剩下一个轮廓。
我们刚到上白云的时候,道观里没有人。观外的小桌上却泡着两杯清香的茶。想必是观里是有两个道人了。浩子一见茶,便无所谓地一口喝了一杯,重又泡上。剩下三个“比较腼腆”,没好意思喝人家的。
过一会儿,一个道人捡了些树枝、丫叉回来了;另一个始终没见到。这是一位中年道人,两道剑眉,长得很英俊。只看一眼,我便奇怪,他何以会穿上这么一套与世无争的灰灰的道袍呢?道士没注意我们的神色,落落大方地用陕西方言与我们聊了起来。谈话内容大都是有关太白山的,山里的人,山里的庙,山里的风光,以及山里的季节等等。谈到山底下树木已经发芽了,而这儿却还没有。他轻轻松松地说话,给了我们一个真正道士的形象。
走之前,我们给水壶加满了开水,小伟要给开水钱。道士说:“其实给不给无所谓。”话干干脆脆说了出来。这与下白云老道开口要钱的口气完全不一样。而我也理解了开水收费的现象。他这么一说,我不禁又是一怪!小伟坚持要给,道士看也没看,说那些就放到捐款箱里吧。世俗利禄不放于心的神态。
从上白云的一片平地上可见到下面下白云的了望亭。看是不远,但不见一段来时路的痕迹。
上白云的水质比下白云强多了。水池面积不足半平方米,水也不清澈,但必竟没了下白云水池上的那些污物。让人看起来舒服些,不至于有恶心的感觉。

.9.
我们的下一站是骆驼树。这地名想是因树而来吧。其实这树外形并不像骆驼,只是树杆粗大垂朽,老态龙钟,与耐苦耐劳的骆驼有神似而已。
我们也垂垂累了,如这深山里的老树,便在树前的平地上铺开塑料薄膜休息一会儿。这一块平地是人工平整出来的。前面有一座房,分几间屋,想是供旅游者或是其他行路人休息的。可是里面空空如也,房门也锁着,行者甭想进去舒服。不过在外面平地上看看风景也颇有兴致的。淡淡的远山与满山随风而动的松树把这眼前点染得如悠然的水墨画似的。悠悠然的心情盈满了我的全身。
绕过平房,紧接着又是几间屋。屋里晾了些衣物。据说这屋叫做“骆驼寺”。但我经过的时候却看到一个拎着水桶的小道士。一时便脑子转不过弯来,不知是骆驼寺还是骆驼观。不管它了,继续上山吧!

.10.
连绵起伏的太白群山横亘在天地间,如一位历史老人面带苍容向我们诉说着每一条隐隐皱纹的故事。我们渴望走近他,了解他,渴望与他对话,在尘俗之外与太白老人做心与心的交流。太白山,我们来了!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太白山盛产人参。可是不知怎的,太白金星一怒,把整些儿人参一株不漏全移到了长白山。太白山于是黯然无光,消声隐伏了起来。可是太白金星毕竟是从这儿得道升仙的。于是人们还是把这一片山称为“太白山”。于是千百年来许许多多的道家弟子沿着他们始祖的足迹进山盖屋修行。也有众多的佛门弟子羡其深山老林与世无染而入山。
这菩萨大殿显然是和尚当家了。
大殿这个地方本没有什么特殊。它建在一道山梁上。旁边有一方池水,竟也常年不干。尽眼望四周,是山,是树,是白云;但在整条进山路上,它是特殊的。它是近山与深山的主观分界处。在它以下,每隔五里便有寺或观,而在它以上,则要每隔二十里才会出现修行的处所,而且处所里并不是时常有人、能供住宿的。
每年的清明时分,大量的信徒,男女老少沿着这条路上山烧香拜佛。一路走,一路拜,到达这里恰好需要一天时间。要再往上的话,便难了!要在这住上一晚,第二天才能继续上山。否则夜不着店,只能风餐露宿,面临严寒、迷路、动物袭击等多种危险。而往往是很多人至此筋疲力尽,住了一晚后便打道回府了。即使这样,他们对菩萨的信仰也可算至诚了。大殿的家业因而得以不断增大。
大殿现有三座平房,布置成品字形。其中一座是红墙瓦房,刚刚竣工。菩萨的金身大法相早已供奉中堂了。另一座是做禅事用的,桌上也供着几尊泥菩萨。留宿的行者呢,只能借宿在最老最破的泥房中。而“眉县佛教协会”的木匾堂堂正正、稳稳当当地竖在门侧。这是对住持予以工作上的肯定。老和尚自是骄傲不已。
老和尚已经五十多岁了,一身布衣,标准的出家人打扮,神态安然清闲。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是一个人孤零零地生活着,甚至半年见不到一个行者。板门上贴着一张纸,那是和尚的作息表。从早上四点半起床,念一个半小时的经,到睡觉前再念一个半小时经,一天的时间被安排的满满的。和尚自称:“我的生活是很有规律的。”其实他在这能有什么可干呢?我想无非是念经抄经、烧水做饭、拾柴、锻炼一下身体,然后把场地打扫的干干净净。除此之外,估计他只能对天发呆了。他的生活是清苦又枯燥的,对世外的了解只能通过一只小收音机。
“我家在山下一个村里。我的家里人儿子儿媳妇等对我不孝顺。我一怒之下当了和尚,被派到这里。只有家庭不幸的老头才会跑出来做和尚……”
“教中和尚分九等,我已是最高等了,相当你们的‘大学毕业’,我随便到全国各地的什么寺庙,同行们均会热情接待我。比如我上次去洛阳白马寺……”为此他给我们看了那份盖了几个红印章的证件,“我等级高,所以在这修行,条件好些,那个老和尚只修到五等,所以他要到条件更差的深山去修行。”
我们对他的故事并不感兴趣,搭讪之后,我们便观赏四周景色。我还给张浩照了两张:“金鸡独立”和“黑虎掏心”,一展他山中浴晚霞而“练武”的英姿。我们还和小伙聊天。我们到达大殿的时候,一个老和尚、一个老帮工和这个小伙早到有一个多小时了。住持说的老和尚就是指他。
晚上吃的是面条。和尚卖一元五角一碗。这碗面里边面条和水各占五成,上面只浮了几片野菜叶儿;盐是放的,但没有味精,油是更加没有了。用老和尚的话来说,是“这种面条放到咸阳市里是没有一个人会吃的!”我当然还是吃了下去,很难受的,但这样可节约一点干粮。
其实我们一到大殿,就预备在这过夜了。我们虽然带了睡具,但是真让我在这野山中过夜,我却是不敢的。到了晚上,看一眼四周,黑乎乎一片,没一点儿光;听一下,山上传来飕飕的怪响声,真让人毛骨耸然呢!而且,刚听说这山上有几种吃人的东西,有什么中野彘(可能就是野猪)的,在山中经常出没;还有黑熊。我还哪敢呀!我们是来旅游的,不是来玩命也不是打猎,我们何苦要自找烦恼呢!况且一路看来也没有睡的好场所,露天的话,山中这么冷,点一堆小火是不顶用的,倒还得担心森林火灾。因为这落叶太厚了,又干燥。所以姑且在庙里住一晚吧!虽然要交五元钱每人,但毕竟有了个安身的所在。这小泥屋又黑又潮又闷,只在一面泥墙上留出一个洞口。我们四个就弯着腰进去了。里面所需的物品,住持已给我们准备好了。我们打开手电,亮了油灯,一看,哈!今晚可是难得了!一条竹席铺满了这屋,四边有墙上落下来的一层泥土来。四个破薄团,外面包了一层塑料薄膜,这是我们的枕头。每人有一条被子,但又黑又潮,谁也不想先盖上。
和尚要歇息了,先过来关照了几句:“这儿晚上照明只用煤油灯,蜡烛用不起,太贵了。煤油也涨价快用不起了!你们早点睡,把灯熄了。”
于是我们灭了油灯,亮了蜡烛。但并不是准备睡觉,而是聚拢了说说话。寒冷的夜里,外面是不绝的呼呼风声;里面偶尔有老鼠在墙侧窜来窜去。就这样,我们一直聊到零点多。实在睏得不行,就缩了身子躺下。我本想睡个安稳觉,好好休息一下。可是张浩偏偏要给我们讲故事。故事是这样的:大荔县一个旅店老板,是个老头,趁客人熟睡之际,用斧头杀人。先后杀了十多人才被发现。我听了,心中颤颤不已,想:荒山中的这个和尚会不会是这种人?因为我睡在最外头,首当其冲的是我!我就把供放蜡烛的木段放在洞边,如真有事,也可反抗一下。我一边躺着,一边迷迷忽忽地想和尚会不会来害人。直到听到“吱哑”的开门声,我立时警觉起来。过一会儿,却听得老和尚在念经。原来天快亮了。可是的脑子还晕晕忽忽的,几乎一刻都没放松,白天行路能有精力吗?一思量,无论如何得好好睡一会,最多成个糊涂虫。但老和尚念经我又睡不着!真是不幸!直到和尚念完了经,我总算得一会安歇。算一下,大约睡了一个半小时。后来,老和尚来叫我们起床。时七点半左右,天已大亮了。
我们吃罢早饭便想动身。临走时,住持再三叮嘱我们千万不可冒险,走不动了就原路返回。说以前两失踪青年至今没找到呢!我们可不在乎他说的这些,轻轻松松上山了。

.11.
老和尚说的一点不错。这往上的二十里山路确实很难走。说它难走,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这段路大部分是上坡路。而接连不断地走上坡路是极耗人体力的。一次休息过后,每每只过半个多小时,我们便已累的气喘声嘶,迈不开步子。这时张浩的小斧头便派上了用场。他砍了四颗小树,给我们每人做了一根支杖。这小小的支杖此时竟意味着,我们真的成了若行者!在峰回路转的时候,也偶尔能走上一小段平路。这时脚步便一下子感到了轻松。我心里呢,就把走平路当成是上山过程中的一种休息方式了。
二是路本身不好走。不像华山那样,游览路线上全是人工修成的石板路或石阶路,一步一阶能稳稳向上。而这路呢,表层泥土里混上了大量的细砂、小石块,甚至凹凸不平的大石块,上面往往还覆盖了一层发烂了的落叶。上午时候,天气并不冷,可我们的脚下已经踩到雪了。这密林里的雪得不到阳光的普照,因此很难全部融化,更有一部分雪冻结成冰,而落叶把它掩盖的不露痕迹。我们几个不甚留意,踩到上面,一路上便滑了好几跤。一些必经的路上,即使加倍注意了,也免不了有点差错而滑上一跤。
三是这路两边虽无什么大险之处,但它却曲曲折折、低低高高,举目四望,上上下下全是树,头上是一片天空。野林子里本没有路,路是人走出来的。有几段路的路迹不明显时,每个方向便都成了路。于是我们只能小心翼翼地边走边探,好在走不多远,我们便能发现能证明此路是正路的标记。那是一些细小红线,绕在路边的小树枝上,随风飘动。几处有岔道的,旁边有红字写明了,或在石头上往正道方向画了箭头。原来这人,包括经常走这条路的修行者,最怕迷路了。一旦迷路便很潇洒地脱出身来。我们一边走,一边小心谨慎,时刻留意着这些路边不太明显的路标。较长时间不出现路标,我们心里便会惴惴不安。
路虽难走,但我们走得还算自在。因为有一路的风景陪伴着我们。这儿的风景只有自然风景。它们很随意地靠在它所靠的地方,千百年来,没有人评证过它们,也没有给它们立过“传”,甚至它们的存在是被当作过往行者的路标而已。可是我很颀赏这些。我敢肯定,这些风景是我在任何公园都颀赏不到的。这些很无意的风景其实是最有个性的风景!
这里是一片老林子,路的两边尽是些枯树枯草等,不似山下已山花烂漫了。林中之树一般也只碗口粗,似腰粗的树沿路也见得几株,形状很怪。而模样很漂逸的树却不少。引得我们爬这树,上那树,只顾照相。
我更心动于一些石头“景点”。比如,斜坡中竖着这么一块不知从何而来的大石头。不知是谁涂上了三个字“将军石”,它便成了“景点”。这“景点”一旦被我们承认,便成了真正的景点。还有“一堵墙”,说穿了还是一块大石头。顶部面积不大,而且不平,离地有几米高,四周空荡荡的。在环境衬托下,它是孤注一石,颇有气势。我呢,坐在原生在“墙”上的枯树边,两手放膝上,仰望,俨然是一位世外修行的高人了!此时的我,也确实能感到天地的苍茫。还有,路边无缘无故地生出这么二块相隔很近却不相连的大石头,称为“姊妹峰”。也许它们真的是姊妹。日出日落,它们长相厮守,并守在路边,好奇地注视着一代又一代稀有的山中行者。当我出现在它们面前时,它们头上的树都很粗了。
这二十里路,我们足足走了四个半小时。

.12.
我们始终沿着明路上山,不敢乱走一步。终于在转过一个九十度弯后,眼前豁然开朗,好似“柳暗花明又一村”,令人感觉一新,心情骤然放松了。首先看到的是路边一座头顶青松的小石壁。石壁上雕刻着三个字“斗母宫”,不知是哪位先人的手笔。这无疑是“斗母宫”的门牌了。随后是一道较宽的山梁。山梁平平的。平地上以石头磊起了墙,三面石墙,一面石壁围成了一个小院落。小院落只在北面的墙上开了一扇门。我们累了,等不及进院,便在墙外的平地上坐了下来。静观前方,不觉心旷神怡,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原来这儿竟是一处秀美绝伦的景色!于是,不知不觉忘了疲劳,又站了起来。此时此刻,我明明白白地感觉到了陶渊明“悠然见南山”的美好心境。
首先有“鲫鱼背”。它的三面临悬崖,剩下一面有一条小道延伸到平地上。顽强的松树茁壮成长于山石缝间。它舒展着枝条,遥遥地向我们招手。登高远望,连绵的远山、莽莽的森林,它们赋予了自然界更深更悠的意境。还有一片山峰,腾起数百米之高,傲然屹立于底下大片山坡、山谷之上。这实在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更奇的是这山峰之上有一小间屋,破则破矣,但建造它绝非易事。不知是哪位先人具备了足够的耐心、冒了绝对的危险建造了它。在“鲫鱼背”的底下有一小道能通山峰,可我们四个没人走一走,去探探山那边的风景。或上小屋领略一次君临天下的感觉。一方面有心懒的原因,另一方面却是心怯。这山峰看似太险了,连过去的小路也较险。路很窄,一边是绝壁,一边是很深很陡的斜破。
等这片风景全印入我们的照相机时,我们就跨进了那道石门。一边大声而有礼貌地问着:“有人吗?”叫了几声,没人应。一看,两边的几间房都上了锁。一只破铁锅、几只脏瓷碗扔在房外。边上有木柴,还有燃烧木柴留下来的痕迹。我们本想在此煮点开水,可是那铁锅实在太脏,怕是洗也洗不干净,我们不敢用,只得罢了。其实这水还是很干净的。水池离南边石壁不远,水是从石壁间流出来的。一部分涉进了泥土,汇到了池里;一部分凝固成了冰,厚厚的还没有融化。
我们在石桌、石凳上坐了下来,吃点东西。张浩闲不住。他见院内横着一木杆,顶挂着破三角旗。他就拿出铁钉、斧头,又把旗给竖了起来。旗在风中飘扬。
这里海拔高度大约是2800米。下山经过这的时候,小伟打开收音机,能清晰地收到陕广台。
在山中呆了这么一段时间,我对山已经有了感情。对山中的每一峰每一树都很有兴趣。大自然把这儿的一切都点缀得完美和谐。我深深地怀恋这片景色,怀恋我和山的这份缘分。毕竟多少年来,与这片深山有缘分的人不是很多。而我幸运地成为了其中一个。

.13.
斗母宫至平安寺的那二十里山路,比较平坦。虽然路在山林中曲里拐弯,而且有几段路被小片的积雪覆盖。但我们只走了两个小时左右便到了目的地,这使我有点不敢相信。因为前二十里路可化去了我们四个多小时哪!
如按古代的风水学说来讲,这儿绝对是个好地方。这儿是三道山梁的交合处。沿一道山梁而下,有小道可通鹦鸽;第二道山梁,就是我们一路过来经过的,也能辗展到达鹦鸽。第三道山梁也有小道,这条道便是继续进山,到达明星寺,甚至太白山主峰的路。这条路的路边,距平安寺二、三十步远的缓坡上,有一个小水池,面积不过0.3m2吧,最深处不超过0.2m。水清澈见底,我们离开的时候还灌了一壶水。这个水池是这儿附近唯一的水源,水从上边泥里汇到了这里。池水蓄多了,便柔柔地溢了出来,又渗进下面的土里去了。建在这儿的平安寺是得了个好风水。远走四周,空旷幽远,视野开阔,是低山,也是山谷,只在寺的背后一百米外留了一座小山峰,给平安寺增添了一份有力的靠山。然而令我惊讶的是:平安寺竟破坏如此!
寺已经被毁坏了,没人住。寺小,想想可以原谅,毕竟山深路远,求神进佛的人们不一定能坚持到这。可是它如此,再深山里的寺庙能如何呢?所以我觉得不应该成这样子的。
寺的墙是由小石块磊起来的,屋顶是由不同粗细树木架起来的。寺里置有佛龛。几尊小佛杂乱地倒在龛上,几尊小佛掉落地上,碎了。从现场痕迹及部分黑的屋架来分析,这寺可能是被一场火毁的。这火是怎么来的呢?我有了一种不详的推测。
我们在菩萨大殿的时候,住持曾给我们讲了一些山里的人和事。自古僧道不同家。和尚与道士之间时有矛盾产生。然而有一点他们都相同。他们都是修行者,都愿到深山里来修行,以获得一个良好的修行处所。可是深山里好的修行处所并不多。住持说,这太白山上有一座寺,原来住着一个老和尚。那年秋冬来临,山上积雪不化,严寒逼人。寺里食物供应不上,和尚难于生存下去。于是他锁了门,下山去了。来年春夏之际,他又上山,却发现他的寺庙被两个年轻道人占住了。和尚据理力争,结果道人把他的破衣被摔了出来。一个老头子就这样被迫离开了寺,凄凉地下山了。于是就出现了道人住寺庙的不合理现象。
我想起了我们经过的骆驼寺。在寺前面我却看见一个拎水的小道士。我想,这平安寺的破败是否跟僧道之争有关系。
我转到了寺的侧面,蓦然看到有二个并列着的土堆,我猛的又吃了一惊!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这两土堆的外形太像当地农村实行土葬的坟墓了。而且两土堆的一头都种着一颗松树。树已经很大了。种树是纪念死者的一种方式。这平坦的山梁上独独高了这两个土堆,实在是令人费解的事。
我指着土堆对同伴说:“看,这两堆像是坟墓吧?”同伴调侃道:“哪儿会呢!”便自顾自得在土堆边铺下塑料薄膜,吃了点食物,躺下休息了。这一休息足足有一个多小时。这时候,我到另一边的缓坡上坐了下来。前边是一个小山谷,长满密密麻麻的原始树木。乍一看,呈一片暗红,仔细一看,却是一片灰色。我揉了揉眼睛,霎那之间又看到了那一片暗红,迅即又是一片灰色。这是为什么?我的视觉错误了?是真是幻,我自己都不敢相信了。
坡面上有一层干枯的野草。我在上面躺了一会,睡不着,总是心惊于那两个莫名其妙的土堆。就起来,在坡的周围转了一下。往鹦鸽去的一条小道边,树荫下的积雪凝固成了雪粒,像粗盐一般大小,一抓一把沙沙作响。这一面的山坡上,我发现一块土地。看样子是人工平整出来的,已经翻过土了,只是没有种植东西。在其一角处,则更证明了这儿曾经有人呆过。因为在一个石头角落里,不知是谁用茅草和小树杆搭成了一个能避风的住处,很小,只够避半个身子,背靠冰凉的大石头而睡,却不能躺下。但这儿是我一路上走来发现的第一个野外有住宿的地方。
这一切我都没有深究,我催着我的三位同伴离开了这个地方,继续进山。

.14.
我们顺山腰拐了个弯,平安寺就不见了踪影。人还是很累,对山路两边的风景也不再刻意地欣赏了。因为进山以来,我们时时处在这类自然环境之中,习惯了。走路的时候 ,有时还四处张望一番,有时则低着头看着路,话也不多。尽管如此,我们的意志依然坚定,我们依然沿着我们的目标迈进!
一路走着,我一路却产生了疑惑:这路似乎在往低处延伸!我们不是往上走,却是在往低处走了。好在这时候,路边出现了一个山洞。
这洞离开路有十几米远,并且是在路的上边。乍一看,有一点阴森的感觉。他们三人在原地待步,我一人壮着胆子上去探一探。这洞口有三米多高,洞深不过二米半,洞的上面左右皆是凹凸不平的大石头,只底面还算平坦。地上有碳火,是人烧木取暖留下来的痕迹。定是有人来过这里,还过了夜!我这么一思量,心情豁然开朗!这恰恰能证明我们走的路是正道的啊!
可路却继续向下缓慢延伸。终于一段时间以后,路猛然间跳下了好多米,移到了一个山谷中。这一跳,我心里不禁又打起鼓来。平安寺过来,除了山洞,我们没有发现任何路标,我心神不宁地仔细观察路的两边。路却又向上爬伸了。我才稍稍安稳了些,又在此路再一次下跳之处,我终于发现了一处路标:一条破裤子!这颗定心丸一吃下,我便放心地沿着路起伏在这连绵的大山中了。有带刺的树枝伸到路中央来,直钉人衣物。有时走得累了,手懒得去拨,便把身子直碰过去,任它钉在衣物上,待歇会儿时再取下来。下山的时候,我才知道,这段路称作“五道贯”。这三个字用红漆涂在出口处,字很小,又不显眼,我们走出之后竟没发觉。
出了五道贯不久,便遇到了正要下山的那背粮的小伙。他领着我们继续上山。
缓路到了尽头,是一处绝壁。人不敢站立向下张望。路边一块高大石头,上书“骆驼巷”三字。我们便转爬这座横在眼前的山峰。这是一座陡峰,二里左右的上升路上全是积雪,只露出一些错落的石头。石头也有松动的。我们几个互相照应,团结互助,历经了一些滑倒、踩空等有惊不成险的过程后,终于爬上了这段我们一路上最小心、最害怕的一段。这山峰我称之为“雪山”。
爬上之后,路上的积雪更厚了。说它有齐膝厚,一点也不夸张。走起路来得小心,踩着别人踩过的地方,一边还得用小木棒探路。一定要有一个结实!真怕滑下斜坡去!

.15.
以“明星”来命名一座寺庙,总觉得很希奇。若非亲眼所见,我怕是要误解这两字了。
我们绕到这座山的背面,明星寺就出现了。深山老林里的庙好象全都是一个样子,又小又破。明星寺也是。它落在山路边,门前两三米开外,是一个被树木挡住了视线不见底面的斜坡。坡上杂七杂八地长着草和树;背靠凹凸不平的石壁。那水便从石壁缝间流出来。如在夜里,就先结了冰;白天天稍暖,冰一点一滴地又化成了水。这个水源,是我所经过看到的最好的水源。
站在庙门外,极目所及,群山大都已在脚底下,只在不远处有一座洁白的山峰阻住了我的视线。但它也不显得高了。这便是太白主峰。而庙前方隔过一道山梁,便是老和尚所说的“四十里跑马梁”了。据说,那是一片山顶平地,平得马儿都能在上面纵驰飞奔。远望过去,乃是一堵隔天的巨墙,洁白又壮观,让人赏心悦目,心胸顿觉开阔。而斜坡下两颗绿杉树在视野中,又给跑马梁平添了无限的秀色。
常言道:雁过留声,人过留名。今日我见到这种景观了。看,寺的门楣、土墙上,寺背后的石壁上,满满地留下了××单位××的姓名。有一般游人,有大学生,也有××科长的姓名。这大石壁真够风彩了。只是寺的附近没有树,否则恐怕树皮剥尽也不能满足游客的心情呢!因此,谓之“明星寺”吧。
也难怪,明星寺海拔3200米。从山底到这要走两日才能到达。路途艰难坎坷,山上严寒袭人。晚上睡觉前须先把土坑给烧热了方能顶住寒冷。人一到这,如不留名,怕对不住一路上的劳累与辛苦。况且此处留下大名,也好让后来人知道:某已经先你一步到此一游了!
同行的那位青年也劝我们留个名,可是我们四个却谁也没留。不知他们是怎么想,我觉得,我们一留名,就落入了世俗的巢臼,好像我们一路的艰辛只是为了人身之外的这此道黑黑笔划似的。这是对大自然美妙景色的玷污,也是对我们旅行宗旨的自嘲。
寺里的老和尚我可算认识。我们在菩萨大殿踫到后,次日同路上山的。和尚有七十多岁了,穿了一套洗了发白了的僧衣,走起路来一瘸一瘸的,小木棒他总是不离手。他先我们半个小时离开大殿。我们恃年轻气盛,没多少时间便赶上并超越了他。他走路这么艰难,这么慢,令我们心生测隐之心。一开始,我们总是走一段路就等等他。我们想,如他有点事,我们也许能帮帮他。老大年纪,太不容易了!我们四个虽然也累,可一经休息,吃一点,喝一点,又喜观两边景色,爬山石,照相。在完全享受了大自然的壮丽风景之后,便又精力旺盛!不过,他居然走得比我们快!我们留连于山中美景,有时要休息一个多小时。他则趁机赶到了我们的前面。我们见了,总以为能追赶上他。也就不急着早跟上他。等我们玩够休息够之后,却再也追不上他了。也许我们在五道贯叫累,在点点计算着行程的时候,他早已回到了寺中。
话说回来,到这明星寺虽是很不容易,但见和尚能长居于此而不以为傲(可能是目的不同吧),我们有何理由自诩了不起呢!在石壁上留名称英雄想不朽更是大可不必了。不进山中,不知世界之大啊!
我们刚到明星寺的时候,天尚不晚。我抓紧时间拍了二张风景照。一会儿,天很快黑了下来。山风这么一吹,我便冻得竦竦发抖,忙不迭地把全部能御寒的衣裤穿在身上。这里海拔高,气温也愈低,所以那雪下了之后能经年不化。我们四个,还有那个路上认识的小伙,呆在屋里,围着柴火聊天。这柴火是用来烧热老和尚的土炕的。老和尚吝惜,炕一热,就不让我们再添柴。没办法,老和尚一睡,我们也只得睡了。老和尚、帮工、小伙三人睡一个炕。我们四个合睡另个炕。我们的炕就连着他们的炕。但他们的炕热,我们的炕没烧过,冷。我穿了所有的衣服(包括那件厚棉衣),再盖上被子,还觉得冷。不过,我还算是好的。我就睡在他们的炕的稍下边上,热气总能透过泥层传过来一点,使我不至于冻得睡不着(虽然炕里漏出来的烟气我无奈吸了不少)。而他们三个可惨了!听他们说,一晚没睡呢!

转自:http://www.1life.com.cn/travel/travel59/6299.html643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