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翠华山游记 |
[游记]翠华山游记 |
2007-07-24 sina.com.cn |
翠华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从西安到太乙镇大约两个半小时,在下去一些便是翠华山。翠华的深处就是终南山。这又是附近秦岭最高峰。 翠华的美丽质天成,如水般柔,如柳般秀,如松般劲。 初入山口,小溪相伴,汩汩悠然,每一滴溅起水花就是一个音符,宫商角子羽,宛如一席仙乐可以钻入人的皮肤,弹起每一根神经,人已醉矣。远处山千仞而立,壁削欲倾,擎天巨木,使之不倒,不觉汗津森森。史记周本纪“三川竭,岐山崩”大地震使得翠华形成山崩之势,不禁令人胆寒。前行有瀑布,声足聩耳,水从天降,势大如万马齐奔。撞入潭底,激起水花十万,潭深,墨绿,不可窥底,周遭水静,形同墨玉,纹丝不动。潭口出水,遂成溪流,淙淙而去。朔瀑布崖壁而上,见一大坝,横截山川,一边成湖,一边成瀑,极目远望,不可得湖源。 走上正道,小路羊肠曲折,走一段便无路,转眼又跃出一路来,忽而在巨石中穿梭,天成一线,忽而从悬崖边慢行,地成棋局。向上望,石阶不远处没入翠绿,往下看,小路迤逦隐于巨石,于是自己的一段变成天然,与他人无关,停下脚步,细细捉摸这美的细节,每一片叶都是一景,各自摇曳着各自的秋天,视野里无数的叶便又荡出一片片的波,这柔与峻石棱角的铿锵形成一幅水墨画,远上径斜,峰没云中,翠布满山。 走到一险要之处,开始还未察觉,同伴指点头上,大惊失色,巨石悬于高处,仅于两端崖壁贴着一点,凭着那点摩擦力,硬是不落.我们穿行于两崖壁之间有如危卵.两千六百年前鬼斧神差,大石架与此,不着天,不落地,便又酣然而睡,不知不觉却惊吓着过路人千百年,千百年人世几回变,南山樵夫换作布衣游者,可这石还不曾落地,多少人慨叹多少人老去.我也注定要老去,等到那天巨石应该还在回忆”三川竭,岐山崩”的年代,等待着不知多少年后的重来. 山中藏有一洞,极具特色,曰冰洞.一行人鱼贯而入,瞬间寒气刺骨,急忙换上长衫,深处有灯饰,扮出奇幻世界,我们只觉冻彻肌骨,犹如身在冰窖,无心看灯.再往前,灯光极暗弱,似乎无路了,头顶投下一束晦暗光线,才知道出口在极高处.看见一90度的铁梯,心里总算安稳了,拾级而上,好不容易挪到洞口,洞口狭小,仅容一人过,身才魁伟者更是难过.出洞口,豁然开朗,先前的寒气化为乌有.人有如出地府,再临人间.后才知洞中常年零下5度.呵,若再待个半小时,就凭身上这点遮挡,恐怕要变冷饮了. 再往前经过“鬼门关”。两侧是山形绝壁二十米高,绝壁顶有一桥相连,形成巨大石门。我看那桥就应该叫奈何桥了吧。不知上面有没有孟婆在买汤啊。我迂回至崖顶上边竟是偌大个平台,做生意的很多,倒是没有买汤的。过桥又是一处关景台,不知叫什么名字,入乡随俗权且叫望乡台吧。极目远望,山川生辉,风生与谷底,水源于上天,举目皆山,环伺周遭。半壁浮云,烟霞生焉。山或大或小,或拔岳掩城,或隐身环翠,如爷孙为戏,似老牛舐犊。日升穹庐,被光鎏金,风吹山树,碧金交混,流波溢彩,擂鼓共舞,宛若大泽。云光仙门,訇然洞开,来来来,太白与饮,东坡共杯,畅怀千年,此景须是不长得,此时须是不再来。年少当忘怀,今日举杯肆颜笑,明朝挂帆济沧海。 翠华的柔就在于山顶的那片湖。出鬼门关再顺路向上走几分钟,就是堰塞湖了。当年山崩,石断,阻塞出水口,遂成大湖。底下小溪瀑布皆源于此。初看一眼,只惊艳二字形容。从未见如此娇好的面容,好似初恋般粉红,深深吸一口气,满身的清香,人明明就要飞升。远望湖水青蓝,方圆数里,与天空辉映,却俨然是另一片天空,看湖心泛舟人,就有如穹宇仙人,在这柔的与世无争,纯的不食烟火,蓝的如碧玉一块的蓬莱中笑笑的往来隙乎。这些仙人在自己的景物中陶醉,自己却也和这山水融会一起成为我眼中一幅景。 躺在湖边的草地上,静静的闭上眼睛,任四肢摆开,感受太阳晒到肌肤上微微暖意,体会湖水在脚边轻轻的摩莎,心化了,化在这湖边汇集成小精灵,时而掠过水面搅起一片清凉,时而潜入碧池缱绻在鱼草之间,时而冲向天空在云朵中俯仰天地。身体也化了,与这山这水这天空汇成一片山风穿梭于波峰谷底抚绿遍山青翠。 前面还有路,在湖的那边。那里才是主峰,又据说往前再走一程就可到终南山。可我已无去意。一是时间问题二是眼前如此胜景的牵绊叫人怎能割舍。湖边彷徨数小时,日已西沉,该走了,告别翠华,告别翠华在着夕阳下,那朦胧的倒影在湖中红色的溢出在整个大山,这不也是大山赐给我们送别的最好的图画吗?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u/49d0d66f0100071a278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