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部分 一把大火,化爲灰燼,同時化爲灰燼的,還有大秦不可一世的脆弱,但是成全了後人對阿房宮肆意的想象,燒掉的到底是什麽,除了宮殿,是不是還有民心,我不可能理解他,因爲事隔太久 正文部分 該去看看阿房宮了 那個只能靠想象的宮殿 今天是國慶第一天 百無聊賴之際 細數長安城的歷史古跡 靈光一閃 只有阿房宮没去了 急忙告訴舍友我的打算 他嘆氣 你是靠衝動生活的人 我無法用正常人的思維來衡量你的行爲 杜牧的《阿房宫赋》是我最喜歡的一篇古文,從此我就相信,偉大或者流傳不是靠華麗的詞藻,而是一種精神.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六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從未見過如此精彩的描寫,或許是我的孤陋寡聞,但是杜牧是以一種中肯的態度來寫的,他沒有評判也沒有讚揚,但是他寫出了氣勢,"蜀山兀,阿房出"。縱觀中華文化數千年,這是絕無僅有的。 值得稱讚的不止這些,繼續往下看: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一種對歷史的思考,描寫不止于建築,更多帶給人們的是思索,最後這段話中到底闡述了什麽治國理念,不知道究竟有幾個帝王真正讀懂過 ,像我,讀懂也沒用,我不是帝王,我只是帝王萬千子民中輕忽于鴻毛的一個,我只是憑吊歷史,更多的是憑吊一種心情。 坐車到安定門,換乘K630,一路向西,向著大秦崛起的方位,汽車的車輪輾過歷史的痕跡,呼呼向前,我的心不可能回到從前,因爲對於那段歷史,除了歌頌始皇破天荒一統中華外,很少有人訴説,這好像就是歷史的偏袒,告訴人們的,永遠是堂而皇之的高尚與英雄感,遂于真正的歷史,真正對子民有震撼的,往往都被忽略,我感興趣的不是秦始皇的功績,我感興趣的是人,普普通通的人對那場戰爭以及前後生活的感想,我一直有一個理念,就是“回歸人性”,但是縂被人以沒有理想沒有追求的頽廢評價,我 只是一個簡單的人. 長安城在修三環,相對于七倍于現在長安的唐長安,我們在嘲笑俄羅斯敗家的同時,是不是該思考思考自己的敗家,歷史留給我們的,不全是埋葬地下等待挖掘的屍骨和文物,還有一種精神,一種城市精神和人文精神,而這些,都是挖掘者從未注意的,一場奔波于表皮的挖掘,讓人如此悲哀. K630在凹傢村就停滯不前,對於眼前的一切景象,號稱對長安了如指掌的我還是目瞪口呆了,我是在中東嗎?一時間不知道該往哪個方向前進,眼前是一條臭氣燻天的河,暫且叫它河吧,我實在想不出更貼切的稱呼,環視四周,突然有了魏晉時期的迷茫. 一個只能靠想象的宮殿 , 我的想象該往何處? 身邊經過一個安然的中年婦女,她看出我與那種環境的种种不協調,多看了我兩眼,於是鼓起勇氣向她打聽,哦,阿房宮啊,遊樂場在前面不遠處 不 我要找原址 哦那還遠著呢,現在修路沒有公交車過去,你得坐個摩托才能過去 我像一個憑吊歷史古跡的文弱書生,在她眼裏,是不可理解的,末了她還告訴我摩托大概7塊錢 坎价后以5塊錢成交,司機很不願意到那邊去,開始還不理解,直道那條路橫在我眼前的時候我才相信,這是一個骯髒的城市,骯髒到忘記乾淨是什麽,一路泥濘,一路心驚肉跳 老怕司機一不留神我們就栽倒在半人深的泥塵中,而我是沒其他衣服可換的. 司機是個熱心腸的,看出來我是學生,一路不停的告訴我,原址沒什麽可看的,真正有價值的東西都在遊樂場,但是他不了解,我是來看歷史的. 終于停下來的時候,眼前是個紅色厚重的大門,沉重到好像從來沒有人打開過,這就是封存的阿房宮嗎?我一陣疑惑與失望 這裡已經不讓進入了,文物部門正在重建阿房宮,司機解釋到 ,這只是前殿很小的一部分,當年的阿房宮佔地八万平方米,大小殿堂七百余所,一天之中,各殿的气候都不尽相同。宫中珍宝堆积如山,美女成千上万,秦始皇一生巡回各宫室,一天住一处,至死时也未把宫室住遍。 他滔滔不絕,如數家珍,我忽然意識到,所謂的歷史學傢是接觸不到真正的歷史的,歷史的真相應該是被貧民掌握,歷史學傢掌握的其實只是骯髒后宮和勾心鬥角的窩裏鬥,他們關注的只是漂浮于歷史長河的平庸的庸俗和自己嚮往的奢華,歷史學傢是不懂什麽是真正的歷史的,他們沒有那種職業道德. 順著門縫往裏看,幾個蹩腳的仿古閣樓龜縮在兩邊,一座盎然挺立的矮山就棲息在不遠的眼前,那是唯一的歷史,可惜如此之近卻又無法觸摸,難道幾千年后,歷史還是被隔离? 毋庸置疑 裏面,是一片水泥地,幾個農民在上面曬玉米 從阿房宮建築的本意來看,這是歷史的進步,一切終于回歸貧民 從文物保護的立場來看,這是對歷史的糟踏 我無法斷定這到底是屬於那種,我不能給任意行爲定性,因爲我不具有權威 後面還有一大片,你要不要去看 司機熱情的問我 看看兜裏爲了防止被偷而帶的僅有的十元錢,我想想 還是算了 也就那樣,和這裡的沒什麽區別 其實是一種心痛,害怕看見歷史在無知中被踐踏的慘象 至尽无法忘记在法门寺的时候,一位老者的叹息,历史 就这样被糟蹋。 憑吊歷史古跡,是古代文人一生的大事,穌軾在赤壁寫出了膾炙人口的"前後赤壁賦"等流傳千古的中華文化精髓,我不是文人,所以我也寫不出什麽 不能不提到項羽 嵇康的"時無英雄 使豎子成名"究竟在指誰,後人不得而知,或許是項羽或許是劉邦,或許是魏晉時期的政治傢, 穌軾認爲是後者,也許嵇康是崇拜項羽的 一把大火,化爲灰燼,同時化爲灰燼的,還有大秦不可一世的脆弱,但是成全了後人對阿房宮肆意的想象,燒掉的到底是什麽,除了宮殿,是不是還有民心,我不可能理解他,因爲事隔太久,但是很多起義都是打者爲民請命的旗號去滿足私欲__征服四海,功成垂敗,是民挽救了他們.一旦登上寶座,俯瞰中華大地,當初的誓言真正成爲謊言,不搜刮民脂,不四處橫徵暴斂,奢華的皇帝生活該由誰来支撐? 貧民是最容易被欺騙的,一個朝代的昏暈與暴政,他們都寄希望于下一個朝代的明君,明君有的,但是少的可憐,或者說使可悲可嘆,一個個宣稱真命天子的人,率領無知的貧民如死奮戰,爲什麽從來没人想,皇帝自稱是真命天子,义军首领自稱是真命天子,老天真的會同時派出兩個互相爭鬥的真命天子嗎? "東京審判"裏 肖南問酒店的老闆娘,"日本人民都是好人民,爲什麽要迷信天皇呢?" 回答"中國人民也都是好人民,爲什麽要迷信皇帝呢?" 很精辟的回答,日本人在後來找到了出路,可中國人,依然在迷惘,這樣的中囯,誰會不來欺淩那他就是白癡,可惜日本不是白癡,日本人供養者天皇卻不在迷茫的忠信,中國人放棄了皇帝,卻依然在默默地供養這皇帝,不能不說是悲哀 項羽的行爲宣稱了什麽,我只能認爲是莾夫,或者是土漢,所以他是成不了大事的,在垓下,他終于展示了生命中唯一值得稱讚的血性,而這個,影響了後輩許許多多的國人,連李清照這樣的人都說:"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如此看來,他也算是成功人士而劉邦,是我一直鄙视唾棄的人,卑鄙小人,或許嵇康的竪子就是指他,真是那樣,我就開心了. 司機告訴我,如果真想去阿房宮,可以在每年的正月初一到十五之間,到阿房宮附近的農民家掏十塊錢或者更便宜的價錢購買一張優惠券,政府徵用了當地農民的土地建遊樂場,建成之後每年的春節都會給他們贈送優惠券,你可以去喊聲叔叔阿姨大嬸,用很少的錢買到門票. 阿房宮門票100,學生价50 真的感謝他,一個喪失土地的農民,可是我一直在想,我們該如何稱呼那些喪失土地的農民呢,國情總是迫使我們發明創造新詞語,這就是大概所謂的創新吧 一路坎坷回來,發現兜裏的錢不夠吃午飯 無奈的笑了笑 囘宿舍取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