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11秦阿房宫从未建成过日报电子版

[游记]11秦阿房宫从未建成过日报电子版

2008-05-22    xamsw.com

推荐给好友上一篇 | 下一篇2007-12-11秦阿房宫从未建成过(图)日报电子版/enpproperty-->秦阿房宫从未建成过(图)

字体: 小 中 大 | 打印发布: 2008-1-05 18:10 作者: xamsw 来源:
查看: 0次

2007年12月11日 星期二

今天:阴有小雨夹雪 风力:2级 温度:0-5℃

明天:小雨夹雪转阴天

史载规模宏大错 有上天台磁石门错 项羽火烧阿房宫错上加错

秦阿房宫从未建成过(图)

www.xawb.com 2007-12-11

阿房宫前殿遗址西部图像。(阿房宫考古队供图)

战国秦时期的上林苑二号遗址现状。(阿房宫考古队供图)

战国秦时期的上林苑六号遗址现状。(阿房宫考古队供图)

战国秦时期的上林苑四号遗址现存夯土台。(阿房宫考古队供图)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五步一楼,十步一阁,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这是唐代诗人杜牧笔下宏大、雄伟、壮丽的秦阿房宫。诗人构筑的气薄云天的瑰丽天宫,让两千多年来的中华子民都深信不疑,几成正史。然而,古罗马时代不朽的历史学家、给人类留传下了《古罗马帝国史》这一经典巨著的塔西陀说:“请不要相信传言,不管它传播多么持久,不管多少人相信,你永远要相信事实,这也就是历史学家的责任所在。”考古专家经过5年多的艰苦努力,终于彻底揭开了秦阿房宫的神秘面纱———

■记者原建军

历史载阿房宫规模宏大考古发现只是当年规划

2002年10月的一天,一群我国最卓越的考古专家们悄然走进了西安的西郊,确切地说是阿房宫遗址区。他们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从这一天开始,阿房宫考古工作队成立了,开始了对秦阿房宫遗址的考古工作。谁也没想到,这一工作竟然一直延续到今年12月。

考古学家先对阿房宫前殿进行考古,弄清该遗址夯土台基东西1270米、南北426米、现存高12米。当时建筑夯土台基时,为了加强台基的稳固性,台基的西、北、东边缘自外向里收缩,形成二三个台面。夯土台基上面西、北、东三面已有夯筑土墙,墙顶部有瓦铺设;夯土台基上面还没有建筑南墙。台基上面的北墙之东部、西部宽6.5米,墙体南、北两侧有墙顶部倒塌下来的板瓦和筒瓦及其残片,墙北侧有台基的三层收缩台面。而北墙中部偏西部分宽15米,墙体南侧有墙顶部倒塌下来的板瓦和筒瓦及其残片,墙北侧有台基的二层收缩台面。

前殿遗址夯土台基上面即东、西、北三面墙里面没有发现秦代文化层和秦代宫殿建筑遗迹。仅有东汉、北朝时期、宋代乃至近代的少量建筑遗存和墓葬。

前殿遗址夯土台基南边沿有一条东西向壕沟,为后代所挖的防御设施。

前殿遗址夯土台基南面3米处的汉代文化层内发现了一片秦、汉时代的铺瓦遗迹,其范围东西长2.3米、南北宽1.1米至1.74米。

考古学家还了解到,前殿夯土台基南侧均为建筑台基时,人们所踩踏过的路面。从路土分布的情况来看,人们是把夯筑台基用土,从南面运到北面,再从北面开始往南逐渐夯筑台基。因工程未能完成,因此台基上面的南墙还没有建、台基南侧的路土还没有妥善处理。这说明阿房宫前殿没有建成。《史记"秦始皇本纪》:“乃营建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这样宏伟的规模,只是图纸上的设计,而未能得以实施。南宋程大昌《雍录》载:“上可坐万人,下可建五丈旗者,乃其立模,期使及此。”古人很明确地指出了这一点。

此外,阿房宫考古队对前殿台基遗址进行了密集勘探和局部发掘,而没有发现当时的火烧痕迹,这说明阿房宫前殿遗址在秦末战乱中并未遭到大火的焚烧。逻辑上来说,项羽怎么会烧一个夯土台基呢?

阿房宫前殿西南侧发现战国秦两座上林苑建筑

前殿遗址完成考古后,专家们又把目光投向阿房宫前殿遗址西至沣河东岸42.35平方公里范围。

位于阿房宫前殿遗址西1150米的纪阳寨遗址被勘探发掘。该建筑遗址分为南部宫殿区和北部园林区。宫殿建筑夯土台基现存部分东西长250米、南北宽45米,面积约11250平方米,部分夯土台基现存地表之上高7米。该遗址建筑倒塌的堆积中出土了大量的属于战国时期的铺地砖、拦边砖、板瓦、筒瓦和瓦当等建筑材料,是一座较典型的战国时期的建筑遗址。因该遗址处于渭河以南秦上林苑中,故其应为战国时期秦国所修建之上林苑中的建筑之一,专家们编其号为上林苑一号建筑遗址;自然,它与阿房宫没有关系。

上林苑一号建筑遗址南500米、阿房宫前殿遗址西南1200米,有一处传说是阿房宫的烽火台遗址。通过发掘了解到,该遗址下部为夯土台基,上部为底部、中部、顶部三层建筑,因遭破坏严重,仅存建筑基址和少量柱础石。其建筑形制与秦都咸阳宫一号建筑遗址基本相同。又出土了战国时期的铺地砖、拦边砖、板瓦片、筒瓦片等。故该座建筑应是战国时期修筑的高台宫殿建筑,因处于渭河以南秦上林苑中,故其亦应为战国时期秦国所修建之上林苑中的建筑之一,专家们编其号为上林苑二号建筑遗址。它比秦始皇修建的阿房宫时代要早,与阿房宫没有任何关系。更不是民间传说为“阿房宫的烽火台”之类的建筑。

在上林苑二号建筑遗址西500米处,有一座遭严重破坏的汉代建筑基址。专家们发现其存于现地表下0.25米,基址夯土厚0.2米至1米。残存基址呈不规则曲尺形,东西部分长25米、宽2.5米;南北部分长22米、宽6米。该遗址出土了表面饰粗斜绳纹的板瓦,及表面为中粗绳纹、粗绳纹,内面为较模糊的麻点纹和布纹的筒瓦,故其建筑的时代应为汉代。该遗址处于汉代上林苑范围内,故它应为汉代上林苑中的一座建筑遗存。

阿房宫前殿遗址西南方向的镐京墓园西侧断崖上还发现了新石器时代遗存。

严谨的学者们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阿房宫前殿遗址西至沣河东岸没有发现与前殿遗址同时期的建筑,从而确定了秦阿房宫遗址范围的西界,即为阿房宫前殿遗址夯土台基的西边缘。

阿房宫上天台并不存在实为战国建筑澄清讹传

考古队接着发掘了在调查和勘探中发现的位于阿房宫前殿遗址东北500米处的一座建筑遗址。该遗址的房屋建筑遗迹被破坏殆尽。仅有断续残存的夯土台基,其南北最宽0.3米、东西最长27米,基址夯土厚0.4米至0.5米。其下面的排水管道,位于现地表下5.6米,保存较好,分为东、西二组,水管道横剖面呈“品”字形。

东组水管道由东西向和南北向管道组成,呈曲尺形。东西向管道现存长59米,继续向东延伸。其西端与南北向管道南端通过水管弯头呈直角连结。南北向管道现存长10米,继续向北延伸。

西组水管道为南北向,位于东组水管道西21.5米处,现发掘长18米。其继续向南、向北延伸。

水管的形制和纹饰均与秦都咸阳宫一号建筑遗址出土的水管相似。

该遗址内出土了属于战国时期的砖、瓦和瓦当。有一面为密集小方格纹、几何纹,另一面为绳纹的砖。板瓦表面均为细密交错绳纹;筒瓦表面均为细绳纹,内面为麻点纹。有的筒瓦内面还有不规则的凸棱或凹痕,泥条盘筑痕迹显著。出土葵纹、连云纹、蘑菇形纹等瓦当。还出土了不少素面瓦当,制作极为粗糙,当面和背面均凹凸不平,所连筒瓦表面和内面亦粗糙不平,触摸可扎手,表面饰很杂乱的细绳纹。

至此,专家们说,该建筑遗址应是一座战国时期的建筑遗址,因处于战国时期秦国修建的上林苑中,故其应为战国秦上林苑内的建筑遗址之一,专家们编其号为上林苑五号建筑遗址。同样,它不属于阿房宫建筑。

考古队又对传说中的“阿房宫上天台”遗址进行了发掘。该遗址位于阿房宫前殿遗址东500米,遗址中部偏西为高台建筑,其东面、北面、西面均有附属建筑,而其南面和东南面为池沼遗迹。

考古学家们说,该高台建筑下部为夯土台基,上部为宫殿建筑。

夯土台基东西长111米、南北长74米、夯土厚2.5米。

上部宫殿建筑分为三层,即底部、中部、顶部建筑,通高15.2米。底部建筑无存,其基址东西50米至73米、南北62米、高8.1米;中部建筑基址现存长5.1米、宽1.9米至2.5米、高0.9米;顶部建筑无存,现存基址东西21米、南北13米、高6.2米。文化层内出土了表面为细密交错绳纹的板瓦片和表面为细绳纹、内面为麻点纹、泥条盘筑痕迹显著的筒瓦片。

考古队在高台宫殿建筑遗迹东侧勘探和发掘出了两组排水管道。水管道均用圆形水管铺成,水管表面为细绳纹,内面为麻点纹,有泥条盘筑痕迹。东组水管道水流方向为自北向南,由东西二条水管道并列铺设组成,现存长27米。

西组排水管道水流方向为自南向北流、后西折、再向北流,现存长420米,由一条水管道铺设而成。

此外,考古队还对高台宫殿建筑北面的附属宫殿建筑进行了局部发掘。该座宫殿建筑基址东西长91米、宽75米,现存部分高出其南侧廊道地面0.82米。与宫殿建筑基址呈直角分布的南北向通道基址南北长65米、宽7.5米。宫殿基址南侧有封闭廊道,宽0.8米。其南侧有开放式廊道,宽1.3米。其自北向南呈五度坡状,上面存有密集小方格铺砖。通道基址东侧北部有上殿坡道,其北端还有登殿台阶结构等。考古学家发现该遗址曾遭遇过大火灾。

转自:http://www.xamsw.com/?action-viewnews-itemid-8843321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