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秦阿房宫探密 |
[游记]秦阿房宫探密 |
2008-05-22 sina.com.cn |
秦阿房宫是一个迷,它在人们心中不仅仅是一座大型宫殿群,它还是一个精神象征。这个迷已经困扰了我们两千多年了。至今尚未能完全解开。阿房宫,至今人们尚不能确定它是否是宫殿的名称,也不能确定它名称的读音。《三辅黄图校注》(何清谷校注 秦人善造大屋,这在文献中是有记载的。《三辅黄图校注》(何清谷校注 一阿房宫在秦都咸阳中的地位 咸阳自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被建为都城,至秦灭,百余年来,历经秦几代君王的经营,到始皇时,已是宫殿遍布。始皇每灭一国,就在咸阳北原上仿修其宫殿。《三辅黄图》载:“咸阳北至九嵕甘泉,南至鄠、杜,东至河,西至汧、渭之交,东西八百里,南北四百里,离宫别馆,相望联属。木衣绨绣,土被朱紫,宫人不徒,乐不改悬,穷年忘归,犹不能遍。”这段文字描述了关中宫殿建筑的分布范围。关于咸阳的宫殿分布,《史记·秦始皇本纪》载:“诸庙及章台、上林皆在渭南。秦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上,南临渭。自雍门以东至泾渭,殿屋复道,周阁相属。”咸阳宫殿建筑密集程度,《史记·秦始皇本纪》也有记载:“咸阳之旁二百里内,宫观二百七十,复道甬道相连,帷帐钟鼓美人充入之,各案署不移徙。” 但这些还不能满足秦始皇,他要建造一个前无古人的宏大宫殿,那就是阿房宫。这组宫殿的建造不光是为了娱乐,更重要的是为了“重威”思想的反映,要充分表现帝国凌驾群雄,不可一势的气魄。阿房宫是秦在渭河以南的上林苑中营建的一个最宏大的群体建筑。秦孝公在渭河以北建的“冀阙宫庭”背依大原,水源短缺,故惠文王着水在上林苑中营造新宫,宫未成而惠文王亡,遂搁置了。秦始皇灭六国后,为了把政治中心转移到地面开阔、取水便捷、交通畅通的丰镐附近,决定在惠文王的基础上扩建阿房宫,作为新的朝宫,以体现统一帝国首府的宏大气魄。秦始皇计划以阿房宫为中心,把咸阳及其周围三百余里的“离宫别馆”用辇道连接起来,构成一个规模恢宏的帝都。《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吾闻:周文王都丰,武王都镐。丰、镐之间,帝王之都也。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一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宫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阿房宫耒成;成,欲更择名名之。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 《三辅黄图》记载的更为详细:“阿房宫,亦曰阿城。惠文王造,宫未成而亡,始皇广其宫,规恢三百余里。离宫别馆,弥山跨谷,辇道相属,阁道通骊山八十余里。表南山之颠以为阙,络樊川以为池。作阿房前殿,东西五十步,南北五十丈,上可坐万人,下建五丈旗。以木兰为梁,以磁石为门。周驰为复道,度渭属之咸阳,以象太极阁道抵营室也。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作宫阿基旁,故天下谓之阿房宫。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骊山。” 阿房宫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其豪华程度究竟如何,我们不能亲眼得见,只能看文献,但政府文献的记载又是那么不具体,使人们对阿房宫只有理性的认识,而没有感性的认识,意犹未尽。而古代文学作品中,倒有不少提及阿房宫,可以让我们跟随古代的想象去观赏一下古人心中的阿房宫。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唐人杜牧的《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簷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东西。歌台暖乡,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文字虽有些夸张,但略微能看到阿房宫的影子。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fe353201000bvz.html502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