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韩城党家村旅游的来龙去脉 |
[游记]韩城党家村旅游的来龙去脉 |
2007-07-16 yododo.com |
韩城党家村旅游的来龙去脉 去党家村实在是机缘巧合。和以前的旅游不同,出发前对党家村一无所知,听都没有听过。再说,即使出发时有人提起,我也肯定将它跟那些李家村王家村等毫无特色的村庄混合在一起。毕竟,小时候在外婆的小村庄住过三四个年头,那也是黄土高原上的一个不起眼的地方,散在土坡和深深的沟壑间,跟党家村相距不足百里。 去韩城,只想去司马祠。司马迁这三个字其实对我的吸引力并不大。我奢望着沿着这条不甚平坦的路去找到父母的青春。二十四年前,当时我不足一周岁,父母亲比我现在的年龄大不了两岁,他们抱着我一起去司马祠,六七月的天很热,我们一家坐着闷罐子火车汗流浃背从下峪口赶往韩城市。在歇息的时候,父亲把自己的短袖铺在祠外的麦场阴凉处,母亲将小小的我放短袖上,满满地摇着扇子哄我入睡。这段经历父母亲经常提及,我可以想象出这在他们的一生中弥足珍贵,因为他们的旅游经历屈指可数,而且都是陕西省以内。仿佛一株五六十年至开了几朵花的夹竹桃,每一朵花都异常美好。更像是一个只唱了几出戏的老生,每一出戏都可以让他在屋前的藤椅上细细回味。看着父母亲一天一天衰老,背一天弯似一天,年前回家,他们都站在家门口接我,老远看去,像是两株老树。真不敢想象一年后,五年后,十年后,他们的容貌。对他们早已逝去的青春分外好奇。经常端着相册在沙发上凝视着发黄相片上扎着两条辫子的母亲,还有穿着尼龙球衣牙齿洁白的父亲。遗憾的是,相册里却没有我们全家八十年代初司马祠之旅的留念。总是把望着自己能挣钱,带着父母重游故地。直到2004年夏才得以成行。父母亲都没有去,只我一人。他们眼里流泻出强烈的激动,当我把全家去司马祠的想法告诉他们,但最后以年龄大了跑不动了推掉了。我极力劝他们,也于事无际。最后只得作罢。后来,我猜出了他们不去的原因,把那段旅游经历饱尝在记忆中更芬芳,他们可能担心现实毁掉了记忆。 说实话,司马祠有些平淡无奇,我在里面草草观望了半小时就出来了,站在祠堂口,按照父母亲临行前告诉的方位去找,那片麦场已不复存在。我仍不甘心,找了一个卖小纪念品的老人去打听。那个老人长父亲十岁,红光满面,身板硬朗。有着北方人的热情和豪爽。说起话来声音嗡嗡响。当老人听到我提起祠堂前的麦场时非常惊讶,上上下下打量了我好几遍。后来才知道那麦场以前竟然属于老人家,麦场在十几年前早就被夷为平地,淋上水泥,建成房屋,成了商铺。后来,我坐在树荫下整整的坐了一会儿,不想说话,心中感慨万千,唏嘘不已。青春的逝去竟是如此的无情和决绝,竟连一丝影踪都不留。这样坐着,看着许多的脚在我的眼皮底下来来去去,一刹间,感觉自己超然物外,冷眼旁观。许久,来了一伙游客,听口音是河北人,男男女女七八个,因我去过几趟河北,便跟他们聊上了。一个邯郸的小伙子提起了党家村,推荐说那里真的值得一去。开始时自己并未在意,还对小伙子有点不屑,黄土高原上的村庄都是一样的,一样的土窑洞,一样的男耕女织,能有什么让人耳目一新的东西。邯郸小伙子见我无动于衷,费尽唇舌向我进行语言轰炸。一个外乡人向本地人推荐本地的景点是在罕见。后来,我还是去了党家村,而且步履匆匆。因为那伙河北游客是专程来陕西游党家村的,冲着那里完整的古民居,一百多户明清四合院。司马祠,西安慈恩寺,都是顺带着浏览。这勾起了我的兴趣,四合院是北京一景,但在陕西不多见,西安也很少,在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落竟集聚着一百多座,确实挺罕见的。 党家村在韩城市的东北方向9公里处,可以坐到下峪口的中巴,沿途经过党家村。汽车驶抵党家村的时候,我凭窗望去,在葱葱郁郁的树木间,掩映着一大片清一色的青砖瓦房,祠堂,牌楼,较高的塔点缀其间,古色古香。我心中一阵窃喜,邯郸小伙子所言非虚。下了车,便有好几个村民打扮的中年妇女围了上来,她们都是这里的导游。最后我请了一个敦厚热情的大婶。本来我是喜欢一个人自由自在的乱走,停停走走,清静,自由。我以前不论去什么地方都是跟好友一块,从来不要导游的。但这一次不同,邯郸小伙叮嘱我,一定要请导游,否则好多院落你进不去。 据大婶讲,党家村有660年的历史,全村350户人家,大概一千四百多人,村民大多数都姓党。现在家家户户都以旅游为主业。讲这些话时,大婶笑的合不拢嘴,看得出很高兴。她说,这都是沾了老祖先的光。她说,明嘉靖年间,一个姓贾的人来到了党家村,与这里党姓的祖先合作生意,发达了,钱给各家各户都分了些,于是,家家户户都大兴土木,依照京城四合院的样式,历时一百多年,形成了这一兼具农村与城市风格的建筑群。还有一种说法,因为过去封建社会,老人都生怕自己的儿孙行为不规范,设个窗户,直对院门,儿女在送客人的时候,不能走出自家的大门,只能送到门口就必须回来,一般都是监督儿女子孙的行为,看他们规范不规范。 走进党家村石砌的巷道,高大气派,典雅精美的四合院门楼格外引人注目,醒目的门楣题字显映着主人的地位和信仰,精美的石雕、砖雕、木雕工艺炫耀着主人的审美情趣和财富。有一座四合院,历史上是党家村的金莲,称垂花门楼,十分精美。村巷中的布局,更是让人叫绝。村东南有文星塔,传说是文星塔上藏有“避尘珠”使然。高大的门楼,神态灵动的脊兽,雕刻精美的门墩、柱础和墀头,向人们诉说着党家村往昔的富足。历史的气息浓郁可闻,木板门散发出淡淡的清香,恍惚中,仿佛穿行在几百年前的岁月。 午吃晚饭的时候,我跟着大婶一起走进了她家的院门。一进家门,大婶就去厨房里生火做饭,我跟她的丈夫,一位同样木纳憨厚的农人坐在炕上闲聊。对于党家村的民居历时数百年仍保存完好他是如是说。“主要是建筑坚固,它是木框架结构,一砖到顶,就是墙倒房也垮不下来,这是一个原因,再一个原因,有种传统的保护意识。他们这个村是党贾两姓,你就是没钱了,你要卖房还必须先给党家或者贾家,不能拆着卖。在民国初年的时候,他们村就有一户(把房子)卖到邻村去了,把瓦都拆下来了,给人家村里挡住了。”其实,党家村能够完好地保存下来,原因很多,村里那些防备土匪的设施,就起了很大的作用。这座险峻巍峨的城堡,坐落在村子东北面的平原上,像一个忠勇的卫士,守望着村子。它是在一百多年前建成的,里面有四十多个院子,有水、有粮,还有枪炮。一旦有土匪滋扰,全村的人就集中在城堡内,抵御匪徒。这些已拆掉的哨门,街头巷尾曾经有二十五处,天一黑全都关闭。这些防御设施,在过去兵荒马乱的年代,有效地保护了村里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晚饭我们吃的是清汤臊子面,爽滑筋道。完全手工擀制。这是韩城本地的特产。据大婶讲,一般是男孩和女孩订婚的时候,丈母娘做给新上门女婿吃的。当天晚上,我借宿在大婶家。夜阑人静的时候,可以听到窗外树叶在夜风中沙沙作响,人静了下来,心静了下来,呼吸也变得匀称安详。真得挺感激几百年前那个贾姓祖先,感谢那个邯郸小伙子,在2004年炎热的8月,带给我如此大的惊喜。 [添加回应] |
转自:http://www.yododo.com/blog/BD183C3B0A6597AE010A6811A95000E3284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