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暮春,我们全校百余人,在樊校长带领下,来到了韩城党家村旅游。 党家村在陕西还是比较有名的。它的明清古建筑、朴实淳厚的民风、浓郁儒雅的文化气息无时不刻在吸引着我们。 车出韩城,向东北行不到20分钟,就驶入进村的乡间公路。有名的党家村便在这条道路的尽头。在观景台驻目眺望,整个村落尽收眼帘。座座四合院相互连接,绿树遮掩着青砖瓦房。历时670年的民居,就座落在这三面环山的低洼中,一条小河静静地从村庄外流过。 我们一行人,沿着下坡的路,有说有笑,不知不觉中,就进入这青石板铺就成已的小村落。走进党家村,只见那古老的石砌巷道,考究的上马石、还有那精美奇巧的门楣,都仿佛在我们诉说着党家村往日的兴盛与繁荣。 导游领我们参观的第一个景点是节孝碑。这与别的地方不同的是它全是砖雕的。此碑雕刻精美,工艺非凡,是比较罕见的砖雕艺术精品。相传是光绪皇帝下令给党家村党伟烈之妻牛儒人所建。大抵与贞节牌坊相似吧。如今,这“巾帼芳型”节孝碑楼上,依旧可见“御赐”之样。历经670多年,但字、花、鸟却丝毫无损。而如此精美的砖雕,在此之前在的确少见。但这华美的碑楼背后,又隐藏着牛儒人,不,更多的古代妇女多少的心血与哀怨? 进了另一家四合院。只见楼门正上方牌匾上书“孝弟慈”。听导游说,门庭家训是中国家庭文化教育的浓缩,而党家村的门庭家训铺属一绝,像这样的家训非常多,后来果真见到“进士第”、“世进士”、“登科”、“文魁”等。这些门额牌匾书法考究、雕工精美,反映了宅主的政治地位、文化修养及精神面貌。单单从这一点,就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当是重读书求上进的文化风气。党家村在明清两代经济富裕后,不仅表现在大兴士木,修建民宅,更多则体现在追求文化层次上。他们当时以科举为荣,读书成风。该村明、清两代举人、进士5人,秀才44人。几乎多半家户取得功名,远近闻名。这里的人无不带着无限的神往对每个人讲那“钦点翰林”及讲慈禧御赐“福”字的至高荣耀,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这里是一个孔孟之道教导出的典型。 进入党家祠堂,让人不由得感觉到一种力量与庄严。这党家祠堂供奉着党家的列祖列宗。大多同事在此留影,我却不敢。不迷信,但却不愿意把这阴森的地方留在相机中。不过,祠堂外面额一条木桩横放着。上面光滑如洁。相传人们坐了可以“长命百岁”,同事们争相竟坐。 踩在这青石板上,感觉着历史的沉淀。党家村的四合院与北京、河北、山西的都不同。估计是汲收了它们的精华而建吧。四合院房屋结构大多为砖木结构,青砖墙,灰瓦顶。在建筑装饰上,木、石、砖三雕俱全。就是你不小心兴举头,你也会发现你依靠的,竟然是石雕门,而那浮雕,却是已经不常见的“狴犴衔环”,记忆中儿童时代在外婆家中见过。你再一侧身,那门柱上,不是浮镂砖雕“墀头”吗?至于砖雕狮头、戏纹柱础石、三羊开泰础石是随处可见,其艺术性举目可见。 见到一处外墙砖雕“福”字。上书“慈禧赐福”。相传是慈禧太后所赐,形似两只仙鹤,一只抬头,一只低头。大多数同事都在此留影纪念。周校长却驻目凝视,半晌,言道“慈禧赐福是不是有两层含义,一则慈禧所赐而已;二则慈禧所题辞。不知二者哪个为实?” 转身,是贾家祠堂。贾家是后来从山西大槐树下迁来的,对党家村经济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当时贾家为感谢党家收留之恩,所建祠堂面向与规模都比党家祠堂低。如今,上书“党家村是东方人类古代传统居住术寨的活化石”,好象是日本建筑学会工学博士青木正夫所写。樊校长正好在此休息,他所留影的背后,就是贾家祠堂。 贾家祠堂左侧,有一处小院,同事们鱼贯而入。原来是家庭民俗展馆。这里展出的有“三寸金莲”,以前只是在电影中见过,今天就这样真实地摆在我们面前。那些样式精美的小绣花鞋,曾经让多少妇女为之伤心流泪?女同事都不敢进去看看。这里还有木床展。周校长笑着说这是当时的席梦丝,不是大户人家都置办不起这样的家当。导游说像这样的床,现在价值在数十万呢。想起去年在同里古镇,和妻、儿睡的就是这样的古床,心中窃笑。 继续在巷道中行走着,同事却发现这墙有问题,突出一大部分。当地人笑着说这就是有名的夹层墙。听说党家村由于当时经济发达,附近山寨有人入侵。他们便修建了城墙、看家楼、泌阳堡及及夹层墙等,发防备外人入侵。有这样完备的古代防御体系,恐怕是党家村能保存至今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转到了党家村学校,校园中矗立着一座古塔,也是党家村最高的建筑了。这挺拔的文星阁中,相传存放着神密的避尘珠,让党家付历时六、七百年而清新如昨,历经了几百年沧桑而风采依旧,让每一个前来参观的游客都沉迷于这古香古色的村落中。 穿行在这历经沧桑的巷道上,看着这布局紧凑,错落有致的村落,感觉着这弯曲有序的巷道,让人也沐浴在这古朴典雅浓郁的文化气息中。 时间不知不觉地消磨在这充满魅力的村落,该离开了,却依依不舍。回头再望,那百十座四合院默默地迎接着人来人往,任凭小河潺潺流水拂过,高高的文星阁孤零零地矗立着,看尽了花开花落,历经过百年沧桑却宠辱不惊,党家村昔日的繁华都与之无关。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