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尔寺的游记 又是一次旅行,我爱旅行,爱那些神秘的地方,他们吸引着我,我永远不会停下脚步。 地点:兰州,甘南,西宁,青海湖,敦煌,西安。 第三站西宁(游记)http://www.douban.com/review/1162207/ 这次西北之行回来,我几乎忘记了这个地方,直到翻看相片,才想起还有一个地方:塔尔寺,我不知道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错觉,也许,是因为塔尔寺的商业化导致我对他的"健忘"吧. 这是一进寺院的一座庙宇,讲解的人员说上边的金屋顶是达...吨的金子,朋友们便开始开玩笑得说怎么弄下来点~ 塔尔寺是个走到哪里都禁止拍照的地方,回来后翻看照片,有关这里的记录,仅仅只有4张,少的可怜了.凭着记忆,回想一个月前的影像: 塔尔寺内的酥油花、壁画和堆绣,被称为“塔尔寺三绝”,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三绝之一:酥油花. 相传是当年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联姻时,当地佛教徒为表尊敬,在公主从长安出发时带去的,一尊佛像前供奉一束酥油花,逐渐在西藏成为习俗,后来传到塔尔寺。塔尔寺的酥油花塑得非常精巧,形象逼真,堪称一绝。每年冬天,酥油花艺人就开始将纯净的白酥油揉以各色石质矿物染料,塑成各种佛像、人物、花卉、树木、飞禽、走兽,有的还组成各种宗教神话故事,到了农历正月十五日灯节会上展出,一年一度,成为塔尔寺的盛会。最初,酥油花是不能保留的,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他们的习俗,一次仪式结束,酥油花就要被毁灭了,直道有一次,江泽民主席来到塔尔 寺,说: 这是多么美好的艺术啊,应该保留下在,于是,塔尔寺的喇嘛才开始"有所保留",在恒温的玻璃柜里供奉着,我们才有幸看到,但是一年后,这些酥油花还是会被毁灭,制作出新的作品.这些都是导游说的...... 三绝之二:壁画. 塔尔寺的壁画有的直接绘在栋梁上,更多的是绘在布幔上,或悬挂或钉在墙上。 壁画染料选用的是矿物染料,色泽艳丽,保持经年不褪色。我记得在一本书上看过,每年六月有观经会,其中有一个经典是将数十丈长绘着大佛像的布幔在山坡上高高挂起,叫做晒佛。 三绝之三:堆绣. 那是用各种颜色的绸缎剪出各种形状,再把羊毛、棉花之类的东西填充进去,在布幔上绣上佛像、佛教故事、山水、花卉、鸟兽什么的,是非常特别的宗教艺术品。 在塔尔寺,知识是学到的了: 哈达不光光是白色的,哈达有三种颜色,白色代表平安,蓝色代表智慧,黄色代表财富。求什么献什么,人们活在世上是多么的渺小,或者说,生命是么的脆弱,人们对死亡的恐惧远远大于没有智慧和没有财富吧,因为我满眼都是白色的哈达,仅有极个别的他色跳出来。谁不想平安呢? 在塔尔寺听到了很多故事,关于活佛,关于菩提树: 关于塔尔寺的美丽传说: 文殊菩萨在《大慧妙吉祥文论》中曾预言:“从东方方向将出 现一位显密合修的教主,名宗喀巴,未来清净胜地圆满完成狮子 吼如来正觉。” 1379年,宗喀巴大师诞生时从剪脐带滴血的地方长出一株白旃檀树,根深枝繁的树上结出了十万片叶子,每片叶面上呈现一尊狮子吼佛像。当宗喀巴22岁时,其母年迈,寄白发一绺求速返故里一晤。当时宗喀巴正在西藏潜心研读佛经而难以返回,便给慈母和姐姐寄去自己用鼻血绘成的自画像各一幅,并在信中写道:“倘若在我出生的地方以十万尊狮子吼佛像及菩提树为中心建立一座佛塔,则如同亲晤儿面。”次年,其母在众多藏胞和信徒的资助下建成一座莲聚宝塔,从那迄今已有六百多年了。此后历代佛门信徒依山构筑寺院,形成了一片富含汉藏风格的建筑群。因先建塔,后建寺,故名塔尔寺。 零散记忆: 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大师有三个标志性的饰物:帽子、宝剑和经书。现在的活佛就是宗喀巴大师传世来的。 西北之行第五站:青海湖 http://www.douban.com/review/1162211/ 差点错过青海湖,之前的计划里好像没有,但是有缘,我们路过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