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游记 青海日月山游日月山 |
[游记]游记 青海日月山游日月山 |
2008-02-07 17zou.com |
日月山是去青海湖的必经之路,也是当年文成公主进藏停留过的地方.一下车一股寒意扑面而来,孩子们冷的直叫,直哆嗦.没办法真不知道这儿这么冷,看见有人穿着羽绒服,好羡慕.只有紧紧的搂着孩子以免感冒. 不知道日月山是否是因为文成公主而闻名遐迩.当日月山真的在眼前时并没有感到与别的山有什么区别,远远看去满眼的苍翠,由于不时的下点雨看起来碧绿碧绿,半山腰是文成公主的雕像,看起来雍容华贵,美丽典雅,又特别之安详. 越往上走,就觉得呼吸急促,甚至于说话都有些喘,腿沉重的如铅石.几个孩子都喊着走不动了,其实我也很吃力了,但是为了鼓励孩子不停的给自己鼓劲,心跳的很快,仿若要跳出来,由于寒冷,由于缺氧我们几个人嘴唇都有些发紫,一瞬间有背过气的感觉.孩子很难受嘴唇也发紫不停的喊叫:妈妈,嗓子疼想咳簌,可是又不敢咳,一咳就喘不过来气.我担心死了害怕出现意外.可是又不敢给孩子说,只有不断的给孩子鼓劲,连拉带推和孩子上到山顶. 真不知道当年文成公主来到这是否也如现在这样寒冷,也如我们这般难过.也不知道它为什么会选择在这里停留.山顶的风很大,吹的头发飞扬衣服飞舞.后人为纪念公主在山顶修建了一个亭子,我想应该叫公主亭更合适吧.也许我脚下站的地方就是公主站过的,也许公主站在山顶就是想看看前面的路途有多远,也许站在山顶就是为了等待迎亲的队伍.也许只是想看看山顶的风景.蓝天白云绿草,就如一幅美丽的水彩画. 这时的心平静了很多,慢慢恢复了正常,走下山来就听见有人喊:照相了,照相了,双眼皮大眼睛的牦牛,谁要照相?若的我们哈哈大笑,都忍不住走过去看人家那大眼睛双眼皮的牦牛.还真是如此呀,雪白的牦牛仿佛画了黑眼圈贴了长睫毛般的可爱.惹的我们都骑上牦牛留下了我们的倩影.甚至于斗胆骑上了骆驼过了一把瘾.让孩子门开心不已.忘记了寒冷忘记了缺氧带来的副作用. 离日月山不远就是个小县城这里流传着文成公主湖畔会亲的故事,也许当年松赞干布就是在这里迎接到公主的不知道公主是悲是喜.公主的远嫁是为了爱情吗?无从得知,是为了国家的安宁吗?说不明白.无论为了什么公主都凭着坚强的意志,也许还有对爱情的向往,对国家的奉献跨过了三个省,力经很多磨难和考验在这里等到了要等的人,从此踏上了漫漫的进藏之路. 历史的烟尘已经过去了千年,岁月的轮回到了今天,当你踏上青藏高原这片土地的时候,也许你会为这里的壮丽景色而感叹,你更会为这里的贫穷而揪心?这是一片非常独特的土地.漫漫的黄沙掩盖着夕日的辉煌,断垣残壁诉说着辛酸的往事;拔地而起的高原显示出生命的力量虔诚的信徒讲述宗教的神秘;那一座座山,一条条河谷,那一座座寺院,那猎猎的经幡,总会带给你无尽的遐想…..这就是青藏高原. 站在象鼻山上,俯视拉脊山之首,有二峰浑圆如日月.日峰,月峰并立,似两个卫兵守护着东西交通的门户,这就是日月山.因为山上的土是红色的,远看如火焰,近看如染血,犹其在雨后,红色更为鲜艳夺目,为此,古时也称’赤岭”.历史上有名的”交马赤岭”就是在这里.”交马”就是换马换坐骑,那时候,中原和吐蕃是两个封建王国,两国使者都在此处换对方的马才能入境. 就像每一个地方一样,都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或者说有一个动人的故事而得名.日月山的名字来源于文成公主.传说中,在唐朝以前,赤岭战乱不断,久久不能平静.入侵,出征,战事频频.到了公元七世纪初吐蕃国出了个精明强干的君主---松赞干布.松赞干布率领的牦牛部打败了其他羊国和苏毗国等十几个小部落,逐步统一了青藏高原,建立了统一的国家.并对当时的大唐边境进行不断骚扰,连陷西域18州,直接威胁到大唐帝国通往西方的丝绸之路,唐王朝派大将薛仁贵领兵数万,发动了大非川之战,大军几乎踏平了赤岭.薛仁贵骄傲起来,由于轻敌,被松赞干布以奇兵取胜,使唐军”死伤殆尽”,一代名将差点葬身于高原之上.盛气凌人的唐王朝冷静下来认真思考,重新回到谈判桌上,并于公元734年划定赤岭为界,立碑纪念.”不以兵强而害义,不以为利而弃信”,从而奠定了永久和平与友谊的基石. 这其中,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多次遣使者向唐王朝求婚,双方为了共同的利益,唐大宗将文成公主许配给松赞干布为妻.奠定了舅甥友好关系的基础.从而派生出了许多和亲的佳话.也就有了日月山更加美丽的传说. 大宗皇帝赐给文成公主二镜,一名日镜,一名月镜,镜中贮尽家乡的景色,好让公主在思念故乡时照一照,以解思乡之苦离家之愁.公主在离开繁荣的故都,到达赤岭时,面对满目的荒凉,离愁别绪,悲从中来,不可断绝,可想而知,那种悲苦之情,一个弱女子却担负着二个国家二个民族的命运.拿出日月宝镜,望着故国的一景一物,更是悲从中来,有道是”往事已成空,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去也!去也!将手中的日镜甩在了东边,月镜甩在了西边,了却这思乡之苦,离别之恨.风沙和岁月将镜片掩没了,形成了这日月二山. 传说归传说,历史归历史,唐时的风也罢,雨也好.站在日月山的文成公主像前,不能不令人想向那个时代.大唐帝国的猛将谋臣如云,竟让一个弱女子来承担了如此的重负,让一个女子去承担安邦定国息事,如此之无能难道不是千古之耻吗? “羌笛何需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悲切的笛声伴着塞外大雁的哀鸣,声声哀怨,句句泣诉,一个力单身薄的弱女子,离乡背井,用纤细之躯去立地擎天,换取国家的大平,不能不令人叹之,哀之,敬之.伊人已去也,玉坠香消魂已逝.但她的故事却并未消逝于历史的长河之中,而是代代流传. 今日叹文成公主,想想奋斗在青海高原上的源天之人,不也哀乎? 叫好(1) 收藏 打印预览 看Ta的更多游记 有不合适内容,举报
|
转自:http://www.17zou.com/TravelJournal/TravelJournalIndex.aspx?TravelJournalID=396332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