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乐剧推广的五种攻略(作者:苏丹 韩小妮) 编者按:近期以来,凡是音乐剧总能热热闹闹地“火”上一把。然而很多人走进剧场却对音乐剧并没有完全的概念,您是否想过,到底是什么让您心甘情愿地掏腰包呢?这两年,上海推出了好几部国外经典音乐剧,透过他们的市场推广策略,不难管窥一斑。 广告:唯一的、最伟大的 资深音乐剧迷、“音乐剧爱音客”版主Phil全程参与了《剧院魅影》的演出活动,担任翻译和字幕播放工作,这让他有机会看到形形色色的观众。他告诉记者:“大多数人对音乐剧还没有完全的概念。每场大约有70%的观众进去时候不知道要看什么。” 那是什么原因把他们引进剧场的呢?相当一部分人是因为那句广告语:“如果一生只看一部音乐剧,那么《剧院魅影》是你唯一的选择。” 不仅仅是《剧院魅影》,几乎每部音乐剧的广告都煽情无比。 2003年,《猫》在上海演出时,巨幅广告一直挂在高架道路旁几座塔楼的顶端。黑色背景下,猫的两只眼睛格外分明,过往的行人总会抬头看上那么两眼。一连好几个月,打开电视,每隔十几分钟就能听到一声高呼:“《猫》来了!”伴随着“猫”们舞姿各异的身影,那个声音会继续提醒你:“历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剧《猫》即将于3月28日登陆上海大剧院。” 不过,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Phil觉得现在国内广告宣传的“狂轰滥炸”在频度上是够了,但深度还不够。事实上,音乐剧的宣传也是门学问:海报如何设计、照片怎么摆都有讲究。他曾看过英国拍摄的《剧院魅影》宣传片,无论是选曲还是镜头切割的专业程度,都是我们现在还无法相比的。 剧目:要演就演最有名的 “音乐剧要做,就一炮要打响。”上海大剧院副总经理钱世锦对记者说:“既然很多人不知道音乐剧是什么,就不能慢慢培育观众,而是应该先给他们看享有盛名的剧作。” 纵观近几年在上海“火”起来的音乐剧,都是观众即使不了解也久闻其名的作品:《悲惨世界》、《猫》、《剧院魅影》,世界四大音乐剧来了3部;《雪狼湖》也是自1997年开始就跟着张学友频频出现在报端的“名剧”。 上海大剧院办公室主任张笑丁说:“在百老汇,一部经典的音乐剧有1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历史。制作、策划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间会听取来自各方面的意见,甚至还会请出租车司机和酒店的工作人员来看表演。因为他们接触的人多,能说出不同人的看法。”因此,在引进国外的音乐剧时,国内往往会采取引进经典,短时间内集中宣传的策略。 造势:剧组新闻连续剧 与音乐会、演唱会只演一两场不同,音乐剧的场次非常多:以上海为例,2002年,《悲惨世界》连演了21场;2003年,《猫》演了53场;去年的《音乐之声》是35场;从去年一直演到今年的《剧院魅影》更是达到了100场;连最近的《雪狼湖》也加演了两场,总共演出6场。 场次一多,时间跨度就长。这个时候,光靠广告观众难免会“审美疲劳”。用张笑丁话来说,“要不断找新的点来吸引观众”。拿《剧院魅影》来说,他们围绕市场作了一系列的推广活动:刚开始是对剧目本身做推广,接着对演员做推广,然后是情节、音乐的推广,接下来是吸引大家关注首演是什么时候,再后来就要找观众进行交流……所以,虽然演出长达100天,但人们还是常常会听到关于“魅影”的新消息。 剧场:让你感觉很豪华 音乐剧如果是在北京演出,往往放在人民大会堂;要是在上海演出,则十有八九是在上海大剧院。有不少人就是冲着这样豪华的演出场所去的。 “就像过去人们有钱了,会说要去哪个饭店‘撮’一顿,现在则会选择去高档的文化场所消费一下。”Phil说。就连《剧院魅影》的剧组人员都告诉他,大剧院是他们到过的最豪华的舞台之一。既然《剧院魅影》是“如果一辈子只看一场音乐剧就应该看的演出”,既然演出的场所又是富丽堂皇的大剧院,那么即使不了解音乐剧,抱着去一次大剧院的心态,大家还是会买票观看。 但Phil也认为,目前国内音乐剧的地位不太明朗,它不应该是被“高高挂起”的艺术,而应该是大众化的。事实上,在国外也有很多小制作的音乐剧,还有许多音乐剧比较适合小剧场的演出。 目标:遍地撒网不如重点培 养 要让一部音乐剧“火”起来,与其遍地撒网,不如找到重点“培养对象”来得事半功倍。 《猫》登陆上海的时候,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在办公室如果你说没有看过《猫》,是件很没面子的事。”张笑丁说,考虑到《猫》的故事性不强,但融合了芭蕾、踢踏、爵士等多种舞蹈形式,所以当时他们给《猫》的定位是“时尚”,把有一定文化层次的年轻人作为目标受众。针对这一群体,他们在时尚媒体上进行了推广,主攻年轻白领。 不同的音乐剧,选择的目标受众也不一样。钱世锦说,去年的《音乐之声》主要的受众是独生子女,特别是双语学校的中小学生。他们就到少年宫、学校做推介活动,教孩子们唱《哆来咪》、《雪绒花》。孩子们感兴趣以后就会叫爸爸妈妈带他们去看,也会带动身边的小朋友。他们趁此机会还推出了“家庭套票”。 不过,与歌剧相比,音乐剧的消费还是属于比较休闲的。因此,广告宣传一定要找消费目标群。“在上海,一个月的演出信息排下来可能不会超过10页,而在巴黎,一周的演出信息就有100多页。”上海社科院学者屠启宇说。在国外,由于文化消费的选择比较多,每个人都各取所需。音乐剧的受众主要是一些中等收入的白领,但与其说是收入分层,还不如说是文化分层更为贴切。 另外,国外音乐剧的消费市场是非常细分的。屠启宇在日本看了某个由清一色女子组成的演出团体,发现观众主要都是女性,男性只有5%,还都是陪女朋友来看的,而《芝加哥》就主要针对爵士爱好者。 “国外,一般经典的音乐剧多是游客去看。当地人更喜欢看探索性的新剧。”屠启宇告诉我们,“除了百老汇,还有外百老汇、外外百老汇,会推出一些实验性的、比较前卫的音乐剧。相比之下,我们还不够先锋,只接受舞台华丽、情节完整的音乐剧。” 他举例道,曾在上海演出过的《巴黎圣母院》是一出非常优秀的音乐剧,但由于没有复杂的舞台场景,运用了一些象征意义的手法,观众的反映并不是很好。他说:“我们的欣赏水平还要有一个阶段。”《中国文化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