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大澳游记 |
[游记]大澳游记 |
2007-07-16 17u.com |
与妻女一行游完宝莲襌寺、天坛大佛和心经简林等位于大屿山昂平一带的景点,已是下午近3点。在车站等候下山的巴士,仅有的也是最后一班开往梅窝的大巴要半小时后才能开出。此时,一辆到大澳的巴士正准备发车。看看天色还早,我们便决定到大澳一游。 大澳位于香港大屿山的西北端,是岛上最早开发的渔村,历史上曾是香港的一个主要渔港和驻军乡镇,是百年以来香港产盐的集散地。虽然我在香港工作生活了多年,也时常听人们说起大澳,称其为香港的威尼斯。早就想去看看,只因住在内地,每逢节假日便往家跑,因此一直无缘见识。 不到1个小时,巴士到达终点站。所见的建筑物与香港其他地方的屋村并没有什么两样,全是一栋栋现代建筑的楼房。难道这就是人们常说起的大澳?我似乎感到有点纳闷。刚走进村头街口,我们就被几个村民说服坐上停泊在海边的小艇,说是可以赶在日落前出海观看白海豚。上船的还有一位一同从昂平下山的马来西亚华裔姑娘,她也是慕名前来大澳游玩。 快艇在海面上急速行驶,海风在耳边发出呼呼声响,娘子军们兴奋地欢呼喊叫,我这个党代表却盘算着一旦发生危险该如何处置,因为我们没有任何安全保护措施。4岁的小女儿迎着海风,闭着双眼,张开两臂,像铁达尼号电影里女主人翁的剧照,也不知是从哪学来的。海边的悬崖有一块大石,形状像一个人头戴盔甲、躺在水边的侧面,弯曲的腿部形成一个如桂林象鼻山的天然石洞,只是没有那么壮观。开船的水手告诉我们那是将军石,要坐船在海上才能看到。不一会儿,快艇停泊在大澳与赤鱲角机场的中间海面,那位水手手盖眼眉,蹲在船头望着海面,四处搜索寻找着白海豚, 举止活像孙悟空。结果当然是一无所获,哪能那么容易见到白海豚,无非是一个吸引游人的噱头罢了。不过看新闻报道,这一带的确经常有白海豚出没。我心里想着。 快艇驶回渔村,经过耸立于村口的吊桥,便进入一条水涌。水涌两旁停泊着一艘艘小渔船,一排排建在水面上的棚屋顿时展现在眼前。呵!这就是我要寻找的大澳渔村。大澳的棚屋多由木板、铁皮所建,有1至2层,离水面1米多高,依靠打在水中的石柱、木桩支撑,为典型的高脚屋。棚屋多半用锌铁盖顶,座座相接,连成一片,形成特色景致,但普遍显得残旧,布局亦显杂乱。水涌两旁的部分水面上还露出一些被海水侵蚀的木桩,显现着那些已倒塌拆除和烧毁的棚屋的痕迹。据说水上棚屋在大澳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早年因应方便渔家生活而建。棚屋分棚头、棚尾,渔家多会在棚头就餐休憩、织网劳作,棚尾用作摆放杂物,棚屋顶用作晒咸鱼,渔船则多会停泊在自家的棚屋旁。近年随着社会发展,靠打鱼为生的村民不断减少,大部分村民已迁居陆地,但仍有不少村民终年在棚屋生活。这种独有的水上人家的棚屋生活,是大澳最具典型的文化特色。因为此处水道纵横,陆地被三条水涌分隔,昔日水上人家的联系,靠小艇穿梭往来。尽管如今水道之间建有以人工操作可开合的铁板吊桥和木板桥,但穿梭往来的小艇仍是该地重要的交通工具,故有“香港威尼斯”的美誉。只是这些破落陈旧的渔家棚屋,更显渔村历史和渔民生活的岁月苍桑。 小艇驶向水涌尽头的村边山脚,眼前的海滩湿地生长着片片郁郁葱葱的灌木,形成水中森林的景观。我告诉女儿那是红树林,可以削弱风浪对海岸的冲刷侵蚀,净化由陆地流入海中的污染物源,维持滨海湿地生态,属自然保护植物。大女儿疑惑地问道,为何绿色的植物要称为红树林?记得我曾经也有过这样的疑问,但却始终没有寻求到确切的答案,因此无法回答女儿提出的问题。后来查找资料,才知道原来从这些特有的生长在海滩的灌木树皮中,可以提炼红色染料,所以称其为红树,这些灌木林便称为红树林。 上岸后我们继续在村里村外游览,街头处处是各种各样的鱼干、虾干、花胶、咸鱼、虾膏、虾酱,据说咸鱼和虾膏是当地最为著名的特产。还有用糯米做成的各种客家茶果,口感味道都很不错。有一种墨绿色的茶果称作“鸡屎果”,是用一种称为“鸡屎藤”的植物与糯米粉揉和而成,据说具有去湿解毒的功能。由于大澳的村民自古以来就主要依赖捕鱼和农耕为生,是典型的靠天吃饭的农业社会,因此供奉很多民间神袛。村內庙宇林立,建有关帝、杨侯、洪圣、天后、观音等古庙,均由村民集资筹建,以祈求风调雨顺。村内的关帝庙建于明代,庙内摆放着一个1739年铸造的铜钟,屋顶上精致的陶制雕塑来自佛山石湾。位于海边的杨侯古庙供奉的杨侯,是当地村民最重视的神袛。观音庙有80多年的历史,建筑风格仿效北京的颐和园。还有200多年历史的土地福德宫,建于光绪年间的华光庙,1927年建成的龙岩寺,有相当年份的土地庙,等等。一个仅约有5500人的渔村社区,便建有如此之多的古老庙宇,不知是否可以进入吉尼斯记录。在杨侯古庙对面的象山,有一座立于1902年的英国租借新界時勘界所立的界碑。西边轮渡码头的后山,还有一座有90年历史、多门小炮围着的大澳警署。 据当地人说,过去天空晴朗的时候,此地可以望见澳门和珠海的建筑。现在由于大气污染,此景已不再现。但游人在岸上欣赏太阳在水平线消失的日落美景,却是此地的观景特色。为了优化大澳一带的海滨景观,香港特区政府在2年前起就开始耗资2.6亿港元,包括修建海滨长廊、修复旧海堤,以及种植12公顷的红树林等。夜幕降临,我们在停泊于水涌旁的渔船上买来各种海鲜,到就近的餐馆加工,美美地饱尝了一顿丰盛晚餐。 返回途中,妻子和刚进入大学的侄女都感到不虚此行。是啊,今日的大澳仍然是一座宁静的渔港,难以想象的是在现代化的香港大都市里,仍然保存着这么一个充满传统生活模式及文化色彩的渔家村落。今年10月18日,香港与葡萄牙邮政部门为反映两地渔村的特色,合作发行了名为“渔村风貌”的邮票系列。大澳传统的棚屋、捕鱼小艇和咸鱼等特色景物,就作为香港渔村风光展现在这套邮票的方寸之中。可见,今日的大澳渔村,已成为了香港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观景区。 |
转自:http://www.17u.com/blog/article/24743.html374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