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淡雪周三晚八时,铜锣湾维园的日记

[游记]淡雪周三晚八时,铜锣湾维园的日记

2008-07-22    douban.com

8回应

外媒的选择性失明和猎奇(追加两篇文章的中译版)

2008-05-22 22:27:55

某嫁去印度的死党,最近看到印度时报上一篇评论,说,中国的一胎化政策加深了此次地震的丧子之痛。于是这个从学术女青年的路上叛逃的家伙,怒而执笔,写了一篇反驳投给编辑,问,丧子之痛是能够以子女数目来做简单加减乘除的吗?且不说那作者把“计划生育”直接等同于“一胎政策”的谬误。该叛逃学术女青年,从逻辑上从情理上从现实上从法条上,一一对那篇评论予以反驳。

嗯,这厮把我想骂得都骂了,不愧是我老婆~~~囧rz

很多外国媒体在做关于中国的报道时,都经常犯选择性失明的错误
另一个常见的问题,就是对某一现象的过度诠释和衍伸
他们不真的懂中国,但是却以一种猎奇和故作专家的态度向他们的读者描绘一个他们“臆想中的中国”
就像我们老祖宗的《山海经》,或是《星槎揽胜》、《瀛涯揽胜》、《西洋番國志》一样

俺的意大利同学,有次发给我一篇报道,讲贵州街头惊现一具被遗弃的女婴的尸体,她非常震惊地问我,难道真如报道所说,这种弃婴的尸体在中国到处都是??我很郁闷地给她解释,贵州是中国边陲的贫穷山区,那里出现弃婴的情况可能是比其他地方多(我以前公司的经理是贵州人,她父母就收养了一个被丢弃在他们家门口的女婴),但并没有夸张到满街都是婴儿尸体的地步。。。

因为“中国”这个概念,的确在很多国家都还是负面的,一些不负责的媒体或者媒体人,就乐于用猎奇的方式来把“中国”描得更扭曲,更离奇,以便吸引读者注意——这种行为通过大众媒体的放大,就进一步扭曲了中国在外国人眼中的形象。我不否认外媒的许多观点是值得中国借鉴的,但同时他们也有不少主观而且片面的描绘;就像我不否认这次中国政府在救灾中的表现的确有许多值得称赞的改进,但我同样坚持我对他们所犯过失的指责,一个道理。
------------------------------------------
附上俺老婆对那篇报道以及她自己的信的中文翻译版:

五福:女儿出生之后,毕凯威(音)和妻子梅林(音)决定拥护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及其口号:“孩子更少,生活更好。”

对他们和其他在上周的大地震中失去唯一孩子的夫妇来说,这场悲剧双倍地残酷。他们的独苗被夺走了,未来的希望失去了,他们受到格外深重的内疚、悔恨和失去亲人之痛的折磨,觉得自己四分五裂的生活更难从头再来。

“她还没成年就死了。”毕凯威说。他是一名化工厂工人,嗓音尖细,易动感情。他站在13岁辞世的月星墓旁,周围还有几十座这样的坟墓,再远的田里春麦已熟,秋稻初播。“她还从没见识过世面呢。”他说。

月星,一名聪明伶俐的六年级学生,当周一那场地震发生时她正在上学。富新第二小学被震垮了,她和其他200名学生丧生。家长们说,老师们锁住了学校所有大门,只留了一扇——逃生的唯一出口。

中国中部丧生的22000人中,许多是在校的学生。大约6900间教室崩塌了,周五政府宣布,并承认教育系统长期资金不足,尤其是在小型城镇。这使许多经历了大地震的中国人怒上加怒。

在五福镇,一处距四川省会成都以北两小时车程的乡村,大多数丧生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七十年代末一项限制许多家庭只生一个孩子的政策颁行,他们在这项政策的影响中出生。这项政策旨在放慢中国爆炸的人口,以保证更好的教育和医疗。

“独生子女政策”自问世起,一直在中国国内引起争论。政府说该政策已经使中国少生四亿人,然而批评者说由于地方机关紧跟北京规定的时而严格的出生配额,有的家庭为了求得男嗣而打掉女胎,使这项政策导致了强制堕胎、强制绝育以及不平衡到危险程度的性别比例。该政策有法律效力,但也规定了例外。

离月星葬处不远,另外排开十余座坟墓,有的墓前放着孩子心仪的东西:英文和音乐的教科书,文具盒,象棋。在一座墓前,老祖母仆地痛哭,她的丈夫点燃一把“灵纸”,相信这样可以慰藉死者。

另一位痛失爱女的父亲,桑军,站在他的女儿瑞下葬的地方,他们地震震坏的农舍前方的一堆黄土。房子废墟周围洒满草木灰,一种传统的消毒剂。

“房子没了,孩子死了,”穿着体恤和塑料拖鞋的桑说。他的七十高龄的父母泪眼望天

中国百姓的抵制迫使北京放宽政策,允许许多农村家庭在第一孩子是女孩的情况下生育第二胎。然而在五福镇,计划生育委员会似乎成功地使很多家庭只生育一胎。在去五福镇的土路边的墙上写着标语,呼吁“稳定计划生育,创造光明未来”。

毕站在学校的瓦砾前,手捧他女儿的身份证和一张在当地影楼拍的艺术照。他说,他还不能去想,再生一个或者领养孩子来组建新的完整家庭。

“我都37岁了,我的孩子只有13岁。如果我们从头再来,到这个阶段我也有50岁了。”他说。

心理学教授史战标(音)说,在灾难中失去孩子的父母常常因为不能保护他们感到剧烈的内疚;父母可能还会悔恨地回想他们和孩子的关系,自觉过于严厉,没有充分表达对孩子的爱或没有和他们充分交流。

“他们会想,如果他们那天没有送孩子去学校就好了。”北京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史说,“他们会担忧将来,因为他们后半生无依无靠了。”

毕说,月星很乖很聪明;她已经在老师的推荐下令人羡慕地被本县最好的高中录取;自从家里搬到学校附近以减少她花在上学路上的时间以来,她的成绩越来越好,已经是学校的尖子生。毕自己读完了高中,但是高考落榜了。 月星这个名字在中文里表示月亮和星辰,许多照片里的她端庄地微笑着。在她的艺术照里,她穿着明黄色的套衫,顽皮地向肩后望去。五福的父母们说他们正式指控学校建筑工程中的腐败和渎职。他们说政府把学生从原来的一组平房教室转移到看似现代却不安全的楼房中,而原来的那组平房却在地震中安然无恙。

“我们什么都没有了,也别无所求,只想为我们的孩子赢回公道,”桑的妻子赵静说,“我们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而这就是我们得到的回报。”
===================================
以下是老婆大人回信反驳的中文翻译:

我是一位中国公民,现居印度——我相信是“不可思议的印度”,因为这里我未尝看到不同肤色、规矩、观念、宗教信仰人们之间的疏离与敌视。和许多其他中国人一样,我对印度的兴趣日益浓厚,希望能深入了解广阔多样的印度社会和文化。我也相信,印度媒体是“不可思议的印度”的一面镜子,从中我能寻求充分的信息和答 案。

然而,几天前《印度时报》上刊载了一篇文章《独生子女政策加深中国的震灾之痛》。尽管作者努力显得客观和价值中立,其欲将失去子女的父母之痛责难到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头上的意图昭然若揭。我来自一座深受此次震灾影响的中国城市,自不能忽视这篇报道中的重大谬误。此报道的逻辑站得住脚吗?我不这么认为。

作者突出强调了在震灾中失去唯一孩子的家庭的锥心悲痛,断言所谓的“独孩政策”(一种对中国计划生育国策既不正式也不准确的简称)使这些家庭的悲剧双倍残酷。

作者是在暗示失去唯一孩子的比只失去多个孩子的其中之一的母亲更悲痛,但他对月星及其不幸家庭的催人泪下的叙述,以及穿插其间对计划生育政策的片面介绍,都不能有效支撑他的逻辑。整篇报道中,悲恸的父母并没有将他们的损失怪到计划生育头上。

诚然,多亏这篇报道,许多印度读者可以像我们一样听到来自我家乡的悲鸣,他们也和我们一样真诚地祈祷。我们都可以设身处地,设若我们是在地震中失去唯一孩子的父母,我们很可能会假想如果还有幸存的孩子多少会给我们以些微抚慰,也是人情之常。

然而,即使那样,谁会断然宣称他/她自己比那些只失去多个孩子之一的父母更为悲痛呢?月星的父母悲痛欲绝,却从未这样说过。他们可能想到,这是一个多么残酷的比较啊!

作者虽然证明了是一名无畏的新闻工作者,但他恐怕也难以做出比较。父母的悲伤可以用失去孩子的数量来衡量吗?有可能衡量吗?众所周知,人类情感的X射线仪还没有发明出来呢。那么,作者怎样把不同的失子父母的悲伤放在天平两端呢?他是做了问卷调查还是援引了可靠的心理数据呢?通观全篇,他可没有提到任何相关研究和中肯的引言。

作者聪明地回避了这些质问,而诉诸于读者的同情,就算这样,他还是不能使人信服。

为了在悲痛和中国计划生育政策之间建立关联,他慷慨地描述对该政策的批评和抵制,同时吝于深入细节,只说到:“该政策有法律效力,但也规定了例外,”包括“允许许多农村家庭在第一个孩子是女孩的情况下生育第二胎”。他并没有说,这一例外规定适用于中国大陆31省市区中的19个,也没有提到还有另外5个 省区农村家庭可以有两个孩子,更别说其他适用于特定群体例如少数民族的例外了。他描述了当地墙上的计划生育标语来证明这个政策在五福镇的成功施行,却未提出当地人口结构的任何可靠数据。作者似乎自认对中国计划生育政策所知甚多,同时,他提供的这些经过选择的、误导性的信息要么是来自于糟糕的无知,要么是出 于其他不易为人觉察的动机。
作者可能会辩称,在存活几率一定 的情况下,更大的孩童基数保证更多的孩子可能存活,悲伤的父母也就有可能抱有更多的希望。可是,这样的话,更多的孩子也会在地震中死去(更别提更多的无收入人口带来的益加贫困和有可能的更低质量的建筑)。那么,作者将会怎样比较那些失去所有两个孩子和失去唯一孩子的父母呢?前者两倍绝望于后者吗?过去几年 中,印度同样遭受了此类天灾(如古吉拉特地震、钦奈大洪水、西孟加拉邦洪水),那时许多人失去了所有家人,有时一个家庭失去九个成员,在这个令人心碎的例子里,这位作者有没有把他们的绝望乘上九倍呢?讽刺的是,这样的话,作者本身的逻辑足以把他变成计划生育的坚定拥护者了。

当然,正如任何公共政策在任一个日益开放的政治社会中面临的情形,计划生育政策现在和它过去一样争议重重,将来也可望会这样。同样确定的是,许多中国人期待我们能有效避免这一政策的缺陷,同时不仅我们,全世界都能继续从这一政策中获益。尽管如此,把我们在天灾中的悲痛和所谓“一个孩子规范”相联系并不能帮助任何人,包括那些受苦的家庭。相反地,这倒像是我们在灾难面前众志成城的时候,背后飞来的一把冷箭。

伤了吗?是的。信了吗?没有。

尽管看过《印度时报》的上述报道,我依然相信我住在一个人道主义的社会,这个社会不会数受害者的人头来分配他们应得的眼泪。在这里,一个负责任的传播者也从不把他的报道建立在武断的假设而非可靠的调查上,也不会只唤起读者的眼泪却提不出站得住的理由来批评其他国家的内部政策。 罗宾达拉纳特·泰戈尔云:“生如夏花般灿烂,死如秋叶般静美。”不是所有死亡都曾如斯静美,但至少,不要丑化它吧。

3人推荐 |17回应

ATV vs CCTV

2008-05-21 01:56:40

前几天那个央视广告费的图片在哪儿?
以下信息摘自香港亚洲电视台“齐心抗天灾”广告时段捐献计划的介绍网页:

http://www.hkatv.com/v3/special_events/08/sichuancharity/
2008年5月12日,中國四川省北部阿壩州汶川縣發生8級大地震,造成四川、陝西、甘肅、重慶、云南、山西、貴州、湖北等8省市嚴重損失。學校、樓房、工廠倒塌共50多萬間;公路因山崩地裂受到嚴重破壞,至今傷亡人數不斷上升。四川省汶川縣的映秀鎮,全鎮人口約12,000,只有2千多人倖存。災民面對廢墟荒城,哀見親人遺體,忍受饑寒交迫,肝腸摧裂、呼天搶地;其情其景,可憐可悲!

转自:http://www.douban.com/people/jeanyim/notes232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