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街津口"散记

[游记]"街津口"散记

2008-05-22    sina.com.cn

“街津口”散记

2007-09-24 13:36:02

大中小

标签:旅行/见闻

街津口位于同江市区东北45公里处的黑龙江右岸,街津山脚下。街津口是我国"六小"民族赫哲族民族乡所在地,东、北、南为群山环抱,中为盆地,西临莲花河口。

这里江河荡漾,湖泊密布,适于渔业捕捞;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交汇之处构成东北的“三江平原”,土壤肥沃,适于各种农作物生长;完达山余脉蜿蜒伸曲,山中森林茂密,是良好的天然猎场。所谓“林海雪原”,是对这里地理环境的形象概括。人们赞叹:三江沃野,赫哲渔乡,这里是一片丰饶而神奇的土地;这里是天鹅的乐园,龙的故乡。 街津口有着悠久的历史。考古工作者曾经在这里发现了石斧、骨箭头等原始渔猎之物。这里是东北古老民族之一的赫哲族聚居地。街津口不大,但是在以前确实兴旺过,随着年代的久远、战乱频繁,它的荣耀归于了历史。山川依旧,褪去了浮华的街津口变得清秀可人。如果你不了解历史,很难想象得出他曾经是金代“赫金国”的中心,据史料记载,“金朝曾向此地求援兵,得到相助。”

关于"街津口"名称的来历。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在很早以前。江边住着一个叫街津口的老人。一年夏天。黑龙将所有的鱼关押起来。不让渔民捕捞。老人手持鱼叉和黑龙撂斗。扎断了它的尾巴。黑龙求饶。放回了鱼群。从此。老人总是守在江边。天长日久。变成了石头。后人将江边老人站过的山叫街津口山。又叫老头山。老人住过的地方。起名叫街津口。因为这个村落坐落在莲花河入黑龙江的河口。美丽的传说,寄托了赫哲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注和憧憬。

赫哲族历史上是我国北方民族女真族的后裔。
赫哲族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其先民很早就生活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的三江流域。由于赫哲族人过去穿鱼皮衣,有犬陪伴,是我国北方唯一以捕鱼为生和使用狗拉雪撬的民族,所以被人们称为“鱼皮部”和“使犬部”。

隋、唐时期的“黑水”是他们的祖先。过去住北海边,后来南迁。辽、金时期,赫哲族先民所属区域为五国部。元朝时期,隶属于辽阳行达路。明朝时期,赫哲地区归属奴尔干都司。清初,赫哲族居住的区域为“呼而哈部”、“窝集部”、“瓦尔喀部”、“使犬部”和“萨哈连部”。清朝初年第一次出现“赫哲族”名称。 赫哲族与我国东北的古代居民"肃慎"、"挹娄"、"勿吉"、"黑水靺鞨"、"野人女真"等有着密切的族源关系。明朝时赫哲族是女真的一支。至清初始以“黑斤”、“黑其”、“赫真”、“奇楞”、“赫哲”等名称见于文献之中。新中国成立后,统一族名为赫哲。意为居住在“东方”及江“下游”的人们。

赫哲族因分布地区不同而有不同的自称:居住在富锦和乌苏里江沿岸地区的称"那乃";嘎尔当一带的称"那贝";街津口以下地区的称"那尼傲"。三种不同自称的含意都是"本地人"、"土人"的意思。

20世纪初,赫哲族社会发展还停留在原始社会末期父系氏族阶段,还在采用削木、裂革、结绳记事,在我国的东北幸福地生活着。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时,曾对赫哲、鄂伦春等少数民族实行野蛮统治、种族灭绝政策,使赫哲族人口锐减,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已经濒于灭绝的境地,到新中国成立时只剩下300多人。新中国成立后,赫哲族人获得了新生。赫哲族人长期从事渔业生产,积累了丰富的捕鱼经验。同时,他们也开展了多种经营,如农业、养殖业等,其生活已呈现富裕繁荣的景象。 赫哲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这个骁勇的民族所创造的捕猎生产技术,质朴的民俗文化,独特的服饰饮食传统,精美壮丽的民间文学艺术令人惊叹不已!他们的独特渔业节令,追踪飞叉捕鱼的技艺,独具特色的鲜鱼食品,还有奇特的桦树工艺,体现出赫哲人的勤劳善良和无比的智慧。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e73e9301000alz.html267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