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4月26日——2007年5月15日间,我有幸参加了阿城文物遗址调查活动。这次调查是由黑龙江省文化厅主办,阿城市文管所承办,金上京文史研究会协助,哈尔滨市文物管理站技术指导。领队:阿城市文体局局长周玉香,阿城市文体局王永年。顾问:金上京文史研究会的洪仁怀、那海州、郭长海、关伯阳。哈尔滨市文物管理站派出哈尔滨市艺术博物馆的馆长杜赤和文物管理部的我参加,文字记录:阿城市文管所韩峰、周红。测量、钻探工作由阿城市文管所王法、才大泉负责。 阿城是金源文化发祥地,现有文物遗址国家级2处、省级4级5处,原县市级2处。在其行政区域内还有众多文物遗迹没有得到确认和纳入有效的管理保护工作中,这次调查的目的就是: 1、对阿城区域内尚未评定级别的已知文物遗址点进行调查和保护工作; 2、对文化遗迹埋藏丰富及出土过重要文物的地带进行走访与调查; 3、进行阿什河、松花江沿岸的文物及遗址的普查、走访工作; 4、对已确认的文物遗址点进行测量,设立保护标志、建立保护组织,研究历史价值及意义,建立相关档案,为遗址评定级别做准备工作。 4月6日的早晨,阿城阳光明媚,微风习习,在文体局会议室开过简单的出发动员会后,全体文物遗址调查队员驱车向这次调查的第一个目标,位于阿城市阿什河乡半拉城子村的金代遗址——半拉城子出发。该城西濒阿什河,东倚张广才岭余脉大青山,西南距金上京会宁府遗址近5公里。因历年来被河水冲蚀,损毁大半,故得名半拉城子。该遗址在1995年6月6日经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周家璧《阿城县白城考略》一书认为,此城为“金代四世祖绥可最初徙居海古勒水之所”;也有专家认为,此城是会宁府的前身---会宁洲;还有人认为是契丹的“周特城”,我们在现场做了土层探查,为夯土城,符合金早期城的特征。经目测台基高约2米,宽7米至10米。东北角150米处有一条伪满时期修筑的铁路以及近年来修筑的一条水渠穿越。铁路以东约100余米处为东城墙,长约800米,基宽7米至10米。南城墙长约600米,基宽约8米,高于两侧地面约3米。南角,有数户人家的房基坐落于城墙基址上。 城墙基址遭到严重的破坏,呈不规则状。据当地村民讲,目前还有人继续破坏城墙,甚至公然毁墙建房。 在现场发现一片金代铜质带挎,纹饰清晰而精美,一看就不是普通民间所用之物,联想到史料记载的半拉城出土的各种珍贵文物,更加证明此城为金代宗室贵族居住地的推断是真实可信的。 出了半拉城子,我们又前往被考古界称作“宋金第一殿”的金代朝日殿遗址。朝日殿位于阿城市东郊刘秀屯,是黑龙江省考古研究所考古队在对绥满公路即将穿越而过的一处古迹进行抢救性发掘时发现的,该基址宫殿基址朝向正东南,由主殿(前殿)、过廊、后殿、正门及回廊组成,占地面积5万余平方米。是迄今考古发掘所见的宋金时期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宫殿建筑基址,无论对黑龙江考古,还是全国宋金时期考古,都是极为重要的发现。它还曾当选为“200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002年黑龙江省考古研究所对此进行挖掘后,对遗迹全貌进行了航拍。2003年,将全部遗迹用彩条布苫盖并覆以泥土,以便更好的保护遗迹及日后的挖掘。现在我们只能在隆起荒草丛生的地面上,感受所了解到的朝日殿昔日规模。我们简单的做了一下GPS的定位后,就向下一个目标,交界镇朝阳皇陵址(交界镇保安村朝阳屯)进发。 这个陵址位于位界镇保安村南山半山腰上,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是典型的陵址地貌,现场因盗掘已被破坏的面目全非,初步统计了一下,大大小小的盗洞就有7。8个之多,最深的有5米多,最浅的有半米。其中有三个盗洞为三角型排列,每个边长都是6米半,盗洞仅能容一人上下,旁边还有两根树枝用一根红布条系住,也许是盗墓人某种仪式吧。具看山人讲,这里多次被盗掘,几乎每年都有,最近的一次是2006年的秋天,半夜里狗叫的厉害,第二天就发现有新挖掘的痕迹。 金上京文史研究会的那海舟老师讲:文革"期间,有人在这里挖到一处殿堂的残墙,墙高3米多,附近农民齐来挖掘,计掘出金代长方形青砖万余块,有的人竟然用挖到的青砖盖了三间大房。这里还有一个石羊,现在也不知去向。大家站在触目惊心的盗掘现场,做为文博工作者,心中除了对贪婪的盗墓人的痛恨之外,也对这珍贵的文化宝藏遭到无情的破坏感到痛心,为什么盗墓人就能一直走在我们的前面?为什么这样一个重要的陵址长期得不到应有的保护?而我们现在能做的,只不过是调查。 下午三点,我们来到了交界镇北优扶采石场场区内古人类洞穴遗址。此处的石山已被采石场采去了一半,留下一个深深的大坑。古人类洞穴遗址就在这个深坑的正中间。在山石中间有一处洞穴,已被泥土填满,旁边有几只鸟在上面筑巢,那便是古人类遗址的洞穴。据介绍,洞穴口长15米,宽5米,深2米,洞穴上口距离地面高10米。洞穴四周为一体天然石灰石结构,口上被风化石覆盖。旁边的挖掘机还在勤奋的工作这,大有一副不把大山挖空誓不罢休的劲头。不过我们在它工作面上,清晰的看到了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层,也算是大饱了眼福。 四点,我们又来到了交界镇官地屯一个名叫老高家坟圈子(北纬:45°30′0。077″东经:127°02′41。6″)的地方,这是那海舟老师在寻访金源文化的过程中发现的一个遗址,这里曾发现过石羊,石人和石桌,据长年居住在这里的71岁的老人苑镇海讲诉,现金上京博物馆中陈列的最完整的一个武官石翁仲就是在此发现的,当年临近的两个屯子曾因石翁仲头部的朝向发生过械斗,因为据说石翁仲头部的朝向哪里,那里的人就会遭遇不吉利的事情。我们当时虽然没有看到那个着灾惹祸的石翁仲,却发现大量的金代砖瓦,还有一些明青花的碎片,算是不虚此行了。 第二天(2007年4月27日)我们首先来到号称-“金上京天坛”的郊祭坛(北纬45°27′8.9″,东经126°58′59.1″)它位于阿城市双丰乡新民屯,距金上京故城正南3.5公里处,呈馒头状。周长约250,高约14,顶部半径近8米。女真人的祭天日是:每年旧历五月初五(重五日),在鞠场(球场),即皇武殿祭天;每年旧历七月二十五(中元日),在内殿拜天;每年旧历九月初九(重九日),这一天要在郊外拜天。金代拜天的礼节比较简单,把一只木船样的大盘子漆成红色并绘上云鹤纹,盛上各色祭品,放到一个3尺高的木架上,然后皇族成员于木架前行拜天大礼。遗留到现在的祭天坛,就是重九日在京城郊外祭天的场所。民间以此坛为"斩将台"、"点将台",都无据可考。郊祭之礼,始于金太宗天会初年,附近的郊祭坛,应是金熙宗时所建,而天德以后,郊祭分为南、北郊: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据此可推定,此处正是金之祭天坛遗址,是金代礼制的重要遗存。 几位金上京文史研究会的老师这次又提出了郊祭坛分四门的新说法,而且我们也真的在郊祭坛北面,西面,南面三个方向发现了古建筑址的痕迹。 ①郊祭坛北门:(北纬45°27′42.4″,东经126°58′45.2″)距郊祭坛约1500米(目测),南北跨度约36米、东西跨度约88米。 ②郊祭坛西门:(北纬45°27′03.4″,东经126°58′11.3″)在官屯与双兰之间,有金代白瓷(仿定)、瓦、砖等。南北跨度约85米,东西跨度约60米。现在整在毁为水田。(土地所有者为双兰村的徐清文)阿城市文管所的同志马上制止并和双丰文管站的负责人沟通,现场进行了处理。同时对裸露地表上的砖瓦碎片进行了清理。 ③郊祭坛南门:(北纬45°27′33.7″,东经126°59′10.1″)南北跨度约48米、东西跨度约132米。东可能变为河道。 ④郊祭坛东:(北纬45°27′09.6″,东经126°59′30.9″) (北纬45°27′11.8″,东经126°59′30.6″) 下午4点,那海舟老师又带我们来到大榆树屯西北台地:(北纬45°28′56.3″,东经126°57′39″),在大榆树屯西北角约200米处高地上有三处建筑基址。往北约100米为中心点。这里距金上京古城咫尺之遥,大家都觉得应该纳入金上京遗址保护范围。 接着又来到位于阿城市双丰乡胜祥村管家屯西的岗地上的社稷坛,(北纬45°29′35″,东经126°56′128.5″)“东距金上京故城约2公里,距金太祖阿骨打陵址1.5公里。遗址占地约6 000平方米,中为一高大台基,四周有配殿及围墙遗迹,范围清晰,四门遗址亦可辩识。遗址上分布着大量的金代青砖,有长方形、方形条纹,还有板瓦、简瓦、琉璃瓦残片。 按照古代"左祖右社"的札制,金上京原庙(即皇帝寨址)设在城东。那么,作为金代帝王祭祀土神和谷神的社稷坛,则理应设在城西(右侧)了。因此根据遗址的方位、建制、遗存,可以断定其为社稷坛址。 《金史》载:皇统三年(1143年)"五月,初立太庙、社稷(坛)",“其外四周为垣……无屋,于中稍南为坛位……以五色土各饰其方,中央复以黄土,其广五丈,高五尺……坛南栽粟以表之”。” 这时候已经快5点了,奔波一天的我们都有些疲惫了,但年近60的几位金上京文史研究会的老师还是兴致勃勃,尤其是那海舟老师,又亲自驱车,领我们向红旗屯一处建筑遗址进发。 红旗屯:(北纬45°30′49.4″,东经126°58′23.3″)高速公路北侧,白城至六中村路。这里面临阿什河古河道,那老师推断,这里可能是金代的码头。现在是农户的大棚,几头耕牛懒散的卧在大棚前面,夕阳的余辉撒在初春的土地上,涂上一层金黄的颜色,当年的码头上,是不是也有这样一幅田园牧歌般的悠然景象呢。岁月轮回,当年的沧海变成了桑田,当年的码头渡口变成了今天的蔬菜大棚~~~~ 今天最后踏访的是、团山子(地坛)遗址:(北纬45°31′29.5″,东经126°58′41.1″)它的南北跨度约20米、东西约76米。原应为方形,经多年自然塌陷为圆形,现为蔬菜大棚。。据现在的土地所有者王洪波讲:30年前被农建营推过一次;后期农民也取过土,20元一车卖的。40多年前曾勘探对称此处有天然气,但因为含量太少而放弃了。并无砖头瓦块。在大棚内打了两个探孔进行探查,探孔20公分发现夯土,土质为花土,成块状,是人工花土。 第三天(2007年4月28日) 第一个目的地就是位于阿城市杨树乡新强村境内的驸马城子,(北纬45°27′05.2″,东经126°50′59.4″)城为长方形,东侧与北侧城墙保存完整,西面与南面破坏严重。东面瓮城较明显,东西长,南北短,南墙457,北墙467,东墙300米,城周长1500米。据当地人讲,以前看到的是三面开门,北墙无门,可见5个马面,角楼址3处。墙为夯土板筑但不实。据专家考定,驸马城是金初上京通往长春州、泰州而进入中原地区的第一个驿站,有"会宁头铺"之称。在其一侧,至今尚能辨识出当年古道的遗迹。 目的地是新华镇立平村日军侵华仓库:(北纬45°28′32.5″,东经126°41′50.8″)新华镇立平村。在2000年时还十分完整,可见几十个储藏炮弹用的土堆,现在都被农民夷为平地了,杜老师在田间拣到一颗日军遗留的航弹,想带回去做为日军侵略的罪证展览,结果因为这航弹锈迹斑斑,面目可憎,再大家的一致要求下,拍照留念后就匆匆掩埋了。 过简单的午饭后,我们来到了阿城市料甸乡土城子西华八组正白旗屯,这里有疑似号称“女真人第一个定居的遗址”的海古寨遗址,它位于阿城市料甸乡土城子西华八组正白旗屯(北纬45°28′31.8″,东经126°41′50.5″)。史书记载,女真人四世祖绥可带领部族从原先的牡丹江流域迁徙到了金上京会宁府附近的海古寨,海古寨应该是在阿城境内的海沟河畔,这里村屯的东侧就有海古水(即今海沟河,现河道已改),再加上农田里有有一段连续的隆起地带,长约数百米,很像金早期的城墙,所以那老师等都认为这就是海古寨遗址, 但经探孔取土样50公分探查,未见土层有人工加工的痕迹,多见水锈,可能和过去发大水淹过这片土地有关。表土层厚度约0.30—0.20米,黄土约0.6—0.13米 西南方向断壁二层下,发现一古遗迹A,(北纬45°37′01.1″,东经127°02′21.9″)遗迹开口于黄土下,深约0.50米、宽约0.2米,含兽骨、鱼骨、底部含炭粒。 由于没有十分确凿的证据来证明这就是海古寨遗址,我们就暂时给此地命名为“白旗屯土城子遗址”。 第四天(5月10日) 这是个令人兴奋的日子,我们就要到位于阿城市山河镇的老母顶子山上的和陵踏查,和陵-----是葬金太宗完颜吴乞买、改葬太祖完颜阿骨打的皇陵。史载金太祖完颜阿骨打被安葬在"宫城西南"后,天会十三年(1135年)二月,"改葬和陵",皇统四年(1164年),"改和陵日睿陵"。《金史?太宗纪》载:天会"十三年正月......上崩于明德宫,年六十一......庙号太宗。乙酉,葬和陵。皇统四年,改号恭陵...... 金廷将太宗和太祖葬于和陵,是沿袭了中原帝王葬于高山的制度。今老母猪顶子山的二陵址,即太祖、太宗之“和陵”。根据我国古代尚“右”的风俗,右者可能为睿陵,左者可能为恭陵。 开车走了2。3个小时,我们来到了老母猪顶子山脚下,面对这巍峨的青山,我怎么也无法把它和不雅的老母猪联系起来,它为什么叫老母猪顶子山呢,金上京文史研究会的郭长海老师给我做出了解答,当地人开始认为金兀术的老母也葬于此山,音误传为老母猪顶子山。在山下匆匆的用过午饭,我们踏查队就向老母猪和陵进发了。 山不是很高,但当天天气晴朗,艳阳高照,爬起山来对我们这些坐惯办公室的年青人来说就不那么轻松了,但金上京文史研究会几位老专家却老当益壮,走起路来一阵风,把我们甩在了后面。我们也不能丢脸啊,一路紧跟,终于来到了位于老母猪顶子山南麓偏西处缓坡地上的和陵, 山路东西约隔50米各有一石龟趺,石龟趺向西约40米卧三个石翁钟;一个无头石羊西面石龟趺雕刻并不完整,头向北。(北纬45°24′56.3″,东经127°23′50.7″) 东侧石龟趺所处祭台呈方形,边长约6米;石龟趺宽约1.47米、长约1.95米、高约0.70米,头残;碑口长约0.62米,宽约0.25米。(北纬45°24′56.8″,东经127°23′52.3″) 三个石翁钟中有两个文官一个武官,相距约6——7米。西侧文官高约1.7米。(北纬45°24′56.0″,东经127°23′5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