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龙岩游记攻略 |
[游记]龙岩游记攻略 |
2008-07-22 ctrip.com |
走向洪坑 永定洪坑原本是个名不经传的小山村,只因为林立着众多被誉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神话般的”客家土楼而名声鹊起,成为福建十大旅游品牌之一,是人们休闲、探秘的好去处。如今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永定客家土楼民俗文化村,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福建最美的乡村,现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走入洪坑,有几条路可以走。一条是从厦门出发,走高速、过漳州,在新祠下高速,经过适中镇、抚市镇、陈东乡、岐岭乡、大溪乡和湖坑集镇,大约3小时路程;一条是从龙岩市区出发,经过高陂镇、坎市镇、抚市镇、陈东乡、岐岭乡、大溪乡和湖坑集镇,大约1.5小时路程;一条是从永定县城出发,经过岐岭乡、大溪乡和湖坑集镇,大约50分钟路程;一条是从广东梅州、大埔方向进入永定境内,经过下洋镇、岐岭乡、大溪乡和湖坑集镇。如果说永定是一个没有大门的中国土楼博物馆,那么洪坑土楼民俗文化村就是浓缩的永定客家土楼博物馆。景区内土楼建筑独特,有最富丽堂皇的“圆楼王子”——振成楼、府第式土楼(五凤楼)代表——福裕楼、宛如布达拉宫的宫殿式建筑——奎聚楼、“袖珍圆楼”——如升楼以及天后宫、土楼博物馆等其他形状土楼40多座。它们沿溪而上,气势恢宏,错落有致,与青山、绿水、翠竹、拱桥、水车、农田和谐统一,组成一幅幅巧夺天工的绚丽画卷。 尽管时移境迁,但是客家人依然保留着浓郁的中原遗风,凝聚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如舞龙、舞狮、擂大鼓、“闹古事”“迎花灯”、汉剧、木偶、“十番”演奏、民间艺人绝技、迎亲、客家山歌等,民风古朴、异彩纷呈,无不洋溢着浓厚的客家民俗风情,象征着土楼人家对幸福和美好的无限追求。 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迪安博士考察景区时赞叹不已,并题词“永定土楼是世界民居建筑史上的珍贵文化遗产。” 1999年,应中国政府邀请,日中友好协会会长、著名画家平山郁夫携同夫人美知子参加中国建国五十周年盛典。参加盛典前夕,特意访问了永定客家土楼。平山郁夫先生深为美丽的土楼所吸引,现场挥墨作画。回到日本后,美知子夫人写下了题为《访问客家的故乡》的文章。后来,他们的画和文章刊登在日中友好协会发行的“日本和中国”刊物上,在日本引起很大反响。 2000年,我国著名建筑专家罗哲文先生考察土楼后题诗六首,其中一首写道:青山清水客人家,诗礼书香润物华。北地南天同一脉,方圆楼屋独奇葩。 景区独特的建筑和浓郁的客家民俗风情,处处展现出华夏文明的风采,是广大中外游客旅游、休闲、探秘胜地。 透明的天空 洪坑是一个悠静的地方。阳春的一天,背着行旅包,出了永定汽车站,穿过金丰大山。车在山上转,鸟在林中鸣,公路两边苍松翠绿欲滴,土楼星星点点散落在村庄中。在微风中,时有清香透过车窗扑鼻而来,让人舒爽无比。 不到40公里路就来到了洪坑。这里没有工厂,空气清新弥漫着的山花淡淡的芬芳。天空干干净净,在柔和的阳光中,一切都像透明的。 沿着一条公路往村里走,公路很干净,像刚被冲洗过似的,没有一丝纤尘。公路两旁是长长的山谷,一条小溪夹在公路和山谷中间逶迤流过。山上长满苍翠的松林、叶芽初绽的柿树、绿油油的膨蜞菊,映山红正开着粉红色的花;溪边榕树婆娑,芭蕉树轻舞着丰满的叶子,垂柳依依,翠竹丛立,李树和桃树刚穿上新的衣裳,野草吐出或浓或淡的新绿。在透明的天空下,自然无意有意间把整个村庄都沫成醉人的绿中,容易使人酣然进入美的梦乡。 跳跃的洪川溪 溪水很平静,也很清澈,一眼可以看见躺在溪底的鹅卵石。几个年轻妇女在青条石板上挥动着棒槌敲打着衣裳,有说有笑,在笑声中溅出的水花迅速散开,跑得无影无踪。五、六只休闲的鸭子在水中嬉戏。渐渐地听见“哗哗”声,只见两部古老的水车不知疲倦地在溪里欢快着扭动着圆润的身体,仿佛向游人诉说着洪坑的变迁。 妈祖女神 在水车边屹立着一座建于清朝嘉庆年间的天后宫,是供奉妈祖的庙宇。妈祖原名林默娘,一生勤劳善良,慈悲为怀,行善济世,在惊涛骇浪中拯救过许多渔民和商船,据说在一次拯救渔民中遇难。死后被尊奉为“海上女神”,人们纷纷建庙祭祀怀念。由于洪坑均为林姓,所以当地人又尊称妈祖为姑婆。每年农历3月和9月都要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每逢初一、十五,天蒙蒙亮,家家户户都要上香朝拜。 洪坑的主人 土楼是洪坑的主人。沿溪而上,在青山、绿水、翠竹、拱桥和田园中,随处可见大小不一、方圆各异的客家土楼。至今犹存40多座明清时期的土楼,它们错落有致,让人眼花缭乱。追溯历史,早在1200多年前,永定客家先民将中原建筑艺术发场光大,取之于大地,将生土、砂石和竹片经过加工后夯筑成和大自然和谐统一的土楼民居。土楼拆毁后回归自然,特别适宜环保,没有钢筋水泥、瓦砾砖块的污染,引起了许多环保人士的极大兴趣。 喧闹的记忆 洪坑曾是个喧嚣的地方。永定晒烟在清朝康熙后期以色、香、味特佳开始脱颖而出,在乾隆年间被皇帝御赐为“烟魁”,列为“贡品”。于是生产切烟丝的烟刀业便应运而生。在十九世纪中后期,洪坑林氏家族打制的烟刀畅销各地、十分红火,尤其是林仁山三兄弟生产的“日升牌”烟刀质量特佳,在上海、广州等大商埠独占鳌头,外销日本、东南亚。林家兄弟很快富甲一方。林家兄弟致富后,广置产业,四处修桥、筑路、建凉亭、办学校,为乡邻做了不少公益事。二十世纪初期,由于日本机器大规模生产的烟刀物美价廉,致使洪坑手工烟刀业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逐渐走向衰亡。如今,我们已经无法找到当年热火朝天的场景,只有带着一种敬仰的心情走进他们给后人留下的福裕楼和振成楼两座雄伟壮观的土楼,感受当年他们复杂的心境了;只能让思绪随着偶尔传来的几声“叮当、叮当”打铁的响声去想象当年的喧嚣了。或许这几声打铁声也将随着时间的流失,汇入历史的记忆深处。在喧嚣过后是沉寂,是心灵的呐喊,是痛苦的探索。林氏三兄弟在远离城市、偏僻的山区里,建起了当地第一所颇有西方建筑风格的新式学堂——日新学堂,传授西方先进科学文化知识。从校门对联:“训蒙心存爱国,为学志在新民”足见他们的胸怀和对后代的殷切期望。他们的后人和乡人从此开始了新的更为艰辛的历程,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 此时无风,很幽静。天很蓝,远远的蓝天下,振成楼就像一位端庄沉稳的淑女不亢不卑挺立在绿的海洋中、花的世界里。五彩斑谰的蝴蝶在竹林中翩然飞舞,蜜蜂不时伏在花朵上嗡嗡低唱。燕子几声清脆的鸣叫,打破了先前的宁静。于是一切都变得热闹了,轻快的音乐声从楼内传来,悠扬的吹奏声从草丛中飘来,不知名的小鸟在头顶上飞来飞去,不停地啁啾。在绿的海洋中,土楼外墙那永不褪色的黄衣裳在明媚的阳光照耀下,显得格外朴素亲切。 振成楼的风水 且不说振成楼建筑如何精巧,功能如何齐全,风格如何独特,单就选址就可见设计者煞费苦心。振成楼主体为圆型,这缘于客家人的原始崇拜,据《易经》载“圆是天,是宇宙的表象”,客家先民崇尚圆,把圆当作天体之神来崇拜。振成楼坐北朝南,依山而建,从远处看,像一个堡垒,屹立在洪川溪河畔;左右各有一座起伏绵延、逶迤曲折的大山,楼的正面,地势开阔平坦,远望有一矮山,恰似文案,稍远,又有一座高山,山峰错落有致,连绵起伏,像孔雀开屏;再回到脚下,洪川溪蜿蜒而下,门前右边有一口池塘。水是生命之源,聚水宅前,隐喻祈求家族团聚的含义。振成楼的选址吻合了风水学中“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之说,被认为是富贵吉祥之地。 天地人合一的杰作 振成楼设计者林鸿超,又名开敏,号逊之,原是清未秀才,曾参加过辛亥革命。民国二年在汀州府被选为全国众议院议员。孙中山和黎元洪曾分别题字“博爱”和“里党观型”制成匾额赠给他。他一生聪明好学,琴棋诗书样样精通。在历经坎坷沉浮后潜心研究《易经》,从中得到启发,结合《易经》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融入中国传统的风水理念,综合儒家思想、佛教和道教,精心选址,按八卦太极图形式进行立体布局和设计,并邀集叔伯兄弟建造了振成楼。 振成楼由内外两环楼构成。外环楼为架梁式的土木结构,高16米,分4层,每层48个房间(全楼共计218个房间),有4道楼梯从一层通往四层。一层为厨房、膳厅,天井中有男女浴室、猪舍;二层为储藏食物的仓库;三、四层为卧室。外环楼按《易经》“八卦图”布局建造,分八卦,卦与卦之间设有防火隔墙。内环楼共2层,为砖木结构并仿西洋式建筑。振成楼可以说是“外土内洋,中西合璧”的杰作。 有专家指出,目前我国按八卦设计的建筑只有两处,一个是北京的天坛,另一个便是永定的圆土楼。 仰看可见大门——“振成楼”三个遒劲大字,这是为了纪念上祖福成公、丕振公。对联“振纲立纪,成德达材”,意即不论是国是家,都要遵纲守纪,才能造就有德有才之人。 进入大门,迎面又是一幅对联:“干国家事,读圣贤书”,这幅对联是明朝名臣海瑞的名言,教人要一心报国,建功立业;要见贤思齐,发愤读书。这幅对联与“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不仅有异曲同工之意、而且要求上进了一步,重在实践,重在行动。振成楼内,镌刻和书写的永久性对联一共有12幅。这些联语有的宣扬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提出做人要为国为民,建功立业,忠孝两全,光宗耀祖;有的教导人们要勤俭廉洁,积德行善;有的也表达了楼主人在历经坎坷沉浮之后寄情山水、闲静超然的隐土情怀。从中不仅可以看出根在中原的客家人耕读传家、报效国家的精神追求,也可以体察到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对山野偏隅之地的润泽。振成楼里先后走出了40多位专家、学者、教授和一位中科院院士(林尚安),与楼内浓厚的文化氛围的陶冶和严谨的家训是密不可分的。 迈进内环楼,首先看到的是中门对面的颇有西方建筑风味的中堂大厅,它宽敞明亮,舒适大方。4根近5米高的粗大石柱挺立,石柱上架着数米长的石梁,形成三角形屋顶,酷似希腊雅典的神庙。 九十多年前,在这个僻远的小山村,一无公路,二无汽车,三无机械作业,这些重达上万斤的石柱、石梁是如何用人力从外地抬进村内并在楼内架构起来呢?让我们这些后人难以想像。 这个中堂大厅,又称祖堂,是多功能大厅。它既是婚丧喜庆的宴会厅,又是族人议事厅,还是演戏场所。内环楼二层设有小厅,是客人们观看演戏的地方,主人在两厢陪同。中间的小厅比两边的廊台高出近7公分,由此表示客人之高贵,主人之谦逊。小厅两边共有12个房间,其中还专为客人设立了客房,可见主人的好客和细心。内外环楼同为八卦形,按天、地、人三才布局各辟三道大门。平时主人都从左右侧门出入,东边住户走地门,西边住户走人门;而内环天(中)门平常则关闭,要逢年过节或婚丧喜庆等重要节日才开启。 一层的镂空屏门和二层的走廊铸铁栏杆,古朴典雅,精致美观。在每组栏杆图案中,有4朵百合花,3朵朝上象征“百年好合”,1朵朝下象征“叶落归根”,反映了人生要有圆满归宿的观念。百合花图案旁边分别嵌着梅、兰、菊、竹,代表一年四季——春夏秋冬。 内环楼大天井的中央,正是八卦的太极圈。站在中心位置上,可以观察到外环与内环楼之间东西两侧各有一口水井,两口水井也刚好处于八卦的阴阳两极上。东边的水井在阳极,俗称“智慧井”,西边的水井在阴极,俗称“美容井”。这两口水井距离不过30余米,在同一水平面上,但是两口井的水位、水温和水质明显不同,实在令人惊奇。 在4根近5米高的粗大石柱雕刻着两对对联:“振乃家声好就孝悌一边做去,成些事业端从勤俭二字得来”;“能不为息患挫志自不为安乐肆志,在官无傥来一金居家无浪费一金”,可谓富含哲理,循循诱导,今天看来,仍然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大厅里有5幅显眼的“皇榜”横披,都是当年黎元洪大总统题赐给楼主人的。 大厅中堂墙上写着“言法行则,福果善根”八个大字是由林鸿超先生亲笔题写的,引用了《金刚经》中的一句名言,勉励众人言行做事都应遵循一定的规矩和法则,以善良为根本,才能取得美好的结果,这也是佛家所说的因果报应。上联“从来人品恭能寿”,讲的是人要注重修养,温良恭让可以使人延年益寿;下联“自古文章正乃奇”,从字面上看,是说写文章要有清正之气,文以载道,利国利民,实际上也包含着做人要堂堂正正,处事要公平公正的道理。 右墙上对联“带经耕绿野,爱竹啸名园”是清末最后一名状元胡瑞霖所书。其中“带”被称为“字王”,字中有字,字能连句,据说可以分拆出一百多个字。各位可以试一试,看可以拆出哪些字?比如“一带山水甲天下,少年努力争士才”、“举世无双,百代流芳”等字句,这也说明了中国汉字书法的奥妙所在。中间的诗歌“灌池才盈五六分,筑台不过七八尺。欲将层级压篱落,未许波澜量斗硕。规摹巧何足夸,景趣不远真可惜。长令人父远趋走,已有蛙龟助狼藉。”这首诗的作者是汤化龙。汤化龙是汤恩伯的叔父,与振成楼主林鸿超先生共事过。这首诗从字面上看,是对庭院园林精致景色的描写,似乎表达了一种人生匆忙、美景闲置的感叹。 左墙上的对联“春托风生,兰知领未;静无人至,竹亦欣然”和诗歌是“对酒何曾醉,寻僧未觉闲。无人不惆怅,终日见南山。一片寒塘水,寻常立鹭鸶。主人贫爱客,沽酒往吟诗。碧嶂猿啼夜,新秋雨后天。谁人爱明月,露坐洞庭船。”无不流露出主人回归自然、寄情山水、闲静超然的隐士情怀。但是作为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义气书生又怎能沉醉于逍遥无为之中呢,于是发出了“振作那有闲时少时壮时老年时时时须努力,成名原非易事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要关心”的呼声。 穿过大厅便来到后厅。后厅又名观音厅,是供奉观音菩萨的地方。尽管时间纵流,但是依稀可以看见后厅两卦被烧的痕迹。上世纪三十年代因人为放火,两卦同时燃烧,导致一至三层房间化为灰烬,但这两卦的四楼部分部分桁条和屋顶全部桷瓦完好无损,为什么?原来四楼的木板上铺设了一层青砖,青砖起到了既隔音又隔火之效果。烧了木板,青砖下塌,不能完全压灭火苗也至少能大大减弱火势,所以没能社祸及屋宇。此外,因为卦与卦之间用青砖作隔墙发挥了阻燃作用,故未殃用另外六卦楼房。 迈过后厅拱门,走进了一个典型院落。前后有一扇拱门,门开着,全楼成一通廊,整个家族和睦相处;门关自成院落,就像现代住房的一个小家庭。这样的布局,既注重个体家庭的私密性,又兼顾大家族里各个家庭的联系。真可谓是“小家庭,小社会”。 参观其他土楼,很容易看到烟囱。而在振成楼,却找不到烟囱。1994年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节目中,曾介绍过振成楼,其中留了一个问题让观众猜一猜,就是说楼里的烟囱到底在哪里?谜底是在建筑外环楼墙体时,一楼每间厨房的墙内都已预先埋设排烟管道直通屋顶瓦面。90年前,在这深山沟里,便讲究科学排烟防污,具有环保意识,很值得今人参考借鉴,也进一步表明振成楼建筑的高超艺术及其宝贵的科研价值。
|
转自:http://www.ctrip.com/community/itinerarywri/showwriting.asp?writing=962484493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