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东大寺佛祖普渡,唐招提鉴真化禅

[游记]东大寺佛祖普渡,唐招提鉴真化禅

2007-07-16    live.com

March 26

秋游记之三:东大寺佛祖普渡,唐招提鉴真化禅

秋游记好久没更新了,前两天去仙台和会津之前发了奈良的照片,却未落笔留下只字片语,再加上更早的镰仓,欠账太多。而且之前的游记动辄就是三五千字,写起来实在伤神;硬盘里不断攒下来的连续剧还有好多没看;每天还抽空练习吉他,学习日语…反正理由一大堆,blog的更新顺理成章的成为了一块盲点。从昨天周六晚上开始直到今天下午一口气看完了下载的《華麗なる一族》,跌宕的剧情要连续不断的看才有满足的感觉,于是想到写文章也当有如此劲头,愿能提笔呵气一蹴而就,便泼墨爬字,试图完成这篇久违的秋游记。とりあえず,先把奈良的行程补上,以供牙祭之用。

小的时候就知道奈良这个地方,源于西安和奈良是友好城市,我的高中每两年还会和奈良中学进行联谊活动,由于钓鱼岛事件,轮到我们的时候活动就中断了,但是奈良我却是知道的。整个日本文明的发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从汉朝开始、到唐朝时达到顶点的中日文化交流。与其说是交流,但更多的还是从日本而来的遣唐使,来到长安进行学习,随后回到日本传播大唐的文化和先进的生产制造工艺。日本人现在使用的汉字不用说了,日文中的平假名则是根据汉字中相对应的字创造而来,发音也和汉字的发音相似(可能是当时中国的吴音),片假名的写法则是简化了汉字的偏旁部首,看起来总是似曾相识,完成这两项日文语言基础工作的人正是当时来到唐朝的所谓的“日本留学僧”;如今在奈良城内还有一处叫“朱雀门”的遗址,足以见得其当时与长安的相似程度。

奈良位于日本本州岛中西部,翻看旅游手册上的地图,奈良与京都和大阪成等腰三角形,它作为“奈良时代”的首都和佛教中心“南都”,经历了1280余年的岁月。这里的人类与驯鹿为伴,长久以来生养不息,随处可见的驯鹿也成了奈良最可爱的象征。据说早在1万年前的绳文时代(中国历史也就说是“上下五千年”,说得清的也就三千年,日本能追溯到一万年,真是YY啊),奈良的部分地区便有了人类活动的踪迹,这片地区叫做“大和”,而那个时代的人好像以打猎、捕鱼为生,还属于人类进化阶段。到了弥生时代(公元前3世纪前后)日本人向中国和朝鲜学习了大米种植和铁矿加工技术,为了共同生产大米而不断聚集起来的人们形成了村落,这些村落相继出现在“大和”的各地,村落中有智慧和领导能力的人成了头领,然后就像“帝国时代”中一样,村落之间相互征战,有势力的头领逐渐使近邻的村落服从自己的统治,最终产生了“くに(ku ni)”也就是所谓的“国”。在日本大大小小的“国”当中,以“大和”地区(奈良)的豪族势力最为强大,这些豪族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来标示自己的地位,那就是为自己修建庞大的坟墓,牧群规模的大小便是身份地位的象征,这种坟墓被叫做“古坟”。

从公元300年开始至公元500年的200多年,被称为“古坟时代”,相应的文化则为“古坟文化”。但是若要找出上述时代的文字记载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日本迄今为止最古老的史书《古事记》也是奈良时代(公元8世纪)的书籍,而从公元3世纪开始古坟时期的社会生活画面,多数还是通过考古专家的挖掘而不断展开。奈良境内如今仍有不少貌似山丘的古坟,它们大多草木茂盛,有些还具有相当的规模,其中规模最大的古坟全长有300米。墓葬从来都是考古者的挚爱,从这些古坟中可以还原出远古的痕迹,奈良的古墓中埋藏了不少用粘土做成的素陶器和陶俑,说明当时日本也和中国一样具有陪葬的习俗,以抚慰死者的灵魂。古墓用一种特殊的构造将坟墓与人世间区分开来,这似乎也借鉴了中国人智慧和技术。

在“古坟时代”之后公元500年开始至公元700年的“飞鸟时代”中,大和地区势力最强的豪族们不断兼并弱小的邻国,成立了“大和朝廷”,拥护大王统治,也就是天皇制度为中心的政治体系雏形。大和朝廷成立之后,从公元710年开始到公元789年,迎来了“奈良时代”。公元708年,元明天皇认为奈良四面环山、城外峰峦叠翠、草原广阔、山清水秀,是一块风水宝地,便颁发诏书,调集全国能工巧匠,大兴土木,营建新城,并定名为平城京,平城京曾先后作为7代天皇的国都,这也是奈良历史上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化被称为“天平文化”。江户时代,奈良成为幕府的直辖领地,改称为南都。现在的奈良市于1898年设立,正是因为经历了日本国家雏形形成的重要历史时期,因此奈良也被称为“日本誕生の舞台”。

早上7点,从奈良车站信然走出,一缕清晨的阳光洒在脚下,深秋清爽的空气弥漫在四周(后来才发现整个城市依山而建,被森林包围,难怪空气格外的好),仅有的一点睡气立刻烟消云散。除了好天气之外,更令我高兴的是,当天是工作日,游人很少,不必像昨天在京都一样饱受人声轰炸和拥挤之苦。走在奈良街头,有时候身边一个人也没有,整个城市仿佛就是自家的后花园一样,由感觉引领脚步,任时间随意流逝,内心窃喜天下驴友梦寐以求之境界也不过如此。奈良很小,当然是相比京都而言,而且依山修建,自然环境与城市建筑的巧妙结合随处可见;空旷的街道、古代的建筑和民居、随处可见的草坪、远处色彩斑斓的山脉,构成了城市的主要画面。走出车站不远是奈良公园,我更愿意称其为自然公园,非人工修建,而且面积很大,完全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但却巧妙的融入了城市的风格当中。这里不似京都那么拥挤,仿佛一座桃源紧邻着喧闹的都市,只有少数人幸运的走了进来。奈良公园中的红叶较京都相比也许更胜一筹,京都的红叶很像张艺谋的电影,用连续不断一片一片的饱和色冲击你的视觉;而此处的红叶更像油画中的调色板,配上各种光影,色彩斑斓,美不胜收。放上来的几张照片是用手机拍摄的,遗憾没有更好的照相设备,只能期待以后有机会去补拍了。除了“彩色”的红叶之外,公园中真正的主人则是这座城市远古以来的居民-驯鹿。走在公园的草坪上,身边时不时会有乖巧的小鹿陪着你一起悠然散步,还会有些贪玩的小鹿从你身边几米的地方轻盈的灵动般的越过,玩累了便在头鹿的带领下趴在树下休息,树下则是遍地的红叶。偶尔也会有几只好奇的小鹿离开草坪走到街道旁边的行人步道上,看看汽车看看行人,然后若无其事的返回鹿群当中继续嬉耍。此时要是酷爱小动物的Seraphic在场,估计就再也离不开了吧。奈良公园的美超出了我的想象,也从一开始就给了我很大的惊喜,此处有照片为证就不再多说了。

从古至今,奈良得到世代天皇的庇护,于是佛教与寺庙在奈良繁盛起来。游过奈良之后,会发现在这座小巧精美的城市里居然留下了那么多的“世界遗产”,连我这个在中国长安长大的孩子都觉得不可思议。这些“世界遗产”从形式上说是寺院,其内容更可称为博物馆,它们拥有许多自古遗留下来,可称作无价之宝的佛像以及许多杰出的艺术作品。奈良公园旁边的“东大寺”责无旁贷的成为了奈良乃至日本标志性的文化遗产。东大寺是世界上最大的木造建筑,建于743年至760年,富于中国瑰丽精细、变化多端的建筑风格,当时名为总分国寺,是日本佛教“华严宗”的总寺院。大佛殿东西宽57米,南北长50米,高46米,相当于15层建筑物的高度。走进佛殿,一座巨大的镀金大佛映入眼帘,这座“毗卢遮那佛”为日本殿内第一大佛,于公元747年铸造,752年举行大佛开光仪式。佛像身高16.212米,脸长4.844米,眉长1.635米,耳长2.575米,颈长0.795米,大拇指长 1.636米,为铸造这尊铜佛像,共用熟铜 444,476公斤,金39.2公斤,水银220公斤。佛像曾两度毁于战火,现在的佛像是17世纪重修的,只有铜莲座上的莲花瓣部分是8世纪的遗物。这座大佛代表了“天平时代”文化的精华,成为了日本的“国宝”。不管什么人与佛祖对视,都只能让自己心中生出一层层的敬畏来,世间的一切痛苦在它面前都如尘埃般渺小。苍苍庶民,芸芸众生,祈求佛祖能够渡人世之悲,恤万民之苦,但更多的人也只是在神荫之下于俗世中暂求内心深处的一方净土而已,而到百年之时才明白《大话西游》中菩提老祖说的一句话:“生亦何哀,死亦何苦”。想到这里还是双手合十,内心一句“阿弥陀佛”,就算是和佛祖打了声招呼吧。

离开气势宏伟的东大寺,步入森林,走入春日大社,神社参道两旁的楼门、石灯笼、石佛、等都是珍贵的历史文物,而每年都会在春日大社举行社火活动,千余只驯鹿漫步其间,原始森林与春日大神殿融为一体,成为文化风景的典范。之后于山顶的神社高台处鸟瞰了整个奈良市的概貌,下山时已接近午日时分。按图索骥般穿过奈良公园,时不时发现精美的古亭与园林,巨大的银杏树,以及站在满地金黄的银杏叶上的漂亮的日本女孩子。随后心情颇为舒畅的参观了坐落在公园内的奈良博物馆以及兴福寺,然后穿过公园,一路向北沿山路随意游走,不经意之间一丛丛、一簇簇的红叶会冒冒失失地刹那间染红您的双瞳。再经过民宅、农田,走到地图的最北端之后沿东线一路南下,绕着奈良的一侧留下来一条长长的足迹。走到地图南部之后搭乘一辆bus奔向了“药师寺”(此外,“药师寺”还是日本的一个姓氏,我公司部门的一个大佬就姓“药师寺”,一头黄毛,酷似香港歌星李克勤,相似度达90%)

Bus到站后下车,立刻出现一幅画面:车站四周都是农田,bus向远处开去留下一路飞扬的尘土,一个孩子孤零零的站在田头呆呆的望着前方,秋风呼呼,乌鸦飘过,传来“瓜-瓜-”两声惨叫。。。上述画面中的孩子就是我。瞬间忘记佛祖教诲,当下心生诅咒,这哪是世界遗产所在地啊!分明是纯朴的乡下嘛!之后我手拿麦谱,顺利的穿越数个田头并和田间老汉相互挥手致意,走过一座小石桥时迎面而来一个邮递员DD,主动的用日语向我问好“Ko ni ti wa”,我也用标准中文回了一句“扣你妻娃”,然后死盯着前方一个农妇的背影走进一座村庄,七拐八拐终于被其成功摆脱之后,猛一抬头便看见了药师寺的大门。药师寺是公元680年天皇为祈祷皇后疾病痊愈家眷安康而建造的寺院,寺内的珍贵文物有东塔、东院堂、铜铸如来佛坐象、观音菩萨坐象等。其中以建于698年的东塔闻名于世。东塔高37.9米,是仅存的奈良时代初期的古建筑。这座塔建造奇异,塔身3层,大屋顶下又分出小屋顶,大小屋顶形成和谐组合,看上去则象是6层塔。药师寺具有明显的唐代文化痕迹,可以说是唐朝文化在日本生根发芽的又一见证。来这里参观的有很多中学生,穿着整齐的校服,迈着凌乱的步伐,像很多日本人一样在学校的组织下完成了人生第一次也许是唯一一次的古都旅游。于是想起至今为止我也只去过兵马俑一次而已,只记得去得当天是小学四年级的一个春天,然后就记忆中断,印象全无。

拍照留念之后离开药师寺,加快步伐前往著名的唐招提寺,这是我国唐代高僧鉴真东渡后亲自指导兴建的,作为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见证而载入史册。“唐招提寺”原名律宗寺,建于759年,这座古老佛寺充分体现了中国盛唐时期建筑和造型艺术的高超水平,寺院由金堂、开山堂、讲堂、礼堂、宝藏、经藏等众多殿宇和庭院组成,极盛时期有僧徒3000余人。寺院大门上红色的“唐招提寺”横额,是日本皇家效仿王羲之、王献之的字体书写的。走进寺门,寺内完全就是一派唐朝寺院的模样,看着熟悉的雕梁画栋,好像又回到了唐朝盛世,当年我的老乡鉴真渡海而来,远离故土,来此扶贫,传播我大唐文化于倭土,教他们写字,教他们盖房,传播佛法,从此日本人便有了立国之本-佛教。如今鉴真就安眠在唐招提寺东北部的开山御庙,庙前有荷池,因鉴真生前最爱听潺潺流水,所以弟子们在墓前开塘引水建成。来到墓前,凭古怀吊了一番,在日本的土地上又一个历史教科书中的古人被无限放大。鉴真的宅院被寺庙重点保护起来不得入内,只能透过密密麻麻的竹篱笆窥得院内的些许遗迹,感受大师化禅之后留下的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千年之后当人们再次走近时,依稀之中仿佛看见一个中年僧人,开门授徒,传法普道,化解人世疾苦,一生终其所衷,在远离故土的他乡直到枯灯燃尽,蓦然

转自:http://smartwxy.spaces.live.com/Blog/cns!54573B3A1FE3D605!1405.entry505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