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国是我国古代一个重要的诸侯国,商代时期就有了,当时比较小。商朝灭亡后,卫成为周代姬姓封国,是在商代卫国故地重新分封的诸侯。西周时期的卫国中心在淇县、浚县一带。鲁僖公三十一年(公元前629年),卫成公迁都帝丘。(《左传·僖公三十一年》:“冬,狄围卫,卫迁于帝丘,卜曰三百年”)。公元前241年,卫元君迁都野王(今河南沁阳市),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废卫君为庶人,卫国灭亡。自康公都朝歌到国君角亡国,卫曾四徙其都,共历800余年,是秦统一后在名义上仍能存在的唯一诸侯国。到战国时期,因卫都在濮水之阳而更名濮阳。 卫国在古代交通、商业、文化发达,很多历史典故都和卫国有关,比如好鹤失国、城濮之战、大义灭亲、季札访卫、“尸谏”灵公、郊迎孔子、螳臂挡车、桑间濮上、戚城会盟、百工起义、郑卫之音等等。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郝本性介绍说,经过多年的考古发掘,河南境内东周时期比较大的方国都城基本找到,如商丘的宋都、新郑的郑韩故城、三门峡的虢国都城、上蔡蔡国都城等。西周时期的卫国都城目前没有找到,卫国东周时迁都帝丘。濮阳本颛顼之墟,故谓之帝丘。种种迹象说明,东周卫国都城就应该是我们找到的这个城,如果不是都城,能有这么大吗?该城在战国为濮阳城,因此可以说我们找到了历史上最早的濮阳城,使濮阳的建城史提早了一大段。 濮阳市文物保管所张相梅介绍说,濮阳古文化遗址有52处,基本上围绕高城遗址分布。高城遗址从文献记载、民间传说及钻探发掘来说应是卫国都城。遗址附近有西高城村、东高城村,当地老百姓有“城角地”、“南城头地”的说法,发掘结果表明老百姓的说法是准确的,也说明当地流传千百年的传说是可信的。推测唐宋时期还能看到城墙,只是后来完全被沙淹没了。 卫国城毁于黄河洪水 濮阳卫国都城遗址上面覆盖着厚厚的黄沙。考古工作人员介绍说,这上面的黄沙是多次洪水泛滥堆积而成的,城墙也有多次被冲毁又修补的现象。考古发掘时,在两条探沟内均发现在两块夯土的结合部埋有人头骨或兽骨架,这些人头骨或兽骨架都被肢解,分的很散。表明当时在修补城墙时要举行一定的祭祀仪式,并且场面很大。 因为离黄河很近,卫国都城使用时曾经经受过多次洪水的袭击。从城墙外侧以及墙顶发现夹杂大量汉代瓦片的淤土分析,该城是被汉代的一次黄河特大洪水所冲毁。可能与内黄三杨庄汉代遗址毁于同一次洪水。 专家们认为,高城遗址因一次性被洪水深埋于地下,当时的街道、宫殿布局等应该保存较好,它的发现为卫国都城以及卫国历史提供了可靠的资料。 目前在遗址中发现了一些早期的遗物,但东周之前是否有城址存在,有待于今后继续进行的考古工作来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