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④阿尔巴尼亚:地中海的孤儿 |
[游记]④阿尔巴尼亚:地中海的孤儿 |
2008-06-27 sina.com.cn |
身着阿尔巴尼亚传统服饰的英国诗人拜伦 上个世纪的最后一个夏天,我游完希腊的爱琴海以后,搭乘奥林匹亚航空公司的班机,从雅典飞往意大利的米兰。途中如我所愿,穿越了阿尔巴尼亚的一小片领土,那是一片干燥荒芜的山地,一个古称埃皮鲁斯的地方。埃皮鲁斯有个公主叫奥林匹亚斯,性格刚毅,她在爱琴海的一次宗教集会上,与马其顿王腓力二世相遇而结合,三年后生下一个男孩,深得父王宠爱,聘请古代最博学多才的亚里士多德做家庭教师。腓力后来在女儿的婚礼上被自己的卫兵刺死,凶手当场被杀,据说王后——那位埃皮鲁斯公主坚持给予他和国王相同的葬礼。她的儿子继承王位后,统率自己的军队漫游了已知世界的北部和东部,从亚德里亚海直到印度的旁遮普,他便是赫赫有名的亚历山大大帝。 十五世纪末,正当西欧诸强为争夺海外领地闹得不可开交之际,土耳其的奥斯曼帝国征服了这片位于他们家门口的土地,出生在遥远的波斯的统治者苏莱曼帕夏以其故乡德黑兰 (Teheran)命名了一座几千人的小镇地拉那 (Tirana),后来演变成为阿尔巴尼亚的国都,这或许是东方人在欧洲留下的最难抹掉的痕迹。尽管宗教活动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不受鼓励或遭到禁止,大部分人口仍然信奉伊斯兰教,这在基督教一统天下的欧洲乃至美洲大陆绝无仅有。在远东,处于文化大革命后期的中国,有几部反映二次大战的阿尔巴尼亚电影成为人们争相观看和谈论的对象,其中的一部《第八个是铜像》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留下记忆。实际上,自从我记事以来,阿尔巴尼亚便是社会主义中国最可靠的盟友。 我长大以后,见到一幅英国诗人拜伦勋爵身着阿尔巴尼亚传统服装的肖像画,红色的头巾一直围到他的长辫子上。在这位诗人的处女作《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里,主人公游历了伊比利亚和巴尔干两座半岛, 到达“既有豺狼出没,也有觅食的鹰盘旋,同时又栖息着凶猛的禽兽和更残忍的人的(阿尔巴尼亚)山村”,此书的出版使得诗人一夜成名。我开始写作以后不久,便有幸读到希腊诗人埃利蒂斯的长诗《英雄挽歌——献给在阿尔巴尼亚战役中牺牲的陆军少尉》,诗中写到,“在太阳最早居留的地方/ 在时间像个处女的眼睛那样张开的地方”,“岛屿像一些头发冰凉的僧侣/在无声地切着荒野的面包”。终于有一天,我找到机会,从马其顿首都斯科普里搭乘大巴,沿着没有护栏的盘山公路到达地拉那,然后又乘坐蒸汽机火车来到地中海滨的都拉斯。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242d1701000827.html442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