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丹阳——我的寻根之旅

[游记]丹阳——我的寻根之旅

2007-09-26cncn.com

妈妈的祖籍是江苏丹阳,这个我从小知道。但是丹阳究竟是个怎样的地方,我却从来都不知道。不仅我不知道,连妈妈也不知道。甚至连外婆,也从没有跟我们这辈的孩子提起过丹阳,只有在外婆与妈妈和姨妈偶尔的谈话中,我才可以听到丹阳话。之所以知道那是丹阳话,也是因为那个方言特别难懂,从来都不知所云。

几乎是一百年前,我的外公的爸爸(也就是妈妈的爷爷)从丹阳来到上海,从此才有了外公,有了妈妈,也才有了我。一百年后的今天,我们仨重回丹阳寻根,也算得上是一件具有家族历史意义的事情了。

鉴于此次旅行的意义重大,我决定充分发挥我的“纪实”天赋,好好记一笔流水帐。既给俺家的亲戚们增添家族历史,也给喜欢自助旅游的“驴友”丰富丹阳旅游攻略,同时还要给广大港台同胞加强“血浓于水”的“根”的情感。在旅行结束的之后,我对“根”也有了新的理解。这个理解是什么呢?大家看完偶的《丹凤朝阳,百年寻根》系列之后,自然会明白滴。

好了,废话少说,咱这就开始寻根吧……

(一)寻根奇遇

大家如果看过湖南卫视的《真情》栏目,就会知道那个栏目的外景就是要凭着一些非常渺茫的线索,去寻找一个很久以前的人、或是很久以前的故事。我们的寻根之旅也和这个差不多。妈妈手里唯一的线索是两个地址和一个区域的名称:一个地址是外公的家,“双井巷38号”;还有一个地址是外婆的娘家,“井巷”。据说这两个地方都离一个叫做“南门”的地方不远。看看,这第二个地址连个门牌号码都没有,希望可够渺茫的。

拦下一辆出租车,我们就开始了寻根之旅。一上车,妈妈用她会的不多的丹阳话向司机询问,得到的回答是沉默!呵呵,各位看官猜是什么原因呢?不是因为妈妈的丹阳话不标准,而是司机哥哥根本就不是丹阳人。丹阳话那么难懂,人家根本不知道咱们在说啥。还是老老实实用普通话问吧,司机说听说过“双井苑”,但不知道“双井巷”。嗯,听上去还有点关系,那就先过去再说吧。

小司机还是蛮老实的,一路上我们就攀谈开了。

司机:你们认识的话,给我指路好了。

妈妈:我们不认识呀。

司机:你们不是说丹阳话嘛,我还以为你们是丹阳人呢。

妈妈:我是丹阳人,可是很久没有回来了,不认识了。

司机:哦,多久没回来了?

妈妈:一百年。

司机:~!◎#¥%……※×

大白天的,可是把司机给吓了一跳。不过当他知道我们寻根的来龙去脉之后,显得非常积极了,还用呼叫系统向总台询问“双井巷”的位置。居然“叉头调度中心”还真有人知道,我们的司机霎有其事地对总台说,“人家可是一百年的历史哦,你们不要乱说!”

破旧的出租车很快驶入了一条同样破旧的小巷子,看上去还真有点那个意思。可是马上就被调度中心的人告知咱们的司机走过了,这条巷子叫做“南门大街”,不是“双井巷”。不过我们猜想“南门大街”应该就是外婆说的“南门”附近,所以“双井巷”也应该就在不远之处了。

从“南门大街”原路返回,过了一座小桥,以那座桥为中心,我们东南西北各开了一段路,最后司机同志和“叉头调度中心”共同得出一个结论,从那座桥往“南门大街”相反方向到另外一条马路为止的路段,就是“双井巷”。我和爸妈都很讶异,不,准确地说是失望。因为那段路,就50米左右,而且已经全部翻新过了,根本没有任何历史的味道。

失望之余,我们只得下车来,准备拍两张照就走人了。在那条50米左右的路上,两边是商铺,再后面是小区居民楼。两边的商铺都没有什么特色,只有一家店面上写着“光头鸡”,下面一排小字“双井苑”。也算是一个纪念吧,我和妈妈纷纷在这个“光头鸡”下面拍照留念。可惜这个“光头鸡”是关门的,不然一定可以向它的老板问到一些关于“双井巷”的故事。

下一步怎么办呢?是结束寻根还是继续追寻?呵呵,我们像是那种轻言放弃的人嘛!我们决定在原地找年迈的老人询问。可是放眼望去,这路上根本就没几个人,更别提老人了。倒是迎面有一个老人骑了一辆三轮车过来,可是也不好意思把人家给硬截下来啊。。。正在犯难的时候,我们的行为似乎引起了路边一个中年男子的注意。他问我们是否找人,到底是干嘛的。我还在犹豫是否要随便和陌生人讲话,妈妈倒是非常勇敢地用丹阳话开始询问“双井巷”的来龙去脉(妈妈的理论是,只要接得住她的丹阳话,就是线索)。

妈妈和那个陌生的中年男子用丹阳话聊了一阵子,我和爸爸都不知所云。然后那个陌生男子就把我们仨带去一个街边的小门面,是一个彩照扩印店。我和爸爸都在纳闷到底是怎么回事,妈妈趁空给我们翻译说,那个男的听说过“双井巷”三个字,但是其他的不太清楚,这个彩扩店里面好像有人知道。正翻译着,彩扩店里面出来一个纹着眉毛、全身绿闪儿的中年女子。一开始也是对我们颇为疑惑,一听到妈妈用丹阳话问她一些夹杂着“双井巷”的事情之后,就开始非常热心地口若悬河了(可惜咱还是听不懂)。妈妈后来翻译纹眉绿衣女人的话说,这条街以前就是“双井巷”,现在已经全部翻修过了,她的彩扩店原来的地址是“双井巷”18号。至于“38号”在哪里,她也不知道。但是她知道几个门面旁边有一个磨剪刀的店面,里面的老板是一个老人家,也许会知道。纹眉绿衣女子还特地补充道,磨剪刀老头有一个上海媳妇,所以对去过上海的“双井巷人”可能会比较知道。

终于我们从“光头鸡店”,走到“彩扩店”,最后又来到了“磨剪刀店”。嘿!磨剪刀的老头可是一个老帅哥哟!老帅哥对我们也是非常地热情,而且说话比较有逻辑性。以下就是他的介绍——

我们所在的地方就是“双井巷”的原址了(小司机没有说错)。“双井巷”是一条非常短的、南北向的街道。“双井巷”的南端与“南门大街”相连,相互之间以一座小桥为界,这座桥就跨在过去的护城河上。南门大街再南边,就是以前的城门了。“双井巷”的北端与现在丹阳市最繁华的“新民北路”相交。虽然只有50米左右,但是“双井巷”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处在丹阳市的中心位置(哇噻,看来还是个黄金地段!)

“双井巷”的名字来源于巷口的两口井。这两口井现在已经没有了,但是它们原来的位置,就在“双井巷”与“新民北路”交界的地方(十字路口有两个阴井盖子,我们差点都把它们误认为是“双井”的旧址了)。

“双井巷”是在2003年全面翻修改造的。改造之后,巷子的宽度在原来的基础上,向两边各拓宽了一米,成为了一条小马路。马路的两边现在都是商铺,但还是保留了一幢老房子,具体原因不详(可是我们发现,那座硕果仅存的老房子居然也挂了一块“磨剪刀”的招牌!!!)。原来“双井巷”的旧居民现在都移居到了商铺后面新造的“双井苑”小区里面(终于搞清楚“双井巷”和“双井苑”的关系了)。

听到这里,我们仨都已经颇为满足了。没想到这么找着找着还真的找到了“双井巷”。虽然38号在哪里大家还是不知道,而且似乎也没有人听说过外公或者外公爸爸的名字(看来一百年实在太久了),但是可以找到原先的住址,也算不枉我们的寻根之旅。

就在我们已经准备鸣金收兵的时候,磨剪刀的老帅哥突然提议,“我们这里还有一个老太太,已经80多岁了,她是以前的居委会小组长,不如我带你们去见见她!”

啊,搞大了!还好,老太太就住在旁边的“双井苑”,也许是我一直没有听懂他们讲话,所以没有建立起信任感的原因吧,我可真是不太放心就这么跟着一个中年男子和一个还挺精神的老帅哥去一个陌生老太的家里。不过妈妈可是兴趣高涨,那偶就去保护她一下吧。

进了小区,在一户公房的二楼,我们敲开了一个80多岁的老太的门(一开始还没敲开,还是中年男子打手机找到老太的,让人觉得有点蹊跷)。老太开门之后,听到我们是来寻根的,就非常热情,让我们进屋坐(我可真没有进陌生人房间的心理准备)。一进去之后,老太和老妈就开始用丹阳话叽叽咕咕地说起来了,这一说可就是半个多小时啊!我是什么都没有听懂,不过还是要跟大家交待一下这半个多小时我都在干嘛:大约有半个小时我一直非常敬业地履行我作为摄影师的职责。虽然偶听不懂她们的话,但是偶要一一把她们的对话记录下来,回去让外婆和姨妈们听听,看看妈妈给我翻译的到底对不对。不过半个小时过去了,她们还是没说完,我已经忍不住开始走神了。老太家里正在播放中央8套的韩国电视连续剧,我也忍不住瞄了几眼,摄像机剧烈抖动的时候,就是我走神的时候啦。临走的时候,老太还热情地邀请我们第二天上她家吃饭。

为了写这篇blog,我刚才又特地问妈妈她和老太究竟说了什么。但是妈妈居然回答我说,其实她也没怎么听懂(除了厥倒之外,我只能庆幸自己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资料。)不过妈妈又补充说,那个老太说“双井巷”上的确有一户姓林的。(背景资料:俺娘姓林)后来姓林的把房子卖给了一户姓徐/许的。妈妈估计可能是外公举家迁徙到上海之前把房子卖掉的。老太也说了那户林姓人家户主的姓名,显然不是外公,但是是不是外公的爸爸呢?因为妈妈不知道她的爷爷的名字,所以这个问题现在是无解滴,有待进一步向外婆考证。老太还提起了曾经接受过一个台湾人对她的相似的寻根问题。据说那个台湾人姓花,妈妈居然说她曾经听外婆提起过这户人家(我想姓花的人应该不会太多吧)。而且据说我们家和这户姓花的还是远房亲戚(天哪,我哪儿又冒出一房台湾亲戚)。事情越来越混乱了。在没有得到考证、彻底弄清楚之前,我就不再在blog上面乱写了。

随着外公“双井巷38号”的寻根大功告成,外婆娘家“井巷”的原址也浮出水面。经各位热心人介绍,“井巷”就在沿“新民北路”朝东200米左右。那个地方是现在丹阳市的“人民广场”(再一次证明外公外婆的老家是黄金地段啊)。在“井巷”的原址上面盖了一栋四层楼高的“新华书店”。人民广场里面还有丹阳市的标志性建筑“丹凤朝阳”,一个“华地百货”,和一个时代超市(就是上海也有的Times Extra)。

在我们心满意足回酒店之前,再次总结一下本次寻根过程中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出租车司机、叉头调度中心、光头鸡老板(虽然他没有出现,可是他的招牌给了我们线索)、中年男子、纹眉绿衣女子、磨剪刀的老帅哥、80多岁的前任居委会小组长老太。

我们遇见的每一个人都非常热心地帮助我们,热心到了我都觉得有些怀疑的地步。也许是民风纯朴,也许是因为勾起了各自的回忆,大家都份外亲切吧。

一百年谓之一个世纪,是一段漫长的光阴。这其中经过的历史存在必然性,也存在偶然性。如果几十年前某一个环节发生变化,也许此时帮助我们寻根的人们现在就可能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主角,都是未可知的事。

不过,寻根对我而言,更多的是为自己下一个难以完成的目标,然后想方设法去完成它,从中获得一种满足感。那种“根”的感觉,也许我年纪还是太小,至今尚未有非常深刻的感悟。我只是感受到了历史的绵延和命运的延展。再过一百年,不知道又是一番什么景象……

(二)自助攻略

A:交通

丹阳市位于江苏省境内,地处常州与镇江中间。丹阳是个名副其实的小城市。没有特快直达列车,我们只能乘坐快车:K376,从上海至西宁的火车第四个站经停丹阳,上午8:15分出发,历时3个半小时,有两节车厢是给丹阳的;没有旅游列车,我们只能买硬座的票子,后来发现该列火车还卖站票,那个叫做挤啊(也是我们自找的,赶上了春运的趟)。

也是因为春运的关系,上海不卖来回火车票。中午11点45分到达丹阳后,我们马上急着买回程票。但被告知所有的火车票都没有位子了,要买您就站3个半小时吧。于是我们只能转战汽车站。汽车回程的旅程时间也是3个半小时左右。丹阳一天有6、7次长途汽车赴上海,可是唯一剩下的只有14:30的从丹阳出发的汽车了。因为春运,票价还自动上浮了20%(可恶!别逼我不淑女!)。丹阳的火车站和汽车站实在造得不敢恭维,就是俩小土丘。在那样的环境里面,被告之返程的票子只有那么一班,再贵也得买,再不满意也得抢购啊。原来还想买下午晚一些时候的回程票,但后来的事实证明,在丹阳24小时足够了。

丹阳市内打的或走路都可以,因为实在太小了。起步费6元,基本上不会超过起步费的。丹阳这个地方真是有趣,什么事情涨价都是自己决定的。年初三司机老哥们自己价格联盟,决定把起步费涨到10元。我们问为什么,他们倒也老实,都说“没什么原因,就这习惯”。

街上还到处都有骑三轮车的,2元一趟可以兜市区一圈。但是因为天气太冷,三轮车没有什么遮掩,还是不要尝试这种“情趣”了。

B:住宿

我们下榻在丹阳唯一一家四星级酒店:金陵饭店(没错,是和南京那家一起的)。除了汽车票,出租车起步费之外,酒店的价格再一次自行变动。只不过这次是往下调价。check-in的时候突然被告知春节期间大促销,标间238一晚(含双早),娃哈哈哈,是俺住过的最便宜的四星级酒店。值得推荐!

在出发之前,我们也曾经在网上查到过什么“丹阳大酒店”、“海明威大酒店”等等,其实这些酒店相互之间都不远。不过那些所谓的“大酒店”都是三星的,而且在外面一看就可以感觉得到其年老失修、阴暗潮湿的味道(招我惹我啦,不能随便批评人家)。

C:吃

说到吃,出发之前我在网上可是颇查找了一番丹阳的特色菜。什么“一刀不斩狮子头”、“冰糖扒蹄”、“萝卜丝饼”、“大麦粥”等等(“吃饭找Lisa”,咱可不是白混嗒)。不幸的是,偶这三顿都没有吃到特色菜。丹阳几乎就没有本地的饭店,其实压根也没什么饭店,实在不是一个旅游城市的说……

在丹阳吃饭就和吃农家菜差不多,让人“嘴巴一亮”的菜式就是那些耳熟能详的菜名。豆腐是我最喜欢的,就是有豆香的那种(不过朱家角也可以吃到,何必去丹阳捏);老鸭煲也是原汁原味(考虑到禽流感的原因,后来没敢多点);粉皮是很好吃的,特别劲斗;青椒土豆丝,2元一大盘,真是价格实惠量又足;饺子一份5两起卖,吃白饭有的地方不要钱(Jim,下次要来哦!)……虽然没有什么地方特色,不过总体感觉像北方,吃得挺爽。

D:玩

丹阳不是旅游城市,如果仅仅是冲着玩去,那可真的要有失望的心理准备。“丹阳旅游网”上主打推荐的“人民公园”、“唐中和钟”和“万善塔”都是非常普通的景点,唯一可以一去的是离丹阳市20公里左右的“季子庙”。据说是这里吴文化的发祥地,孔子的第九个弟子是齐国的太子,叫做“季子”。这里还有孔子亲笔留下的墨宝十个字,可以算得上是天下仅存的国宝了。

我发现丹阳的井特别多,“双井巷”、“单井巷”以井命名自不用说,季子庙门口就是一口井,里面还有一个景点叫做“沸井”,四个平方米里面有六口井,还是常年咕噜咕噜地冒泡。最有趣的是,这六口井是“三清三浊”,而且每口井据说都有自己的味道,什么“可乐井”、“啤酒井”、“麻辣烫井”……看到我怀疑的眼光,当地人居然还拿出一个长柄勺子,要舀一口井水上来给我尝尝!算了,这荒郊野岭的地方,喝一口浑浊滴、常年冒泡滴、有怪味滴井水,这算是什么事啊!

季子庙旁边还有一座庙,里面有一座九曲桥,就像是放大了的豫园。其实出去玩耍,有什么景点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和家人在一起,大家都开开心心的:爸爸拍到了他想拍的照片,妈妈看到了她故乡的情景,我成功地陪了二老一回,大家都心满意足了。尤其是回到上海之后,看到新闻里面说当天上海的豫园人满为患,几乎每个游人都是前胸贴后背的,实在是觉得其实小地方也真的有小地方的好处。

(三)文化苦旅

将丹阳之行称为“文化苦旅”算是给面子的了。要不是第二天我们去了季子庙,觉得还值得一游,我原本构想的标题可是“文化沙漠”。小小的丹阳民风纯朴,但同时也实在是缺乏自己的特色,而且一路上怪事颇多:

A 浮动价格

之前已经说过了,这里再罗嗦一下:

在网上查清楚了出租车起步费是6元,可是下了火车站第一辆车子就拒绝打表,开价10元。我们原以为是欺负我们外地人,结果换了一辆车还是10元不打表。问了原因,师傅说“这个是丹阳过年的习俗”。每年除夕到年初三,打车都是10元。又问了一下该“习俗”的由来,师傅说“以前丹阳人打车,打表到7、8元,他们都不愿意付,只给我们6元。我们打电话到交通管理局投诉,他们说就差一、二元,算了。于是我们决定每年过年的时候,就联合涨价,交通管理局也没话好说。”——晕,这种由来也太奇怪了。

除此之外,景点门票也是番倍的价钱。最有趣的是吃了一个老鸭煲,店主多收了10元,问他是否算错了,店主答曰“非也,过年鸭子涨价”。——又晕。。。

丹阳是著名的眼镜之乡,我们去买眼镜的时候,同一个商店三个售货员,每个人报的价格都不一样。买一副两付副眼镜还好,像我们这样买了十一副眼镜的,被三个人一搞,脑子彻底晕掉。

不过也有主动跌价的。这种好人好事还是要再宣传一下的。而且明明在网上订的是只有“单早”,到了现场就送了个“双早”,真是惊喜。

B 文化沙漠

到了酒店问服务员,丹阳有什么好玩的?服务员不好意思地说,丹阳还真没什么好玩的。

上了出租车问司机,丹阳有什么好玩的?司机是外地来的,横横地说,丹阳就是个一塌糊涂的地方!

进了餐厅问服务员,有什么丹阳菜推荐?服务员迷茫地说,丹阳没有特色菜,咱们这里是川菜店。

进了超市,所有的物品都产自常州、镇江、南京或上海。问服务员,有什么丹阳特色可以买?服务员想了半天只想出“封缸酒”。继续追问著名的狮子头有没有冷冻的卖?答曰:本地的狮子头都在家里做的,市面上没有卖。

C 人迹罕至

在去丹阳的列车上,我听到的“丹阳”二字,比我这辈子听到的都多。大家对我们要去丹阳游玩都表示惊讶,“丹阳有什么好玩的?”这个是大家一致的疑问。丹阳还真是个没有人去的地方。。。

晚上6点半,我和父母从酒店出来,打算吃完饭之后去百货商店买点丹阳的特色。没想到呀没想到,市中心的街面上,居然找不到一家开着的餐馆。只有两家肯德基人头稀松。我们正打算回酒店吃饭,还好在一个小巷子里面意外地看到有几个人朝二楼走,门口好像贴了菜单。尾随上去,终于发现了一个小餐馆,容易嘛!

第二天早上叫了车去20公里以外的“季子庙”。本来前一天和司机说好是早说8点出发的,可是,起来已经8点半了。9点半出发的时候,司机老大不高兴,说早上去还可以找到从那里来丹阳的回程客人,现在回来,什么人都搭不到。为了表示歉意,我们提议他可以等等我们,司机乐呵呵地答应了。我们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个为了表示歉意的决定居然救了我们自己一把。那个人迹罕至的季子庙哟,原来以为可以叫到出租车回来,顶多被司机宰一刀吧,没想到真是一辆牛车也看不到,别提带发动机的了。真是不敢相信如果轻易地放我们的司机老哥回去,咱们可怎么再回到市区!

D 民风纯朴

去餐馆吃饭,看到菜单上有饺子,问服务员饺子是什么馅的,服务员理直气壮地说,饺子是超市买的速冻饺子,经常会换,所以不知道是什么馅子的。

我们在丹阳市里面没有看到交通警察。小小的城市交通可以如此混乱,也真是服了它了。问司机,司机说过年交警不上班的。还非常理直气壮地说,你们上海不是这样吗?

第二天坐出租车、去景点,我们都已经习惯了“过年涨价”的习俗,干脆拿大票面去让他们找,对方倒是全都规规矩矩地收原价了,因为“习俗只到初三为止”,倒是一个正规的当地习俗呢!

民风淳朴当然还少不了说一下寻根的过程,整个经历若不是当地人的朴实和热情,恐怕也是没有办法办到的。

每一个地方都是需要文化底蕴的,像庞贝、巴比伦这样的地方,即使被烧得什么都不留,还是散发着那么迷人的魅力。我相信每一个城市也都是可以找得到自己的文化瑰宝的,就看在目前的大环境下,它是否是当地政府的首选了。如果一味只以出售便宜眼镜为卖点,丹阳只是一个江苏的温州。但是要真正成为江苏的“丹凤”,恐怕不是光靠卖便宜眼镜可以办到的。

其实丹阳也是一个“文化之乡”的,好像是全国著名的教育先进城市。邓小平、江泽民都有特地题词,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佛学家吕徽、美术家吕凤子,还有齐高帝、梁武帝等等,其实是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的。

希望不久的将来,丹阳可以多一些像“季子庙”的景点,这样就可以多一些游客,多贡献一些旅游收入,当地政府就可以更加强势一些,当地的价格也可以稳定一些,同时游客多了,晚上可以吃饭的地方也可以多一些。呵呵,真是一个超级乐观的循环的说……

后记

寻根之游大功告成啦!吃好、住好、走好、玩好,自然是功德圆满了。爸妈似乎非常满足,开始盘算着下一次要去爷爷的故乡、要去爸妈插队落户的农场、妈妈甚至还提出,其实外婆家更早的祖先是在福建省的,是因为当初祖先去京城做官,回福建的途中遇上大雨无法前进,于是最终在丹阳落地生根。因此,下次还要去福建寻根……且不论这个故事的真假(就因为下雨?这雨也太大了点吧!!!而且福建寻根的线索可是完全磨有滴,要不就去鼓浪屿溜溜?),寻根游给我们全家的狗年新春增添了不少乐趣。爸爸花了一天的时间将所有的照片加音乐做成了一张VCD(老爸厉害吧!),回头还要再整理拍的摄像素材(有我的“记者追踪”哦),我今天也是一个白天都躺在被窝里面写寻根的一二三(当然起床就有点晚了)。后续整理工作真是工作量浩大啊!

我们一家三口都是在上海生长,也许此刻妈妈找到了一点“根”的感觉,但我还是觉得自己和丹阳没啥大关系,只不过是一次特别的旅行而已。其实我一直觉得,所谓的“根”,只有到了年老的时候才能够真正体会,相信妈妈此时的感觉和外婆看到我们各类影像文字作品之后的感觉也会是迥异的。

在从丹阳回上海3个半小时的长途汽车上,我看到刷刷往后飞的沿路风景,同时也在体会刷刷往后飞的岁月。仿佛这条200多公里的路程就是一百年的沧桑,从一个封闭的小城市,走到了花花世界上海。我又突发奇想,如果两年半之前我选择留在了美国,那么一百年之后,我的子孙是否也会远渡太平洋来寻找我的根呢?这样想想还真的觉得挺浪漫的。

有时候我觉得,“根”的这种感情可能也只有在我们老一辈的身上才会显得特别强烈。因为战乱带来的生离死别,因为交通不发达而给长途旅行带来的特别的不易,因为生活圈子特别小而使得旧时的回忆特别容易聚焦……也许在外公的爸爸的那个年代,他所能够接触的只是“双井巷”和方园200米的各个巷子;而今天的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接触到整个世界。在公司里面普通话是用得最多的,因为太多的同事来自港台和中国大陆的其他地方;在msn上面经常可以碰到其他国家的同学,无聊的时候,24小时都可以有人瞎扯;有一次为了收集一个行业数据,给以前Berkely的同学列表发了一封email,居然还收集到了土耳其的相关数据……世界变得小了,我们的“根”却随之变大了,因为到处都留下了我们的足迹。

我们说根,要看对方是谁。面对妈妈,我想丹阳是我的根;面对外地的同事,我想上海是我的根;面对国外的同学,我想中国是我的根……在我的回忆中,重要的不是根在“哪里”,而是在那些根里面,我都拥有了哪些朋友,发生了哪些故事,这些个体的回忆反而变得更加重要了。只要有美好的回忆,每一段“根”,都是最美丽的故事。

最后想要补充的是,过去游记是最原始的记录。现在科技发达了,有照相机、数码相机、摄像机……可是最能够记录心情的还是用文字的方式。过年的这些天我一直在blog上耕耘我的小小天地,虽然很累,也很花时间,但是看到记录成案的回忆,还是觉得特别有满足感。每天发生那么多事情,我们匆匆而过,能够记取多少快乐与感动呢?新年新气象,我决定不再让匆忙的生活冲散自己对生活的热爱,记录每段欢乐与哀愁,也算是我在blog里留下了自己的“根”。

转自:http://www.cncn.com/article/76001/202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