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冬天,在最冷的时候,有些树,有些草也还是绿的,所以不会显得过于萧瑟。而北方的园林这时已是遍地枯黄,单调得很。在这样的周末,天气又不冷,游人又少,出去呼吸一下湿润的空气,不失为一桩乐事。 出发的时候,天空还下着零星小雨,空气显得湿漉漉。来到门口,看到墙是黄色的,是佛家的颜色。门楣上写着:惠山寺。买门票时说是含寄畅园的票,我一听,正合我意,还省得我费事了。 走进门不远的左首就是寄畅园。这寄畅园原是惠山寺的僧人的后禅房,后来被修成寓所,寄畅园取自王羲之的《兰亭序》,我估计是“惠风和畅”吧,这句话常被写成条幅。进门是一个小小的天井,有很多人在围着一个导游,大喜,赶过去一听,原来是老广,导游也在广广广广地讲,让我很郁闷。只好自己玩了。寄畅园比个园要大,比拙政园小,但是具体大多少,小多少,我不知道,因你很难把所有的一个园一览无余,在园中不会有这么个制高点,如果有,那就是设计者的失败。我在园中转啊转,看到的无非是树,花,石头,竹子,草,房子,桌子,可气的是房间的布置都是一样的,分不清哪是祠堂,哪是卧室。寄畅园的中心是一个大池,水是浅绿污浊,看不到底,就象世道与人心。瑶台倒影参差树,玉镜平开远近山,所有的石头,树,似乎都可以说是曲径通幽,还好,大部分路都是连通的,你不管怎么转转的也能转出来。没有导游,我就象盲人摸象一样,或者象一个在迷宫里转的小老鼠匆匆。有一个理论说要找到迷宫的出口,最好的办法就是沿着一面墙走。这只是个理论而已,也许我们摸着墙走了一半路就倒下了也未可知。在迷宫的尽头,一个背红背包的小姐栏住我,问我寄畅园是否就是这么大,我说,就是这么大,她于是微笑,走了。还有一个屋子里有人在吹笙,“啾啾鹿鸣,食野之萍,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他并不是因为高兴而吹,因为缺少听众,他吹得有些随意。 从寄畅园出来,就是惠山寺,其实已经是人去寺空,找不到一些当年的影子了。和寄畅园相比,这似乎是个更大的园林,只是这山,水都是天然。所以说园林设计着胸中有丘壑是不虚的。房间都依山而建,大雄宝殿里一个国产片正在开拍,搞得我无缘一见。从大殿下来,就到了下第二泉,很多人在那里照相,又有一群人在那里围着一个导游,跑过去一听,却是一个老日,在孔你西瓦地讲,让我更郁闷。又碰到了背红背包的小姐,她也是一个人。 坐在山涧上的一个小石桥上休息,桥头上雕的小石狮子神态很可爱,也不知道哪个无聊的人把狮子嘴涂上了红色,夏天这个桥下应该有许多水流过。周围没有游人,三个老太太在做着一种拍手的体操。一对老年夫妇从山上拾柴回来,路过这里,也没有休息一下。在这样的环境下,心自然跳出了红尘俗世,而不用在门楣上特意刻上“隔红尘”三个字。这一园子的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