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恩和故事 |
[游记]恩和故事 |
2007-10-08cncn.com |
(1)东北的内蒙,有个村庄叫"恩和" 知道"恩和",这个名字,是出自台湾旅友的口中.去年十月,她刚从恩和那个地方过来,到了喀纳斯,尽管喀纳斯正是金秋时节,向游人毫无保留的展示着自己的美丽,可是旅友似乎并不满意,而是经常拿喀纳斯和恩和做比较,说恩和就不是这样,恩和,这个地方,怎么好,怎么好.最后叮嘱我说,以后有机会,你一定要去看看.我问.那恩和在什么地方啊?旅友说,在东北,在内蒙的东北.我后来感觉到,旅友对恩和的好感,应该是来源于恩和的家庭旅馆.因为在那里,她找到过家一样的感觉.而这,对一个独自旅行的女士来说,是很重要的.喀纳斯,至少我和她住的地方,没能给我们这样的感觉,难怪旅友不满意. 今年夏天,看见朋友的东北旅行计划,眼红了.跟朋友一起走吧,趁此机会,去趟恩和.朋友是资深老驴,路线图甚至连坐什么车,路费多少食宿花费多少都算得十分精确,计划上有的不折不扣执行,计划上没有的,决不会临时添加.象恩和这种年轻人喜欢的小资度假的地方(我不知怎么就觉得它应该是有小资情调的),老驴的日程表上是不会有的.唉,我和老驴还是有差别的,咱另起炉灶吧,就为了恩和. (2)恩和有个朱玉花 八月底的一天,早上八点,在额而古纳(拉布大林)市搭上去莫尔道嘎的班车在恩和路口下了车.同伴中有人在网上下载了一些资料,每晚我们都会在旅馆对明天的行程找相关的资料看一下,作为参考.关于恩和的住宿,资料上有孙金芬家,还有玛露霞家.嘴里念叨着这两家的名字,眼前可是两眼一抹黑啊!下车的地方似乎离村子还远,肩上的背包沉甸甸的,尽管路口就有一家挂着家庭旅馆字样,但是看周围风景不咋样,我们不肯轻易下榻--来这种地方旅游,不就是为了既能看风景又能享受家庭旅馆的乐趣吗?好容易看见几个小孩,问孙金芬家,不知道,又问玛露霞家还是不知道.没奈何,问村子里家庭旅馆多的地方在哪里?大点的小女孩(后来知道她叫柳芭)告诉我们说,顺着道走,走上一条水泥横道的地方就是了. 背包似乎越来越沉,而我们也累得快要趴下,正准备随便找一家的时候,路两边同时出现两家旅馆.我挑左手背阴的一家走去----那里凉快点.同时那个安静宽敞的小院落很合我意.同伴向右手一家走去,可是不一会同伴就过来了----那家没人. 我走进去的一家很快就有一个长着俄罗斯面孔和身材的大妈(后来知道她其实还比我小两岁)走出来热情的招呼我们.于是我们说,我们想住宿,在网上看见了孙金芬的资料,看见了玛露霞的资料,就想找她们家住的.那个大妈吃惊的说,网上没有我的介绍?然后用很失望的表情说,他们也答应给我放网上的,怎么没有写呢?我们赶紧说,写不写无所谓,我们也是随便找找,只要住的好,哪里都一样.只要客人满意,客人回去宣传,就是活广告.我还说,我就是听了朋友介绍才过来的.我们的潜台词就是:既要价钱低,又要吃的好玩的好住得好,嘿嘿,这种时候,真像是在谈生意的商人.大妈很聪明,看我们有意无意的样子,马上说,你们是不是要便宜一点? 一番讨价还价,一番实地侦察,大家十分满意.就此卸包,大妈中文名字叫朱玉花,俄文名字叫安娜.得知她年龄都没有我们大,我们就此叫她玉花.玉花家两大间木屋隔成四个房间,只搭了五张床,差不多一间房一张床.正好我们五个人,她家今天也算满员了.俄式桑拿浴房每人加5元钱.我们没提吃饭的事,打算外面看看再说.安顿好后,大家去村里溜达,惦记着网上介绍的面包房呢!又在村里的唯一一家饭店吃了饭,感觉价钱还是很公道.五个人吃了两斤手把肉,又点了蔬菜和啤酒,才不到一百元.酒足饭饱又买了一大包面包,回到玉花家时,推开门大伙吃了一惊---原来,房里都已经都粉刷过了,收拾得干干净净(我们来的时候,玉花正在粉刷屋子),所有的桌子窗台都摆满了鲜花,每个角落的床上都铺了鲜丽的印有卡通图画的床单被褥,还有靠垫,散发着干净被褥特有的香气,走进屋子,就像走进了童话世界.我们每人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角落.下午的阳光暖暖的洒进宽敞的屋子,围着长条桌,坐在椅子上,欣赏着玉花拿出来的全家照,别提多惬意了,对此,大伙产生了同一个念头:别问价钱了,晚饭就在玉花家吃(潜意识就是让玉花也赚点钱吧),就冲这舒适的环境.热情的态度. 玉花很善于和客人聊天.知道我们对于他们的混血身份感兴趣,把家里所有的照片都搬出来,一一指点给我们看,原来玉花和她丈夫都是第二代第三代的俄华后裔,他们的父亲或爷爷都是中国劳工,而母亲都是俄罗斯人.至今他们还有很多亲戚在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我们没能看见玉花丈夫,他在很远的地方打草.过几天才能回来.玉花的两个儿子一个在农场工作,一个就在村里放牛.说到儿子,玉花不无担心.说放牛的小儿子身体不好,前几年患过病,现在虽说好了,可是人不能太累.做父母的也只能多干活,多挣点钱,必要时补贴点给儿子.说话间充满了母爱.我们说,那你家床位不能再增加点吗?玉花说,床位政府有规定,不允许多搭床.游客住家庭旅店,就要有家庭的样子.床搭多了就不像了.可是我们后来真的找到玛露霞家的时候,发现她们家床位要多一些. 玉花还告诉我们,村里的政策就是鼓励村民开发旅游.开家庭旅馆的村里给垫资金.每户一万元.不要利息,可以分几年还.,我们问村里收不收管理费?玉花说,不收.这样的政策太好啦,我们都替玉花高兴.和玉花短短接触了不长的时间,但是玉花的勤劳能干和聪明随和给我们留下很深的印象.她几乎没有空闲的时候,总是不停的收拾着东西.大院子给收拾得干干净净.就说吃饭那回事,晚饭是20元一人的标准,.俄式的煎马铃薯,几个炒菜和馅饼之类.饭菜十分可口.但价钱好像稍贵.对此我们几个是早有心理准备的,乐意承受.但有一个同伴老头就不乐意了.在安排第二天的早饭时,他拒绝了.没有料到的是第二天吃早饭时,玉花不声不响给那个猫在屋里吃面包的同伴端了一份去,并再三声明,不收他的钱.似乎她也看出那同伴是嫌她饭菜贵,一再解释说,村里都是这个价格标准.而早饭是做了也做了,不在乎多个人少个人.这一来,倒把那个同伴搞得很尴尬. (3)牛"放学"的时候 恩和的牛大多是乳牛,据说由雀巢公司统一收购.早晨各家的牛由牛倌统一放牧.放牧一头牛的工钱是每月10元.这样每天到傍晚5点多钟的时候,牛群从村外回来,各家各户就有人在村口路边迎接自家的牛回家然后挤奶.这样的场面很壮观有趣.就像城市里的家长们到孩子放学的时候去接孩子一样,所以我们就把那一刻戏称为牛"放学"了. 下午,睡了一个午觉后在村里兜了一圈,早早的到村后的小河边等候牛群的归来.恩和村建在一个很大的山间谷地里,得尔布尔河的支流浅浅的淌过那个小村庄,形成一片弯弯曲曲的湿地,河边是起伏的草场和稀疏的树林.周边的山坡线条和缓,山坡上布满了青青的草,太阳西斜的时候,牛群回来了.草地上人啊牛啊混成一片,接着,乳牛被牵到各家的牛栏里,清洗一下后就开始挤奶,而公牛则继续在河边的草地上徜徉.牛们回来以后是马们回来,据说这里的马是三河马,十分珍贵的品种.都是深棕色,毛色油光可鉴. 在村后的大桥边遇到了三个小孩,都有着俄罗斯血统的相貌.其中一个就是我们曾经向她问信的一个,她告诉我,她们都在村里的小学读书.她的名字叫柳芭."柳芭",这个名字好熟! (3)没想到鄂伦春女画家柳芭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第二天,我们在院子里坐着等车的时候,善于闲聊的玉花又有一搭没一搭的说起村里的逸事,说村里曾经有个酒鬼,会画画.后来淹死在村后的小河里,死了以后,才知道她原来还是个名人呢,这个故事引起我的注意,我说,她是不是叫柳芭? 原来,记不清什么时候我曾经看过介绍柳芭的书,不单是我,就是我的同伴们也知道,后来他们说是看了中央台的半边天节目里介绍的..那是一个鄂伦春女画家的故事,只不过我们都没注意到,柳芭的故事就发生在恩和.得知我们竟也知道柳芭这个人物,玉花也兴奋了,她告诉我们对面孙金芬家就有柳芭的画.她可以带我们去看.并且不无遗憾的说,其实当时如果让柳芭给她家画张画,也是可以办到的.只是她没有想到罢了. 敲开孙金芬家的大门.一个胖胖的和蔼的俄罗斯大嫂把我们迎了进去.(当然不用介绍也知道她就是孙金芬).柳芭的画挂在大门背后:一个忧郁的鄂伦春少女跪坐在草地上,光芒四射的太阳里一只昂首挺立的驯鹿.这是一幅木板烙铁画,线条简洁流畅,非常具有美感.孙金分说,这幅画以后就是她家的传家宝了.因为她两个闺女都抢着要呢! 关于画家柳芭的具体故事,看客可以在网上查找,我这里就不多说了.恩和的故事就说到这里.再介绍一下所谓攻略: 额尔古纳到莫尔道嘎的班车早上八点发车,买票到恩和是20元.离开恩和,可以在路口等车,看你具体去哪个方向,向房东打听一下即可.也有邮车可以捎客.我们是中午11点05分坐上的去室韦的班车.20元一人. 恩和家庭旅馆住宿讲价后20元一床.洗澡5元. 中晚餐标准是俄罗斯大餐各30元,一般餐各20元,早餐10元.有牛奶馅饼馒头稀饭豆浆和几样小菜. 恩和的面包非常好吃.千万不可错过.因为自从吃了恩和面包,我再也没吃到过好吃的面包在(在室韦没有买到新鲜的至于超市的不说也罢),呜呼!可以在村里打听具体卖面包的人家.
|
转自:http://www.cncn.com/article/76891/187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