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八闽履迹:寻访“半亩方塘”

[游记]八闽履迹:寻访“半亩方塘”

2007-10-21cncn.com

  八闽履迹:寻访“半亩方塘”

题记

一副对子!

——眼朱子,鼻孔子,朱子大孔子;

——眉先生,须后生,后生长先生。

迄今能够与孔子“相提并论”的,先秦的诸子百家外,后来者中除了南宋的朱熹,还真不多见。即使是提倡“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董仲舒(汉朝)、明朝“钻研理学”的一代大师蔡清,也够不上“子级”。看来没有在先人的传承上,有所“发扬光大”的话(即创新理念,或称与时俱进),是难有“集大成”者的。古时如此,现在亦然。这也是如今真正的“大师”级人物,不能涌出的症结所在。

虽然家中有册《朱子集注》藏书,我也曾经在闽北游历过朱熹的武夷精舍、考亭书院、楠木厅、紫阳楼,乃至他安息的地方――大林谷,但是对这位一贯倡导“存天理而灭人欲”的夫子,我并不怎么地“感冒”,也就不懂“程朱理学”到底是啥“东东”?(倒是听说过“程门立雪”的典故)

正如“北大醉侠”所讲的,没有系统读过人家的专著,光道听途说,是不能够胡乱评说的。于是,我翻开了尘封的书籍,一位长袍素衫的夫子,便飘然地从历史走来——

朱熹(公元1130~1200年),字元晦,别号晦庵、晦翁和云谷老人,又称紫阳。籍贯徽州骛源(现属江西),出生于福建尤溪(隶属三明管辖),成长于崇安五夫里(也就是现在的武夷山市五夫镇)。自幼师从“武夷三先生”,绍兴十八年(公元1149年)考中进士,官至同安主簿。后拜南平李侗为师,专心理学,遂著书立说,创办学院。卒后葬于建阳黄坑(宋称塘石里)大林谷。后世尊称为“程朱理学”的“一代大儒”。

使我重新对这位曾任老家“同安主簿”的晦翁,“另眼相看”(仰视)的则是读到他一首《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由此,我踏着这汪“源头活水”,追寻他的“半亩方塘”......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这位南宋乱世(或许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往往需要乱世的洗礼和战争的锻造吧。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到中华民国时代的“八年抗战”,概莫如此)的老夫子一生的脚步,竟然经常奔波在八闽大地的崇山峻岭之间,尤其是任职的闽南和生长的闽北。从崇安的武夷精舍,到泉州的小山丛竹;从建阳(原建阳地区,现属南平)的考亭书院,到安海、水头(泉州安平桥所在地)的朱子祠;从书坊(现属建阳)乡里的楠木厅,到永春(泉州属县)的陈休宅。朱子“过化”之处,无不学风鼎盛,书声朗朗。至今在闽南的方言俗语里,依然保存有“朱熹探陈休,稠糜(音kuome,即稠粥)配咸姜(音kiamkiu,即用盐、糖、醋将生姜切片腌制的小菜)”的典故——相当于“君子之交淡如水”(详见《泉州俗语故事》)。

如今在闽北建州(就像安徽省是由安庆、徽州各取一字组成的一样,福建省也是得名于福州和建州。而现在“建”字头的县市有好几个,比如建宁、建阳、建瓯,其中建阳曾经是地区行署,一般被认为这就是古代的建州。我则比较倾向于尚存古城墙的建瓯,理由是“州”、“瓯”同音,文化气息也较浓)朱子晚年栖息的地方——考亭书院,也像弘一法师的晚晴室一样,除了一座残遗的石牌坊外,一切的建筑全归寂于历史的长河之中了。原书院的旧址,已经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修建水电站热中被淹没。要不是抢救下来的这座旧牌坊重修,也许没多少人记得,考亭村还曾经有座名躁一时的书院。

几次路过建阳,经常会看见在西门,有一座仿古的门坊上书“南闽阙里”,以及一块位于西门外的广告牌“考亭村葡萄示范基地”。第一次走进建阳城,是近年来探寻书坊太阳山革命根据地时,听说城里的潭山公园有处雕塑群和革命纪念碑。与我同去的是麻沙岱历山人兄(一位热心传播传统书法的老师,他的岱峰书社曾创办于水南蔡氏地主的老宅),我们在西门下的车,他提起了考亭书院的牌坊。

这座为宋理宗皇帝老儿御笔的“考亭书院”,可能只是一座学堂的缘故,要不然在建水电站的时候,早就像贞节牌坊的下场一样,被“不破不立”啦,而不是原样移建。迈过这方幸存的、恢宏的古牌楼,抚摩着生满苍苔的石柱,百级石阶上的山巅,似乎传来了亘古的朗朗书声。进入重修的书院大门,一尊手持书卷,面目慈祥的干瘦老儿的座像,屹立大堂,微笑地凝望着稀疏的游客。匾额上的鎏金大字“大儒世泽”显得有些俗气,倒是两旁的对联依然在熠熠生辉——诚意正心阐邹鲁之实学,主敬务理绍濂洛之心。

一座牌坊隐藏着一段记忆,一座祠堂重拾的是一种情怀,一种对先贤的景仰,而空旷的学堂却已听不见历史的回音。这座创建于朱熹晚年的考亭书院,起初只是维系朱子精神寄托的“竹林精舍”。公元1194年因生员日增才扩建,尔后易名“沧州精舍”,垂垂老矣的朱熹自号沧州病叟。数年后书院声名鹊起,曾一度成为当时的“四大书院”之一,我们的朱老夫子也渐渐地走完了他人生的历史使命。

走出祠堂,我记住了他的一段名言:读书起家之本(跟现在的“知识改变命运”类同),和顺齐家之本(与如今的“创建和谐社会”类似),循理保家之本(同“科学发展观”沾边),勤俭治家之本(跟“八荣八耻”挂靠)。

回头一望,他竟然笑啦。不承想,这会心一笑,引发了我后来的一系列对朱熹遗迹的追寻,真可谓: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熹的《春日》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五夫里,我尤取喜欢这样来称呼的地名,现在改里为镇,也由隶属建阳地区的崇安县,改为声名显赫的武夷山市(原山峻岭,居乐业之县)了。从地理位置来看,五夫镇位于县城的东南方向,离市区约50多公里。“地主”阿东,上回陪我去了趟下梅古村,这次也非常热情地接待,我婉谢了他深深的情谊,约好下次一起去革命老区大安、坑口——闽浙赣边区的红色首府,方志敏烈士战斗过的地方。

这回我向他借了辆不知多久没骑的单车,到修车铺拾掇一下,自个上路啦。经由武夷镇的赤石村、角亭村虎山庙(说起“赤石暴动”大家也许耳熟能详,而虎山庙就耳生了许多,其实这是同一“事变”的另一个地点,那些没逃掉的“皖南事变”的新四军们,全被杀害于此庙,另文记述)、茶亭镇(武夷机场所在地)的武夷桃园(这是一片厦门人开发的楼盘,离景区3公里,市区10多公里,很符合我心目中的世外桃园,可惜现今也热闹了起来),再拐向前往高尔夫球场的水泥大道,可直通下梅古村(有兴趣的话,可看拙作《心瓣茶韵:铁观音和大红袍》一文)、和上梅革命老区(这是福建省大革命时期的四大农运武装暴动地之一的“上梅暴动”,其他三个是泉州的“惠安暴动”、漳州的“平和暴动”、闽西的“永定暴动”,另文记述),从上梅村南下20多公里就是五夫镇啦。

五夫里,自古就应该是“藏龙卧虎”之地,至少在南宋之前。后来朱松临终前托孤的籍溪、屏山、白山三先生,就是满腹经纶的饱学之士。刘子羽、刘子翚(hui,古书中指具有五彩的雉)兄弟,是抗金名将刘韦合之子。刘子翚早年效命疆场,“靖康之难”后悲极成疾,归隐山林,自称“病翁”。因在屏山下创办家塾“六经堂”,人称屏山先生。他和家兄不但在刘氏庄园的潭溪之畔,为投奔而来的孤儿寡母建了一座保存至今的栖身之所——紫阳楼,而且是朱熹的精神启蒙导师。他的理学道统、佛老学说,深深地影响和奠定了朱熹后来集大成之系统化的理学体系。还曾一度使他沉迷于佛禅和老庄之道,这个期间他编摹了一本《图说太极》,直到拜入李侗门下,才专心于儒学,成为继程颐兄弟之后“集大成”的理学大儒;

而刘勉之,即籍溪先生,则是早年游学京师,超凡脱俗,终身不仕的山林隐士,除了忧国忧民、洁身自好外,他还是学问齐天,诗书精通的大师,为朱熹铸造了立尊理学,信奉大儒的道学立场。在朱熹考取建州乡试贡生的第二年(南宋绍兴十八年)正月,刘勉之把女儿刘清四许配给他.三个月后,朱熹考中了进士,第二年任福建泉州府同安县主簿;

朱熹自幼师从的“武夷三先生”的另一位,是白水先生胡宪,胡宪是一代儒学大师胡安国之子,曾名震朝野,位列当时的“五贤之一”,学问博大精深,擅长书法词赋。由此在“武夷三先生”精纯纷杂的调教下,一个博览众采的伟大思想家的学说,终于诞生于那个并不光辉的年代,但并不为那代人所接受,被诬蔑为“伪学”而遭到“通缉”。散去历史烟云的今天,除了那很少人光顾(台湾钱穆老先生称其为自尧舜以来的“孔子第二”,无第三人也)的光辉学说外,五夫里还保存有紫阳楼和朱子巷。踏着朱子巷那斑驳的鹅卵石,我走近了朱熹故居紫阳楼。

紫阳楼内的厅堂,敞亮而又雅静。八仙桌上的紫砂壶,在窗棂透入的阳光里,仿佛升腾起袅袅的氤氲,难道是热情好客的主人,用那灵泉,或是五夫井的水沏泡的大红袍吗?而那人儿,莫非还在自家的菜园里施肥栽种,抑或是在那一间间的斋堂里挥毫泼墨。门外那棵枝繁叶茂的大樟树,历经数百年的风风雨雨,依然热情地伸出苍健的臂膀,迎来送往。站在楼畔,那方秋波荡漾的池塘里,仿佛映现出了一位青年才俊的咏叹: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朱熹的《偶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苍苔落绛英】

黄坑是建阳市的一个乡镇,以盛产毛竹闻名,位于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中心地带,号称“天然物种基因库”,因有古人“叶落地满金”的咏颂而得名。黄坑还是一处革命老区根据地,前国家主席李先念曾赞叹道:这里是个好地方!800多年前的朱熹也来过黄坑,亲自勘察过这块“风飘罗带”的风水宝地,并把仙逝的刘氏葬在此地。公元1200年(南宋庆元六年)3月,朱熹病逝于建阳考亭书院,弟子们遵其遗嘱,与夫人刘氏合葬于大林谷。

光阴穿梭,岁月流逝。如今知道黄坑,知道朱熹墓的已寥寥无几了。有一年,我在搜寻八闽革命老区时,于一本袖珍的《福建省地图册》里,发现了这处标识有朱熹墓的黄坑,就牢记在心。念叨了几次,方于200555日,在书坊学校陈老师的陪伴下,冒雨造访了大林谷的朱子墓。

黄坑镇离麻沙镇约40多公里,每天有多趟往返县城的班车路经麻沙,这得益于“麻黄国防”公路的修建,以前崎岖不平的山路,全线筑成了宽阔的水泥大道。这次途中虽然遇到了山石滑坡,到了黄坑镇也才一个多钟头。说来也怪,刚才上车还雨儿缠绵的,这会则没了踪影。也许是信佛的陈居士,一路的虔诚念经所致吧!

在邮局“例行公事”——每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我总是像“地下党”人寻找组织一般,寻找邮政局加盖日戳。望着我这本有如“过关文牒”的邮戳集,一位新分配的漂亮女生热情地接待了我们,让我“受宠若惊”。正“暇思无限”中,这位女生认出了陈老师,便真诚地拉我们去她家吃饭,那架式是盛情难却(实诚的老区人民哟,真像欢迎游击队一样的)。

意外收获的是,她家门口有座横山庙,供奉着一位已不知名的将军,具有文物价值的是庙门口的那对古朴的石狮。让我感兴趣的倒是旁边的一座妈祖庙,这种在沿海港口屡见不鲜的信仰,还是首次在山区见过,或许这里的先人是从山外迁徙而来的吧。

饭后,我们告别了热情的主人,和那位陈老师的女学生,由镇西向大林谷走去。大林谷距离镇区两公里,一路上散落着几个小村庄,沿着革命老区的路牌一直向前,拐入一条泥泞的山路,在一个叫后塘的村子,几只家鸡“自由散漫”地在一座亭子前觅食,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朱子墓的“幸如”亭?其实村口的墓道碑,村中的“朱子林”碑,已经告诉我们,朱文公的陵墓,就在这半山腰上。村里的这些碑亭,据说是韩国的朱姓宗亲祭拜时捐建的。

由此进入竹林,拾级而上的当口,天空又下起了雨,幸好细心的主人看过天象,估计会有雨,拿了两把雨伞让我们带上。转过一道山梁,陡峭笔直的台阶上方,隐现出一座圆拱的陵寝——心心念念的朱子墓到啦,这座看起来并不气派的圆形墓寝,外用鹅卵石围砌,墓牌上两排写着:宋先贤朱子、夫人刘氏之墓。墓前设长方形石供桌一块,石香炉一个,两旁矗立着一对石烛,周围还有小型华表两对。站在坪前,我们默默地焚香、鞠躬,为了一位书本上认识的古人,和一些道听途说来的这位南宋先贤。

举目四望,惟余茫茫青松和那葱茏的翠竹,据说这处风水宝地,还是朱夫子生前所选。相传某天夜里朱子梦见了一位异人相告:虎入后塘,乃先生归藏之所也。醒后牢记于心,择日与高足蔡元定一起踏访,来到黄坑(宋称唐石里),见大林谷左侧是鲤鱼岗,右边乃唐石山,前临虎山雄踞,背靠九龙岗,遂感曰:真乃“风飘罗带”之地也。

眼前晰晰沥沥的小雨,更凸显出这山谷朱林的凄凉和凋零,也少了孔林热闹的祠堂与题刻,但是这种空谷幽兰般的淡泊,倒多了份人间烟火的真实。正如辛弃疾吊朱文公祭文之言: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800多年后的今天,刚好也是五月,不禁使我想起了他的《题榴花》: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苍苔落绛英。

【后记】

说来,建阳莒口(我曾在金门太武山上的摩崖石刻中,看到蒋中正的“勿忘在莒”题字。这“莒”念ju 三音,特指周代诸侯国名,在今天的山东莒县一带。而当地人大多以讹传讹地直呼其“吕”,)的马伏、东山,我并不陌生,当年曾在这一带“卖过药”。却错过了朱熹母亲贺氏的陵寢和寒泉书院,以及东山云谷的晦庵。

今年国庆节再到闽北,在麻沙岱峰书社和国香兰园里泡茶,与岱历山人兄聊起晦庵,他说现在也只遗一块石头地基而已了。看来还是“相见不如怀念”,不如去朱老夫子的《云谷记》里 “怀念”一番的好——

云谷,群峰上蟠,内宽外密。白云坌入,则咫尺不可辨;眩忽变化,则又廓然莫知其所如往……此谷地高气寒,又多烈风,飞云所霑,器用衣巾皆湿如沐。非志完神王气盛而骨强者不敢久居;非雅意林泉不惮劳苦者亦不能至也……东寮之西折,旋南入竹中,得草堂三间,所谓“晦庵”也……草堂前,隙地数丈,右臂绕前起为小山,植以椿桂兰蕙。峭茜岑蔚,南峰出其背,弧圆贞秀,莫与为拟。其左皆茂树修竹,翠密环拥,不见间隙,俯仰其间,不知身之高,地之迥,直可以旁日月,面临风雨也……

我想,置身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里“举锄种菜蔬,挑灯约知音”(据说他和蔡元定,均在东山结庐读书,所在的山谷相对能见,却需一日路程。如需“学术研讨”,晚上举灯为号,相约来往。后蔡元定成了朱熹的“首席高足”),或许就是朱子心目中的那“半亩方塘”吧。即便时人诬蔑他是“伪学”,辞官归隐(有另一版本的说法是他为了躲避官府追杀才逃入东山云谷的)的他,照样勤奋耕耘——著书立说、传道授业,终究有了“桃李满天下”的“天道酬勤”。这些学生当中,浦城的真德秀(另文记述),官至泉州知府,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正如岱历山人的书社里,那些稚嫩的描红,也像国香兰园里还没有开花的兰草一样,假以时日,定会姹紫嫣红的。我相信——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仅以此篇纪念这几年来闽北游历的踪影,兼怀我理想中的“桃源小镇”!也为了岱峰书社,及国香兰园的蕙草们!

20071017日初稿 20071021日修改

转自:http://www.cncn.com/article/77819/194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