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十月的陕北(9):白云与香炉 |
[游记]十月的陕北(9):白云与香炉 |
2007-10-27cncn.com |
10月5日 碛口——佳县(白云观、香炉寺)——榆林 (宿榆林) 包了一辆小面包车,离开碛口去佳县。这一路沿着黄河,路边永远是枣树,顽强的生长在看似贫瘠的黄土地上,一串串枝条被熟透的红枣压弯了腰。偶尔还会路过几处灰色的老屋。黄河沿着山川,静静流淌在清晨温柔的阳光里。 通过一座跨越黄河的大桥,到了陕西的佳县。面包车送我们直到白云山脚下。山上便是我们要拜访的白云观。 白云观,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清雍正二年(1724)重修并扩建。传说在最初修建白云山庙观时,山顶上常常有白云缭绕,因而得名。据说白云观号称全国七大道教圣地之一,曾藏有明万历皇帝亲赐的御制《道藏》4726卷,还有明神宗给该观住持及道众的圣旨一道。 圣旨至今完好无损,可是经书却已不存。 山脚下,一个石门,门头的雕刻经不住风雨的侵蚀,已经模糊不清了。跨进石门,一级级石阶笔直的伸向山上,陡峭的让人有几分害怕。 白云观的建筑,大都灰砖青瓦,凝重又不乏精致,带有浓厚的陕北古民居的风格。在黄河边的山坡山头上,苍松翠柏,古树参天。对于宗教我懂得并不多,但我常常为那些古老寺院的美妙所在而感叹。树上的牌子,记载着树的名字“刚柏”和栽植年代“明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
据说白云观内有彩色壁画1590余幅,碑刻100余块。真的看到在一些庙宇的墙壁上有精美的壁画,在真武殿内还有关于真武大帝从出生到得道的连环画,十分生动有趣。 白云观的石碑似乎多得无处摆放,有许多石碑都在廊前或屋边突兀的伫立着,有不少石碑的字迹都已难以辨认,依稀留有“重修纪事”的字样,或在落款处记录了某一个遥远的古老年代。 白云山顶的庙宇边,有一个宽阔的停车场和许多为游人开设的商铺。在这里吃了午饭,又吃到了陕北的馒头! 午饭后,沿着来势攀爬的石阶,一步一步下到山底。这直上直下的山石路,如同陕北人耿直的个性。 又包了一部小面包车,当地的司机径直把我们送到要去的另一个寺庙,香炉寺。据说这里也是一处风景绝佳的所在。
又是陡峭的石阶。背着包,在午后热烈的阳光中,一步一步走上去。抬头看一看前面的路,仰头看一看湛蓝的天,忽然心中充满了虔诚。 整个佳县县城就在黄河边的山上。香炉寺正在佳县县城的边缘,也就是黄河边的悬崖上。如柱的巨石上建有观音庙,一架小桥将其与寺庙的主体相联。有人如此形容:“石峰与岩丘间,横木为桥,桥长四五步,临虚悬架,桥悬阁危,孤石耸峙,四际无依,风吼涛急,实为奇境,胆壮者方敢跨桥登阁。”奇妙的地势形成了独特的景观。不禁感叹古人是如何选择了这样恍如世外的地方。据寺内现存石碑记载,香炉寺建于明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据说1947年秋,毛泽东曾登此处。 看管寺庙的是李树旺老人。他说他来到这寺庙几十年了,一个人独守着这冷清的小寺庙。他给我们看他胸前的毛主席像章,做出军人立正的姿势让我们拍照,还坐在屋前的地上给我们说故事。他用方言讲的故事,我没有听懂,却让人有时光交错的感觉。
问老人有没有水喝,老人说有,带我们到一个阴暗的房间,揭开一个大水缸,要舀凉水给我们。。。被老人的善良和清贫感动,同伴纷纷慷慨解囊,感谢他为我们保留了这样难得一见的风景。 走出香炉寺,老人在门口与我们告别。
从佳县到榆林,一路是平整的柏油马路,司机师傅说,过几天就要收过路费了。 榆林已是在沙漠边缘了。一路看到一排排秋天的树,或从绿变黄,或已褪尽树叶傲然独立,呼应着我心中向往的大漠的苍凉。远远看见路边几个大土堆,可能就是古代留下的长城遗迹吧。 趁着夕阳还没落下,我们匆匆赶往红石峡,据说是王家卫《东邪西毒》的唯美风景的取景地。 “红石峡大型摩崖石刻群,位于榆林城北5公里处、明长城口红山脚下的榆溪河谷。两山虎峙,石峡中开,一注清流,绿洲而来。。。。。。最早开凿至少可追溯到宋代,有近千年的历史。”
峡谷里,一条汹涌奔流的河,让人怀疑是否真的靠近沙漠了。河岸的石崖上,刻着各个时代的文字,仿佛历史的记事本,永远摊开在这河岸,任文人志士挥洒豪情。随意挑几处时刻仔细阅读,便发现是清朝或明国的痕迹。 石崖下有暗河和石洞,洞内的雕刻和壁画已十分模糊。 而我最爱的风景,是河岸边那些秋天的树。 |
转自:http://www.cncn.com/article/78288/219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