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滇藏、藏北线背包自助游记-德格篇 |
[游记]滇藏、藏北线背包自助游记-德格篇 |
2007-12-03cncn.com |
今早我们就将离开西藏,行程计划经过四川德格、新路海、马尼干戈、甘孜,最终到达炉霍。沿途穿过317国道的最高点,海拔 从网上游记介绍可知,本段风景优美,是需要慢慢体会欣赏的路段。如果昨天能够如期到达德格参观完印经院,那么今天可以细细品味新路海、马尼干戈,而甘孜到炉霍段本身就是驴友公认的摄影长廊。昨天少走的 昨晚休息的比较好,今天兴致也高,像往常一样,我们7点钟到街边小店吃过早餐上路出发。路况较好,出城大约1小时后,道路旁边小溪对面的山脚下,猛然冒出一片孤零零的寺庙,红房金瓦,这是江达的瓦拉寺,将是我们在西藏经过的最后一座著名寺庙。溪上有一座小桥连接两岸,新奇的是,靠近公路的桥头有个汉式牌坊,原来这里也是瓦拉五明佛学院。牌坊就是学院大门,正面有三行字。近前观看顶上是藏文,中间是汉文,下面居然是英文(Wara Five Brightness Buddhism College),周边群山环绕,确实是一个做学问的好地方。 前行不久,我们穿过了金沙江大桥,也就意味着已经告别西藏,回到四川。汽车沿着金沙江的四川一侧前进,不久看到对面江边一块巨石上,刻着两个红漆描就的大字“西藏”,每个足有 很长时间以来,我一直心灰意懒。从5年前开始,我断续走遍红军长征沿线的每一个重要景点,井冈山、瑞金、湘江渡口、泸定桥、遵义、赤水河、夹金山、六盘山、延安,也走访了重庆白公馆和渣滓洞、上饶集中营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从中体会到信仰的力量。那些志士为了信仰视死如归,可如果他们看到今天的社会现实,还会献身吗?我是不相信什么主义了,可用什么支撑自己,或者说,活着为什么?我两次进藏的目标都是想寻找合适的信仰。藏民为了朝圣,长年累月走在转湖或转山的路上,我很想探究他们的信仰是如何确立的。回忆几天来的所见所闻,那满目的青山碧水,随风飘卷的经幡,似乎给了我某种提醒。 生活在繁华的都市,每天身边都有如潮的人群,但总是感到极度的寂寞,甚至恐惧。人与人之间除了金钱名利,还有没有真情?在都市里该不该保持自己的真诚?我不知道。然而在西藏,你可以在街上,对身边的陌生人真诚地说一声“扎西德勒”,不会换来狐疑的质询;你可以在酒吧,与偶然碰到的驴友推杯换盏,不必顾虑酒里会有麻醉药;你可以在旅馆里,和素不相识的人住同一个房间,无需担心睡醒后枕边的手机会不翼而飞。这是西藏吸引我再次到来的魅力,只有在这里,可以找到在都市里久违的近乎奢侈的人间真情,使冷漠的心灵得到净化、补充和彻底放松。 上午10点钟,我们到达德格直奔印经院。德格印经院,德格人自诩为“康巴敦煌’”、“康巴文化中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正在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西藏许多著名佛教建筑景点,如布达拉宫、大小昭寺等都包含错落有致的许多庙堂,扎什伦布寺、哲蚌寺更是由占据整个山坡的无数间庙堂组成。大概由于这里是个印刷工厂,德格印经院是坐落在城市民居中间的一栋独立的“崩空”式建筑。四周地面上铺满巨大的方砖,众多信徒手中拿着佛珠、小转轮围着印经院外墙转经,口中不停地念诵着六字真言。与拉萨八廓街转经队伍相比,这里几乎没有汉族游客,大多穿藏袍,虽有少数穿汉装,从他们的脸型上,可以判断也是藏族信徒。 印经院坐北朝南,门票50元,四周外墙都是藏区常见的土红色,大门口只是印经院南楼底层的一个过道,不宽也不高,但用雕梁画栋来形容可以说恰如其分,门框和大门挑檐底面上绘满了金碧辉煌的图案。两根探出的立柱,上面有精美的浮雕,描绘着鲜艳的颜色,类
穿过过道后是个被楼房四面圈起的窄长小天井,南北宽不过 他带我们走进北楼底层的大殿,由于没有窗子,装修暂停期间也没有酥油灯点亮,里面漆黑一片。等眼睛适应后,我们借着朦胧的漫射光,慢慢走近大殿的东西两侧,小伙子打开微型电筒,我们看到有一排彩绘塑像。小伙子介绍了每个塑像的名字,可惜我只记住了“渡母”,还没有记住她的形象。 通过他我们了解到,印经院诞生于清雍正年间,以藏书丰富,门类齐全,各教派兼容并蓄著称。其藏书既有佛教经典,又有天文、地理、医学、历史、文学、音乐、美术、工艺技术等方面的丛书。 印经院又是一个大作坊,我们在二楼参观了印经的全过程。自古至今,这里从刻版、造纸、制墨、印刷,到干燥、装订等诸多工序流程都是手工操作,以版本良好、印刷考究闻名于世。担心影响工匠印经,我小心翼翼地打开摄像机,挂在胸前进行盲拍。印经工匠们两人一组,一个往经版上刷涂油墨,二人共同配合把藏纸覆盖在经版上,另一个人再压拓藏纸,随后揭开放在旁边,一页经书就完成了。油墨有黑色的,也有朱砂红的。二人配合默契,动作飞快,每组工人就是一条印经流水线。 经版贮存在二楼东侧,印经院保存的经版足有27万块之多,这些经版分门别类、顺序整齐地放在架子上,有点像现代图书馆的藏书架,所有经版的手柄都朝向外侧,便于抽出。其中有300年历史的梵文、尼泊尔文、藏文对照的《般若八千颂》经版,为世界独版。 三楼西侧的房间是印刷佛像的车间,相比二楼的印经车间,这里节奏要慢许多。经书都是单色的,佛像有多种颜色,采用套色印刷,每种颜色都要拓印一遍。画版非常精细,每次拓印前先要清理画版细微处残留的油泥,涂刷油墨后必须将藏纸或黄绢仔细对正,之后再在其上覆盖一层厚白纸,用类似毛巾的布反复均匀按压白纸,使油墨拓印在藏纸或黄绢上。印完的佛像挂在车间的长绳上晾干。小伙子又仔细讲解长绳上各种佛像的含义,我和小H分别选购了两幅佛像。 南楼顶上还有一个小房间,里面有“渡母”像,小伙子说很早以前这里寺庙是不准女人进入的,有一次值班的喇嘛失职,印经院着火被一个女孩发现并及时扑灭,渡母知道后指示女人此后也可以自由进入,我说小H你应该感谢渡母。 (雕梁画栋的天井) 下楼过程中,我发现北楼二层朝向天井的外墙布满美丽的壁画,栩栩如生地讲述了佛经中的许多宗教典故。其他三面则是非常漂亮的彩色图案,望着这富丽堂皇的建筑、壁画、雕塑,使人不由得产生敬意。印经院拥有如此多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艺术珍品,感到称之为“藏文化大百科”的确并不过分。 中午在德格吃过午饭,直扑雀儿山。翻越雀儿山的几十公里山道既陡且险,翼虎沿着山道反复盘旋上升,据说此路修通不足半个世纪里,已翻车无数,相当于每米死去一人。修建雀儿山隧道的工作正在紧张进行,隧道打通后,最险的 途中我们在海拔 |
转自:http://www.cncn.com/article/80642/223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