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走访南浔 |
[游记]走访南浔 |
2007-12-08cncn.com |
走访南浔 南浔的名气始终没有乌镇、西塘大,可出乎意料,是几个古镇中最有味道的一个。清早离开西塘,长途到嘉兴北站刚好有去南浔的车,票价7元。因为汽车站站停所以开得慢,大约10点左右到了南浔。别处可以不买门票,南浔是要买的,因为其中的景点确实值得看。好在这里认教师证,结果买了半票50元。 南浔自南宋淳祜季年(1252)建镇至今已有740多年历史。明万历至清代中叶为南浔经济繁荣时期。南浔之成为江浙雄镇,是因蚕桑业和手工业缫丝的兴起和商品经济发展。现在是属于湖州市的。早就听说过南浔人的富有,一句“四象八牛七十二狗”也已经熟记于心。所谓的“四象八牛七十二狗”指的是南浔那些靠丝织业起家的富商们,这小小的镇子,在清代因经营蚕丝变为富豪者有数百家,资产在百万两白银的有四家称为四象,五十万两以上有八家称八牛,还有一些大财主,被称为七十二狗。从这些数字上足可以说明南浔的富有。 南浔镇上的巨富几乎都是靠着办丝行起家的,当时有“湖州整个城,不及南浔半个镇”的说法,可见南浔之富非同一般。当年上海出口的丝中,南浔的辑里丝(七里村的丝)就占到63%。 到南浔,第一站就是刘镛的小莲庄,这里有卖通票的。这个刘镛因开办丝号致富,是南浔的首富,但他发迹后,积德行善,得到朝廷多次褒奖。刘镛的儿子修建的小莲庄,规模不小,进园便有几分开阔和清净。整个建筑由刘氏义庄、刘氏家庙和园林三部分组成,园林部分又分外园、内园。在外园有一个占地十亩的荷花池,每到夏天,满塘荷花接天映日,其景非常壮观。小莲庄就由此得名。我们去时已为深秋,荷叶还在,但大多残败了,却也别有一番味道。小莲庄的住宅建筑与园林建筑结合得十分巧妙,其中的亭台楼阁因地就势而建,看上去自自然然,尽显江南园林之美。园林西侧有碑刻长廊,皆为名家翰墨。 西南面是刘式家庙。有两座牌坊,皆为皇帝恩准建造,一座为“乐善好施”,另一是表彰刘镛大儿媳(一品夫人)年轻丧夫而能格守妇道而立。 从小莲庄出来,就到了嘉业藏书楼。南浔人精明,靠着丝绸生意发了大财。刘镛的孙子刘承干,却将万贯家财都换成了满楼的书籍,在以后的战乱年代,为了保住这些书又几乎耗尽了他的全部心血。 光绪三十三年间,日本汉学家纷纷来到中国抢购宋元古籍,大量珍本流入日本。嗜书如命的刘承干看到这些,决定出重金收购古籍。先后历时20年,费银30万两,得书60万卷,共16万册。其收藏有两大特点:一是不专重于宋元刊本,更着眼于明清两代;二是广收地方志1200余种。其中可称“海内秘籍”的珍本就有62种。因藏书楼的主人刘承干深知藏书不易,于1920至1924年建造了嘉业藏书楼,因清帝溥仪所赠“钦若嘉业”九龙金匾而取名,在藏书楼全盛时期的1925年至1932年间,藏有宋元刊本155种,地方志书一千余种,及不少明刊本、明抄本,大量的是清人文集和各种史集。藏书楼不仅以收藏古籍闻名,而且以雕版印书蜚声海内。刻印书中,有不少是清政府禁书,刊刻甚精。 藏书楼规模虽不及宁波的天一阁,却为中西合璧的两层楼,呈四方形,中央天井用来晒书。窗子上都有雕有“嘉业堂藏书楼”六个字。 藏书楼前还有一个精致的小园林,小桥流水、假山环绕、树木扶疏。园内有一奇石, 园外河道环绕,代替了围墙,使书楼、花园与四周村野浑然一体。它和天一阁一起,为清代私人藏书之巨擎。 从藏书楼出来,是一条小河,河里停着许多篷船。小桥流水,垂柳白杨,一派江南水乡景色。这条小河叫鹧鸪溪,过小桥就到了张石铭故居的后门,沿白色房墙左转,在称作浔溪河的岸边,就是张氏故居了。 张石铭故居的主人张钧衡是南浔“四象”之一张颂贤的孙子,平生喜爱金石碑刻。宅子建于清光绪年间,占地4000多平方米,它前面是中国传统厅堂,而后院却藏有西欧式洋楼,两种风格的建筑在这里不露痕迹地结合在一起,看上去十分和谐,被誉为“江南第一巨宅”。 南浔的富商真是会享受,看过之后,你会想到那些北方的大宅门,徒有其表却没有南浔人住宅的精美和舒适。院内有别致的江南园林建筑,石雕。木雕、砖雕处处可见,大有苏州雕花大楼的风格。不同的是,这里却隐藏了许多欧式风格的建筑。第四、五进院落是张宅欧式风格最为集中的院落。沿着家宅内曲折幽暗的走廊一路前行,从一个不很显眼的小门进去,就到了 出了张石铭故居,已近中午,走得累了,刚好来到水边的一个饭馆,高高的柜台,大大的酒缸,很有江南老酒馆的味道,在这里定下特色菜就到何对岸的广慧宫去了。广慧宫是个道观,提供免费讲解,千万别同意,忽悠你掏钱是他的目的,里边并没有什么特殊可看的,有一个放生池养了很多龟,都是人们花几百元买来放生的,如没有意思耽搁,就不要听讲解了。 回到定饭的地方,坐下来,品着新茶,细看水乡风貌。比起前面几个水乡,这里显得阔绰,河两岸都是街市民居,大多建于清代,两边住家参差错落,酒肆茶楼旗幡招展。户户临水,家家枕河。河的两岸就是民居的嵌有花窗的白墙,每家都修有通到河边的石阶,供人们到河边洗菜洗衣,如有船只停靠,也可从这里上岸。粉墙玄瓦,倒映于水中,共同营造出一种深邃静谧的意境。忽有成队的乌篷船划过,在平静舒缓的流水上划出蔓延开的波纹,弯弯的古桥,挂在茶楼和酒楼上的黄色旗幡,带给你江南水乡的独特韵味,那么历久和清新,令人沉醉,难以释怀。 吃过可口的饭菜,走在水边青石板的路面上,映入眼帘的是满堂赭漆的排门屋,粉墙、黛瓦、黑漆木门,还有许多买卖家,挂着各种招牌,那白墙上巨大的黑色的“当”字,让你感觉就如行走在幽远古朴的历史画卷里。 午饭后,我们去了崇德堂(又称刘氏梯号,俗称红房子)。这里离广慧宫不远。又是一个中西合璧的大宅院。这里是南浔“四象”之首富刘镛的三子刘安泩,(字渊叔,号梯青)的居处。据史料记载,元至正时由承事郎华宏纲在此建一园林,名“小桃源”。旁边有一小巷,故名“花园弄”。至明季时为富户庄允城所居,其子庄廷鉞曾在内建“百尺楼”为藏书读书处。清初“庄氏史案”后,刘梯青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从钱氏购地筑宅,于同年冬破土,光绪三十四年(1908)竣工。 刘梯青(1876-1950),禀贡生,直隶省候补道员,钦加三品衔,因劝办山西赈捐,奏保二品顶戴,赏戴花翎,特赏头品顶戴,正一品封典。他不仅是文物收藏家,也是实业家,在上海、杭州等地拥有不少房地产,刘梯青在西湖边北山路的孤云草舍,为古罗马式别墅。崇德堂整座建筑由南、中、北三部分组成。中部建筑以传统儒家文化思想理念的厅、堂、楼、厢为主体;南、北部中式建筑融入西欧罗马式建筑,其中北部欧式建筑立面尤为壮观。当我们走进来时,也为大宅的高敞恢宏所折服。据说房间里的花砖地都是法国进口的,西洋沙发、欧洲式壁炉实让人以为来到18世纪的欧洲。以精美的砖雕、木雕、石雕见胜。宅后曾辟一草地为网球场,边上一角饲养奶牛,东西潭边钟楼上曾有一口巨大的自呜钟,远近都能听见它的钟声。 沿着老运河向东向北,大约走10多分钟,这里已经是村民集中居住的村镇,有卖蔬菜、食品以及日用品的。一座带廊古桥横跨河上,可惜下面的广告牌大刹风景,否则这可以和许多古镇的廊桥媲美呢。过桥后向前就是百间楼了。 百间楼是江南水乡古镇保存最为完整的沿河民居住宅群之一,全长400余米,以门面计算的话,大概有154间。百间楼从建成距今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相传是明代礼部尚书董份为他家的奴婢仆从等人居住而建的房屋。初建的时候大约有100间左右,所以称为“百间楼”,这个名字一直延续至今。百间楼的特色是依河立楼,顿河道蜿蜒逶迤,有石桥相连。楼房为传统的乌瓦粉墙,形成由轻巧通透的卷洞门组成的骑楼式长街。最集中的一段是河东岸的莲花桥到长桥,房屋较为整齐,密密扎扎地布满了河岸。白墙、青瓦、沿廊、河埠、花墙、卷门、廊檐、河水流淌,船只往来,呈现出一派典型的江南水乡特有的风光,(河西岸在40年代,遭日本军队飞机轰炸,损毁严重,虽经修整,但己失昔日风采)。百间楼河道原是运河,通湖州和乌镇、苏州、南浔的物资均从这条河迸出。元未筑城墙,成为城壕的一段,沿河大多为货钱、店铺,沿岸筑成整齐的条石驳岸,岸边河马林立,以便船只停靠,装御贷物。沿河是长街,沿街房屋太多为前店后宅。大户人家住宅三至四避,一般人家为一个天井的两进屋。整条百阁楼街房舍连排,侧墙相接。房舍间山墙高耸,有做成云头;有做成观音兜式;也有做成三叠马夹墙式,高低错落,白墙黑瓦,饶有风情,沿河街屋黑瓦之下,底屋多有披檐,又一层黑瓦,再下是桂廊河沿,轻巧通透,洋隘着水乡居居的灵气。百间楼是至今为止保存得最为完整,并留有传统风貌的沿河居民群落。 与其他古镇不同,南浔富庶,房屋整齐高大;南浔洋气,因与外边交流甚广,所以建筑多有中西合璧。南浔的历史应该是江南民族资产阶级的发家史,看了才知其特点。 江南水乡看了许多,各有特色。如果让我比较,我更喜欢同里(见我的游记“同里的弯月”)。无论从规模和布局都更有水乡味道。其次是南浔,因为这里的由来已久开放和发达,造就了另一种味道的水乡。不过无论到哪里,不要跟团,不要赶黄金周和周末,清清静静才能体会水乡的意境。
|
转自:http://www.cncn.com/article/80939/458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