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游福建土楼---邂逅塔下 惊艳塔下

[游记]游福建土楼---邂逅塔下 惊艳塔下

2007-12-12cncn.com

邂逅塔下,惊艳塔下

本文作者:苏州驴友蝶依

塔下是一个小山村。

如果说鼓浪屿是一个优雅迷人的女郎,她的风情需要你慢慢地解读,那么塔下就是一名清新自然的村姑,让你不经意地遇见,眼前一亮,当即爱上。

傍晚时分到达塔下,跳下“摩的”,我看了一眼这个依山傍水的村庄,对妙妙说:我们明天不走了,我要在这里住两天。在我们的计划里,塔下只是一个住宿和中转的地方,是因为我不想住在据说家家户户都改成商铺和客栈做生意的土楼里,临时在网上找了一家离“东倒西歪”楼比较近的乐土客栈。没想到居然是这样一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我心里那个惊喜啊,就好像买东西的时候送了一张奖券,却无意间中了大奖,觉得自己太幸运了!

乐土客栈是塔下小学的张校长在经营,自从我联系上了他,我们就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他不时地发来短信,提醒我们出发中转游览等方面的注意事项,这是一个热情诚恳的客家人。他在小河边等着我们,把我们迎进了我们要住宿的“永兴楼”。这是一幢小小的土楼,有一个小天井,种着很多的兰花,院子里收拾得颇为干净。张校长的太太也是小学老师,在张校长带着我们在村子里转悠一圈的时候,她在家里给我们做饭,做了很好吃的牛骨头汤,我们把汤也喝的干干净净。

塔下其实并不大,一条小河在村里蜿蜒而过,两边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土楼,水声潺潺,更显村庄的安谧。张校长介绍说,有人把塔下称为“闽南周庄”,我心里闪过周庄满街挥舞的导游旗,肥腻腻的万三蹄,心里想千万不要有太多的人知道塔下,千万别把塔下沦落为另一个周庄。

塔下的土楼都是不设门票的,随意走进一家,都有人热情地招呼我们从哪里来,邀请我们去喝功夫茶。正是秋茶飘香的季节,几乎家家户户都在炒制茶叶,空气里都是清香的味道。张校长带领我们绕过一座庞大的圆形土楼,就来到了村庄后面的张氏祠堂德远堂。一眼看到门前伫立的二十几根高高的石旗杆,恍如一片石林,心里便很震撼。我很难用文字来描摹我当时看到的景象,夕阳西下,一座典型的客家民居院落依山而坐,门前是半月形的池塘,那些雕刻着狮子和毛笔象征文武的旗杆刺向苍穹,象一首无言的诗,却是最美的绝唱。

老师介绍说,塔下村民全部姓张,都是一个家族衍生的后代,这些旗杆大多是为族里中举以上的祖先而立,但也有一些例外,他带着我们走到一座新建的旗杆前介绍说,这是由同宗的南澳村村民共同出资为华侨张荣汀先生建立的,先生在海外勤劳致富,不忘乡亲,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运回了十万多斤的面粉,粮油,救了很多人的命,并出资在家乡办起了茶叶厂,开设了学校,并对家乡的教师每年补助150元港币(前几年调整为180元人民币);对考上高中、中专、大学的学子每年补助1000元的学费,就这一个善举,先生一家就坚持了28年。我和妙妙对望一眼,心中的敬意油然而生,一件好事能够坚持做28年,真是不容易啊,难怪家乡的村民要自发地在这里为他立起一座丰碑。

作为著名的侨乡,象先生这样回报桑梓的爱国华侨还有很多很多,他们在塔下的周边村落修起了柏油路,建起了小学校,还整治了穿村而过的那条溪流,每次回来,都会给村里的老人发放红包,在他们一心向善的风气的带动下,这里的老人都能得到很好的赡养,所以塔下也是著名的长寿村。

走进张氏祠堂,只见楹联上写着朱子家训:祖宗虽远,祭祀不得不诚;子孙虽愚,家书不可不读,难怪藏在深山里的小小的一个塔下村能够人才辈出,绵延兴旺,很多后人漂洋过海,在世界各地发家致富,回来又搭桥修路,出资办学,所以塔下现在的年轻人考取北大清华的也为数不少,正是一个家族的文化传承,才有了今日深山不寂寞的塔下。

夜晚的塔下,空气清新得醉人,一些老人围在客栈门口打牌,很多乡亲在围观,我走到青砖桥上,听着河水不息的流淌,看着夜色中的山影,想起晚饭时听张校长说,路过塔下的一条新路即将开通,届时到塔下的交通会非常便捷,路好走了,来的人自然也多了,一时之间,我不知道该为塔下欢喜还是忧愁?(待续)

秋天到了,柿子红了

在塔下的第二天,我们是这样度过的:早上懒洋洋地起来,在张校长家喝一碗煮的香香的粥,我们便在村里四处溜达。

今天村里很热闹,村长的母亲前两天过世了,今天正好出殡。由于他们家是村里的望族,所以路上摆满了花圈,军乐队很卖力地吹吹打打,两位雇来哭丧的女人边哭边舞,泪痕把脸上的胭脂冲出了一条红色的小沟,主家很满意,地上扔了不少红包。

我们中午就是在村长家吃的午饭,张校长一家去吊唁,顺便把我们带上了。据说村长家杀了一头牛,三头猪,三头羊,果然酒席很丰盛,满满的一桌子都是各类的肉。有一种象小汤团一样的面点,据说是客家人酒席上必有的,果然,他们当地人很爱吃,不知道是不是有什么象征意义。还有一道甜烧牛肉,也是我第一次吃到,很甜,不过烧得很香,很酥烂,群众对于吃,真是有创造性啊,非非也爱吃,吃了不少。

塔下是个不大的村庄,从村长家往前走不远,就到了塔下小学。看到我们,张校长很热情地邀请我们去他的办公室喝茶。这是一个五位教师和三十几位学生的小学校,由于很多学生都随父母外出打工在外面读书了,现在的生源一年比一年少了,可是张校长们依然很认真地教着学生。张校长的太太在教学前班,我们走过教室的时候,她邀请我们进去坐坐。非非教小朋友们做了一个手指游戏,都是和非非差不多大的孩子,他们好奇地望着我们,有些羞涩地笑。

村里的门户上家家都爱贴上红纸,上面写着一些吉祥的话语。最喜欢的是有一家的门上写着“欢喜就好”,很有超然的味道。从这一户人家沿着青石板的路往上走,便到了山坡上。远远的,便望见一棵又一棵的柿子树,上面结了无数的小小的灯笼一样的柿子,在秋日的阳光下,闪着红艳艳的光。

之前便听张校长说过,今年柿子的行情不是很好,每斤的收购价只有两三毛钱,所以很多农户情愿让柿子烂在枝头,也不愿去采摘。再者,枝头熟透的柿子是不收购的,所以在塔下,看到柿子树可以随意采摘尝鲜。

我们快乐极了。妙妙拉下枝条,非非像个小猴一样伸手便采,我们每人手里拿了两个,坐在山坡上吃柿子。从来没有吃过这么好吃的柿子,把柄拿掉,轻轻一吸,甜美的果实便滑到了嘴里,真是妙不可言。一位挑着竹筐来采柿子的山民走了过来,他戴着斗笠,手里拿着长长的勾柿子的竹竿,悠然走来,好似神仙。看到我们,他热情地帮我们用他的竹竿采了好些个柿子,我们一再地谢过他,柿子性寒,我们也不敢多吃,又舍不得扔掉,只好用手捧着,心里甜甜的往回走。

午后舒舒服服地睡了一觉,我们决定去爬山。听张校长说,从祠堂后面的石板路往上走,翻过一座山坡,便能走到和塔下同宗的南欧村。这是一条美丽的山路,路边长了很多叫做玫瑰荞的植物,紫红色的,妖娆地招展在风里。路边不时地遇到柿子树,我们走得累了,就坐下来吃个柿子歇歇脚,在快近山顶的时候,我们遇到了一大片的柿子林。无数的熟透的柿子挂在枝头,有一些已经无声地坠落在地上,我看着它们,心里有些绝望,一年又一年,柿子在山里寂寞地终老,却无法走出大山,充实山民们的钱袋,白白地在这个世界上成长成熟过,最后纵身一跃,也许这是一个柿子的悲哀。

张校长的弟弟住在南欧村,他很热情地邀请我们去他家吃饭。踏着暮色,我还去看了一眼村里的“进士府”,他们自己花钱修了路,果然土楼里的气象很有一些和老百姓家的不同。从塔下到南欧,是一条非常经典的徒步路线,沿途风景优美,一路都是石板路,很适合行走。张校长的弟弟说,因为和塔下村同宗,两个村子的人来往很多,以前夜间也经常有人打着手电来回,现在通了公路,几乎家家都买了摩托车,走路的人越来越少了,这条路也日渐荒芜。看来我们路过的那片柿子林,以后会更加寂寞了。(全文完)


(太极塔下村)


(闽南水乡---塔下村)


(塔下村---德远堂)


(塔下村的小溪)

转自:http://www.cncn.com/article/81181/361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