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扬州一日散记 |
[游记]扬州一日散记 |
2007-12-14cncn.com |
提起扬州,想到的第一句话便是“烟花三月下扬州”,是李白的这首诗脍炙人口、老幼皆知呢,还是因为扬州的历史文化过于丰富,人们会在潜意识里将之与风流墨客和诗词歌赋联系在一起?
写扬州的诗词不计其数,我独爱“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以及杜牧那首“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无他,只因闭上眼睛,扬州山水风情立现!而后者,似乎更切合我这次到来的时节。
扬州,已是仲秋。但仍然是青山隐隐、青草茵茵,阳光之下,若不是金黄的银杏树和碗大的各色秋菊,还以为是春天。
如今这个城市,已经找不到“淮左名都”、“富甲天下”的感觉,市中心都是现代化建筑,六朝以来的粉黛颜色都只能到特定的景点中去寻觅了。
而如果胸无点墨,去和不去便没有任何区别。园林、寺庙、湖水、亭台,这些景观雅致得会让你没有感觉,除非,你熟知这里的典故和来历。
我就是个半吊子,记得的都是依稀、都是仿佛、都是半句唐诗。剩下的就用想象和向往来补足,毕竟,对于四时八节,风晨月夕,古人与今人的感慨都差不多,都是中了孔夫子的毒的。
于是,这一日,闲走扬州。
大明寺,比邻瘦西湖,背倚蜀冈中峰,环境非常优美。去的公路两旁,绿化带时宽时窄,建筑物都是仿古建筑。我去大明寺,不为这千年古刹也不是想看鉴真和尚曾经的居所,只是为了“远山来与此堂平”的平山堂。时至今日,平山堂经过反复修复还在,远山却再不可能与堂栏相平了,平山堂前远眺,只可见长江对岸镇江的某某银行大厦。真真是煞死了风景。可见,保护古建不该只保护其本身,还应该包括附属的意境和文化才对。
我对古代墓葬历来没有兴趣,至今对于最著名的兵马俑也只是觉得为它的名气和背后的故事该去看看,对其本身根本就看不懂。所以本来不想去汉广陵王墓的,可它偏偏有个“黄肠题凑”,实在是不懂这几个字到底在实体上意味着什么,还是跑去了。收获之一就是记住了这四个字,也算不虚此行。扬州的这个墓是个纯粹的复制品。
汪氏小院,说是扬州保存最完整的清末民初大型盐商住宅之一,房屋布局规整,装饰雕琢精湛,庭院玲珑精巧,文化底蕴丰富。目前与扬州剪纸博物馆在一起。整个院落只有我们两个游人。细细地品味来自全国各地的剪纸工艺,回想着小时候看到的春节乡村里家家户户平添喜气的窗花,感叹来源于民间的这种艺术如今只有被提炼和升华才能保存下来了。出了剪纸博物馆的楼门,侧面小小长廊尽头的月亮门后才是现今的汪氏小院。建筑上的特色我们也不懂,就在那里慢慢欣赏秋天的阳光、金黄的树木、古旧的窗棂、几进几出又别有洞天的庭院。安静、所以可以慢慢寻味。
听说扬州以名园胜,名园以叠石胜,个园更是其中翘楚。我心目中的园林已经变成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因为即使是一座小小的假山,也会留下文人骚客的无数诗篇与画作,于是园林本身的巧思、建筑的技巧和叠石的立意等等,反而被忽略了。
游走在个园的幽密竹林、叠石洞穴之中,即便曾经看过很多,也还是会感叹古人的智慧和巧思,称奇于小小的地方怎会有如此精巧的设计。小小的园林集中了大量的信息,却不是短短的时间可以在脑海中复原曾经的人文荟萃之胜景的。
来到扬州,当然不可不去瘦西湖。瘦西湖其实只是扬州蜀冈山的水流入京杭大运河的排洪渠道,原名保障河,后因皇帝下江南而由盐商争相修建而成胜景,因其河面瘦长再加上古代文人的西湖情结严重,所以有了这个名字。这个地方,浸染了太多的人文色彩,也承载了太多的岁月痕迹,就更成了一个需要讲着历史典故、背着唐诗宋词去游览才更有意味的景点。我脑子里面除了之前提到过的几首诗词,就只剩些许残枝了,连其名称的来源也是回来网上查得的:“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
这日下午,因为还要赶回住所,所以脚步上就有些不从容,从盆景园到南门再到西门,随走随看,居然用了两个多小时。楼台亭阁、曲室回廊、一竹一石,都很有巧思。但是用我们的拙眼看,什么“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之类的美感都是先从诗里来,再去看景的。唯一感叹的就是古人遣词造句真是精炼传神,几十个字就概括出那么多的意境来,后人怎么还敢动笔啊?同事说这和北京的北海、颐和园有区别吗?我说有啊,这是扬州,是瘦西湖。
去一个地方,就是因为它和熟悉的地方不同。有的是风光本身的差异,有的则是其承载的文化的差异。
扬州和瘦西湖,都没有走完,还要去好好走走,去看看它到底带着多少美丽的文字诗篇和流传至今的传世故事。
2007-11-13 23:23 (几日来无事也忙,居然没有时间写字) 附:何为黄肠题凑: 西汉帝王陵寝椁室四周用柏木枋堆垒成的框形结构。“黄肠题凑”一名,最初见于《汉书·霍光传》。根据汉代礼制,黄肠题凑与玉衣、梓宫、便房、外藏椁同属帝王陵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经朝廷特赐,个别勋臣贵戚也可使用。根据《吕氏春秋·节丧》和《史记·滑稽列传》,墓葬中的“题凑”结构,至迟在战国时已经出现。但迄今对战国墓中题凑的形制和用材均缺乏了解。据已有的汉代考古材料可知:“题凑”在结构上的基本特点,一是层层平铺、叠垒,一般不用榫卯;二是“木头皆内向”,即题凑四壁所垒筑的枋木(或条木)全与同侧椁室壁板呈垂直方向,若从内侧看,四壁都只见枋木的端头,题凑的名称便是由这种特定的构筑方式衍生出来的。“黄肠”则因题凑用的木料都是剥去树皮的柏木枋(椽),以木色淡黄而得名。黄肠题凑皆发现于竖穴木椁墓中,但题凑木的长、宽尺寸及叠垒层数并不一致。
|
转自:http://www.cncn.com/article/81261/162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