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中国电影博物馆(北京) |
[游记]中国电影博物馆(北京) |
2008-07-15cncn.com |
有空去趟中国电影博物馆吧 博物馆总体分为展览区、电影博览区和电影放映区,按照时间顺序展出的有旧中国、新中国、文革期间、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电影以及港澳台电影剧照、纪实图片和资料文物等。还根据战争、武侠、爱情、惊恐、喜剧、农村、动画、艺术等分类,内容很丰富。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直接上博物馆网站了解细节,介绍得全面清楚。 看点: 1、看博物馆的现代化建筑,感受灯光设计的时代感,领略一点新型博物馆的艺术氛围。 2、带孩子的可以直接去四层看模拟摄影棚,看农家院落的早晚景观、雨雪和电闪雷鸣,看战地指挥所中布光,尝试给大片配音。参与特技片拍摄,制作纪念光盘,比如飙车、坐飞毯、撞大树什么的,价钱不贵。 3、四层的电影技巧介绍比较有趣,尽管对谙熟电脑制作的年轻人来说已经没有神秘和惊讶可言了,可摄影、录音、剪接、洗印、合成、特技、动画制作还是吸引了不少好奇心重的年轻人。 4、看一部3D巨幕电影,拍得讲究,精彩,逼真,加上先进的音响设施,很棒。(需买票)一进门,先确认你要选择的场次时间,再合理安排参观路线,分配好时间。(也可以看免费老电影) 5、喜欢学习受教育的,可从1895年法国的卢米埃兄弟在前人的基础上创造了可连续放映的影象画面开始,了解电影的发展兴衰的历史,技术进步,以及各种影片工业化制作过程等。从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到今天的中国电影的兴衰发展,从理论到实践应有尽有。介绍说它是展示中国电影百年发展历程、博览电影科技、传播电影文化和进行学术交流研究的艺术殿堂。喜欢追星的还可以寻找自己的各阶段的偶像。电影的发展当然脱离不了时代,欣赏着各类电影资料、海报、实物,顺带把社会历史进程也回顾了。 5、建筑新颖,灯光多变,环境舒适,老少皆宜,可各取所需,游逛加上吃喝,看电影,足可以打发掉一天的时间,作为家庭集体出游项目很合适,进门解散,出门集合。 记得带身份证,可免费取门票三张。 地点:首都机场辅路,南皋出口,经南皋路上南影路。 端午杂感(参观电影博物馆的胡思乱想) 电影实在是人类的伟大发明之一!断章取义,引一位西方影人的话:“它记录着人类前进的每一个脚印,为人类的进步提供了无数精神上的帮助,也为我们的消亡刻下了完美的墓志铭.” 回过头去想象,当1895年 12月 28日,法国卢米艾尔兄弟的“活动电影机”在巴黎一家咖啡馆里的地下室里第一次公开售票公映,火车呼啸奔来,让观者惊恐万状,大呼小叫地逃逸躲避的情景是多么好玩,“要是有人用DV当场实录,”以供后人们搞笑开心,其价值非同凡响。那么,现在我们做的哪件事也会在100多年后让娃儿们笑掉大牙呢? 在“伟大”面前,不懂艺术,甚至连汉字都识不全的我,就单纯地用上帝配发的器官去感受吧。从《魂断蓝桥》的细腻、凄美,《罗马假日》中的轻松浪漫,到《叶塞尼亚》里的墨西哥缠绵悱恻,还有二战名片《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虎虎虎》、《巴顿将军》......无论是战争与爱情,还是阴谋与幸福,无论是现实还是神话,科幻还是故事,大师导演们用才华、表演艺术家用炉火纯青的演技,运用那些机器还有技术,通过电影给予我们的丰富体验是无与伦比的。对于奥黛丽赫本,格利高里.派克,费雯丽,罗伯特.泰勒,才想起我也是当过粉丝的。 电影打开一扇视窗,开启了立体音响,让我们的眼界扩张开去,直截了当地带我们去看过去和未来,看不同人的命运和生活的状态,补充着我们感知生活的欠缺,表达着人类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和热爱。《教父》、《碟中谍》、《狮子王》《哈利波特》还有巨幕3D等等,根本数不清的电影让我觉得好看和享受!有时索性把鼻子交给了导演,甚至还带上一副眼镜,任由他们牵着指哪看哪,乖乖地为视听盛宴而买单,如此而已。 中国电影博物馆里人很少,我可以慢条斯理地看那些粗糙鲜艳的老海报,剧照,不时点一首老插曲,或者听听经典译制片的配音,让记忆的蒙太奇交叉对比,穿梭剪辑,以操纵时空的能量带着我返老还童。体味着岁月如风的感觉,那么轻而易举地掠过80穿越70,梦回60、50年代,通过一条跨世纪的时光隧道,好像只是刹那间的事儿,真得感谢那些胶片和镜头以及创造它们的人。 大量的图文展板让如今的孩子们显得很不耐烦,年轻人纷纷从我身边超过去,快速浏览。他们是习惯用丰富的多媒体表达自己的,显然前几个大展厅费尽巴力的描绘叙述不过就是一张光盘里储存的事儿。孩子们总是觉得大人唠叨又啰嗦。由此我看到了横亘在博物馆里的代沟。 记得看过一个年轻人的博客,形容他们在上欣赏课时如何为老套的电影里的陈词滥调和肢体语言的忸怩造作爆笑不已,加上“落后”的技术制作更让他们鄙薄不屑:连无名的播客都不如。现在的年轻人以为生活原本就该是今天这个样子的。 博物馆前两层的展厅少有年轻人的呼应和共鸣,那些画面离他们的生活实在太遥远了,不够娱乐,对于剧情剧目演员都不摸头脑。四楼的电影拍摄技术展示更受欢迎。 那些浓眉大的眼剧照,发黄褪色的脚本,属于我们拥有过的年代。不论是否有些简单,生硬,还是说教夸张和脸谱化,中国电影曾经的幼稚、年轻都显露无遗。毕竟它们夹杂在我们的人生里,符合于我们的成长中,给我们带来过不少浅薄简单的快乐,陪伴我们一起度过了那个贫困又缺少色彩和丰富声音的日子。在传媒太不发达、文化创意产品几乎为零,书籍也远远满足不了我们的文化饥渴的年代里,是没有什么声像和艺术可以欣赏和选择的。 不少记忆在画面的调动下苏醒,原来我们也曾“花朵”过,“时尚”过。随着《山间铃响马帮来》、《铁道卫士》、《古刹钟声》、《秘密图纸》紧张地“反特”,跟着《乔老爷上轿》,与《大李、小李和老李》一起欢笑,随着《小刀会》抡大刀,把自己当成《小铃铛》、《红孩子》、《没头脑和不高兴》,向往着拥有宝葫芦的美梦。邓世昌和《甲午海战》让我们激情荡漾,正义满腔!《地雷战》、《地道战》让我们随时可为杀鬼子赴汤蹈火,戏剧中片中越剧红楼梦、昆曲十五贯都曾让我们着迷。记录片、新闻简报我们也从不放弃,没加片,我们就觉得不值。 回头看去那些老片子,它串起了散落并远去的回忆。虽然有着太多的政治色彩,生硬、肤浅和模式化,表演夸张,可照样充满热情、执着和希望,多像我们被制约束缚又不断挣扎着的人生。定为毒草鲜花的事都过去了,论其真假虚实今天也照有一拼呀,对娱乐,就别严肃较真了。毕竟在那个缺少色彩的岁月里,中国电影在我们眼前增加了一抹斑斓,带给过我们不可缺少的快乐。 没有电视更没有电脑MP4的我们,就是看着5分钱,甚至不要钱的电影,天真着,快乐着,疯魔着,长大着,成熟着,衰老着,期间我们孕育滋养了嘲笑我们的80后们,看他们的超越,呵呵。 刚意识到自己实在是老得够可以的,因为身边的中年人竟然给孩子解说称青松岭为“很老很老的电影。”那么“满意不满意”“李双双”就不知算什么了?也更别提更远的了。 经过展览的一番梳理和提示,才发现自己曾经竟是个不折不扣的影迷!那些五六十年代的影片漏网的极少。难怪,现在的傻,兴许就是电影看多了吧,留下了后遗症。可我逢中老年朋友,还是照旧建议他们去电影博物馆找找,调出那里存着的特别的老图像,老声音,那其中有陈年的滋味。 先入为主,历史镜头已在脑海里定格。所以我从不看复拍的烈火金刚、铁道游击队、小兵张嘎什么的,受不了眼下这些小孩子带着港台尾腔,把那些人演绎得莫名其妙。 还有那些批判电影、内部电影的事,已经过去很久了。现在想起我们最初看到苦菜花、南征北战、样板戏以外的内部西方大片的时候,一起张着大嘴,眼睛都发直了,真叫集体傻眼,顷刻颠覆了多少年来的视觉习惯,思维定势,全乱了,晕了。 现在的海报制作是精美了许多,起码在视觉表面我们看到了技术的进步,夜宴,黄金甲都很挥霍奢华,而我们也成了不轻易被打动的老家伙了。 不断听到人们在为电影而吵架,好像有许多还是靠它养活吃饭的人,专业的业余的都有。说电影糟蹋文学,挥霍金钱的,有争风吃醋心里不平衡的,有谴责导演低级弱智的,有做馒头恶心人的,有因上当受骗而怒火中烧的,还有为电影而殉情致死的。 胆大的导演照样前仆后继,对经典文学作品冒死改编。那些太完美的东西是危险的雷区,可不是谁想趟就趟的。听说如果要打小说的主意,就得演二三流的才出彩。这样的尝试,是是非非和争论会继续下去。 我想和书籍一样,和雕塑舞蹈一样,电影永远都会有优劣高下之分,有成功和失败,有畅销的经典的流行的,也有败笔滥作,没什么奇怪的,也似乎和电影本身没什么干系。 垃圾在这个社会大生态里也将不断被生产出来。电影既不是文学、音乐、绘画,也不是舞蹈、戏剧和建筑,没什么互比性,电影就是电影。导演不是雨果,不是巴尔扎克,在名著面前他们仅是读者而已。他们脑子里有他们的哈姆雷特。 爱也罢,恨也罢,电影还制造了这么多谈资和话题不是吗。谁愿意过没有电影的日子都可以自由选择,犯不上伤了和气。我们老影迷对祖国的电影事业还是带着惯性,一如既往地支持着、期待着,希望中国不仅拥有世界最大的专业电影博物馆,电影人不仅把他们自己的脸都放得大大的,还要造就出世界上最棒的电影来。2008、6、10
|
转自:http://www.cncn.com/article/92772/1584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