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藏传佛教 |
[游记]藏传佛教 |
2008-10-21cncn.com |
西藏佛教,指藏语系佛教,通称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 藏传佛教始于7世纪,当时的藏王松赞干布迎娶尼泊尔尺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时,两位公主都带去了佛像、佛经。松赞干布在两位公主影响下皈依佛教,建大昭寺和小昭寺。到8世纪中叶,佛教又直接从印度传入西藏地区。10世纪后半期藏传佛教正式形成。 从十一世纪以后,因对佛教教义的不同观点,以及修行方式和传袭系统各不相同,从而形成许多藏传佛教的教派。早期主要有宁玛派、噶当派、萨迦派、噶举派等。十五世纪中叶开始,新兴的格鲁派在清朝的扶植下,冠于藏传佛教之首,掌握了西藏政教大权。 格鲁派(dge-lugs-pa)中的“格鲁”一词汉语意译为善规,指该派倡导僧人应严守戒律。又因该派认为其教理源于噶当派,故称新噶当派。格鲁派既具有鲜明的特点,又有严密的管理制度,因而很快后来居上,成为藏传佛教的重要派别之一。格鲁派创立以后,推行"灵童转世"制度和"活佛"等称号,有达赖和班禅两大系统。 “灵童转世”与“活佛” 活佛转世制度是西藏宗教的重要特点之一,是以灵魂转世说为根据,为解决宗教首领继承问题而产生的宗教制度。它初创于藏传佛教噶举派的噶玛支派。该支派的首领都松钦巴公元1193年逝世时,遗嘱弟子“将转世再来”。弟子们认定噶玛拔希为其师的转世灵童,经寺庙10年培养,正式以该派首领身份活动,成为西藏第一位转世活佛。 达赖转世的认定,一般要经过以下程序: “达赖”与“班禅” 在西藏,无论是寺庙,还是普通藏民家庭,大多供奉着达赖、和班禅的塑像或画像。藏民称达赖和班禅犹如天上的太阳和月亮。达赖、班禅是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的两大活佛系统,西藏佛教界认为,达赖是“欣然僧佛”即观世音菩萨的化身;班禅是“月巴墨佛”即无量光佛的化身。 传统的说法是,达赖喇嘛是观世音菩萨的在人间的化身,而班禅额尔德尼则是阿弥陀佛在人间的化身,阿弥陀佛是观世音菩萨的导师,因此班禅的宗教地位似乎更高一些;但据说,阿弥陀佛是一尊消极的佛,他专心修行,情愿把尘世间的一切都交给弟子观世音菩萨打理。从历史上看也似乎确实如此,班禅很少干预西藏的政治事务,即使是历代班禅中政治上最有作为的罗桑曲结,也曾经放弃了代替当时被禁止转世的达赖担任黄教教主的机会。康雍干时期,蒙古准噶尔部占领西藏,引起清军干预。入藏击破准部后,清廷鉴于达赖喇嘛在西藏权势过大,有意将西藏一分为二,分交达赖、班禅统治,但被五世班禅婉拒,在清廷固请之下,班禅最后只答应接受后藏的拉孜、昂仁、彭措林三宗做为领地。所以一般认为,在政治权力上,达赖要超过班禅,前者在过去是西藏事实上的世俗之主,班禅的政治影响力主要在后藏地区。 六道轮回 “六道轮回”是佛教因果报应的说法。 天葬、水葬 在西藏,僧侣和普通人在死后通常有五种送葬方式:塔葬、火葬、天葬、水葬和土葬。具有一定宗教地位的高僧通常采用塔葬,在寺庙工作的经师通常采用火葬,而普通人根据其社会地位的不同一般会采用天葬、水葬和土葬。 天葬是藏地古老而独特的风俗习惯,也是大部分西藏人采用的丧葬方法。 天葬在天葬场举行,各地有固定地点。人死后,停尸数日,请喇嘛念经择日送葬。出殡一般很早,有专人将尸体送至天葬师首先焚香供神,鹫见烟火而聚集在天葬场周围。天葬师随即将尸体衣服剥去,按一定程序肢解尸体,肉骨剥离。骨头用石头捣碎,并拌以糌粑,肉切成小块放置一旁。最后用哨声呼来鹫,按骨、肉顺序别喂食,直到吞食净尽。 藏传佛教认为,点燃桑烟是铺上五彩路,恭请空行母到天葬台,尸体作为供品,敬献诸神,祈祷赎去逝者在世时的罪孽,请诸神把其灵魂带到天界。天葬台上桑烟引来的鹰鹫,除吃人尸体外,不伤害任何动物,藏人称之为“神鸟”。据说,如此葬法是效仿释迦牟尼“舍身饲虎”的行为,所以西藏至今仍流行天葬。 在雅鲁藏布江等江河附近,有水葬习俗。尤其是在夏日江河水涨季节,认为水葬不亚于天葬。天葬是将尸体喂"秃鹫",而水葬则是喂鱼,效果是一样的,均可以得到超度。水葬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其一是整尸抛入江河之中,甘孜雅江扎巴地地区盛行此俗。一般是两人送葬,将尸背至水深急流之处抛入江中,并在入水处熏烧糌粑,葬仪即告结束。雅江日依一带,人死后马上在腰际上砍一刀,然后头脚相叠捆好,放入背兜丢入河中,如甘孜德格龚垭地区的水葬。出殡多在夜晚,葬地选在水势呈海螺纹漩绕的水域。送葬地有一木墩,尸体首先被置于墩上,用斧按关节从上到下肢解,砍一块抛一块,最后连砍斧、尸袋及四周血土一并投入河中。有的也设立水葬台,四周经幡环绕,葬时,由专门的水葬师,基本按照天葬的顺序把人肢解,然后把骨头捣碎,和上青稞面喂鱼,然后喂肉!!乞丐及鳏、寡、孤、独等经济地位低下的人死后也使用这种葬法。 西藏的寺庙 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坐落在西藏首府拉萨市区西北的玛布日山(红山)上,“布达拉”是梵文音译,原指观世音菩萨所居之岛,故俗称第二普陀罗山。布达拉宫海拔3700多米,是当今世界上海拔最高、规模最大的宫殿式建筑群。它最初是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而兴建的,17世纪重建后,成为历代达赖喇嘛的冬宫,也是西藏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整座宫殿具有鲜明的藏式风格,依山而建,气势雄伟,宫中收藏无数珍宝。1961年,布达拉宫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94年,布达拉宫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大昭寺 大昭寺位于拉萨市中心,始建于唐贞观21年。是西藏最早的木构建筑。相传由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先后联姻的尼泊尔尺尊公主和唐文成公主共同主持兴建。据藏文史籍记述,寺内原供奉尺尊公主带到吐蕃的不动金刚佛像(释迦牟尼八岁等身像);8世纪前半期唐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后,将其移置于小昭寺,而将文成公主带到吐蕃的觉卧佛像(释迦牟尼12岁时等身像)迎至该寺供养。因“昭”为藏语音译,意为佛,故称大昭寺,即供奉大佛的神殿。拉萨之所以有“圣地”之誉,与这座佛像有关。寺庙最初称“惹萨”,后来惹萨又成为这座城市的名称,并演化成今天的“拉萨”。 大昭寺是西藏最辉煌的一座吐蕃时期的建筑,殿宇雄伟,庄严绚丽。大昭寺殿高4层,整个建筑金顶、斗拱为典型的汉族风格。碉楼、雕梁则是西藏样式,主殿二、三层檐下排列成行的103个木雕伏兽和人面狮身,又呈现尼泊尔和印度的风格特点。寺内有长近千米的藏式壁画《文成公主进藏图》和《大昭寺修建图》,还有两幅明代刺绣的护法神唐卡,这是藏传佛教格鲁派供奉的密宗之佛中的两尊,为难得的艺术珍品。在拉萨,藏族人也喜欢将以大昭寺为主的八角街一带称为“拉萨”,藏文意思是佛地,还可以看到朝拜者在大昭寺门口磕长头,场面非常感人,由此可见大昭寺在拉萨人的心目中的地位之高。 扎什伦布寺 扎什伦布寺(藏语:bkra-shis lhun-po),意为“吉祥须弥寺”,全名为“扎什伦布白吉德钦曲唐结勒南巴杰瓦林”,意为“吉祥须弥聚福殊胜诸方州”,是西藏日喀则地区最大的寺庙,位于日喀则市城西的尼玛山东面山坡上。扎什伦布寺为四世之后历代班禅喇嘛驻锡之地。它与拉萨的“三大寺”甘丹寺、色拉寺、哲蚌寺合称格鲁派的“四大寺”。四大寺以及青海的塔尔寺和甘肃的拉卜楞寺并列为格鲁派的“六大寺”。 预浏览图片请登陆http://blog.sina.com.cn/amyliqiaoqiao |
转自:http://www.cncn.com/article/100658/224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