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滇西北随想 (一) |
[游记]滇西北随想 (一) |
2008-10-22cncn.com |
题记 我不算一个懒人,但却是个超级虎头蛇尾的人,所以,两年前的滇西北游记,至今却还没有完成,于是如今只能成为游玩的记忆,简称游记。 促使我去完成这篇游记的,是最近在网上看了很多游记攻略,为下一站做准备。深深感谢每一位真心把自己的足迹和心得以文字的形式奉献给大家的驴友们。于是,也愿意把自己这一路行走的经历与大家分享,尽管我那一路我是走的懵懵懂懂,只因为有一个坚强的后盾,一位有多年自助游经验的美女,在这里,真的非常非常感谢她。 (2006/09/09 – 2006/09/16) 九月九号: 早晨八点就起了,天下着雨,有点凉意, 似乎一夜就入秋了。行李早已经准备地差不多了,只是打包一下。给家里的几盆绿萝和吊兰浇了水,最担心的就是怕两星期不在,花蔫了。 下午,雨依然没停,便在淅沥的小雨中出发了。 乘的是春秋航空的班机,经停常德到昆明。在常德降落的时候,看到的是艳阳天,之前不知道常德在哪里,还以为在江西,这会才知道是湖南的某一处。很好听的名字,叫桃花源机场。 飞机继续往西南飞行,晚上六点三十左右到达昆明。降落前的几分钟,往窗外望去,看到一个很大的湖泊,那一刻,我认定看到的是昆明湖,但事后证明是个误会,昆明的的哥告诉我那是滇池,单从字面上看,确有一点匪夷所思之处,一向湖似乎都应该远比池大,然而在昆明,这样的认知反而会令人误入歧途。 我们一行四人,落脚在昆明的一家青年旅舍 - 大脚氏。旅舍座落在一条通往居民小区的小道上,昏黄的路灯下,两旁的树上一蔟一蔟的黄色花团在风中摇曳着,颇有一种风姿,很遗憾,不知是什么树,也许是槐树吧,我不确定(后记:偶然的机会,一位朋友告诉我,那其实是琼花)。原有的两扇大门紧闭,却在旁边开了一个小门,外面挂了一面颇有古韵的帘子,一走进去,左边便是一个吧台,右手边是一排长桌长凳,没有点灯,只有如豆的烛光,再穿过一道方形拱门,两边依然是木质桌椅,和烛光。再穿过一道,终于看到有人在上网,有人坐着聊天,一下子我有了一种惬意的感觉,或许出来旅游就是为了寻找这样一种感觉吧。 再往右穿过一道门,终于看到了旅舍的两层楼房,与那两扇大铁门围成了一个长方形的院子,,应该是以前某个职工宿舍大院改成的。推开一扇如篱笆门一样的围栏,便是登记的总台。开旅舍的人很会做生意,登记的大桌子边是一个搁物架,上面陈列着大小不一的各种陶罐,都有明码标价。出了总台往右手拐,便是楼梯,楼道墙壁上密密麻麻写满了旅行者的留言,有一句给我印象很深:我是一根木头,在旅行中发芽。 青年旅舍,似乎让我回到了大学时代,上下铺,公用的洗手间,浴室。大学的回忆总是纯真而美好的,所以这一刻似乎也变得如此的美好而令人回味。 听说昆明有一条很出名的酒吧街,我们慕名而去。其实酒吧于我而言并无太多吸引力,那似乎是一种心灵空虚的表现,但同行的一个女孩很感兴趣,我们便也算是去感受感受。酒吧街在一个很出名的广场,叫金马碧鸡广场,所谓金马碧鸡,是两座相对的牌楼(在夜色的掩映下,翘檐下繁复的建筑结构让我想起了最能代表中国建筑艺术精华的角楼,当然绝对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冰山一角都算不上,而且我摸过,那并不是古老的木结构,应该只是今人的仿制而已),广场的一边靠着马路,而另一边则是商场,小吃店,往深里走便是所谓的酒吧街。我们吃了一碗久负盛名的过桥米线,便找了一家酒吧坐下来。酒吧的感觉永远都是这样,灯光暧昧,声音嘈杂,酒精弥漫,还有充满欲望和浮躁的人群,吃着爆米花,喝着啤酒,随着音乐摇摆身体,和着DJ高声呐喊,其实没有任何别的感觉,就是一种空洞和发泄。 九月十号:早七点起床,洗漱完毕,八点准时出发,今天要坐车去丽江。 走出旅舍那一扇小门,昨晚看到的黄色花团原来是白色的,可能是昏黄的路灯骗了我。街上风不小,天也阴沉沉的,听说这两天有冷空气,所以感觉有点冷飕飕的。打了的到了车站,才知道我们来错了车站,要等的话,要过两三个小时的车才有票,无奈之下,我们和另外一对也是自助游的情侣被一个热情拉客的女人拉到了一辆中巴车,那女人赌咒发誓的说九点准时发车,手忙脚乱的放好行李,同行的男孩也稀里糊涂的付了车钱给那个女人,才知道我们碰到了二道贩子,被卖了。一张八十几块钱的车票,却被收了一百三十几块钱,而且还不知道何时能开车,那个拿了我们钱的女黄牛也眨眼就不见人了(后记:这里要提醒准备去的朋友们,这种时候,一定要头脑清醒,最关键是不要提早给钱,这样才能争取主动)。无奈,只能等着车开,总算结局还好,只是等了一个多小时,十点过一点,车子终于开动,不过很有意思,车在高架上转了一圈,不知为何,竟然又转回了那个车站,总算还好,只停留了几分钟,车子终于出发了。一路经过楚雄,便是大理。大理给我的感觉便是云南的鱼米之乡,收获的季节,车窗外一路都是青黄的麦田,还有古朴的农舍,仿佛回到曾经的江南。 再经剑川,鹤庆,大概晚上六七点我们才终于到了丽江,天依然下着不大的雨,有点冷。问了路,知道车站离丽江古城只有大概十分钟的路程,一行人便背着行李,在淅沥的雨中前行。结果走了将近二十分钟才进到古城,此时真有一种又累又饿的感觉,于是在靠近四方街的一家小吃店,买了很出名的丽江粑粑,也许因为饿吧,咬着感觉很好。啃着粑粑,几个人开始分头去找客栈,古城里面客栈很多,而且都是四合院式的,价钱基本都在五十到七十之间。最后终于找到了一家定下。说来也巧,本来我看的是另一家客栈,但因为当时看的院子已经没有空房间,于是客栈的小妹便带我穿过院子的后门,拐到了一条更幽深的小街上的另一个院子,我没看上,却发现这个院子再往纵深方向还有一家,借着拱门上的大红灯笼隐约可见几个大字:老字号客栈。走过一道长长的种满花的廊道,穿过一道门,一块长方形的空地,两边依然种满了花。再往前走,便是院子了,院子里也一样,到处是花的气息。老板是一位四十几岁的中年妇女,很有几分风韵,看得出是一个有涵养的人,她很礼貌的微笑着和我打了招呼,带我看了房间,标间的配置,很干净,七十块钱一晚。于是便决定住下了。 晚上在一家当地有名的小吃店吃的,叫复兴隆,什么鸡豆凉粉,黄豆面,沙锅米线,饵块等等,都尝了尝,我一向对吃不太敏感,所以即便吃了也说不出个所以然,不过这样一个略有一丝寒意的夜晚,在飘雨的古镇,吃着热腾腾的面食,依然有种说不出的快乐和悠然。 古城的夜晚,虽然下着雨,却依然人声鼎沸,灯火通明,和着潺潺的流水声,唱着永恒的旋律。著名的酒吧一条街,更是令你有一种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之感,河的两岸,各式的酒吧,高高挂起的红灯笼,倒映在流水中,还有那不绝于耳的对歌声,到处都是不加掩饰的笑声和歌声,令观望者也会由衷或者不由衷的将笑意挂在脸上。尽管也有点感觉如此这般的恣意放纵令从历史中远远走来的古镇过于浓重的被印刻上了现代的痕迹,但是如今的丽江,除了那青石板,亘古不变的流水,和诉说着历史的四合院,还有什么不是现代的呢? 我们远离了喧闹的对歌,选了一家叫一米阳光的酒吧,相对安静,因为远离河畔。喝茶聊天玩笑,至午夜,兴尽而归…… 九月十一号: 早上七点多起床,出门在走出巷子的一家早餐店喝了一碗酥油茶,一个荷包蛋和一个花卷,食之无味,只为裹腹。 虽然已被多次告知若打算去梅里,则玉龙雪山完全没有必要去,但终究是不到黄河心不死,所以我们坚持去了,出了古城,按照网上攻略找去玉龙雪山的七路公交车,一路上便有人不断跟着我们,要说服我们乘他们的车,有了在昆明乘车的经验,我们对这样的已经一概不信了,然后就发现在一条马路旁边的小岔道上停了很多类似于昌河的小车,旁边一幢建筑临街角的一隅上写着七路公交车,我们便有点摸不着头脑了,这似乎不太象是骗人,可这些人给我们的感觉就是骗人的,因为我们始终没有找到攻略上所说的红太阳广场,最后我们跟着另一帮人一直又往前走了一段,终于发现了真正的七路公交车,正对面就是红太阳广场。果然那些是骗人的。 我本打算去牦牛坪,因为觉得可以看看高山草甸,又是开发较晚的,去的人还不会很多,感觉应该是不错的。谁料想,上车一问,才知道交通上有点麻烦,这车并不直接到那里。然后车上的售票员又开始跟我们兜售骑马上山的玩法,并且说在云杉坪,牦牛坪可以看到的景色在那里也能看到,我终于被说动了,便决定去。花了将近两百块钱买了票,终于坐上了马,走过了山脚那个因为一个外国人而出名的村子 - 玉湖村,据说那位名叫洛克的外国人在这里整整住了二十七年,走遍了如今所谓的大香格里拉地区,并将自己的所见整理成册,介绍给外国人。村子里的建筑,看的出很老了,也称得上是一个古村,与丽江古城的建筑风格大同小异,唯一不同的是,这里很多的房子都是用石头垒起来的,按照那位马帮的大哥的话说,他们什么都缺,就是不缺石头。不过,有一样东西,我看的出,他们也不缺,那就是水。而且是最纯净的雪山融水。一路上,水声都跟着我们。 走过村子,眼前豁然开朗,是一处草甸,远处有几颗苍劲的古树,很突兀的矗立在这旷野上,有两棵特别的高大,相依在一起,没有树叶,只有遒劲的枝干伸向天际,不知为何,让我忽然想起杨丽萍那一出很出名的舞蹈 - 两棵树。从任何不同的角度看,都有不同的姿势,真的就像一出自然界的舞蹈,在阴沉灰朦的苍穹下,它们让人感觉到了生命的顽强和可贵。 继续前行,不再是草甸,路开始变得不太好走。基本就是马道,有一段马也不太好走,便下马走了一段,此时的海拔已经有两千多,没走几步便已经有点气喘嘘嘘,狭窄的山路旁尽是松树,蕨类植物和一些不知名的野花,终于我们来到了一处中途停靠的驿站,几处简易的房子,有一些当地人,正搭了烤架在那里卖小吃,很简单,就是一些土豆,玉米,红肠,牛肉串等等,不远处便是一处草甸,满眼翠绿,远远看去倒也赏心悦目,只是一路走去,却到处是乱扔的纸屑,包装袋,如此天然的一处草甸,竟然成为了一个游人的垃圾场,真是令人心寒啊,所有的美好印象消失殆尽,一人之力绵薄,微不足道,我只能做好自己的,却无法去禁止他人如何做。继续往前,虽是苍松满山,云雾缭绕,兴致却不如何了,此等景色也只能算做秀丽,但却还不能让已经见惯江南山峦的我有惊艳的感觉。不过途中所见有几株松树,确实让我有回眸的冲动,我不知道那叫什么松,反正在江南似乎很少见,长的很齐整,一层一层的,下面大,越往上越小,直到顶端,就像一个等腰三角形,九月的季节,树上还结满了松塔,泛着浅灰紫色,一粒一粒嵌在那一片松绿之间,很有一种韵味。 终于我们到达了终点,海拔3800多的一处大草坪,一见之下确实令人有点失望,所谓大也就只是两座山峰之间的一块平地而已,真有一种上当地感觉。于是,未几,便下山返回。一路走一段,骑马骑一段,很快便回到了村前的那块大草甸,在一处石头垒起的围墙的另一侧,我竟然看到了黄灿灿的油菜花,真有意思,都九月了,竟然还能看到油菜花,也不知是何缘故。 回丽江的路上,搭了一辆出租车,本想直接回丽江的,可最终在司机的撺掇下去了拉市海,最终证明这又是一个错误的决定。其实也就是一片很大的湿地,但这会不是候鸟迁徙的季节,湖面上除了远处的一群鸭子,什么鸟儿都看不到。不过,这里倒是一处骑马的好地方,空旷而平坦的草地,跑起来应该很舒服。我们只是在草地上走了走,便准备打道回府了,此时发现回丽江的车不好叫,在那里等着的出租车基本都是包车的主,而一般的小面的却非得等到人满才开,最后我们总算搭着一对从哈尔滨来的夫妻的出租车回了丽江。(后记:中间有两个小插曲,一个是到拉市海的时候,因为下车时车门不小心碰到了旁边辆的士,其实也就是碰了一下,完全没有问题。那个司机就开始想敲诈我们一笔,我没说什么,只是告诉他,要赔可以,叫110来就行。那家伙看我是女生,觉得肯定好欺负,所以一上来就很凶,我心里其实有点害怕,但嘴上没软,就告诉他,要么打110,否则没门。带我们来的司机见情况,便说和了一下,算是过去了。这里想说的是,出门在外,当然首先要和气,但是碰到这种无赖想敲诈的也不用太害怕。另外一个,是离开拉市海的时候,因为带我们来的司机说话不算话,溜了,于是搭了一对夫妻的车,这对夫妻人很好,就是有点没心眼,在回来的路上,被出租车司机带到一个骗人的商场,碰上个操着不知道什么口音的“东北老乡”经理,结果被骗着买了几百块钱的所谓翡翠手镯。初次出去的朋友,这一点一定要当心,现在随便哪里,都有这样的骗人商场,伎俩都是如出一辙,千万长个心眼) 九月十二号: 今天要去虎跳峡,天还是阴沉沉的,不过还好没下雨,可是到桥头镇的时候天竟然又下起了雨,买好了票,我们同另外几个人一起乘一辆小面的,出发前往张老师家的客栈,那是我们今天徒步的出发点。面的司机很爱说,一路都在说着这一路有多危险,不定就会有石头砸下来,还说八月二十二日便有一个游客被砸中身亡,我想那应该是从桥头镇就徒步进去的背包客吧。路况确实不太好,到处都是乱石堆,中途,在一处地方,司机让我们下车拍照,说那里便是上虎跳。往下望去,可以看到停车场和观景台,那里是旅游团可以到的地方,所以车满为患,到处都是人。虽然我们站的地方很高,但是依然可以听到金沙江水流声,现在是雨季,夹带着泥沙的江水咆哮着在玉龙雪山和哈巴雪山间穿行,江水中间那块上虎跳石清晰可见。 中午十分,到达了张老师家的客栈,雨已经越下越密了。在那里竟然很巧的又碰到了与我们一同坐车到丽江的那对情侣,他们比我们早一天到虎跳,估计是走高路从桥头镇一直徒步到张老师家,今天计划应该和我们一样,是走低路下中虎跳。他们一帮子人很多,估计有八九个,因为下雨一直在那里商量是走还是不走,据刚刚下去的人说,天雨路滑,那里很难走,一不小心可能就会出危险,所以走了半道就折返了。而且有两个向导为了鼓励各位请他们带路,也在那里不遗余力的说这种天下去有多危险多危险,于是我们中间便开始出现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太危险,还是请向导,一种则认为路就在那里,没有必要请向导,最终大家协调一下,与另外一对和我们一起进虎跳峡的年轻夫妻请了一个向导,在越下越大的雨中出发了,而那一帮八九个人,则最终选择了不走下虎跳,用他们的话说,叫做留点遗憾,以后再来。 雨丝已经越下越密,所有的人都进行了必要的装备,其实也没有特别的装备,冲锋衣和冲锋裤都是穿在身上的,最多就是在外面加一件雨衣,和我们同行的那对夫妻,明显不是自助的背包客,所以各自套了一件雨衣在身上,便出发了。有经验的向导就大不相同了,人家只是手撑一把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雨伞,脚着一双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的旅游鞋,便给我们带路了。出发之前,导游带我们到了小道旁的一处制高点,登高远眺。玉龙和哈巴雪山隐藏在一片浓浓的雾气和一团一团厚厚的云层里,远远望去,灰蒙蒙的,却不时可以看到一条泛着土黄色的水带在两座雪山的峡谷中蜿蜒而过,那便是金沙江。刚下去的一段还算好,是缓坡,而且是泥沙路,不是很泥泞,但不久,在前面的向导就回身叫大家要当心,这时岩石的台阶路面便开始多起来,这些岩石都不是很规整的,想见当时修这条小路的张老师也是就近或者从塌方的岩体碎片中选了一些来铺就的,有的台阶很陡,而且岩石的路面非常光,一到了雨天,便很容易使人滑倒,也许是刚刚的一段缓坡,让我有点忘形,又或者因为兴奋而忘记了危险,总之我滑了一跤,还好,并没有伤着哪里,导游半开玩笑办提醒的对我说,待会到了中虎跳可千万别摔跤,那时要再摔跤可就要掉进金沙江里谁也救不了你了。当时我还没有意识到因为我脚上的这双徒步鞋,我将还要在未来的旅途中摔上无数跤。当然那一天徒步中,或许是导游的威吓起了作用,或许是吃一堑,长一智,接下来的路依然如此,但我倒是没再摔跤。侧身走,或者手脚并用,反正都用上了,虽然看上去不雅观,但此时是无法顾及所谓仪表了。也许因为光顾着走路了,一路倒也没怎么注意身边的风景,但是那江水穿越峡谷而过的奔流声却始终伴我们左右,而且水声越大,便意味着我们距离江水也越来越近了。雨依然在下着,而且丝毫不曾有减弱的态势,虽然是有所装备,但依然浑身都湿了,也终于我们下到了中虎跳,顺着导游的指点,我们看到了那块几乎要阻断金沙江去路的虎跳石,走过一段同样不平坦的岩石小路,我们走到了离江最近的一块大岩石上,此时奔腾咆哮的金沙江终于以最近距离的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混浊的江水不断的冲击着对面玉龙雪山那因为水流冲刷而变得光滑异常的岩体,也一次一次的向挡住她去路的虎跳石以一种势不可挡的锐利姿态翻腾而过,无数湍急而暗藏凶险的漩涡和因为江水与岩石的碰撞而卷起的白色浪花,此时,已无法分辨落在脸上和身上的是雨滴还是扑面而来的江水,所有的声音也已经淹没在那雄浑的咆哮声中。谁说水是阴柔的象征,在这里,在虎跳峡的金沙江水里,作为阳刚象征的玉龙和哈巴雪山,恐怕也只能自叹拂如了吧。传说,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三姐妹,一路奔流要往东而去,上苍便派了玉龙和哈巴两兄弟来阻止,澜沧江和怒江都被拦住了去路,改道而行,唯有勇敢的金沙妹妹,乘着玉龙和哈巴一不留神之际,纵身一跃,从他们中间冲决而出,头也不回的向前奔去,于是便有了这著名的虎跳峡。虎跳峡又分三段,分别是上虎跳,中虎跳和下虎跳,其中尤以中虎跳最以险峻壮观著称,徒步中虎跳是每一个到虎跳峡的背包客的愿望。尽管出发前出发后都因为天气的恶劣令人有点心情沮丧,同时又听说了各种不同的关于徒步的危险性的描述让人有点心存畏惧,但最终当我站在了这里,在那一刻,我由衷的告诉自己,所有经历的这一切都是值得的,你怎能不走下来,亲身感受这一种的涛声如雷,浪花飞溅的惊心动魄和惊险奇绝呢? 站在临江的岩石上,金沙江水从这一边如千军万马而来,又从另一边奔腾咆哮而去,将原是一体的玉龙和哈巴雪山一分为二。导游指着我们刚走下的一处崖壁上的一条自上而下的大裂缝说,总有一天,那里也会塌的。可见,远古而至的这一场切割运动远未停止。往后望去,便是两边高耸直立的陡峭崖壁,如两扇巨大的守卫城门,据说这里便是一线天,但因为零三年的一场地震,使得的一边的崖壁震塌了很大的一块,于是,如今的一线天也只能是徒有虚名了,但无论如何,这两扇门的威仪却依然不容质疑,前方是奔腾而向的江水,后方是云雾环绕的远山,仿佛是世界的彼岸,又似乎是世界的两面。 寻觅的路途虽然遥远,停留的片刻却是短暂的,告别这如雷的涛声,我们回到了小路上,此时又有一瀑山水从天而来,仰头望去,仿佛从天而降的银帘,然后便成了一股潺潺的溪流,在山间的崖隙中跳跃。 述流水而上,按照向导的说法,便是要登天梯了,不多久,便看到了一座垂直而上的铁制梯子直架在90度的悬崖上,按照崖旁边的温情提示,我们还看到天梯边的崖壁上还蜿蜒的凿了一条曲径,说是让无勇气攀登天梯的游者走的另一条路。此时,由于海拔的升高,已是气喘不已,腿脚也有些发颤,但到了这里,谁也不愿当一个胆小之人,我也如此,再说既然到了这里,碰到了新鲜玩意,自然不能错过,尽管我也很是恐高,但还是爬了上去,两只手拉住上面,一只脚再登上去,其实,只要不回头往下看,根本也不会有任何胆战心惊之感,可是一种好奇心的驱使,我还是回了一下头,但见四面的青山崖壁,崖下是那已然远去,但涛声仍不决于耳的金沙江,不觉自己已是悬在半空中,李白曾有诗云“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此时才真实的感到一丝的惧怕,于是手抓得便更用力了。天梯并不长,未几,便已到顶,本以为已经到了终点,结果,没想到还要继续往上爬,才能到旅店。此时,已是气喘嘘嘘,又冒着雨,心中真有一种想就此放弃的感觉,但是,山中仅此一条路,不可能走回头路,于是,你不得不继续往前走,不断得往前走,想象着终点就在不远的前面,这真是对毅力的最好考验,此时,即便不能坚持,也必须坚持,因为没有退路。人的耐力是无限的,是需要被激发的,因为很多时候,人裹足不前,往往是因为心理的首先退却,如果在心理上已无退路,则生理上的无限潜能便被发掘出来了。 终于,在向导一再“快到了”的心理暗示下,我们终于看到蜿蜒的盘山公路,公路边有一个小亭子,靠公路的一边放了一张桌子和几条供游人休息的长凳,另一边则是一两家小店,店主人是一位老婆婆,累极的我们坐在了长凳上,和她攀谈了几句,并问了旅店的走向,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我们看到了一座公路桥,想来应该就是我们在中虎跳时顺瀑布上看时仿佛架于云雾之间的白色大桥吧。也许刚才一直在走路,所以只感觉到热,雨水和着汗水流了一身,但这会一旦坐下来便感觉到了一股沁心的寒意,于是休息片刻我们便直奔旅店而去。 路不远,走过那座桥不远处便看到了一幢四层的白色大楼,外墙上写着大大的TINA’S,不错,这便是我们今晚的下榻之处,在网上很是有一点名气的一家青年旅舍。屋外是一片很大的水泥地,一边还搭了一个雨棚,雨棚底下放了几张四方的木桌子,桌上放了一些什物,看来是旅店厨房洗菜的一处地方。迎面便是大门,走进去,一个很大的房间,右手边是一个长方形的柜台,既是登记之处又是一个小便利店供应一些旅行者们可能需要的物品,左手边便是厨房,也是点菜的区域。正对门处靠墙放着一对太师椅,中间是一张茶几。从太师椅上方的窗户看出去,则是一个露台,沿着一个边门便可到达这个露台,主人家很有创意的把这个露台设计成了一个开放式的餐厅,倒让我想起了上海新天地的一些酒吧在门外设置的露天酒吧,夏夜凉风习习中,品着手中的鸡尾酒,聊着不着边际的天,看着身边来来往往的人流。也仿佛身处杭州郊外梅家坞的一家农庄,品着浓浓的新茶,望着满眼翠绿的茶山的那一种惬意,似乎此处,这两者兼而有之。从柜台处往右手转,穿过一道门,便来到一处室内餐厅,地方并不大,也就七八个平方的样子,呈狭窄的长方形,几张正方形的桌子在屋中间拼成了一张长长的餐桌,两边靠墙整齐的依次叠放着藤编的靠背椅。穿过餐厅的位置,便是旅舍,颇有学生公寓的感觉。楼前对着玉龙雪山,餐厅的旁边,旅舍楼前方是一处更大的露台,露台上种了不少的花,我都不大叫得出名字,想是雨露的滋润,多开的很艳。露台的下方便是滚滚的金沙江,汹涌澎湃的浪涛声,虽离得有些远,却依然不绝于耳。旅社正是建在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边,因此露台的下方便是哈巴雪山的陡峭峡谷,而对岸则是玉龙雪山的一支,阴雨天虽无法使人看到太阳的万丈金光和山顶皑皑白雪之间的交相辉映,却是制造云雾的高手,飘忽不定的云层,以及缥缈于瞬间的水气,使得山间的灵性与神秘感顿增。 我们的房间在顶楼,靠楼道的一间大间,里边一共有六个床位,一个床位20 RMB/天,房间里除了床位便不再有什么了,房间的一头有一扇窗正靠着公路边,另一头也有一扇窗,外面也是一个与底楼同样的大露台,不同的是没有种花,而是用于晾晒衣服之用。房间的旁边有一个水槽,便于洗漱用。而公共的洗澡间便在楼与楼之间的楼梯拐弯处,厕所也位于内。确实是青年旅舍的风格。此时的我们,最需要的就是洗一个热水澡,然后吃一顿热腾腾的晚饭。这里,都满足了。尤其是晚餐时我们点的一只土鸡,味道的确不同反响,令人久久回味。 徒步虎跳的路线,在老外圈中的名声是比较响的,所以走这一条线时,可以这么说,你碰到的老外要远远多于自己的同胞。在旅店里我们就碰到了很多的老外,还有一对从香港来的夫妻。从交谈中得知他们走的是一条与我们相反的路线,他们是先到达中甸,然后再到虎跳,再到丽江。还有几个德国人也跟他们一起,和我们一起的小伙子是学德语的,而且特爱聊天,因此便和那一群的德国人聊了很久,也算是他对久未使用的德语的操练。 吃完晚餐,还见到了旅店的老板,胖胖的,黑黑的,个子不高,长得也并不起眼,不过眉宇间的气度仍是不凡,据说此间旅社是以他的妻子TINA的名字命名的,这在别的地方是很不可思议的事情,一个当地人,没有多少文化,怎会想到要给自己取一个英文名呢,但在云南,似乎不足为怪,也许是因为当地的旅游开发比较成熟,也许因为从二十世纪初开始就已经有著名的外国人在云南考察,比如洛克之流,并将之介绍给了世界,继而又引来了更多的外国人。 九月十三日 今天是徒步虎跳的第二天,我们将沿着哈巴雪山上所谓高路的徒步路线,经过五指山,观音瀑,二十八道拐等处到达大具,也就是我们昨天乘车进来的地方,行程约28公里。早上吃过早饭,托运好行李,我们便出发了,天公还是不做美,昨夜和早上起床的时候都不曾下午,可我们刚一出发,天上便又开始飘雨了。虽然心里有所抱怨老天,但依然还是整理心情上路了。路确实不好走,昨夜我们还打听了一下,本来还以为高路会比低路好走,但事实却是更难走。刚一出发,我们便不得不以我们的祖先的行走方式爬过一段又湿又滑布满青苔和光滑岩石的陡坡。雨依然伴我们前行,眼前的哈巴雪山,云雾缭绕,水汽蒸腾,远远望去,一个又一个的峰峦叠嶂,距离我们徒步将要到达的最高处 - 五指山,似乎有一种遥不可及的无力感,但是,我们,依然要坚持,凡是一旦开头,便必须一直往前往前,便如那时间,便如那流水,此一刻已非彼一刻,回望只可作为一种记忆,却不能也无法后退。所谓世上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是,真正当你选定其中一条的时候,你就没有理由再去选择那剩余的,无论阳关道,或者独木桥,选择便意味着承担。因为我们选择了徒步,所以我们要承受有此而带来的一切,沿途会有美景,但必须要付出跋涉的汗水,行走的艰辛。 当我们稍稍走过一段相对较平稳的山路后,我们走进了山林中,那用石头与泥土垒起的累积了无数马粪的马道,因下雨而变得泥泞不堪,终归是生活在城市的人,外表的干净总较之心灵的纯净更令人介意,所以一路上我们都在小心翼翼的一步一步的往前走,身怕一不留神摔一跤,那可真比狗趴屎的感觉还要难以忍受了。参差的树木沿路相伴,同时也为我们的重心找到了依托,总是时不时的抓住那坚硬的枝干,然后借力向上移步。感谢它们。 我们走的方向其实与大多数人的徒步路线是相反的,于是,开始有人与我们相向而来,我早说过,这条徒步路线在老外中是特别出名的,于是一路碰到的基本就是高鼻子的老外了,虽然对面相逢不相识,但是大家都彼此友好的打个招呼,相视一笑,甚至有人还会为彼此加油鼓劲,然后便擦肩而过了,虽是狭路相逢,窄窄的山路仅容一人经过,但大家都会彼此礼让,让其中一方的人先通过。或许这自然的山林洗涤了我们的心灵,或许虽然山路狭小,但此处给予人们的内心世界以最广阔的空间,因此,在这里,在外表的风尘仆仆下,我们却获得了最纯净的心灵与情感。 终于走过了那段湿滑陡险的马道,而到了相对好走的山路上,此时雨竟停了。我们的脚步并没有放缓,但是我们却一路做着深深的,深深的,吣入心脾的深呼吸,满山充盈的负离子让我们陶醉了,这是大自然的无偿赐予,我们可以尽情享用。那种感觉,却是让人达到了一种忘乎所以的境界,一切的尘嚣,一切的烦躁,都通过这种深度的循环,被远远抛离了。记得以前高中时候的一位语文老师,曾经神神秘秘的教我们做过所谓的气功,其实,就是一种意念法,闭上眼,感觉自己离开了地面,升入了云端,然后一盆清泉自天上而来,从你的头顶开始,缓缓流入你的体内,流过全身,荡涤身心,然后通过指尖脚尖,缓缓流出,带走了一切,于是你的身体,你的心灵同时得到了净化,当你再次睁开眼睛,心中和眼中便有了一个清明的世界和无比纯净的心境。当时虽然似懂非懂,但是那种感觉我一直记得,此时,走在这小路中,我没有闭上眼睛,也没有运用我的意念,但是依靠自然的力量,同样的,那种感觉又回来了。这清泉就是这满山的苍翠啊! 爬高了不少,弯过了不少,我们终于走到了一处山腰,两边的苍翠代之以从高处而下的观音瀑和仿佛飘在我们身边的云雾,以及在迷朦的雾霭中时隐时现的盘山公路和时不时就会夹在山林中出现的庄稼地,证明着人类在此处的存在。沿途又碰到了一班人,其中一位老兄令我们相当佩服,因为他背了行李,据说那才叫真正的徒步,负重前行,象我们这种的,只能算是休闲游了,真正的徒步者是不屑于如此的。但我真替他担心,担心他走那一段令我印象至深的马道下坡时,是否真会摔一跤,又或者他要体验的就是这种惊险中的乐趣?但于我,负重与不负重,并无区别,我介意的只是沿途的风景。 终于到了五指山,这是我们今天徒步的最高点了,此前我们一直在往上爬,海拔上应该已经升高了1000多了,此时海拔2600米左右,高原地区爬山,确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海拔每升高一米,空气便会稀薄一点,这对于人的耐力是一种最好的考验了。象我,爬不了几步,便已经气喘吁吁了,于是停一停,歇一歇,大口大口的喘气,心脏的跳动是如此的剧烈,令你无法不感觉到,等到心跳恢复到正常,然后再往上爬,再歇,如此循环往复,因此当到了这最高点,内心的喜悦是不言而喻的。这里是一块简易的休息地,在山路靠悬崖的一端,从崖上远眺,便可以看到那已细如丝带的金沙江在玉龙山脚下蜿蜒,悬崖很陡,几乎成九十度垂直,此时我发现沿着崖壁有很多不知名的草本植物,根紧紧的攀在岩石缝里,而整个枝干躯体却平行地向外延伸,绿色的枝叶,倔强的茎干,重力作用似乎在它们身上并不明显,而是一直沿着阳光和雨露的方向前进着,红紫色的小花,开的正盛。记得林语堂先生曾经写过一篇散文叫《孤崖一枝花》,印象至深:花树开花,乃花之性,率性之谓道,有人看见与否,皆与花无涉。故置花热闹场中花亦开,使生万山丛里花亦开,甚至使生于孤崖顶上,无人过问花亦开。此处的崖壁之花,除去坚强和韧性,正有语堂先生所谓之率性与自由,以此花比之于现今城市生活中的芸芸众生又何如?竟觉人不如花也! 其实我们是偷懒了,真正应该徒步三天的路线,我们却用了两天,而且走的远比别人轻松,因为高路中最著名的一段称之为二十八道拐,我们走得是下坡,而这段路所以著名,正在于它的上坡之艰难和眩晕。 天空又开始飘起细细的雨丝,此时我们看到前方有一处客栈,按照途中不时出现的温馨提示,我们知道此处叫森林客栈,这是一幢两层小楼,楼前用围墙围出了了一片很大的空地。靠路的一边有一扇小门,听得无人应门,而门确是虚掩着得,于是便轻轻推入,再大声问了几下,依然不见主人出现,我们就自便了。小楼很干净,堂前空地靠路得一侧竟然还大了一个平台,不知是为了方便路人观光还是作为露天休闲茶座而设计的,平台下来的楼梯边还砌了一个水槽,有自来水供应。 小楼的所有房间门都开着,空空如也,想必刚建成也不多时,上了二层,确发现走廊上放着一张四方小矮桌,靠墙角出还堆着几条长凳。于是,我们便一切自主,取来凳子,围坐在小方桌边,取出包里的干粮,补充能量。虽然所食者无非面饼,牛肉干之类聊以充饥的食物,但一路的游目骋怀,和说笑之间的朗朗心态,竟然让味觉也受到了感染,觉得心尖和舌尖的欲望同时得到了满足。于是收拾残局,将凳子也放归原处,并由衷的在心底谢过这位不曾谋面的主人家,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处中途休憩之所,忽然觉得很多时候心灵便如这小院一般,如果锁上了便会彼此遥远,而敞开了才能无限贴近。然而,有多久了,生活在城市中的我们,似乎已经遗忘了敞开是什么,该如何去敞开。狭小地铁空间中的身体挨得是如此地紧密,可是心灵的距离却是无限的遥远,这真是一种悲哀的讽刺。 走出小院,轻轻带上院门,我们继续行走在这山间的小路上。又开始飘雨了,但是并不大,带着愉悦的心情,脚步似乎也变得轻松起来。这一段都是缓坡,一路哼着小调,左顾右盼。 此后的路途,雨也停了,于是有了一种仿佛漫步乡间田野中的轻松惬意,走在蜿蜒小径上一路左顾右盼。 不知不觉间,海拔又开始往上升,云雾也愈来愈浓,“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李太白的仙境在此,却不想缥缈处竟见一卖水果的妇人,询问下,知道从此以往,便真真正正开始走下坡的路。 走过一座农庄的时候,看到路边一棵大树上挂满了青色的果实,好奇心的驱使,我们从较低的垂落处摘了一个下来,去掉青色的表皮和白色的果肉,终于恍然大悟,原来是大核桃,这才想起云南是盛产大核桃的地方。长这么大,核桃吃了不少,却从不曾想过核桃究竟长在哪里,这一刻,有一种感慨,所谓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其实行走也是另一种形式的读书,而引导你去读这本书的是无所不在的大自然,她会在每一个不经意的时刻告诉你另一种生命的存在和这种存在的精彩。 此后的路途,因为感觉到时间的紧迫,我们开始加快步伐,因为是下坡,二十八拐于我们竟只是小菜一叠,看着与我们相向而走的徒步者,真担心他们是否可以在天黑前到达中途客栈。 渐渐的,出现了村落,三三两两的村民,赶着牛,或者背着牛草,甚至还看到了背着书包的学童,走在回家的路上。于是,我们知道,离桥头镇已经不远了。此时已然有种倦怠感,希望尽快到达目的地,终于,看到公路了,于是我们再也没有继续走下去的动力了,于是挥手拦了一辆昌河面包车,顺便我们也希望让他直接带我们去香格里拉。与那位司机师傅讨价还价了一番,成交,于是我们便顺理成章的搭上他的车,去桥头取了行李,然后往香格里拉进发。此前在TINA’S碰到的那位香港朋友,曾向我们描述了这一段路程的惊心动魄,因为这一段路基本上是穿梭于浓雾之中,能见度非常之差,可以说,你既看不见对面来的车,也看不见你前面的车,若是在别处只怕公路早就关闭了。但这里,这种情况却是司空见惯的,司机们也已经很熟悉这样的路况了,只是对于旅游的人而言,却是不太能够适应这种情况的,不过也许因为走了一天的路,太过疲惫,因此一路我们都睡着了,所以,无论凶吉如何,也记不起了,只是当我再次睁开眼望向窗外的时候,看到的已是大片的草原了。想是已经离开虎跳峡镇,进入藏区了。此时的草原上绿中有红红中带绿,不用说,是狼毒花开的季节了,因现在还不是狼毒最盛之时,故而红绿错杂,听司机大哥说,狼毒最盛的时候,草原上是一片的红色海洋,煞是好看。 夜幕降临的时刻,终于到了香格里拉县的县城。司机的车停在了一处青年旅社门口。这家名为藏地的青年旅社,正好位于一个三岔路口上,在网上多有人推荐,于是我们便打算落脚此处。不过很可惜的是,来得太晚,已经没有床位了。于是只能找别的旅店。在离藏地不出100米远的地方我们找到了一家。从外部的装潢看来,颇有藏地寺院宫殿建筑的金碧辉煌。然而真应了那句“金玉其表,败絮其中”的古语,外表的富丽堂皇,掩盖不了内里的差强人意。房间除了大以外,无甚可取之处,甚至连保暖都无法办到。不过,从另一方面,或许我竟然应该感激这一点,正因如此,那一晚我用上了睡袋,而也正由于我用了睡袋,倒反而躲过了虱子的侵扰,而我的同伴,却没有那么幸运,怕麻烦的她没有取出其实已经随身携带的睡袋,结果这令她最终未能躲过虱子的叮咬。藏地的虱子,那是相当厉害的,第二天,她的身上就多了几个无名大包,奇痒无比。 那一晚,安顿好旅店后,便去旅店对面的一个澡堂洗了个舒服的热水澡。于是一路的疲惫也洗去了一半,于是便打算去好好吃上一顿,顺便逛逛。 这是一个不大的县城,也许只有沿海一个镇一般的大小。许是已太晚,本已很少的餐馆也大部分都打烊了,大概在离藏地两三百米的地方,总算还是找到一家重庆人开的饭店。点了几个菜,又在楼下烤肉串的露天铺子里买了一大堆杂七杂八的串串打牙祭。 吃饱喝足也有了能量,便到街上随处走了走。饭店所在的位置正好对着一个小广场,高原的夜晚,不比沿海,寒气逼人。广场上并不热闹,不过依然可以看到不少旅游的人。在广场的一边,是一条购物街,仿佛又回到了丽江古城的四方街。而另一边则沿街有很多卖冒牌户外用品的小店。想来到此处落脚的,基本都是奔着梅里雪山去的,多少需要买一点装备,因此倒也让这里的这些小店生意兴隆。 (未完待续) |
转自:http://www.cncn.com/article/100743/205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