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普陀山宝典(上海--普陀山) |
[游记]普陀山宝典(上海--普陀山) |
2008-10-27cncn.com |
普陀山宝典 10/24日晚,夜船上海――普陀山,普陀山号3等A票价189/张,8点40开船,早7点30到达。开始了我第三年的普陀山之旅。关于购票事宜众多驴友已做过介绍,稍做整理如下: 【购票】 建议轮船或快艇直达普陀山:时间最为经济 ◆上海吴凇客运中心往普陀山普通轮船船票——上海市区内只有金陵东路59号靠近外滩)有代售点,工作时间7:00-17:30,可以提前5天预定或者提前2天售票(即周三开始卖周五的票),问讯电话63283120, 代售点预定并内环线内送票每张加收10送票费,也可以直接去吴淞客运中心购票,问讯电话56575500。 上海吴淞客运中心前往普陀山的普通轮船为夕发朝至. 【住宿】 普陀山住宿主要分为:“海防新村”、“西山新村”和“龙湾村”三部分。 海防新村:进景区,码头左走5分钟。价格介于龙湾村与西山新村之间。 西山新村:海防新村再向里走一段,因为离码头有段距离,所以价格相对便宜。 龙湾村:进景区,码头右走15分钟。因为龙湾村离南海观音圣像最近,所以价格也相对最贵。1、普陀山西山家庭旅馆单人大床房非节假日80元,周六100元,双人房,,非节 假日100元,周六120元, 三人房,非节假日价格120元,周六150. (去年的价格) 史老板手机:13567652157,固定电话0580-6091197 3.听潮阁普陀山龙湾村31栋70号 0580-3880249 4.望海楼电话:13059841625 沈海娜.是一家渔家小旅馆邬红建 0580-6698012,6698238,13506805261 5.龙湾村28幢62号,老板娘舒宝素,联系电话0580-6698036 6.普陀山朝缘居0580-6091966 手机:13706802251 联系人:缪先生 7.应的房主家住下(电话:0580-6091996),这家在西山新村 8. 阳光海湾13306801144,主人姓邬0580-6698010, 9. 紫竹林附近的农家旅店林庆梅 0580-6698038,13506809783 10.孙老板龙湾村25幢56号 13758009451 13967210786 0580-6698020 11.王彩琴---0580-6091384(电话) 13567657724(手机) 12.王方13575626014 13.胡世福 0580-6698182,13905806481 14西山 罗阿婆 13868237038, 0580*609191 15.海滨楼的老板娘叫史婵 0580-6698233 手机:13967207920 16.龙湾渡假村25幢57号的邬雅菊,80元—180元都有。0580—6698109;手机:13868212440 17.紫竹轩龙湾村5幢9号,老板娘姓庄13957232359 0580-6698059 前两次住宿皆为农家,这次是住舟山磐龙饭店,A标间,折后价格620房间不错,浴室花洒也不错,环境幽静,只是早上可以听到走道里的喧哗声音,餐厅味道还行,就是偏咸。个人觉得住酒店是比较舒服的,只是有点小贵,农家其实也是不错的选择,去年代做的晚餐很美味可口,印象深刻,当然房间不可能有多好,要求不高的话住是没问题的。只是一点,农家2楼的房间比较好,预先订好了的碰到周末老板会提价,或者安排住在1楼或3楼,嘟嘟囔囔的话听着不是很舒服,总之看个人喜欢和需要了。
【景点介绍】 普济禅寺
慧济禅寺 南海观音”铜像是1997年建成的标志性的巨型露天铜像,坐落于双峰山南端的观音跳山岗上。此处势随峰起,秀林葱郁,气顺脉畅,碧波荡漾。莲花洋彼岸的朱家尖,隔海侍卫;双峰山坡麓的紫竹林,潮音频传。身临其境,如临极乐国土,尘念顿消。立像台座三层,总高33米,其中佛像18米,莲台2米,台基13米,台基面积为5500平方米。佛像顶现弥陀,左手托法轮,右手施无畏印,妙状、慈祥,体现了观音菩萨“慧眼视众生,弘誓深如海之法身。”佛像采用新型仿金铜精铸。观音立像工程浩大,实为普陀开山以来之空前大事,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为“南海观音”题词,工程于1996年农历九月十九日奠基动工,至1997年农历六月竣工,九月二十九日举行开光大典,此日乌云密布,妙善大和尚宣布铜像开光时,天开洞门,阳光普照,尤其令海内外信徒倾服。为普陀山增添了新的人文景观,成为海天佛国的象征。“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的观音大士,是世上佛教信众的信仰核心。从下往上看,四大天王把守天门,蓝天白云下,观音菩萨高高在上。礼佛广场“一路莲花” ,每块青石板上都雕有莲花,青石板每三步一块,正好可以让进香朝圣的信众三步一拜。 交通:乘1号线到紫竹林下车,步行前往。
紫竹林 紫竹林位于普陀山百步沙南、潮音洞西上,正对波光潋滟的莲花洋,与洛迦山隔海相望。紫竹林庵前方是一片广阔的岬谷,海天一色,是揽胜朝拜者必到之处。紫竹林在普陀山东南部的梅檀岭下。山中岩石呈紫红色,剖视可见柏树叶、竹叶状花纹、因称紫竹石。后人也在此栽有紫竹。五代后梁贞明二年。日僧慧锷从五台山请得观音像,归国途中在此遇风受阻,在此建“不肯去观音院”于紫竹林中。观音院前有潮音洞。紫竹林旁有光明池,南有观音眺,对岸可见洛迦山岛。据历代山志记载,后梁贞明二年(公元916年),日僧慧锷从五台山奉观音像回国,船经普陀洋面受阻,以为菩萨不愿东去,便靠岸留下佛像,由张姓居民供奉,称为“不肯去观音院”,是为普陀开山供佛之始。紫竹林庵历史上曾重建五次,犹以清朝为主:清康熙三十八年御书“潮音洞”额赐挂;雍正九年,朝廷命僧广记奉帑重修;道光二年,僧仁亮与其徒圣觉又修之;光绪甲申年净守与其弟子广学、广权续有修建;民国八年,南海康有为题“紫竹林”匾额。最后一次是改革开放后妙善大师主持修建。紫竹林现存佛教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楼、不肯去观音院等。其独特文物是紫竹石,石上花纹清晰,若根根紫竹丛生。 潮音洞在普陀山紫竹林景区内、龙湾之麓,距停车场仅200米。“潮音洞”这个名称其实是一语双关,一方面因洞穴日夜吞吐海潮,声若雷音;另一方面借“潮音”比喻“佛音”,洞口日夜浪涛不绝,声如观音讲经说法,又如千僧诵经,妙响洗尘,故名。潮音洞为山石裂隙所成,从崖至脚高数十米,半浸于海中。洞有二门,通明如天窗,潮水奔驰入洞,浪石相激,声如轰雷。涨潮时倚岩俯视,仿若蛟腾足下,险怪百出,声若雷鸣;晴天时洞内七彩霓虹闪现,蔚为奇观。是为普陀山十二景之一的“古洞潮音”。 石崖上刻有“潮音洞”三大字,系清康熙帝手书。传说此处原来题字为“现身处”,古代信徒们叩求观音大士现身者多在此膜拜。据记载,宋元时期来普陀朝圣香客,多在潮音洞前叩求菩萨现身赐福,其中常有人在此跳海舍身,藉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曾有人在此燃指,以求菩萨灵验。到明代时明令禁止在此跳海燃指,明万历年间参将董永燧在此建“莫捨(舍)身”亭以戒舍身燃指者;都督李分、参将陈九恩竖“禁止捨身燃指”碑于亭中,现在亭已毁坏,碑犹在。潮音洞左侧上方的岩壑中有一天然小型石泉,石壁上刻有“光明池”三字,此处旧名“甘露潭”,山民称“慧泉”,佛家信众常在此祈求圣水以疗眼疾。据说明正德年间,皇太后遣使取此池水治疗眼疾,得以康复,遂改名为“光明池”。潮音洞旁还有一小洞,名善财龙女洞,相传是观音身边的善财、龙女所居之处。 交通:乘1路公交车到紫竹林下车。 门票:5元(包括不肯去观音院、潮音洞、紫竹林) 西天景区:磐陀石、二龟听法石、观音古洞、心字石、千年古樟 磐陀石位于梅岑峰东南山岗,出梅福庵西行约百多米处。磐陀石由上下两巨石相叠而成。下面一块底阔上尖,周广20余米,中间凸出处将上石托住,称为磐;上面一块上平底尖,高达3米,宽近7米,呈菱形,称为陀。上下两石接缝处间隙如线,睨之通明,似接未接,好似一石悬空于一石之上。两石险如滚卵,安稳如磐。陀石顶巅平广,常见有二三十个旅客在其顶上嬉戏,它却纹丝不动,实在是不可思议的一大奇观。磐陀石相传是观音大士说法处,陀石西面镌有明代抗倭大将侯继高书“磐陀石”三个大字,刚劲有力,旁有“金刚宝石”、“大士说法处”、“天下第一奇石”等题刻多处。石旁凿有石阶,可缘梯而上登石顶。每当夕阳西下,石披金装,灿然生辉,旅人如能在此时登上陀石顶,居高临下,环眺山海,真可谓阔景洋洋大观,景色极为壮丽,此即为普陀十二景之一,曰“磐陀夕照”。磐陀石附近有说法台、灵石庵、水牛石、点头石等景观,西侧的山腰中有天柱峰和灵一泉。 二龟听法石位于磐陀石西,五十三参石下端的岩崖上。有两石酷似海龟,一龟蹲踞崖顶,回首顾盼,似有等候之意;一龟缘石直上,昂首延颈,筋膜尽露,一副着急相。两龟的形态极为传神,令游人叹为观止。相传两龟受龙王之命前来探听观音菩萨说法,只因听得入了迷,忘了归期,遂化身为石。也有传说,两龟原为一雌一雄,因尘缘未绝,在听法时眉来眼去,顾盼传情,所以被罚作石龟,给修行不诚者作戒。前者传得奇,后者传得妙,各有千秋。清人何辰生在诗中说:“见说磐陀若地灵,普门曾此坐谈经。二龟何事翻成石,想是当年不解听。”这是对两龟的又一种说法。在二龟听法石上端有五十三参石,大者侧立百尺,小者相累若卵,纵横拱峙,参差错列,不仅生态各异,而且移步变形,令人有望而生岌岌自危之感。随着晨昏晴雨的交替和晓雾暮霭的变幻,这群奇谲的山岩,也会呈现出浓淡不同的色相。元代书画家赵孟颍《游补陀》诗云:“涧草岩花多瑞气,石林水府隔尘寰。”普陀山多奇石,而五十三参石是普陀山奇石最荟萃之处。 观音古洞在普陀山梅岭西麓。洞似一大型石室,天然生成,洞内有一石柱悬垂至地,洞上及洞周石壁雕有观音像。洞旁建一庵,明万历年间为茅篷,清康熙年间成庵宇,道光、光绪、宣统年间又陆续兴建,1983年,大殿内由浙江美术学院雕成观音坐像一尊,目光慈祥,妙相庄严。洞后古树成荫,巨石层叠,上书“大士重现”四个大字。 心字石西天门下西南方向有一巨石,广约300米,圆浑平滑,中间刻一巨大的"心"字,足有5米高、7米高,“心”字的中心一点可坐八九人,整个字可容百人打坐,是普陀山上最大的石刻文字。此字刻于何年、出于何人手迹无从查考,但至少清代以前就已有此石刻。佛家以修心为上,如今,人们虽不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心”字,但众多青年男女到此游览,都喜欢绕着“心”字环行一周,或在“心”字中间摄影留念,以作爱情和友谊的象征。心字石上又一石,隐现于草莽荆棘中,其状酷似蛇头;距此石不远处,在西天门石阙西侧又有一石,形肖蛤蟆,翘首象蛇,坦然自若。据传,有一蟒蛇精经观音教化而得道。一天,观音在蛇背上放一蛤蟆,此后以有人在蛇首石下刻了一个“心”字,更是含蓄深刻,耐人寻味。 千年古樟从普济寺西行数百米,过一石板甬道到舟山市疗养院步入庵门,一巨樟赫然在目,伟枝四出,矫然横空,宛如群龙游云,树枝遮蔽数亩.这就是普陀山上的千年古樟.巨樟数龄已达九百余岁,杆围达7米多,材积约70立方米,游人莫不以一睹其雄姿为快。 码头南天门景区:佛国正门、短姑圣迹、海岸牌坊、南天门 佛国正门上普陀山客运码头,出客运站往东行50米,有一座杏黄色的三洞门建筑物,这就是1990年5月落成的普陀佛国正山门。来山进香、揽胜的游客踏入山门,即进了“海天佛国”。山门屋檐高7.5米,宽18.5米,进深6.7米,有正、边3个洞门。山门筒瓦盖顶,飞檐翘角,屋面掾花、正飞掾、望板为木结构... 短姑圣迹进了佛国山门,往东南300米处(近“入三摩地”),即是短姑道头,又称短姑圣迹、短姑古迹。此地旧时原为海滩,滩上有阔十余米,长百来米,小石自相零附、两侧错列巨细不一形状各异的岩石,岩石石上镌有“短姑古迹”、“慈航普渡”、“道义同皈”、“第一佛国”、“乐土”等14款题刻,出没于潮汐浪涛之中。 古时候,船到短姑道头边,可是靠不了岸,需要用长不过一丈、宽不过三尺的小舢板摆渡。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普陀山住持了余、莲二位高僧,因此间潮落潮涨,往来船只靠岸不便,遂募资用巨石垒成长达11米、宽8米的石条道头。在未建普陀山客运码头之前,凡前来普陀山参札进香、揽胜观光者,都得由此登岸。客运码头建成后,这里便作为一处旅游胜迹对游客开放。传说:相传曾有姑嫂两人发愿礼佛,凑资买船,渡莲洋朝山进香,船刚泊道头,不巧小姑“天癸”(月事)来潮,自愧不洁,不敢下船入山。其嫂短(埋怨)之无福朝圣,将姑留置船中,独自进山拜佛去了。不料时近晌午,潮水大涨,小舟与岸相隔,小姑久坐船中,腹中空空,饥肠难耐。正在此时,只见一村妇持食盒至岸边,向潮水里投下一些石块,踩着这些石块径直来到小姑舟中,说是她嫂嫂托其捎来,放下食盒,便离船而去。嫂嫂进香归来后,小姑问及前事,嫂愕然不知,忽然记起刚才拜佛时,瞻仰莲座,只见观音大士衣裙湿着一片,心里顿有所悟,以为这是观世音菩萨显灵,自惭无缘,忙不迭又进山到观音面前叩拜。因其嫂曾在码头“短其姑”,从此,姑嫂泊舟处即被称作‘短姑道头”。道头旁时常出没于潮水中的石块,传说是菩萨送食时投向潮水里用以跺脚的石块,后人称此道头为“短姑圣迹”。 小知识:“入三摩地”:佛教名词,三摩地即为“戒、定、慧”,入三摩地就是远离心之浮沉,而得平等安详,心专止于一境之意,也就是将心止于一境而不散乱的状态,称为心一境界。普陀山上的“入三摩地”是从短姑道头上岸后,佛顶山的山门步行到慧济寺的香云路。此路依山循坡蜿蜒而上,路间有“入三摩地”等石刻题字,皆出自明代书法家董其昌之手笔。 南天门在普陀山南的南山上,与短姑道头平列。南天门孤悬入海,与本岛一水相隔,架有石桥,桥身似龙,名环龙桥。此地巨石森立,危岩高耸,中有两石如门,故名。阙门飞檐起角,中间书有“南天门”三字,旁有龙眼井,崖上有石鼓,阙左上方有狮子石。南天门内群岩耸秀,门前碧波浩渺,摩崖石刻众多,门侧有清康熙年间武将蓝理所题“山海大观”四字,苍劲有力,引人注目;门里有梵宇琳宫,宇旁有一巨岩,可缘石级而登临岩顶,岩顶平坦,有两处小水潭,潭水清淳发光,俗称狮子眼,岩石上锲有“龙华大会”、“砥柱南天”、“海岸孤绝处”等石刻。 洛迦山景区:海上睡佛、洛迦山 洛迦山自短姑道头东渡约半小时即到洛迦山。洛迦山面积约0.63平方公里,最高峰海拔97.1米,岸曲折,周围礁石嶙峋,千姿百态,如无数五色珊瑚围绕仙山,是普陀山佛教圣地一部分,传为观音菩萨修行之圣地。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作《观音大士赞》云:“南海海深幽绝处,碧绀嵯峨连水府。号名七宝洛迦山,自在观音于彼住。”凡朝拜普陀山的信徒,必到洛迦山,有“不到洛迦山不算朝完普陀”之说。山上有圆通庵、大悲殿、大觉殿、伽蓝殿、五百罗汉塔、四十八愿塔、水晶宫等。远望洛迦山酷似一尊观音菩萨安详地躺在莲花洋上,头、颈、胸、腹、脚均分明可辨,故有“睡观音”、“海上大卧佛”之称。位于洛迦山北山腰坪地处,原为观觉蓬,建于清末。1988年普陀山佛协重建庵院改“观觉”为“大觉”。在大觉庵南约15米处,有与其同时建的大悲殿。大悲殿由比丘尼修持,门联云“白云伴洛迦山圣境涌佛塔,红日初升莲花汪洋腾金波”。洛迦山有二处“水晶宫”,相传为观音大士灵现处。一在岛北阜头附近,岩底下一个三角形石窟,深丈余,洞口卵石遍布,民间传说可通龙宫。另一处在今圆通禅院殿后,山岩下有洞井天然,洞内深邃黝黑,据传信徒们在此虔诚瞻祷,可见观音大士示现。 |
转自:http://www.cncn.com/article/101057/429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