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陕西省西安市最完整的唐代古街巷就在北院门地区,尤其是学习巷社区周遍,这里曾经是我国唐代国家外交中心,从民风习俗上来说他们有传承了近一千三百多年的陕西关中和西域特色的原生态文化,这也是中国西安独有的一块历史文化“活化石”,从他们的建筑上看不到西域的风格,但传统中式古建筑里的雕刻纹饰上映衬出西域文化特点。虽然这里的民宅早已没有了昔日的古老结构和外观,但居民的生活行为,习尚和保存完整的阡陌小巷,以及鳞次栉比的古老寺院依然在历史的沧桑中定格下来。古寺院的密集更是北院门历史街区的一大特色,从历史的久远程度,文化原生态的价值以及地域面积上,这里应该在全国都是最大的历史街区之一,.作为唐朝对外交流中心,这里无疑是丝绸之路起点的核心位置,丝绸之路是联合国批准的世界文化遗产,从旅游观赏价值上评价他最大的看点是东方的起点唐长安城,而北院门区域的学习巷就是承载这个文化内涵的一个历史地标。
西安作为历史文化古都文化底蕴深厚,尤其是在明城墙内纵横着无数历史悠久的阡陌小巷。人文西安、和谐西安、魅力西安的城市发展设计理念,使许多古老的街巷文化、民俗风情得到了重焕光彩的历史机遇。位于西大街的学习巷在大家以往的印象里是回民街里一条在普通不过的街道,然而对于学习巷的历史却鲜为人知,学习巷自盛唐以来就成为了中西文化交流的一个高端平台,这里完整保留了陕西关中民风与西域文化特色的生活情调,传承了千年的历史文脉,作为当时大唐礼部外交机构驻地的学习巷,也成就了他丝绸之路起点的历史地位。特别是在明代学习巷已经成为了中外交流的一面旗帜,大航海家郑和作为明代使臣七下西洋,他数次造访学习巷求贤、祭祖(郑和先祖为咸阳王、元代政治家:赛典赤,赛典赤曾经在学习巷建寺立学。 赛典赤的陵墓曾经在西安韩森寨、东郊广泰门一带,其规模宏大,大部建筑毁于战火,最后的残冢于民国时期彻底消失),郑和下西洋的功绩博得大明永乐皇帝和嘉靖皇帝的赞赏分别赐御制碑两款立于学习巷,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还钦命兵部尚书铁铉督修学习巷清净寺,并赐盘龙金匾。从这些事例可以看到学习巷为中外交流所作的贡献。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民俗、民风基本保留了历史的延续,无论是在饮食文化、生活习俗上都能看到中外交流所留下印记,堪称我国古代外交史遗迹的“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