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球乡位于屏东县西部的台湾海峡近海中,东距东港镇约8 海里,东北距高雄市的18海里。全县面积6.8平方公里,是台湾 环岛的第三大附属岛屿,为屏东县面积最小的乡镇,全县人口约 14万人。 琉球乡孤悬海上,风光秀丽,有“海上乐园”之称。琉球乡因似一浮流在海上的球而得名流球屿,又因为区别于日本的琉球群岛面称小琉球。其开发始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686),由福建泉州人自“打狗港”(今高雄港)附近迁移至此岛,从事捕鱼。日本侵略者占领时期称为琉球庄,台湾光复后于1950年正式设乡。 琉球屿是一个珊瑚礁岛,是台湾附岛中惟一的珊瑚礁岛。南北长4约公里,东西最宽约2公里,周长约12公里。岛上多珊瑚礁岩和沙土,没有河流,最高处海拔约90米,整个岛屿被两条直线状的地沟切割成四个地块,称台地地貌。 琉球多由于土壤贫瘠,又缺少灌溉水源,加上海风影响,不适合发展农业生产,少数可耕地仅能种植甘薯、花生,属于“看天田”,它只能靠天公作美才会有收成,因此90%以上的居民以渔业为生。岛上的白沙尾渔港和大福村渔港,均为台湾三等渔港。全乡有动力渔船510余艘,以近海渔业为主,作业区主要在台湾海峡,捕捞的鱼类以鲔、鰛、 鱿、鲣及龙虾等为主,鱼获量占东港渔市场的近一半左右。其中以鲔鱼为大综,龙虾、鱿鱼干、乌鱼子为该乡主要特产。还有制作龙虾标本和贝壳画的新兴手工艺品加工,及修船,制网、制冰等工厂。 琉球乡由于远离台湾岛,以前无水无电,加上渔船设有现代设备,海难事件时有发生。1969年该乡自设一座小型发电厂,开始部分供电,每天仅供14个小时,而且成本奇高。1978年铺设了至屏东的海底电缆,才开始全天供电。过去居民一向饮用地下井水,盐分很高,每逢旱季常常缺水。1980年完成至屏东水厂的海底供水管线,才开始饮用自来水。 琉球岛上的交通有1973年完工的环岛公路,有4辆公共汽车和20多辆出租汽车,为主要交通工具。对外交通则主要靠海运,琉球至东港间有5艘民用交通船,每天对开5个班次。每遇台风时,岛上的对外交通则全部停顿。岛上居民所需的粮食、蔬菜、日用品、衣物,以及建筑用的沙子全赖台湾本岛供应。 琉球乡有4所小学、l所中学,居民教育程度较低,辍学现象严重。另外,岛上缺少文化体育设施和休憩场所,至今没有图书馆、书店,没有任何文化活动。全县仅有4家公、私立诊所,缺乏医疗设备,没有外科医生,重病患者需赴台湾本岛就医。琉球乡虽然在自然风光上可称是“海上乐园”,但居民生活环境困扰仍很多。 琉球乡地处海上,早在清代,“琉球晚霞’即被列入南台湾“八景”之一。岛上还有花瓶岩、灵山寺、碧云寺、美人洞、山猪沟、乌鬼洞、债女台等风景名胜,但因地方狭小,又缺少现代游乐设施,因此 到琉球岛的游客多作一日游,使当地的观光旅游业面临着一定的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