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在鼓浪屿·迷途 |
[游记]在鼓浪屿·迷途 |
2009-02-08cncn.com |
那一天,冬日午后的阳光晒得人懒洋洋的,XY回客栈打盹去了,我和Enyaya随处逛逛,因为前一日都在岛的左侧混了,于是就从龙头路向右侧无目的地遛去。不知怎的,好像只是拐了一个两个弯子,那个人声鼎沸的龙头路就被甩到了身后,忽然一下子进入了一条安静的、极美丽的道路。路并不是很窄也不是很弯曲的小巷,倒是平平整整,两边分布着装饰有细长木窗的红砖老房子,十分优雅地立于道旁,让我联想到图片中见过的欧洲小镇。这么美的一条路,却不知为何竟然安安静静的没有什么游人,只有一个半开的小门,招牌上书“迷途”,原来是一家新近开张的家庭小客栈,店主人,一个年轻的漂亮MM热情地招呼我们进去参观,迷你的小院落和刷成深蓝色的楼梯通向二楼客房,同样是很宁静,跟她说“你这里可不好找”,MM笑着说,“所以才叫‘迷途’嘛”。
这是我们在鼓浪屿的两天经常遇到的情景剧。选择在春节这个“恐怖”的黄金周来到厦门,本来就是一种冒险。不过,鼓浪屿是这样一个岛,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当你随着人潮从码头涌进龙头路商业区,当你与旅行团前呼后拥挤上日光岩小小的鸟瞰平台,当你接踵摩肩排队进入菽庄花园的钢琴博物馆,你或许会觉得烈日下的鼓浪屿大概是全中国这个时候密度最大的地方。可是,当你愿意稍微离人群远上一点点,你却随时可以一个轻巧的转身,拐进一条无人小径,钻进一座废弃的山庄,那时候眼前豁然一变,就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倒或要惊奇,刚才那些众声喧哗都到哪里去了? 鼓浪屿的手绘地图,也许是每个背包上岛的客人必需的装备。因为不愿意身边有一个絮絮叨叨的当地导游来破坏一份寻找的乐趣,所以大多数人宁愿自己去探路,也所以,迷途,成为我们在岛上的常态。习惯了成都这类大城市里四四方方的棋盘式道路,看到鼓浪屿上几条弯弯曲曲的岔道共享着一个街道的名字,我们委实感到诧异,连我一向引以为傲的方向感好像也有点失去了效用。即使手握地图,也常常错过近在咫尺的美丽。于是,算了,跟着感觉走吧,“转角遇到”的美景,更加给我们惊喜呢。 我们是这样碰到了海天堂构、观海别墅、春草堂、黄荣远堂、大夫第和四落大厝,我们是这样走过了很多曲折的狭小弄堂,忽然看见了铁门紧闭的亦足山庄......
甚至还有很多时候,我们去过了,看过了,惊叹过了,那些美丽的庄园,却不知其名,偏在几天以后翻看那本Air夫妇的《迷失鼓浪屿》,才发现,原来我们曾经闯进的是怎样一个有故事的老房子。比如李清泉别墅(容谷),那是在爬上一段山坡以后,钻进一道半开的小门以后,走过地上镶嵌的“1926”字样以后,透过一些晾晒的被单,眼前豁然开朗的是一个偌大的院子,辉煌高大的别墅,还有可以望见海以及透过树影远眺郑成功巨石像的凉亭,却连一个游人都没有,只有小猫三两只在懒懒地晒太阳......我是后来才知道了李清泉和他的妻子颜漱的故事,才知道了当时在大别墅侧面的平房里隔窗向我们淡扫一眼的人,原来是颜漱姐姐的后代,因此,这个庄园成为岛上很少有的至今仍是由当年老主人的至亲居住的老房子,使其既免于荒弃,也不至落到他人之手以修缮之名而至面目全非,不免猜想,他们,守着这老宅,静静的岁月,又该是怎样的故事呢。 但是,多数情况下,我们为之惊叹的美丽房子,至今也不知主人为何,而更多的情况是,很多很多的老房子,荒废了、被弃置了、结满了飞来榕和寄生树。每看到这种老洋房,我总是为它感到可惜,另一面却又很爱这种废墟的美丽,爱着“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的沧桑,爱那种“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壁颓垣”的调调,心情矛盾得很呢。也有时候,荒了的老房子会被最大限度地“利用”起来,如北京的四合院变成大杂院一样,老洋房里挤进十几户人家,走廊上晾满了衣物,过道里堆砌着杂物。Enyaya喜欢这种生活气息,可我,好像还是更愿意它们就那么被枯藤老树和漫长岁月所占有,想象感更浓烈一些吧。
鼓浪屿本身就是有故事的,郑成功曾在这里屯兵收复台湾,弘一法师曾在这里隐居修行,林语堂曾在这里借住,林巧稚曾在这里生活,舒婷到现在还住在岛上的某一处......但是好像到今天,鼓浪屿最吸引人的还是那些老建筑,来自于近一个世纪前的十几个外国领事馆,来自于那些下南洋、回大陆发过财、探过亲、养过老、落叶归过根的一代华侨族群。“万国建筑博物馆”的美名,使鼓浪屿和青岛的八大关、天津的五大道、甚至上海的外滩有异曲同工之处,历史往往这么吊诡,在正统的历史中,在民族的记忆中,那曾是一段屈辱岁月,岛上的日本领事馆旧址前,我们亲耳听到导游在介绍当年这个地方的血腥恐怖和“勿忘国耻”,可是,必须坦白地说,在今日之鼓浪屿,真的很难很难去为历史哭泣和牢记什么,岁月已经洗褪色了很多血痕,只留下属于艺术的、美学的、比较穿透时间尘埃的东西,比如那些精美的舶来建筑和那些中西合璧的闽南特色建筑。由于这样的历史沿革,鼓浪屿上的建筑在同归于西式风格的基础上又体现出了不同国家的纷繁多样。其实,关于那些什么陶立克式、爱奥尼克式、科林斯式的柱子,我并不懂得分辨,但这并不能妨碍我们去欣赏她的美,比如精美的石雕,比如细长的窄窗,比如宽大的穹顶,比如优雅小巧的阳台。
除了领事馆遗址和别墅老房,鼓浪屿的建筑中还有一样,——教堂。不过这些教堂只在做礼拜的时候开开门,平日里并不纳客,这使我们无法得其门而入,也算留下了一分遗憾。在岛上的四座教堂中,“三一堂”或许是最有名的,但我自己独爱纯白色的“天主堂”,她也是唯一一座哥特风格的教堂建筑,尖尖的穹顶,显得那般卓尔不群。 而我最爱的,还是那些小径,如同北京胡同式的小径。鼓浪屿右侧,小径蜿蜒,游人罕至。在这样的小径上,如果你遇到路人,那多半不是游客,却是鼓浪屿上真真正正的原住民了。当暖暖的冬日午后,行走在四下寂静的深巷里,你看那两侧斑驳石壁上的青青苔藓,还有头顶的榕树筛下跳动的阳光,你看那偶尔转出来的一扇老木门,点缀着探出墙头“满园春色关不住”的三角梅,你看那满地的落红不扫,你看那紧闭的铁花门后,是谁的生活在里面上演着什么样的故事。还有,最最可爱的,是那些依山势绵延而上的山间小巷,抬头,是石级、花树和蓝天,偶一回头吧,是层层叠叠的各色屋顶,再将目光投向远一点的地方,那就是大海,还有鹭江海峡对面的,那就是厦门港......总觉得,这就是我想象中的希腊式的感觉吧。
于是,迷失了,在冬日的鼓浪屿。
|
转自:http://www.cncn.com/article/107490/162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