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80天藏区环游 - 阿里南线(9)扎达土林与古格遗址 |
[游记]80天藏区环游 - 阿里南线(9)扎达土林与古格遗址 |
2009-03-05cncn.com |
前文提过,进出扎达的土路可谓坎坷。还好,历经艰辛所看到的景色,并没有让我们失望,甚至在昨晚整理照片时,我还觉得扎达真的值得再去一次! 在扎达我们住了两晚,住的是号称扎达全县唯一有自己澡堂的旅馆——交通宾馆。120元的标间其卫生间里的淋浴设备形同虚设,因为扎达缺水,兼且输水管道当时正在维修,宾馆从县里买了一车水,才保证了住客能洗澡。之前的三天(萨嘎、霍尔和门士)都没能洗澡,这一晚的澡洗得那叫一个畅快淋漓,这也要归功于超出自己预期的澡堂——一共四个单间(自己根本没有想到澡堂会是单间啊),每个里面都有浴霸、放衣物的柜子,最重要的是水流强劲的莲蓬头。 街上照例有很多的四川馆子,门面看起来都差不多,我们随便进了家,后来才发现人家的服务那叫一个真的好:吃饭的时间没有估计准,我们吃到一半时发现夕阳已低垂,外面的土林已经给染得红彤彤的,稍一犹豫,店老板已经说“你们先去拍照吧,菜放着不怕,回来给你们热一下接着吃”,感动啊!接下来的几顿饭我们就每次都到那家去吃了。离开扎达的前一晚,我们吃晚饭时试着问老板第二天一早能否提早开门给我们做早饭(平时八点开门,我们想七点吃),老板很爽快地就答应了,又一次感动。 说完废话,回到景色上来。扎达的主要景点有三:扎达土林、古格遗址和托林寺。本来我们还想去东嘎和皮央,这两个地方也属于古格王朝遗址的一部分,据说有很多精美的壁画,可惜到了县城一打听,需要到文化局开证明,而我们停留的两天正逢周末,只能看下次有没有机会去了。 东嘎皮央是在1992年才被发现的石窟壁画遗址,这是西藏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一处佛教石窟遗址。 东嘎村和相邻的皮央村是扎达县的一个靠山临水,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村庄,在“古格王国”遗址西北约40千米。 东嘎石窟散布在东嘎村北面断崖上,路上能看到山上密密麻麻的洞窟。现存洞穴接近200个,延绵2千米,俨如蜂巢。其中绘有精美壁画的几个窟洞,集中在东面一片呈“U”字形的山崖上。集中在半山腰的3个洞窟中的东嘎壁画保存得较好。它的形成及其年代,目前在众多的西藏历史、宗教、文化档案中没有记载,是一个尚待解破的文化之谜。但有一点可以确定,洞窟壁画有近千年的历史,考古、研究价值极高。壁画历史久远,内容丰富,画中还有些异国他乡的人物、图案、造型。壁画采用特殊的矿物颜料绘制,经久犹新,毫无褪色。壁画题材主要有佛像,菩萨像、佛传故事、说法图等,还有各种装饰图案纹样及密教曼陀罗等。各种天女图案最多,造型生动,变化丰富。 位于东嘎遗址以北的是皮央石窟群,也是一处由寺院,城堡,石窟和塔林组成的大型遗址。山上散布约1000个洞窟,其中一些虽已塌毁,但总的规模比东嘎还要大。 初步考证,东嘎遗址属于古格王朝仁钦桑布时期所建的八大寺之一,建于10世纪,一度是古格王国重要的文化中心。为保护这两处奇观.东嘎、皮央洞窟目前尚未对外开放。但可向扎达文化局联系参观安排事宜。 先说扎达土林,资料上说,在县城以南几百米的象泉河谷台地是观赏土林的最佳地点之一,而我们拍日落则是在托林寺附近的广场上。广场边几十米深处,便是宽阔平坦的象泉河网状水系了,河谷的两岸土林纵横,似城堡、似佛塔、似菩萨、似宫殿,延绵数十公里。 然而自己却觉得,广场上只能拍出土林的局部,最能体现土林的雄浑、博大和苍凉的,其实是进扎达路上的某个无名垭口,那里堆放着无数大大小小的玛尼堆,想必当地人也觉得那是观赏土林的最佳位置。在垭口看出去,前面的土林层层叠叠,一眼望不到边。在进去的路上,自己就在想,不知道扎达土林比之美国的大峡谷,会是怎样。当垭口处一览无遗的土林出现在自己面前时,自己不由得惊呼,原来土林的规模如此宏伟!当如血晚霞映射在土林上时(这个位置看过去夕阳光线正好),那将是怎样一种荒凉壮观的景色?!可惜,那个无名垭口里扎达县城还有快三个小时的路程,而这最后的三个小时恰恰是进扎达的路上最险最难走的一段(详情见《路况篇》),如果在此拍完日落然后天黑赶路,怎么想都是一件极其危险的事情。世事大多难以两全啊!! 在古格遗址附近也能见到连绵不断的土林,但不知道是真的规模较小,还是土林离得太近,总没有在前面提到的那个垭口看上去那般震撼。 进出扎达县城的路其实都在土林里穿梭,所以如果要拍单个造形奇特的土林,在路上便是最好的选择。然而正如古诗所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此时就无法欣赏到土林的全局了。 扎达土林从北西到南东,海拔大体在4500米上下,绵延175公里,宽达45公里,是一片貌似北方的黄土高原。在245-600万年前,喜马拉雅山和冈底斯山海拔还相对低矮,在这两大山系之间,是一个面积广达70000平方公里的外流淡水湖盆,来自两大山区的河流,携带了大量砾卵石、细粉沙和粘土堆积于湖中。随着高原不断上升,湖盆相对下陷,在数百万年间,湖盆中积累了厚达1900米的堆积物,主要是夹有砾卵石层的棕黄、褐色或灰黄色的半胶结细粉沙层,不仅外貌酷似黄土,而且由于有钙质胶结,具有类似黄土的直立不倒与大孔隙等性质,为以后风雨和流水雕琢成各种地貌造型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质基础。扎达湖盆在数百万年间经历了沧桑巨变,早期是亚热带森林草原气候,在海拔大约2500米的海滨,驰骋着以三趾马和小古长颈鹿为主的动物群,湖中生长着似天鹅绒鹦鹉螺和介形虫等淡水生物,后期气候逐渐转凉,过渡到温带森林到草原气候。从200多万年前起,高原整体作大幅度隆升,在湖盆与其下游的印度河平原之间形成巨大落差,古扎达湖盆的湖水经由古朗钦藏布急速外泄而最终被疏干,暴露出来的湖底在干旱、寒冷的气候环境中,地表植被稀疏,受到河流和季节性水流的冲蚀,形成纵横交错的千沟万壑,原本平坦的高原湖盆面被深深刻切。在沟谷之间的悬崖上,雨水和细流沿垂直的裂隙或软弱带向下冲刷,较为完整和坚硬的部分保留下来,形成板状或柱状土体,突出在崖头或崖壁上,犹如残墙断垣,远远望去,整个土体就像是一座森严壁垒的古堡,因此又称古堡式残丘。有些板状或柱状土体被剥离开崖壁而成孤立的土柱、土塔,如此柱、塔丛生,便成为著名的土林。
托林寺最值得看的一个是寺庙内外形状各不相同的白塔,另一个便是这两道据说由108个佛塔组成的佛塔墙了。刚开始的时候,我们还以为这塔墙是天然形成的,就象那些千奇百怪的土林一样,虽然心里也觉得要天然形成这么一道土墙难度实在是有点大。后来绕着塔墙走的时候,发现有些佛塔的砖土之间有灰浆黏合的痕迹,这才知道,咳,其实还是人工修筑的。 不过当夕阳照在这一片塔墙上的时候,场面还是非常壮观,更让人遐想全盛时期的托林寺该是何等的辉煌夺目。
1996年,托林寺已在象泉河边伫立了整整一千年,同年,它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托林寺原有的建筑规模较大,包括朗巴朗则拉康、拉康嘎波、杜康等三座大殿,巴尔祖拉康、玛尼拉康、吐几拉康、乃举拉康、强巴拉康、贡康、却巴康等近十座中小殿,以及堪布(寺院住持)私邸、僧舍、经堂、佛塔、塔墙等建筑。九百多年来,托林寺历经各种自然和人为的破坏,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冲击最为严重,寺院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保存较好的只有三大殿和一座佛塔。 托林寺塔林位于象泉河边。有二百多座大大小小的佛塔,南北两边各有一排整齐的塔墙,每面墙由108座小佛塔组成,据说每座塔里都有仁青桑布的一颗念珠。夕阳照在这一片土黄色的塔林上,场面之壮观难以言表,不禁让人遥想,盛时的托林寺该有何等的灿烂辉煌。 托林寺不仅是古格王国最重要的大寺院,也是西藏闻名的古寺,西藏佛教后弘期上路弘法的许多高僧都曾活动于此,古格王国的不少重大佛事也都在此举行,托林寺的资料对于研究古格王国历史和西藏佛教史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古格遗址虽然离县城只有短短的18公里,但是路上的时间却要预计充分(一个小时比较保险),一则因为路途并不好走,二来沿途的岔路口也没有很明显的道路指示(GPS也没有用),害得我们颇花了一点时间才找到扎不让村。而从村里上去遗址那又在找路上费了点工夫,汪老爷子的车就在村里走错了路,晚我们好多才到。师傅开玩笑地抱怨,好好的一个古格王朝,怎么建在了鸟不生蛋寸草不生的荒山野岭里?! 第一眼见到古格,并没有想象中的雄伟,好歹是一个王朝的王宫所在啊,怎么就山头上那点破房子呢?不过后来发现,真要把整个遗址都转一圈,爬到山顶上,还是要费一点劲,喘上几喘的。 古格的门票已经涨到了108大元一张,每人还得另付10元的导游费。因为有佛像和壁画存在的四个大殿(度母殿、白庙、红庙和大威德殿)的门都是大锁的,必须由导游开启,所以这个导游费不给都不行,除非你只打算在废墟里走走。我们摊到的导游相当有原则,强调大殿里不许照相,任凭我们怎么游说不会使用闪光灯,甚至以小费诱惑,都不为所动,反正就是不许照,看完马上锁门走人,唉。四个大殿里,有三个在文革期间损毁严重,佛像有的被整个推倒,成为一堆泥土,有的则没有了头手,只余躯干,连墙上的浮雕和壁画也没逃过劫难,基本都被铲掉了。剩下的一个大殿因为当时被用作仓库,堆满了杂物,所以才得以劫后余生,让我们有幸目睹千年前的灿烂佛教文明。当我们参观这个完好的大殿时,正好有一缕阳光从天窗中射入殿堂当中,那些沉默的佛像双眼仿佛突然有了生机,让人望之生畏,观之迷醉。真想不明白,为什么在这么偏远的地方,依然会受到文革的牵连?对这些美丽艺术瑰宝痛下毒手的,究竟又是些什么样的人,是当地原本崇尚佛教的老百姓,还是红小兵们不畏路途艰辛,打砸抢到了这儿? 导游的讲解只到四个大殿,游客需要自己决定是否要继续往上只到山顶。我们都选择了往上走,去体会一下千年古迹的味道。不过古格的断壁残垣也确实适合独自一人慢慢感受,要是有导游的话,这种沧桑孤寂的感觉反而被破坏了。老实说,自己喜欢古格多于扎达土林,古格因为有历史而更让人寻味。但是,古格与土林本又是密不可分,没有土林,也许古格便不会显得如此特别及苍凉。 在古格遗址晃了半天,才悠悠地下山,师傅早已睡完几觉,吹了几通水了,还得意地说我们在山上听导游所讲的东西,他在山下跟其他导游小姑娘搭讪时也同样听了,而导游没有对我们说的(例如那个取水密道为何不见了),他也都知道。 知道古格的人肯定还知道那个著名的藏尸洞。“藏尸洞位于离城堡不远的山沟里。洞口有一人多高,爬上洞口就能看到里面的尸骨。尸骨大多是靠洞壁站立的无头尸。在这里发现了我国首例壁葬的女婴尸,这与仰韶文化遗址发现的婴儿瓮棺葬相类似。这具三四岁的婴尸,现在完好无损地保存在西藏自治区博物馆内”。师傅和汪老爷子跑了去看藏尸洞,不过只有师傅爬上了洞口,结果那股腐臭的味道熏得师傅狂吐了几遍。大家一致认为,肯定是有人定期往洞里投放死去的牛羊等物,以强烈的腐臭来营造藏尸洞的神秘感。否则,如果真是当年古格人民被屠杀所留下的尸骨,这么多年过去了,早就应该完全腐烂风干了,不应该再有这么大的味道了。
古格王国遗址是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地之一。现在的遗址从山麓到山顶高300多米,到处都是和泥土颜色一样的建筑群和洞窑,几间寺庙除外,全部房舍已塌顶,只剩下一道道土墙。遗址的外围建有城墙,四角设有碉楼。整个遗址建在一小土山上,建筑分上、中、下三层,依次为王宫、寺庙和民居。红庙、白庙及轮回庙中的雕刻造像及壁画不乏精品。围绕古格都城周围的重要遗址还有东嘎、达巴、皮央、香孜等,都有大量文物遗存。 古格王国最神秘的地方在于,拥有如此成熟、灿烂文化的王国是如何在一夜之间突然、彻底消失的。在其后的几个世纪,人类几乎不知其存在,没有人类活动去破坏它的建筑和街道,修正它的文字和宗教,篡改它的壁画和艺术风格。它甚至保留着遭到毁灭的现场,唯一不能够了解的,就是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 在17世纪的时候,古格里面已经有了西方来的传教士,当时的古格王和古格的宗教领袖——其实是国王的弟弟矛盾比较深,为了巩固自己的势力,古格国王开始借助西方传教士的力量削弱佛教的影响。1633年,僧侣们发动叛乱,古格王的弟弟勾结了与古格同宗的拉达克王室利用拉达克的军队攻打古格都城,企图推翻古格王朝,于是一场残酷的攻坚战就在这里打响。 而建在一座山上的古格王宫是西藏防守能力最强的建筑,整个王宫只有一条隧道可以通到山上,从这里绝对没有可能攻打上去,而另外的地方全都是悬崖。战斗持续了很长时间之后,拉达克开始驱赶古格的老百姓在古格的半山腰修建一座石头楼,他们的想法是等这座建筑的和山顶一样高的时候,他们就可以最终拿下古格了。 现在我们在古格的半山腰可以看到这座石楼的遗址,很好找的,因为周围的建筑都是土的,只有这里是石头砌成的。并没有修完,大概有十几米高。 没有修完的原因是因为在修的时候,上面的古格王出了变故。据说,由于拉达克人强迫古格的老百姓日以继夜的修石楼,老百姓在下面非常凄苦地唱歌,被国王听到了,国王非常难过,于是做出了决定。 一说国王最后从悬崖上跳了下去,国王一死,古格自然也就城破了;另一种说法是为了挽救百姓古格投降了。 从历史记载上来看,似乎后一种情况更可靠。杨公素在《中国反对外国侵略干涉西藏地方斗争史》及伍昆明《早期传教士进藏活动史》的记载是,古格的最后一个国王及全家被拉达克人拉回拉达克都城列城关进了监狱。 不管国王最后的下场怎么样,古格老百姓的结局却都很惨,古格下面的无头藏尸洞就是证明。 但是藏尸洞里的尸体远没有十万之多,而现在又找不到古格人的后裔,那么当日十万之众的古格人如何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呢? 从记载和考察的结果上看,战争造成的屠杀和掠夺并不足以毁灭古格文明。可事实上,硝烟散尽的古格王国却迅速沦为一座庞大的废墟。也有人说除了战争以外札达地理环境的迅速恶化是主要的原因。的确,现在古格遗址一带沙漠化程度十分严重,当年能养活10万之众的绿洲,今天已所剩无几了。但是问题还是那10万人去哪里了,如果是迁徙走了话就一定会有后裔知道之后的历史。另外还有很多猜测,诸如天灾、瘟疫等,但都不足以使得繁荣富强的文明突然间完全彻底消失,而且没有留下任何有说服力的证据。 今天的古格故地,只有十几户人家守着一座空荡荡的城市废墟,而他们并不是古格后裔。当日十万之众的古格人如何消失得无影无踪?什么样的天灾或者瘟疫使得繁荣富强的古格文明突然间消逝得无影无踪?少量的历史典刊,残缺并且相互矛盾的记载,不仅没能揭开古格王国神秘的面纱,反而更增加了它的神秘感。古老的古格,像是一座巨大的迷宫,将西藏西部众多的秘密深锁其中。 更多照片,请见: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c43d3f0100blh2.html
|
转自:http://www.cncn.com/article/109885/354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