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解放日报》之民国时光

[游记]《解放日报》之民国时光

2009-04-08cncn.com
《解放日报》原是延安时期的中共中央机关报。1947年3月27日停刊。1949年4月24日复刊时,党中央决定把解放日报的报名交给上海,作为中共中央华东局机关报和中共上海市委机关报,现为中共上海市委机关报。报头为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

昨天,2008年12月20日的《解放日报》提到了朱家角,提到了《民国时光》。虽然不是专版,但我们也很开心,开心于民国时光茶馆伴随着朱家角的一个时代特点出现在这个报纸上。

下面是该文:

“国际花园城市”,古镇朱家角上个月荣获了这个新称号。

  这个奖项由联合国环境保护署颁发,一年评一次,是目前世界城市建设与社区管理领域的最高荣誉之一,有“绿色奥斯卡”之称。奖项创立12年来,朱家角是中国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小城镇。

  这也是一个实打实的奖项,评选过程历时近一年,经预选、决赛、现场答辩多个阶段。全球有上百个城市报名参赛,朱家角为何能脱颖而出?朱家角投资公司的负责人这样总结———“用世界语言说中国故事。”

  “世界语言”,是指全世界都听得懂的语言、看得懂的文字、讲得通的规则。比如走进古镇,百年银杏树旁的噪声显示屏就格外引人瞩目,似乎每时每刻它都在对古镇的“幽静”作出最科学的监测;比如,把现代化的高科技运用到古镇保护中去,为历史文物建立电子档案,将架空线全部入地,对周边水系进行清淤净水;再比如,这里举行了两次“水乡音乐节”,艺术家来自加拿大、格鲁吉亚、日本、韩国等地,音乐节的口号就是“听世界,乐天下”……

  “中国故事”,则是朱家角安身立命的价值与温情。台湾艺术家郑仲凯在朱家角呆了两年,他说,第一次到朱家角,在廊桥上的一瞥,十分相似童年时代的梦境,那是中国人才能理解的一份“乡愁”。走进郑仲凯的“凯创工坊”,斑驳的土墙配上中国古典的红门绿窗,用竹子搭建的展示台,既简单、又古朴。这样中国气息浓厚的展馆或者工作室,在朱家角俯拾皆是。而穿梭于小巷,偶尔遇到一两处打开门的民宅,端着青花瓷碗吃饭的当地居民,也依然保持着最原生态的生活方式。

  “用世界语言说中国故事”,清代民居式样的王昶纪念馆中设立了“世界音乐会馆”,在会馆工作的加拿大音乐家莫杰明身上,体现着朱家角追求的融合气质,他拉起二胡像模像样,但用电子设备做流行音乐;他喜欢街声相闻的传统生活,因此把家搬到了古镇,但也有一群住在古镇边上高档别墅区的朋友……

  与老外共同生活,这对三十年前的古镇居民来说是不可想象的,朱家角面临的冲突与融合,正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遭遇的某种缩影。文化的冲突和融合中,朱家角希望跟上全球化的脚步,也努力保持着温润优美的传统光泽:漕港河边,来自意大利的连锁咖啡店“意利”,或许会让人恍惚觉得来到了意大利的某个城市,使异国的游客也能“客舍似家家似寄”,在另一家叫“民国时光”的茶馆,翻开桌上的留言本,竟然读到了这样中国化的留言:“秋月斜照,半桥银辉,夜夜写清霜。轻舟静泊,卷不尽西风凉……”

  “国际花园城市”评比有六项指标,几乎每一项都要求用数字说话,与进入决赛的瑞士、英国、新西兰、波兰等国城市相比,朱家角不是空气最干净的,也不是绿化覆盖率最高的,更不是居民教育程度最优的,它能够力压群芳,是因为所有技术性的要求,最终还是要回到根本,回到文化、历史和信仰中去。“用世界语言说中国故事”,朱家角的成功之处,在于牢牢抓住根本的立足点,那是几千年的桨声灯影,几千年的春花秋月。

转自:http://www.cncn.com/article/112837/167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