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西塘之前,心底仍有一丝犹豫。长在江南,却一次次地奔赴各个古镇,哪怕看到的景致大同小异,哪怕对一个人的旅途有淡淡厌倦。但,也许,旅行就像爱情吧。虽然最终到达的永远不会100%如你想像,但还是会义无反顾。因为,唯有它与你气氛契合,唯有它能令你怦然心动。 到达西塘是午后时分。我大摇大摆就逃过了入口处的检票,走出去老远仍莫明其妙那些人为什么不抓我。 作为一名资深路盲,我四处瞎跑的本领已经炉火炖青。第一站闯入的即是西塘的中心地带——西街。看过三家客栈的“雕花大床、独立卫浴”之后,在黎园宾馆凌老板的女儿带领下,来到他家位于下西街2号的老房子。给我的房间位于1楼,简洁的中式床,白色的床铺很干净。床头柜、桌椅都是老家具。空调、电视,独立卫浴,一应俱全。心下喜欢,决定住下。 只是可惜临河的房间已经全部订满,不过当晚的客人要到晚上十一点才到,会做生意的主人允诺我在这之前,临河的水台就属于我了。 整顿内务之后,开始四处乱窜。嗯,古镇真是美噢。一踏上小镇的青石巷子,头顶的阳光晃得我直眯起眼,两旁是热闹的店铺,猎猎作响的店旗,风中飘来烟熏青豆的香味,虽然游客多到我不得不放慢脚步,但因为心瞬间被这悠远闲适的气氛熨到妥贴,已全然忘记了愠怒。 第一天闲逛几乎是没头没脑的,不管方向,在西街和烟雨长廊来来回回走到脚发酸。饿了就买点粽子、臭豆腐、粉蒸肉、麦芽糖来吃,西塘的蜜腌大头菜也好吃咯,沿街都有得卖,黑黑的颜色,摊在竹匾里,我开始还以为是木耳。卖大头菜的老伯很淳朴,我还没开口,他就说给我另装新鲜的。没来由的有点心疼他,像他这么个卖法,那些已经装好的岂不是一直卖不出去,一片片的要切很久的。 感觉最有趣的是陈家老宅下面的小酒吧。白天自然是歇业,黑褐色的高脚圆木凳和小桌子,安静地摆了一屋子。同色的酒吧台。有意思的是墙上乃至天花板上贴满的游客留言条,一层又一层,新的旧的互相交叠,别有情调。 喜欢的还有西街的聚福堂文化会所,我几乎每天都去。叫一杯加桂花柠檬的酸梅汤,一碟瓜子或花生,坐上一两个锺点,还可以免费上网。聚福堂的主人是位中年的上海男子,穿中式上装,一脸淡定。他有一只名叫露露的白色小狗,眼睛清澈灵动,头顶扎根小辫,可爱之极。第一次见我就亲昵地往我身上扑,一点不怕生。主人在街对面还开了一家小型的咖啡吧,那边有只大狗叫阿呆,不知道什么品种,浑身像绵羊一样的小卷毛,盖得它原本很大的眼睛都瞧不见。我每次经过都会在门口叫它名字,它心情好的时候就会摇摆着出来和我玩会儿。阿呆很会撒娇,两只前爪会像拥抱一样抱住我的腿不放,阿姨在背后骂也不放。主人说它就喜欢和MM套近乎,哈。 晚上回去洗过澡,临河的房客还没有来。占一把水台上的竹椅,看夜色中的西塘民居渐渐深浓,直至化成黑色的古典轮廓。一盏盏、一串串红灯笼亮起,美得流光溢彩,灿烂炫目。河中不时有游船经过,笑语喧哗,烟花绽放的光亮中是一张张无忧的脸。水台的栏杆下不是有点亮着红色蜡烛的彩色纸船飘过,那是人们许下的美好祝福。隔壁的依水阁,有人在拉二胡,悠悠地唱着:春季里来绿满窗。恍惚间,我仿佛置身于旧时的秦淮河畔。发一条短信给朋友:“这里有过年一般的热闹,亦有情人节一般的浪漫。” 第二天七点多就起来了。过西街上环秀桥到毛毛酒馆,坐在露天临河的小桌子边,喝一碗豆花啃一根油条。西塘的豆花和宜兴的吃法有点不一样,里面会放些紫菜和葱花,豆花感觉做得比宜兴的要老一些,不是入口即化,但也别有味道。 清晨的西塘,游人还不多。路上有店家在生煤炉,青烟袅袅。不时还传来拆卸门板的声响。第一天的孤单感觉,在此时已经神秘消失。买了一本西塘的小书,书的屝页写道:“橹声悠远,为您打开尘封了的记忆,展示祖辈的生活空间,你也许会感觉她是那么亲切,宛如便是儿时嬉戏的小巷。”也许,这就是我喜欢古镇的密码,缘自心底深处的童年情结吧。对于童年生活过的地方,即使离开再久,也会有血缘般与来俱来的亲切。 走了一遍塘东街和北栅街,还有鱼行埭(dai,读第四声,西塘有多个里弄用到这个字)。相形西街和烟雨长廊,这里要安静许多。 在一家蓝印花布店买了一双布鞋,一件上装,还有一件旗袍。虽然知道那样的服装只有在古镇穿才有感觉,回来后多半束之高阁,但还是忍不住买下,了却心愿。店主阿姨很热情,扎一条蓝印花布头巾,利索地应付着一个个游客。还懂得建议我“和朋友开PARTY的时候穿旗袍,不要太漂亮噢。”听得我哈哈笑。男主人很忠厚,总是因为讲价太过实在而落老婆埋怨。估计这样的话他每天都是要听很多遍的,因此也是习惯了不做声,有些无奈地朝我看两眼,眼神中竟然有几分调皮,让人不禁莞尔。两个老小孩天天这样做做生意斗斗嘴,倒也非常的恩爱。 午饭本打算去聚福堂推荐的福圆馆吃,走着走着就不知道自己在哪里了。让一路盲找地方实在是很恐怖的事情。不管了,就在路边找一顺眼的饭馆坐下。点了一个河蚌豆腐汤,还有个空心菜。对面坐着一外国男孩,点了一盘口水鸡,对着筷子茫然了几秒锺,开始笨笨地挟着鸡蘸点酱油往嘴里送,吃得险情迭至,一旁的我倒被吓得一头汗。 客人很多,我这张小桌子就在帐台旁边。帐台里坐着位老先生。戴副老花镜,眼神时不时地从镜框上方飞出去看看店堂,一闪而过的精明。帐台旁边有一幅《碟中碟Ⅲ》在西塘拍摄时摄制组与店员的合影。此片中阿汤飞奔而过的即是烟雨长廊。 菜很快来了,汤烧得入味,空心菜也是少见的嫩绿。运气不错。 中午太热,也是团体游客逛街的高峰。躲回客栈,睡个午觉。三面围住的中式床,挂着白色纱帐,安稳而舒适,像返回老家的感觉。童年的梦,又温馨袭来。 四五点出门,在钱塘人家吃的晚饭。极好的饭馆,服务员见我一人还建议不用多点菜,难得的朴实。吃完四处走走逛逛,看时间差不多了,去烟雨长廊花五块钱租把竹椅泡杯茶,看社戏。戏台在河对岸的薛宅,与烟雨长廊隔着条河。如此看戏,十分有趣。河中央经过的游船在路过戏台的刹那,都是闪光灯四起。当天演的有红楼《宝黛初会》、《读西厢》《葬花》片断。还有《卖红菱》、《祥林嫂》、《沙家邦》。 中间有一条船试图停在戏台下看戏,过了一会儿,立马有两名警察乘船过来了。嘿,从没见过这么风雅的警察。他们爬上戏台,挥手让船家离开。而船家不肯,所以两拨人就在那里吵。戏台上又是古装又是现代装,引得看戏的人一阵哄笑。 对戏曲不熟悉,听得全懂的仅有《宝黛初会》,因为记得戏词。其他的都听得零零星星,还好除去《卖红菱》其他的故事都算熟悉,连蒙带猜也知道个大概。 后面小店的阿姨搂着个六七岁的小孙子也在听,好多片断都能跟着唱。我有不懂的,就扭头问她两句,每次她都和和气气地回答。让我惊奇的是,那个小孩子居然也能清脆地说出每一折的戏名。一代又一代的西塘人,就是这么潜移默化地传递着自己的民俗文化吧。 听完戏走回西街,路过风雅陶笛店。在这之前,我其实已走进这家小店两次。因为去年在甪直老街咖啡认识店主杨先生的关系,对他吹奏的陶笛乐《爱之声》念念不忘。没想到相隔一年多在西塘又与陶笛相遇。巧的是,这两家店主还是相识的。挑了一只蓝色的冰裂痕图案陶笛买下,为了喜欢的音乐,也为了缘份。 半夜晚上房间来了三四个学生,因为人多需要加床铺,一直吱吱地拖家具,老房子隔音差,害得我一晚上没怎么睡好。于是清晨起来翻出旅行前网上找的客栈资料,看看是否能另换个住处。 先去苏家弄,网上盛赞的青年旅舍就在那里。苏家弄就在西街尾,但因为避开了主街道,闹中取静,倒是个好去处。时间尚早,掀开透明的塑料帘子,是个小院。迎面是一张白色幕布,幕布下胡乱堆放着昨晚看剩的碟片和书籍,院子里随意摆放着一些桌椅。并不太干净,但透着让人喜欢的懒散和随意。一只黑白两色的大狗在院里,看见我并不吠叫,很乖。三位早起的游客打算离开,正四处找店主。几个人正纳闷之际,一年轻男孩忽地从帐台后昂起了脸,睡眼惺忪的模样,把我们几个吓了一大跳。问了问,想像之中的回答,没有房间。取了张名片,和狗狗玩了下。没戏,下次来住吧。 接着去塔湾街,烟雨人家、迩易堂、望河人家都在那条街上。塔湾街与烟雨长廊相连,但又不属于闹市,店铺不多,但有许多本地人开的小客栈。初升的太阳在河边的柳条间晃动,金光闪闪。一个小女孩骑着儿童车嘻嘻笑着迎面过来,后面“答答答”追着个比她还小的小男孩。我冲他做了个鬼脸,侧身而过。转头再看他时,他也正扭头看我,犹豫了下再好奇地扭头看我,然后又义无反顾地追他的小姐姐去了。 因为这条街游人比较少,走起路来很惬意。路边有早起的大婶在桌子大小的青石上洗衣服,空气里飘散着肥皂的清香。间或有几个小店铺,门前都坐着个一脸不耐,有些孤单的小男孩。父亲母亲正在铺子里赶着做麦芽糖或者粉蒸肉,打发他们坐在门前看店。我知道,到目前为止,他们对自己身处的小镇尚丝毫谈不上热爱,甚至满心觉得无聊,一心想着长大后要如何离开它。但多年以后,他们就会变得与父辈一样,深深依恋这里,或者学一门祖传的手艺,或者继续经营家里的客栈,安心而幸福地做一个西塘男人。 我微笑着从他们的面前经过,如同路过自己的童年。 瞧了几处老房子,都没有现在住的地方满意,于是打消了搬家的念头,希望最后一晚的房客会是安静型的吧。 下午,在上海工作的同学来西塘找我。三点前本也不打算出去,就呆在客栈等她。洗了头发,坐在主人家的厅堂里摆弄他的古董收音机,很老的机器了,转动了几下旋钮,居然还能收到波段。天井一角有几杆竹子,阳光从狭小的上空照下来,晃得厅堂亮光光的。我坐在厅堂的旧椅子上,听了几首歌,再换个频道,然后长时间地发呆。 不停地有游客在门口张望,冲我喊:“老板,还有房间吗?”我冲他们挥挥手:“没啦,客满了。”门口的人失望而去,一边和同伴嘀咕:这一家也没房间了。我在里面呵呵直乐。嘿嘿,当一天西塘人的感觉也不错哪。 有朋友说,古镇不是桃花源,当你真正生活在这里,感觉又是不一样。 我又何尝不知? 但是在古镇,没有城市人如影相随的压抑和沉闷,有的也只是西塘人日常烟火的烦恼,或者游人如水般的欢喜忧伤。而任何一种情绪,都会深深打动你。 自然纯朴的世界,简单的生活,安稳的幸福。纵然有苦痛烦恼,也会因为心里的这份妥贴而忽略掉。人的生活状态原本就该如此。当精神世界安详美好,就不会再有太多的物质欲望和动荡不安。 但城市中的人们,身处江湖的无奈也好,热衷于此也好,都在追逐着越来越丰富的物质。白天拼杀职场或商场,夜间或聚餐或KTV买醉。即使呆在家,也更多地与电视电脑为伴。我们来不及关心自己,来不及关心家人,更来不及感受生活。日子就在与寂寞的狂欢间一天天灰飞烟灭。表面欢笑,内心暗伤,每个人都渐渐成为一座孤岛。 你得到很多了吗?也许。你失去多少?更多人无语。面对烟花般刹那芳华的世界,很多人只想逃离。 我们都远离本色生活太久,所以在相遇至真至善至美之时,在用不到心的铠甲之时,在恢复孩子一样的快乐之时,欣喜之余又惶惶然不知所措,因为触动到心灵而快乐着,又烦恼着、逃避着,感知美好又因为难以拥有它的恐惧,最后只能又一次匆匆离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