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浴血十字:浴血十字(1) |
[游记]浴血十字:浴血十字(1) |
2009-04-12cncn.com |
************************************************* 1. 浴血十字 2. 耶稣是人还是神 3. 神佛PK 4. 科学与神学 5. 他把上帝带给了普通人 ************************************************** 1. 浴血十字 又是一个复活节周末,不免忆起一些往事。一年多来世事纷扰,增添了不少感慨。把零碎想法,旅途片段,分类整理成为几个话题,算是纪念2009年的复活节吧。 感觉开始比较理解了复活节的含义,要追朔到九年以前。 那是2000年4月的上中旬,我参加了一个美国中东旅行团,贯穿以色列约旦,做了一次以圣经中的故事为主线的圣地游。 我们首先从行政首都特拉维夫进入以色列境内,北上而后东向再进入约旦境内,一路南下参观游览,在约以南部边界重新回到以色列境内,再掉头北上, 我不是香客,参加的也不是香客团。尽管如是,全团十几个人中,还是有几位虔诚的基督教徒。团友中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一位来自澳大利亚的法官,他本人并非基督徒,但精通圣经文本,无论是新约还是旧约,只要涉及到圣经典故,他立刻就能记起准确的上下文出处。我们的导游是耶路撒冷的一位犹太人大学教授,暑假期间出来做导游。这位犹太人导游属于世俗性质的犹太教徒,知识很渊博,而他的非基督徒背景,促进了团内不同观点的热烈讨论。比如在约旦境内某处圣地参观时,导游与几位虔诚的基督徒团友,竟然在参观现场爆发了激烈争论。我喜欢那样的气氛。九年前的那个时候,我对基督教虽然已经有些了解,但来到圣地旅游的初始目的,主要还是出自好奇心。全部行程结束后,我很庆幸参加了这样的一个团,从中学到了许多知识。 圣地之乡处处圣迹,随着行程的进展,圣经中古老层叠的历史,带给我越来越多的感触。如果说行程开始,我站在约旦河里耶酥受洗处摆姿势拍照时,意识中还是玩世不恭的调侃;行程进行中,我站在尼波山顶上摩西死前同一位置向上帝应许之地眺望时,眼睛里还是远方美景的朦胧;那么当行程接近尾声,我站在以色列博物馆内死海古卷前,凝视羊皮卷上2000年前一丝不苟的誊写字迹时,心中已充满了对人类文明薪火相传深深的敬仰。最后来到耶路撒冷时,我对宗教信仰于人类文明的巨大价值,有了全新的认知。这样的认知,不仅仅是修正了过去自身的局限,而是一种更为广泛的理解,超出了某个特定宗教的范围。 来到耶路撒冷后第二天清晨,日出后不久,我们登上了古城东面的橄榄山。 向西望去,城墙环绕的耶路撒冷旧城尽收眼底。旧城区东南部位,是清晰可辨面积 “圣殿山”是犹太人对这片高地的称呼,因为在这片高地上,曾经矗立着犹太教最神圣的所罗门神殿与希律神殿。公元前600年,所罗门神殿被毁,而后重建;公元70年,在所罗门神殿原址重建的希律神殿再次被毁, 残留下来的 “圣殿山”远不止于西墙。公元691年,新兴的伊斯兰势力,在圣殿山被毁犹太神殿的遗址上面,自西墙沿阶而上的入口处,建成了金色圆顶的奥玛清真寺。寺内有一块巨石,人们相信是亚伯拉罕回应上帝(安拉)的测试,在其上牺牲其幼子的那块巨石。这是圣经中极为重要的一段故事。此外,据伊斯兰教古兰经记载,上帝曾召见先知穆罕默德,天使加百列夜晚中携穆罕默德从麦加飞到了耶路撒冷,首先来到这块巨石前。在这里,穆罕默德遇到了亚伯拉罕、摩西、耶酥等早期先知,在一起共同祈祷之后,穆罕默德从这里升天,面对面谒见上帝(安拉)。从而耶路撒冷成为仅次于麦加、麦地那的伊斯兰教第三圣地。 对于基督教来说,耶路撒冷旧城之内,基督教圣地遗址比比皆是。从圣殿山向西不远,是基督教的圣墓教堂,据信是耶稣死后遗体安葬,三天后复活的地方。这座圣墓教堂的象征意义,使其成为基督教第一圣地。 耶路撒冷属于所有三大宗教,属于人类历史上最悠久的文明之地。 我们离开耶路撒冷两个多月后,2000年7月,美国总统克林顿斡旋了有巴解主席阿拉法特,以色列总理巴拉克参加的戴维营巴以和谈。天时地利,当时诸多的有利因素,使得人们对那次和谈抱有极大的期望。不幸的是,和谈还是以失败告终。一个多月后,在耶路撒冷爆发了新一轮的巴以冲突,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戴维营和谈最棘手的议题之一,就是耶路撒冷旧城内圣殿山的治权归属。美国方面建议的解决方案是,包括西墙的圣殿山高地平面以下,归以色列政府管理;包括奥玛清真寺的高地表层,由巴勒斯坦行政当局管理;高地表层以上的空间,则由联合国托管,因为象征意义上,那是属于全人类的空间。小小 不管你是三大信仰中哪一个的信徒,或者你只是个游客,在耶路撒冷大量的宗教遗迹中,最丰富多彩的,应当说还是基督教的遗迹。几乎所有基督教遗迹的题材,都与耶稣殉难前后几天内的故事有关,情节神奇壮烈,极具有戏剧性。来到耶路撒冷,对于城内的基督遗迹,一般凭借自己的观察,凭借导游的讲解,都可以获得相当直观的了解。 难于直观了解而又能留下无限感慨的,莫过于我们眼下所在的,这座圣城外的橄榄山。 圣经中曾多次提到橄榄山。犹太先知预言,终世审判前,上帝将派救世主“弥赛亚”从橄榄山这里降临。当历史上的耶稣,这位基督教信仰中的“弥赛亚”,带领门徒最后来到耶路撒冷,也确实正是从橄榄山起步。耶稣在这里渡过了他生命的最后一个星期。他在这里与门徒们最后的别离,他在这里做最后的祈祷,他在这里被捕,走上了最后的不归路。 对基督徒来说,耶稣是神;对非基督徒来说,耶稣是人。无论你怎样看他,站在他的位置上去想, 事实必然是,在橄榄山停留的日子里,如果耶稣是神,那么必然已经预知自己的归宿;如果他是人,那么必然已经预感自己的归宿,那就是,来到耶路撒冷,意味着他生命最后的终结,不是平静的终结,而是惨遭折磨极其痛苦的终结。他有恐惧,或许还有过徘徊,但他还是义无反顾,为了坚定自己传播的信仰,选择了个人的终极牺牲。 橄榄山脚下的客西马尼园,据信是耶稣被捕前作最后祷告的地方。据路加福音记载,与门徒们用过了最后的晚餐,耶稣带领他们来到客西马尼园,他知道,叛徒犹大很快要带人来逮捕他。来到园中后,“耶稣极其伤痛,祷告更加恳切,汗珠如大血点滴在地上。” 即使是基督教之外的人士,恐怕也很难不为耶稣最后关头的故事所感动。在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所有宗教信仰中,可曾有过哪一位其他教主,像耶稣一样,甘愿用自己的生命见证自己的主张? “放弃吧”,魔鬼撒旦这样来诱惑耶稣,“只要你放弃殉难,我会使你成为万国之王,地上的一切都属于你。”耶稣拒绝了,因为他知道,只有他的殉难,才能使人类摆脱罪孽。在残酷折磨中走完通向刑场的拯救之路,浴血十字架后再复活,是他全部主张的精髓,是他此生最重要的使命。 我们离开橄榄山前的最后一站,是客西马尼园旁边的万国教堂。在教堂正门外,导游作了简单的介绍。这座教堂并不古老,建成于1924年。之所以起名“万国”教堂,是因为许多国家都参与了它的设计与建造。尽管它算不上古迹,但意义非同小可。教堂正面的马赛克图案,描绘了在上帝与世界万国之间,耶稣的媒介作用。教堂内祭坛前凸起的岩基石,据信是耶稣殉难前最后祷告的地方。 教堂内许多香客,但异常安静。有十几位香客跪在岩基石旁边,有人在流泪。我们的两位基督教团友,走过去跪在他们身旁。我与祭坛保持了一段距离,望着他们肃穆的面容,我可以理解他们正在想什么:他们是在尝试与耶稣殉难前同样的心灵体验。 这是基督教所传递的极为强有力的信息:贵为上帝之子,耶稣的信念并不是做高高在上的君王。他33年生命的目的,是用自己的鲜血,洗刷掉他人的罪过,从而使他人的救赎与永生成为可能。一句话,他为你而出世,他为你而受难,为你而丧生。我听到了,你说你不是基督徒,你认为耶稣的“复活”纯粹是神化传说,这自然没有什么不可能,但我还是要告诉你,你还是不能不承认,耶稣从容“赴死”所拥有的贯穿古今的道德力量。 复活节前,我们离开了耶路撒冷。没有能够在耶稣路撒冷圣城过复活节,不能不说有几分遗憾。有了这样的念头,我开始关注下一个复活节的机会,未必一定要在圣城。 2007年4月初, 我来到了南洋岛国菲律宾。 |
转自:http://www.cncn.com/article/113220/196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