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欧洲教堂,荡涤心灵的美

[游记]欧洲教堂,荡涤心灵的美

2009-04-13cncn.com


(欧洲教堂)

欧洲人来中国,必会看寺庙,国人游欧洲,必会进教堂。教堂的美融合了建筑、绘画、宗教等多方面的因素,要了解欧洲文化必须了解欧洲的教堂!

其实只要置身欧洲,尤其是天主教国家,你随时有可能与教堂迎面撞上。说有人家处即有教堂,算不得夸张,汽车在旷野行驶,待一片房舍进入视野,首先映入眼帘的,必是教堂的尖顶。城市最大的教堂必在市中心。欧洲旧城的格局大体相仿,市中心两处最抢眼的建筑,一为教堂,一为市政厅,市政厅前必有广场,不远处即是大教堂。两者比肩而立,倒也将基督教文化教权与政权的对峙,直观地呈现。

有人说,游欧洲,最值得看的是建筑。最宏大复杂的建筑,则非教堂莫属。教堂大多是单体的建筑,块然独存,孤峰耸立。哥特式教堂尤给人奇景之感,走近了立在正门前仰视钟楼,更觉一种慑人的威势。

一、教堂的主要风格

欧洲是天主教、基督教的发源地,宗教是欧洲人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的部分。故西方的宗教建筑以教堂为主,随着宗教的传播,教堂这种宗教建筑形式也遍布世界各地,成为城市的一个组成部分。尤其欧洲的教堂,其久远的历史高超的建筑艺术值得赞叹。

教堂建筑的主要功能是作为天国耶路撒冷的模型。西方教堂建筑细节预示着天国与人间两个世界的对立。根据心理学移情原理,以高、直、尖和具有强烈向上动势为特征的造型风格使人也有飘然欲升的意向。建筑学家指出,教堂高大拱形穹顶、繁复的尖塔及彩绘玻璃窗无不体现着宗教寓意。四面皆壁的封闭空间、弯曲的围闭形成的穹顶及尖塔的笔直通道暗示着上一层空间的存在,这就是天堂。教堂巨大的形象震撼人心,精神在物质的重量下感到压抑、彷徨,而压抑、彷徨之感正是崇拜的动因。西方教堂建筑的每处细节无不用心良苦地表达出天国与人间两个世界的对立,人的活动内容与建筑的空间内涵是完全一致的。

教堂主要分为三种建筑风格:罗马式风格、哥特风格和巴洛克风格。此外还有拜占庭风格等。

1.罗曼(Romanik)风格

罗曼建筑是10~12世纪,欧洲基督教流行地区的一种建筑风格。罗曼建筑原意为罗马建筑风格的建筑,又译作罗马风建筑、罗马式建筑、似罗马建筑等,因采用古罗马风格的券、拱等建筑式样而得名。11世纪前后建造的教堂受意大利影响,几乎全为罗马式风格。其特征为墙体巨大而厚实,墙面用连列小券,门宙洞口用同心多层小圆券。西面有一、二座钟楼,有时拉丁十字交点和横厅上也有钟楼。中厅是圆形拱顶,表现了当时人们对宇宙的认识:宇宙是圆形的。

这时的教堂布局大多是厅堂式和十字式的一种结合。

罗马风教堂的另一个创新之处是在教堂正面的两旁加上了钟塔。柱有韵律地交替布置。窗口窄小,在较大的内部空间造成阴暗神秘气氛。朴素的中厅与华丽的圣坛形成对比,中厅与侧廊较大的空间变化打破了古典建筑的均衡感。

随着罗曼建筑的发展,中厅愈来愈高。为减少和平衡高耸的中厅上拱脚的横椎力,并使拱顶适应于不同尺寸和形式的平面,后来创造出了哥特式建筑。罗曼建筑作为一种过渡形式,它的贡献不仅在于把沉重的结构与垂直上升的动势结合起来,而且在于它在建筑史上第一次成功地把高塔组织到建筑的完整构图之中。

2哥特(Gotik)风格

罗马式教堂是以乡村修道院为中心而发展起来,哥特式教堂则是以城市“主教座堂”为核心而发展起来。欧洲的城市化是在哥特式时代开始的,是由朝圣运动而形成的。

12世纪后哥特风格逐渐流传于欧洲并风靡一时,15世纪随文艺复兴的兴起而衰落。哥特式教堂建筑风格诞生于法国巴黎北郊圣丹尼斯隐修院教堂。1140-1144年,隐修院院长苏哲(Suger,1081-1151)在其主持重建的教堂歌坛部位,为体现新柏拉图主义的光、高、数三个理想,系统运用了尖肋拱技术,并以明亮的彩色玻璃取代了罗马式的持重墙。此后,这一建筑体系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实践,在13世纪中叶达到成熟,并推向西、中欧各地。

哥特式教堂建筑是从罗马式教堂基础上发展起来,它摆脱了罗马式教堂的沉重感而朝向轻巧、雅致甚至矫饰的方向发展。它遵循中世纪经院哲学高度理性化的规范,旨在制造出一种灵魂腾越的升华感应而引发出一系列技术革新。哥特式教堂建筑代表着中世纪鼎盛时期教会权力的至高无上,反映出西欧社会发展中上基督教影响曾经达到的登峰造极的地步。

哥特式教堂型制基本采用拉丁十字巴西利卡平面。通常东端半圆形后堂部位小礼拜堂较多,布局复杂。西立面有一对很高的钟塔。西立面典型形式是:一对塔夹着中厅的山墙,中央大门和上方栏之间是圆形的玫瑰窗。三座门洞都有周围的几层线脚,并刻着成串的圣像。

哥特式教堂外部有许多造型挺秀、高耸入云的尖塔,堂身墙壁较薄,并以轻盈通秀的飞扶壁、修长灵捷的立柱或簇柱来增强建筑物的高度感,产生出一种令人惊异的框架效果,使人可从外观上来领悟、体会其玄奥、空灵之妙景。教堂的墙体配有高大明朗、用彩色玻璃镶嵌的花窗,往往能给人造成一种向上升华飞腾、触及天国神秘的幻觉。在教堂内部,还有许多布局和谐的圆柱,壁上、柱身都装饰有形象生动的浮雕和石刻,并能辅以从玻璃花窗射入的五彩光线之点缀和烘托,使人置身于内更感宗教的庄严、肃穆和神圣。因此,有人把耸入云霄的哥特式建筑称为一首屹立在空间的圣诗、一曲回荡在天际的音乐。

2.1法国的哥特式教堂

法国哥特式教堂平面虽然是拉丁十字形,但横翼突出很少。西面是正门入口,东头环殿内有环廊,许多小礼拜室成放射状排列。教堂内部特别是中厅高耸,有大片彩色玻璃宙。其外观上的显著特点是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尖塔和尖顶,西边高大的钟楼上有的也砌尖顶。平面十字交叉处的屋顶上有一座很高的尖塔,扶壁和墙垛上也都有玲珑的尖顶,窗户细高,整个教堂向上的动势很强,雕刻极其丰富。西立面是建筑的重点,典型构图是:两边一对高高的钟楼,下面由横向券廊水平联系,三座大门由层层后退的尖券组成透视门,券面满布雕像。正门上面有一个大圆宙,称为玫瑰窗,雕刻精巧华丽。

2.2英国的哥特式教堂

英国的哥特式建筑出现的比法国稍晚,流行于12~16世纪。英国教堂不象法国教堂那样矗立于拥挤的城市中心,力求高大,控制城市,而是往往位于开阔的乡村环境中,作为复杂的修道院建筑群的一部分,比较低矮,与修道院一起沿水千方向伸展。它们不象法国教堂那样重视结构技术,但装饰更自由多样。英国教堂的工期一般都很长,其间不断改建、加建,很难找到整体风格统一的。

英国教堂在平面十字交叉处的尖塔往往很高,成为构图中心,西面的钟塔退居次要地位。

2.3德国的哥特式教堂

德国教堂很早就形成自己的形制和特点,它的中厅和侧厅高度相同,既无高侧窗,也无飞扶壁,完全靠侧厅外墙瘦高的窗户采光。拱顶上面再加一层整体的陡坡屋面,内部是一个多柱大厅。马尔堡的圣伊丽莎白教堂西边有两座高塔,外观比较素雅,是这种教堂的代表。

德国还有一种只在教堂正面建一座很高钟塔的哥特式教堂。

2.4意大利的哥特式建筑

意大利的哥特式建筑于12世纪由国外传入,主要影响于北部地区。意大利没有真正接受哥特式建筑的结构体系和造型原则,只是把它作为一种装饰风格,因此这里极难找到“纯粹”的哥特式教堂。

意大利教堂并不强调高度和垂直感,正面也没有高钟塔,而是采用屏幕式的山墙构图。屋顶较平缓,窗户不大,往往尖券和半圆券并用,飞扶壁极为少见,雕刻和装饰则有明显的罗马古典风格。

3.巴洛克(Barock)风格

哥特式大教堂象征着地上的天国,这个同样适用于巴洛克教堂。但有一点不同——特别是在罗马,对于欧洲和西班牙在新直接(美洲)的省份也一样——巴洛克的精神体现了天主教的胜利。

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在各国展开,对教会给予了沉重打击。而传统教堂建筑那超凡脱世、严峻冷漠的面貌也使人敬而远之。于是,教会企图在各方面加以改善和挽救,以更多的人性和世俗气息来打动教徒,召唤他们重新回到宗教怀抱。

巴洛克的产生是出于反宗教改革思想的指导,它在反对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调和表达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它与反宗教改革有关,虽不是宗教发明,但它是为教会服务,被宗教利用,教会是它最强有力的支柱。

17、18世纪后的教堂多为巴洛克风格的建筑。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内部的华丽,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注重动态、空间感和立体感,空间上追求连续性,追求形体的变化和层次感,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故能造成相当强烈的神秘气氛,符合天主教会炫耀财富和追求神秘感的要求。有的用了大理石砖和大理石柱,配有彩画和雕塑。室内一改老式教堂的黑暗、凝重和神秘,采用浅色涂料,加上彩色装饰,让人感到轻松,空间开敞,气氛欢快。

3.1意大利的巴洛克建筑

从17世纪30年代起,意大利教会财富日益增加,各个教区先后建造自己的教堂。由于规模小,不宜采用拉丁十字形平面,因此多改为圆形﹑椭圆形﹑梅花形﹑圆瓣十字形等单一空间的殿堂,在造型上大量使用曲面, 17世纪中叶以后,巴洛克式教堂在意大利风靡一时,其中不乏新颖独创的作品,但也有手法拙劣﹑堆砌过分的建筑。

教皇当局为了向朝圣者衒耀教皇国的富有,在罗马城修筑宽阔的大道和宏伟的广场,这为巴洛克自由奔放的风格开辟了新的途径。17世纪罗马建筑师封丹纳建造的罗马波波洛广场﹐是三条放射形干道的汇合点,中央有一座方尖碑,周围设有雕像,布置绿化带。在放射形干道之间建有两座对称的样式相同的教堂。这个广场开阔奔放,欧洲许多国家争相仿效。杰出的巴洛克建筑大师和雕刻大师伯尼尼设计的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前广场,周围用罗马塔斯干柱廊环绕,整个布局豪放,富有动态,光影效果强烈。

3.2德国的巴洛克建筑

巴洛克建筑风格也在中欧一些国家流行,尤其是德国和奥地利。17世纪下半叶,德国不少建筑师留学意大利归来后,把意大利巴洛克建筑风格同德国的民族建筑风格结合起来。到18世纪上半叶,德国巴洛克建筑艺术成为欧洲建筑史上一朵奇葩。

德国巴洛克风格教堂建筑外观简洁雅致,造型柔和,装饰不多,外墙平坦,同自然环境相协调。教堂内部装饰则十分华丽,造成内外的强烈对比。

3.3奥地利的巴洛克建筑

奥地利的巴洛克建筑风格主要是从德国传入的。18世纪上半叶,奥地利许多著名建筑都是德国建筑师设计的。如维也纳的舒伯鲁恩宫(1696~1746),外表是严肃的古典主义建筑形式,内部大厅则具有意大利巴洛克风格,大厅所有的柱子都雕刻成人像,柱顶和拱顶满布浮雕装饰,是巴洛克风格和古典主义风格相结合的产物。

3.4西班牙的巴洛克建筑

兴起于17世纪中叶,它的风格自由奔放,造型繁复,富于变化,只是有的建筑装饰堆砌过分。西班牙圣地亚哥大教堂(1738~1749)为这一时期建筑的典型实例。

4拜占庭(Byzantine)风格

拜占庭建筑诞生于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国家的时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拜占庭建筑是在继承古罗马建筑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由于地理关系,它又汲取了波斯、两河流域、叙利亚等东方文化,形成了自己的建筑风格,并对后来的俄罗斯的教堂建筑、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建筑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拜占庭建筑的特点,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屋顶造型,普遍使用“穹窿顶”。第二个特征是整体造型中心突出。在一般的拜占庭建筑中,建筑构图的中心,往往十分突出,那体量既高又大的圆穹顶,往往成为整座建筑的构图中心,围绕这一中心部件,周围又常常有序地设置一些与之协调的小部件。第三个特点是它创造了把穹顶支承在独立方柱上的结构方法和与之相应的集中式建筑形制。其典型作法是在方形平面的四边发券,在四个券之间砌筑以对角线为直径的穹顶,仿佛一个完整的穹顶在四边被发券切割而成,它的重量完全由四个券承担,从而使内部空间获得了极大的自由。第四个特点是在色彩的使用上,既注意变化,又注意统一,使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立面显得灿烂夺目。

转自:http://www.cncn.com/article/113328/182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