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浴血十字:耶稣是人还是神(3) |
[游记]浴血十字:耶稣是人还是神(3) |
2009-04-17cncn.com |
读到这里,你可能觉得我已经偏离主题太远了,上面说的这些,与本章标题耶稣之神性何干?我的用意是,通过叙述基督教历史与个人的一些经历,逐渐阐明我自己对于耶稣神性的一些想法,而这些想法,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我提供不同的观点,但对于耶稣的神性,我不做结论性的陈述。原因很简单,我没有百分之百的信心支持任何一种的结论。
回到丹· 布朗的小说《达芬奇密码》。小说内容中最使我惊讶的,是我在本章开始时,引用的那段关于投票表决耶稣神性的对话。如前所述,抹大拉是否是耶稣的妻子,并不会从根本上影响基督教,但如果耶稣的神性消失了,那么基督教作为一种信仰,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据。我是第一次听说了有尼西大公会议上神性投票这件事,这件事对耶稣神性的损害,是非常严重的。耶稣究竟是位真神,还是位人造的神?如果那段对话代表的是丹· 布朗对这个问题的看法,那么他通过对话提供的个人见解明显是倾向于后者。
至于耶稣与抹大拉之间的真实关系,历史上,宗教界学术界本来就有不同版本的说法,因此,丹· 布朗并非是第一个推定耶稣曾结婚的人。但使得这个话题突然引发了公众如此广泛的兴趣,却是丹· 布朗小说的功劳。他利用历史上的一些疑案,利用达芬奇的知名度,真真假假编造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惊险故事,一下子吊足了读者的胃口。据统计,阅读了《达芬奇密码》的读者中,有19%的人由没有立场变成了相信抹大拉是耶稣的妻子。假定全世界基督徒中有百分之十的人读过这部小说,那就是4000万人。丹· 布朗这部小说对基督教世界在某个重大事务上的影响,可以说是空前的。
与《达芬奇密码》比较,我更喜欢丹· 布朗的《天使与魔鬼》。后者中的故事悬念更强更为引人入胜。在《天使与魔鬼》中,作者表现的已经不仅仅是写作才能,还包括了一些更深层的东西。
历史上,尼西大公会议确有其事。为制定统一的基督教义,
从我找到的若干份材料中看(我相信是客观的),所谓尼西大公会议上的议题之一是决定耶稣神性的说法,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耶稣的神性没有被质疑,自然也就没有最后的投票表决。从而,丹· 布朗的对话所要表现的最大主题,从根本上是偏离历史事实的。在尼西大公会议上,与耶稣神性有关的议题有两个,一是如何理解耶稣是神又是人的双重身份;二是决定每年复活节的日期。其实从复活节日期成为议题(提彬自己也是这样对奈芙讲的)就可以推断,尼西大公会议并未质疑耶稣神性,否则讨论复活节还有什么意义?
基督教的文字教义是圣经新约,其作者并非耶稣本人。这与圣经旧约不同。旧约最重要内容的作者们,本身多是旧约中的人物,比如“出埃及记”的作者就是摩西本人。新约的作者们是耶稣生前的门徒与后来的信徒。
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我发觉了另外一段不利于耶稣神性的历史。新约定型前,还有其他一些早期基督教文献,数量甚至可能超出最后收录进入新约的文献。这些早期文献中,确有一部分,描述耶稣是人不是神。显然,有权力决定新约最后正式版本的人,拒绝了所有耶稣非神的说法。于是产生了问题:耶稣真实的言行事迹,是否在后人阅读的新约文字中,得到了最准确的表达?基督教教义中,有多少成分并不是耶稣的本意,或将永远是一个谜。
为什么耶稣神性的问题这么重要?答案很简单,只要你认同耶稣的神性,除非你是铁了心非地狱不去,你就必然只能成为一个基督徒,你没有其他选择。从而,耶稣的神性成为基督教徒身份的充分必要条件。
如果质疑耶稣的神性,那会怎样?我的两位基督徒朋友,进神学院的是其中一位,曾经分别与我有过类似的对话:
“曾经在地球上行走过的人中,你承认耶稣具备最高尚的完美人格,是吗?”他们问我。 “我基本赞成这样的说法。”我回答。 “但是你同时又怀疑耶稣的神性,这岂不是意味着你认为耶稣编造了弥天大谎?你如何解释弥天大谎与完美人格间的冲突?”
这的确是个道德逻辑难题。
首先我必须指出,如果你不是一个无神论者,那么耶稣具有真实的神性,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可能性。我个人对此的态度是,我既不接受也不拒绝耶稣的神性,我已经在前面说过我这样做的原因,因为对任何一种可能,我都没有充分的信心。
但即便是模棱两可,在讨论两可中的“非神”倾向时,我仍然必须应对前面的道德逻辑难题。我可以想到两个可能的答案。
第一个可能的答案是,如前所述,基督教的新约并非出自耶稣之手,而是门徒与信徒们的作品。这与佛教相似,释迦牟尼生前也没有留下直接的记录,结果是,尽管首批信徒们书写的记录明白指明释迦牟尼非神,但后世的演绎却将释迦牟尼彻底神化,以致当今的佛教实践,我认为完全背离了佛学的真谛。至少在中国是这样。我对于佛教的一些想法,将集中在下一章“神佛PK”中陈述。
第二个可能的答案是,耶稣在青年时期的某个时候,由于某种机缘,自我意识中形成了超自然的救世使命感。对他来说,这个超自然使命感是真实的,更是真诚的。使命感决定了他的行为,成为他短短一生的根本动力。
马太福音中记载,耶稣在十字架上临终前曾痛苦地呼喊:“神啊,神啊,你为什么抛弃我?”想一想这句话潜在的含义,恐怕不难发现,这句话与耶稣此前的言行,与他一直表现的信心,是不一致的。
对耶稣这句话,我一直感到困惑,并且迄今也没有听到过令人信服的解释。
耶稣到底在想说什么? 应当怎样来理解他这句实际上是最后的遗言?有没有可能,是极度痛苦中的耶稣,突然产生了对自己使命感的怀疑与对眼前残酷现实的恐惧,而爆发出的对于生命的最后的绝望的呼唤? |
转自:http://www.cncn.com/article/113784/237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