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云起埃菲尔——欧洲八国游之一 |
[游记]云起埃菲尔——欧洲八国游之一 |
2009-06-17cncn.com |
欧洲,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希腊罗马的古代文明,文艺复兴的群星灿烂,近代自由民主的思想启蒙,现代发达的科技与经济。欧洲,一个发人心智的地方。曾经挑战世界,唤起世界的觉醒;曾经影响世界,推动世界的发展与进步;也曾经欺负过世界,给世界带来麻烦和灾难。历史的波诡云谲让欧洲改变世界,也让世界改变着欧洲。作为普通中国人,所受的教育不可能没有欧洲,接触的各种传媒也不可能没有欧洲。我们对欧洲既是熟悉的,也是陌生和神秘的,熟悉的是概念的欧洲,陌生的则是具体真实的欧洲。今天欧洲成为中国的战略伙伴,欧洲向中国游客敞开大门,我们便有了走进具体欧洲感受真实欧洲的机会。 我们华中师范大学的一些退休老师参加旅游团,五月十号傍晚飞抵巴黎,住郊外一家小镇旅馆。在导游的引领下用一天半时间游览了巴黎。说是巴黎,其实只是巴黎的几个点:三个广场(协和、戴高乐、战神),两个宫(卢浮、凡尔赛)一条河(塞纳河)。 天公不作美,阴雨连绵,到处灰蒙蒙,满目所见为水泡协和、云起埃菲尔。不过这样倒更容易引起一种历史的沧桑感,而沧桑感似乎是游览巴黎所不可或缺的。光荣与屈辱,巴黎有什么没经历过:征服、被征服、革命、复辟、破坏、建设等等;不同色彩的思潮,巴黎有什么没涌动过:专制主义的、自由主义的、资产阶级的、无产阶级的等等。我们所见的巴黎既是时尚的,也是苍老的。我们是旅游观光,不是做学问研究,个中道理就不深究了。 坐在大巴上看老建筑,一幢幢紧挨着,三层四层都不高,或黄或白都是浅色,多少有些历史的班驳。街道不宽,车辆多,但很少涌堵,这可能与划定单行线指挥得当有关。公交车站是透明的三面封闭的玻璃棚,加上玻璃广告亭、玻璃广告柱成一种特色景观。隔不多远就有一只绿色塑料袋被张口固定在夹子上,这大概就是一次性的废物收集袋了,处理应该比较快捷干净,不会留下废物箱难免的异味。于是随处可见低垂的摇头晃脑的绿色塑料袋便成为今日巴黎又一特色景观。 巴黎的广场有鲜明的主题建筑,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气魄宏大。协和广场在塞纳河北,偏东,八角形,中间立着高 戴高乐广场在塞纳河北,偏西,隔着 凯旋门东西两侧的门墙上是四幅巨大的浮雕:东面的是“出征”(又叫马赛曲)、“胜利”,西面的是“抵抗”与“和平”。分别取材于1792年的志愿军出征,维也纳合约的胜利,法奥战争中马赫索将军的牺牲,阿奇战役战胜土耳其。其中最著名的是“马赛曲”,据说已成为世界艺术史公认的经典之作。 站在“马赛曲”下,看画面刻了八个人物。上半部插翅的战争女神迎风怒吼。她怒眼园睁,嘴巴大张,右手剑指前方,左臂高扬,她在召唤,她在指挥。这一形象容易使人想起15世纪初率众从英军手中解放奥尔良的女民族英雄贞德。下半部是为了保卫国家,市民们组成的志愿军在前进。从左至右依次是:一位战士在吹进军号;埋头前冲的战士和被他身体压弯的农具的木柄;一手扬起头盔一手护住孩子的老战士,仿佛要后边的人把孩子赶紧护送走;一丝不挂却挂一根战剑的孩子,一手握紧剑柄,另一只手插进老战士的武装带,紧攥着拳头,祈求的眼神和他全身紧绷的肌肉神经,传达出坚决要求出征的决心;后边一位脸被遮住的妇女手伸向前,仿佛是母亲表达对儿子的支持;最后是一位身着战袍的战士,神情警惕高度戒备,一手持剑一手执盾,正在准备出击。这些人物都浮出墙外,比一班浮于墙面的浮雕刻得深多了,加上手法细腻、神情逼真,不是呼之欲出,而是不呼即出。这是一幅感人至深的法式的人民战争图景。它走出艺术是历史,走出历史是艺术。 凯旋门内壁刻着跟随拿破仑南征北战的386位将军的名字。拿破仑的胜利曾经成为凯旋门的主题。 1920年人们在凯旋门下添了一笔,把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牺牲的一位无名战士,作为阵亡的150万士兵的代表埋葬在凯旋门下。面朝东方的墓与阶平,墓下方刻铜盾,墓头是熊熊燃烧的长明火。墓志是:“这里安息的是为国捐躯的法国军人”。据说每年国庆总统都要来此致祭,外国元首来访也要来此敬献花圈。这一笔添得好,把国家荣誉与历代保家卫国牺牲的普通士兵联系起来,从此这座世界最高的承载着法国的光荣与梦想的凯旋门,同时又是纪念先烈的国殇门。成为法国国家形象的代表。 战神广场在塞纳河南,与协和广场、戴高乐广场三足鼎立,广场中傲然挺立的是高 卢浮宫在塞纳河北岸,协和广场之东,卡鲁塞尔凯旋门对面。始建于1204年。卢浮宫是世界三大博物馆之一,据说这里藏有世界各国古代艺术珍品40万件。长长的三层楼,一主两翼排成凹字形,粗看灰灰的,不高,其貌不扬。细看一层有连续的拱门,拱门里是向宫前广场开放的走廊,每个拱门柱上都立着一个精美的人像,楼顶上也立着许多人像,拱卫着宫里的主人。整个建筑外观就象艺术品的多层大展台。宫前广场上一位敞胸露怀的青年在赤脚纵马驰骋,这是路易十四的铜像。他没有国王的威严,却有农家孩子的浪漫、朴实与朝气。这是路易十四的真容,还是艺术家对路易十四的人文想象就不得而知了,国王铜像的后边有一大一小两座玻璃金字塔,喷泉和水池连接着金字塔,把王宫塔影倒映在水面上,造成卢浮流光的美丽图景,这是华裔建筑 凡尔赛宫是从前国王的夏宫,在巴黎西南郊的一片高地上,距巴黎 我们最早听说凡尔赛宫是在历史课上。外国史说,1871年法国在普法战争中失败,3月中旬巴黎工人武装起义,通过普选成立巴黎公社,梯也尔政府逃往凡尔赛,5月下旬在普鲁士军队协助下攻下巴黎。凡尔赛曾经是梯也尔政府反攻巴黎公社起义的大本营。中国史说,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在凡尔赛宫召开巴黎和会,讨论处治战败的德国,结果成为列强的分赃会,在日本的压力下,列强拒绝将青岛归还中国,却转划给日本,引发席卷全国的五四爱国运动。90年过去了,凡尔赛宫依旧,中国却不是90年前的中国,任人宰割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 排队、领讲解录音耳机、顺序参观,我打开耳机,是唔哩哇啦的日语解说,不知所云。队友们听到的是汉语,但就那么几句欢迎词翻来覆去没啥听头,跟着人流往前走,一个个房间里金光闪闪,描金的门窗、金饰的墙、镶金的灯具家具、贴金的壁画顶画。这里曾经的主人真是极尽奢侈之能事。稀里糊涂结束参观,出来才知道耳机的语种是可以自调的,解说词的内容与展厅是对应的,每个展厅都有编号,到一个展厅看清编号按键输入,便可听到相关的解说。可惜在领耳机时没人告知。 都说凡尔赛宫的后花园很美。导游说凡尔赛宫的后花园自由参观不要票,可是现在不买票进不去,8欧元一张。游凡尔赛属自费项目,每人交了60欧元,王宫门票只用13.5欧元。去找导游,导游见状给每人退了8欧元,可惜没有时间再去花园了。大家在凡尔赛宫前合影留念。路过的法国青少年纷纷不请自来,热情友好活泼地簇拥着我们。今天的凡尔赛宫作证,中法人民友好源远流长。 塞纳河从东南向西北再折向西南,缓缓流过巴黎。我们的塞纳河之游从巴黎圣母院开始,巴黎圣母院在河中的西岱岛上,圣母院前南侧有一座青铜雕像,一位头戴十字皇冠手执权仗的国王骑在马上,两边立着仆人。他是查理曼大帝,公元6世纪,是他把首都建于西岱岛。以后逐步扩展,始终以此地为巴黎的中心,所以至今巴黎 据介绍巴黎圣母院的一对方塔高 步入圣母院,上面彩色花窗透亮,圆形的象上帝的眼睛,长拱形的象天堂之门,下面灯烛辉煌,象虔诚信徒的心灵之光。大堂呈前短后长的十字形。两排巨大的石柱中间是教徒们聚会做弥撒的场所,石柱外边有若干开放的小祈祷室,烛光荧荧,有的供奉圣母圣子的雕像,有的供奉同样主题的画像,有的供奉耶苏受难的雕像。大堂的前面是祭坛,供奉耶苏钉在十字架上的受难像。整个教堂内部弥漫着一种神圣的、令人肃然起敬的气氛,也有神秘的、难以捉摸的感觉。院内设购物点,卖蜡烛给信徒,卖纪念牌给游客。 巴黎圣母院穿越时空,历久不衰的秘密在哪里?人是需要有信仰的,需要信仰来支撑人的精神空间,导引人的精神活动,帮助人的精神成长。解决信仰问题在不同民族不同社会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办法。圣母院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法国人的信仰需要。当然这只是一种猜想。 我们的塞纳河之游结束于乘船游。我们在巴黎圣母院西边,埃菲尔铁塔附近的一个码头登上塞纳河游船,逆水向东经亚力山大三世桥、索尔费力诺步行桥、皇家桥- 西岱岛、圣路易岛,然后从玛丽水道回头,绕过两岛后原路返回。乘船游印象较深的有三点: 一是目睹水上亚力山大三世桥的美。轻灵的全钢结构,让一孔飞越100多米宽的塞纳河;桥两端各有两座高高的台柱,把四匹金色飞马送上云天;桥身中央有一顶金色的皇冠图案,气度非凡。这景致着实让人看得如痴如醉。据说四座台柱从技术上说是加固桥基、克服跨河钢梁张力的需要。桥是俄国皇帝送给法国的,关乎两个大国的面子,代表着当年俄国桥梁科技和装饰艺术的最高水平,是科学和艺术的完美结合。 二是塞纳河的船波灯影相当迷人。下班后的巴黎人登上玻璃棚的游船,一杯咖啡或一杯啤酒,尽情享受塞纳河的夜晚。一时间游船纷纷离港穿梭河上,长长的船波映着摇曳的灯影,陪伴着人们的悠闲时光。 三是巴黎还不是所有巴黎人的天堂。在两个桥洞里发现有蓝色的矮帐篷,一个帐篷外坐着一位老人,手扶小行李包,面对西去的河水在发呆。人在景中,心在物外。忽然间想起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里也有弱者,也有无家可归或有家难归的人。雨又叭嗒叭嗒落下来。(附图五幅见后)
|
转自:http://www.cncn.com/article/119896/220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