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巴戎寺 在整个大吴哥王城的范围中,除圣殿巴戎寺之外,还有巴扶恩庙、王室内院、菲米内克斯寺庙、大象阳台等著名建筑。我们参观斗象台、古代法庭。象台位于大吴哥城的中央,长达300公尺,据说是当时国王的阅兵台,包含主要平台及两个附属平台。平台左右两侧雕刻着一些大象,骑在象身上的正是当时的王朝大臣。平台前方的广场上错落着十二座烽火台样的红色小塔,它们是古代法庭,分布为南北各六座,中间则是通往胜利门道路。这些塔在古代就是用来审判的,据说过去如果发现有人犯罪,却没办法确定是哪个人做的,法官就会把有嫌疑的人各选一个塔关进去,犯人的家属可以从塔上的小洞口送食物进去,就这样一直关,关到其中有一个人生病为止,(导游说是坐到屁股长疮)先生病的那个人就是犯人,因为他的良心不安会表现在身体不适上,神明也会藉此来惩罚他。 阅兵台乃古时皇帝举行庆典仪式的地方,同时也是国王的阅兵台,在吴哥时期每年都会举行盛大斗象大会,搏斗中胜出的大象才成为国王的坐骑。来到阅兵台前看古代判官的雕刻,及斗象台前看大象浮雕,是不错的选择。通过象台,沿着石阶走向丛林深处,穿过一道石门,便能看见一个漂亮的金字塔型建筑,空中宫殿。如今顶部的金色金字塔建筑已经坍塌,留下一个巨大的神坛,尽管如此,你依然可以从那陡峭的台阶和两旁的守护兽上,感觉出这里应该是属于国王的地方。在吴哥好些建筑物像金字塔,陡峭的坡度都接近了70度,极不容易攀登。 导游带我们穿过一片快倒的破墙,很快前面是一座正在维修的寺庙----巴普昂寺。连接它的长长的石桥很有味道,十字型的分割比例经过了精确的测量,让人更加确信他和宇宙天象有联系,而桥墩也雕刻打磨得光彩照人。我第一次来吴哥是2003年,那时巴普昂寺已经在维修了,如今这里还是布满了脚手架,真不知道要修到什么时候。 在吴哥都城中央,有壮观的巴戎寺,巴戎寺是加亚华尔曼七世晚年时为自己建造的陵寝,他是第一个将佛教带入建造吴哥寺庙的领导者,其复杂的建筑形式与强烈的象征意义,再揉合印度教的多神信仰和佛教的教义,使得吴哥建筑成为世界上最神秘与迷人的宗教圣地之一。在这里的54座佛头塔寺造型当中,有一个笑容特别灿烂,有“高棉的微笑”这个美丽的称号。根据导游的说法,这些微笑的巨脸是先将石块堆砌之后才加以雕刻成形的,这个建筑整整花了一个世纪才完成,工程相当浩大。巴戎寺大大小小的宝塔,构成一座高约43公尺的大宝塔,每座宝塔的顶端皆雕有四面微笑的佛陀脸孔,各自朝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两百多个微笑浮现在石头森林中,多变的光线或正或侧,时强时弱,树草中的虫鸟此起彼落的交织轮唱,好似一个设计新颖的声光舞台秀,轩昂的眉宇、中稳的鼻梁、热情的厚唇、慈悲的气质,国王的微笑反而胜过建筑本身的宏伟。在建筑的梁柱上,有着屹立许久的女神像,姿态百变,优雅端庄,维妙维肖。 自从加亚华尔曼七世去世后,吴哥皇朝国势骤弱,邻国暹罗便趁机侵扰入侵,在一四三一年终于攻下吴哥都城,而将宫殿珍宝、神庙金佛洗劫一空,王都被迫迁往金边,吴哥因此被冷落了四百余年。今天看到的巴戎寺,确实是疮痍满目,往日辉煌的神殿里,梁柱上的框框里原来都有神像或佛像,在历史宗教变革下和战争年代,有的被偷走了,有的被损坏。 在寺庙四围,围绕长达一千两百公尺左右的浮雕,是参观的重点之一,墙壁上的浮雕描绘出当时人民的生活、战斗场面、国王出巡等情景栩栩如生,刻画得十分生动。战争的故事背景大概是以高棉人在十二世纪和占婆人的战争为主题。令人惊奇的是这里也有反映宋朝时中国人来高棉的情景,宋朝派出军队协助国王攻打越南的回教蚕族,帮他平定境内诸侯的情景。还有一些是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如送礼、生产、杂耍、建筑、拜神、煮饭(也有中国人)等种种生活故事的描述。 离开巴戎寺,导游带我们从另一道门走出大吴哥,这城门比进去时的门漂亮多了,城墙两边有比较完整的守护神,护城河很漂亮,沼泽式的河床,各种水生植物在清如镜面的浅水中形成原始的生态群落。城门前有宽宽的百米长的信道,两边一长列的神像,也完整得多,估计是曾修缮过的缘故吧。 十二座烽火台样的红色小塔,它们是古代法庭  中间则是通往胜利门道路  象台位于大吴哥城的中央,长达300公尺是国王的阅兵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