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凝固在砖石上的文明(吴哥记游)|柬埔寨暹粒游记攻略

[游记]凝固在砖石上的文明(吴哥记游)|柬埔寨暹粒游记攻略

2007-07-19    blogtt.com

详细内容:

一.基本资料
签证:可以在广州环市东路花园酒店公寓楼8楼柬埔寨驻广州领事馆办理,费用为每人200元人民币,另交两张护照照片。签证表格在领事馆就可以免费拿到,当即填表,一般上午递交资料,下午可以拿到签证。
机票:领事馆旁就是柬埔寨皇家航空公司,他们可以代定南方航空公司往返广州金边的机票以及皇家航空公司金边到暹粒机票。
货币:货币为瑞尔(Riel,$1=3900Riel),在旅游点,美金也可以通用。
地理:位于中南半岛南部,面积18万多平方公里,人口约1200万,佛教为国教。年均温度为摄氏24度,十二月到二月,这里天气温和降雨量少,是人们旅行的最佳季节。首都金边,主要城市有暹粒、马德望和西哈努克港等。
语言:高棉语和英语、法语均为官方语言,
时差:柬普寨位于东七区,比北京晚1小时。
电压:220V。
药品:防中暑、腹泻、热伤风、消炎即可。

二.从冬到夏的时空变幻(2005-2-13)
广州今年春节期间气温凉爽宜人,不冷不热,但总是云层凝厚,少见阳光. 比我们早两天到吴哥旅游的同事夏雯从那里发来短信:那里目前的天气和广州的夏天差不多,且晴空万里,太阳毒得很,提醒我们带上遮阳的帽子和防晒油。大年初五一早,我们就将行李收拾好,除了身上穿一套来回旅途中目前适合广州气候的衣服外,行李箱中全部是夏季的衣服和用品,当然,照相机,胶卷,数码伴侣,笔记本电脑是一个都不能少的。
按照国际惯例,国际航班必须在起飞两小时前办理换票手续,我们准时在9:30前抵达新白云机场。然而,机场里冷冷清清,办理柬埔寨航线的柜台前连服务员都没有露脸,继续等了十几分钟,才陆陆续续有人过来排队等候换票。我们这些所谓走南闯北的游侠也掉眼镜了。原来这条虽然是国际航线,却是南方航空公司经营的,旅客绝大多数都是中国人,因此就没有那麽严格遵守国际惯例。
我们准时进入机舱,果然见到的几乎全部都是同样的黄皮肤,黑眼睛的同胞,操相同的方言,统统挤在狭窄的过道上往行李架上拼命塞行李,全然不顾后面的旅客,这是多么熟悉的国内乘机现象,一下子就将柬埔寨与我们的距离拉近了。乘客几乎都是在柬埔寨做生意的。连象旅游者打扮的也仅有我们几位;我们在机舱内彷佛变成了怪物,被大多数同胞好奇地盯着,不时有人问我们:”好好的春节不过,怎么跑到金边来?,” “那里比我们中国穷多了,有什么好玩的?” 我们无言以对。
飞机大约飞行了三小时,在下午两点半钟(当地时间一点半,以后均用当地时间表示.)抵达金边.打开舱门,一股热浪迎面扑来。金边比我想象的温度要高多了!我们在外套里面早就穿上了T恤,下了飞机就将风衣脱下,完全是一副夏天打扮。金边机场很小,相当我国中等城市如湛江,丽江的机场规模,设施和装修都与我们七十年代差不多。候机厅总共三个登机口,国际国内出发都在一栋大楼内,只隔了一层玻璃隔墙。
出关时我们分别排在不同的出关口.早就在功略上听说柬埔寨海关人员非常腐败,经常刁难游客,索要小费,但听说只要你手续完备,坚持不给,他们也没有什么办法。当轮到我检查证件时,那位关员拿着我的护照翻看了半天,看见我的护照盖满了各个国家的戳子,知道我也不是初出茅庐的人。就低着头说声“five $ ”我假装听不懂,没有任何反应,稍微等候片刻,这位关员无可奈何地将我放了过去。出关后,大家聚在一起了解各自过关的经历,除妻子听不太懂英语外,我们四人都被索要了小费,但都各施小计,成功地抵制了这种腐败现象。
我们在国内出发厅换了登机牌,购买了柬埔寨国内机场建设费,就进入了国内候机厅。在候机厅候机时,利用手机发短信与到达吴哥的夏雯联系,被告知,他们下榻的“吴哥之星”已经没有房间了,我们只能到达后自行联系住处。
我们就很快被安排上了飞机,这架飞机上的可都是游客,以金发碧眼的老外居多。从金边到暹粒的飞机很小,是螺旋桨式的,只有13排座位,每排4人,但飞行平稳。从高空我们看见大地一片葱郁,接近暹粒时,我们看见宽阔的洞里萨湖那翡翠般的湖面简直是没有半点瑕疵。我们准时在4点到达吴哥机场。(小插曲,当飞机内气温高时,旅客居然可以要求驾驶员打开些许窗口,让冷空气进来降低机舱内温度) 这里的机场比金边更小,旅客进进出出都集中在一个大礼堂里。

三.巴肯山(Phnom Bakheng)的落日
提取了行李来到机场外广场,不少人事先就联系了车辆,被接走了;也有专门来接旅行团的大巴,很快,机场就剩下我们不多的几个人,这时,我们被大批的摩托车,机动三轮车和小巴司机团团围住了。这里的规矩,摩托只能坐一个游客,机动三轮可以坐三到四人,而我们本身有五个人,只能搭乘小巴,经过与几位司机艰苦地砍价,参照攻略介绍,我们选择了一辆小巴,讲好价钱:将我们送到暹粒市区,并负责联系到旅馆为止的全部费用为7美金。
其实机场到市区并不远,几分钟就到了。和东南亚其他几个国家的城市差不多,市区内大部分都是低矮的平房,街道弯曲而狭窄,而且满街充斥着行人,摩托,三轮和小巴,感觉回到了中国的一些小城镇,我们的小巴被拥挤在街道当中缓慢地在街上往前移动。
按照一些攻略介绍的资料,我们连续找了几处旅店都是客满,无奈只有叫小巴司机帮我们寻找恰当价格和设备的客栈。最后在较偏僻的内街找到一处名叫“ 椰树别墅”的旅店住下了。房价为,三人房,每间20美元,双人房,每间15美元,每个房间都带电视,空调和卫生间,设施尚可。
放下行李赶紧叫司机把我们带往巴肯山,争取傍晚赶上看巴肯山的日落,也想在巴肯山与夏雯会面。在往巴肯山的路上,摩托,三轮,以及其他车辆和行人,牛马都混合在不宽的道路上,煦煦攘攘地好不热闹。
我们先到景区大门的售票处,买了三天的门票。吴哥景区的门票分为三种;1天的20美金,2~3天的40美金,4~7天的60美金,两天以上的门票必须要贴有旅客的照片,售票处可以免费为游客拍照,即拍即出。
我们一次四个人坐成一排,面对摄影师拍摄即拍即有的快照,这种感觉有点象电影中进监狱前犯人被拍照的场面,怪怪的挺有意思。我们把经过过塑的,有自己照片的门票用红线串好,挂在脖子上,就进入了景区,门票从明天开始计算,今天下午五点以后的时间是不需要再买门票的。
巴肯山(Phnom Bakheng)离吴哥窟很近,往后我们几乎每天都经过这里。傍晚巴肯山山脚下的公路两旁和空地已经被各式各样的旅行团的大巴和小巴,机动三轮以及摩托填满了,仅留下一个车道供车辆通行。傍晚的巴肯山是吴哥人气最旺的地方,大量的游客这时候都从四面八方往山上拥去,据说巴肯山日落是来吴哥旅游必不可少的项目。
位于广阔吴哥平原上高度只有六七十米的巴肯山是观看日落的最佳点,况且,巴肯山上的巴肯殿是当年吴哥王朝最早引进的印度教神殿,供奉湿婆神,因此巴肯山又叫“第一次吴哥”。我们也是第一次到吴哥就来到“第一次吴哥”。
从山下往山顶攀登间,我不断地收到夏雯从山上发来的短信,询问我的动向,要我们赶快上山,说是要完成“中国人在吴哥的胜利会师”。这也给了我竭尽全力往山顶攀登的动力。
不管尊贵和贫贱,不管年长和年幼,所有上巴肯山的游客都一视同仁地踩在土坎和树根之间往山顶攀爬,这是上巴肯山的唯一方法。当地管理者在这里根本就没有修建任何登山的台阶。巴肯山山顶是一处宽阔平缓的台地,巴肯殿就建在台地中央,只是由于年代久远,如今这里只剩下断垣残壁。但五叠近两米高的神殿台基的高陡狭窄的台阶却是最能考验游客攀登技巧的,只有侧身,横脚,手攀才能够登上殿基。这次上山就权当来吴哥古迹参观的攀登演习吧,在往后几天的参观中,这种攀登技术我们已经日臻成熟了。当我一鼓作气登上废墟的制高点时,这里已经是人山人海,大家都面朝西方,等待着太阳下山。
在繁杂的人群中,我根本无法找到夏雯,各种肤色,各种语言,各种服饰的男男女女拥挤在巴肯殿周围,令人眼花缭乱。本来还可以在老外居多的人群中用独特的广东话呼喊,但近日染上感冒,喉咙沙哑,连些许声音都发不出来。在山顶绕了两圈后,只有无可奈何地接到夏雯已经下山的短信,眼睁睁地看着大批的游客如退潮般地往山下散去。
无云天朗的傍晚,太阳已经落到了丛林下边,没有色彩丰富的晚霞,整个天空显得很单调,我没有了观看日落的兴趣,倒是各种肤色,各种语言的游客和身穿橙色僧袍的僧侣,以及荒芜残败的废墟成了我拍摄的主题。
一直呆到6点半,太阳完全落到了地平线下,夜幕已经降临到了山顶,黑暗中,我们高一脚低一脚地从山上艰难地返回到山脚下。随着蜿蜒的红色车尾灯,回到了灯火如昼的暹粒市区。
当晚我们几个人在暹粒酒吧体验了当地的夜生活。

四.吴哥窟(Angkor Wat)的日出(2005-2-14)
想去柬埔寨旅游是源于多年前看到一篇介绍吴哥的文章。那篇文章告诉我们,远在一千多年前,吴哥王朝就统治着中南半岛的大片土地,并在洞里萨湖畔创建了它的都城,吴哥王朝延续了四百多年,后被泰族军队驱赶并占领利润都城,最后吴哥荒废,湮没在丛林莽原之中达四百多年,在19世纪中期才被法国探险家发现。吴哥王朝留下了千古奇迹吴哥城和吴哥窟等600多座印度教和佛教建筑风格的庙宇和宫殿。这些古迹体现了当年王朝的强盛和富有,也反映出古代高棉人民高超的技术和精湛的艺术才华。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清晨五点钟,我们被酒店服务员叫醒,睡眼惺忪地拎着摄影包来到院子里,清晨的暹粒依然有些凉意。司机已经准时在酒店门口等着我们。
尽管天还没有亮,但从暹粒通往吴哥窟的公路,依然车如流水,绝大多数是去看日出的旅游车。我们往北边驶去,过了验票点不久,就到了吴哥窟护城河外的停车坪,和司机约好了碰头的时间我们就匆匆地朝吴哥窟方向走去,为的是想占据一处较好的位置,拍摄吴哥窟的日出。
借着朦胧的光线,走过用块石铺成的护城河桥,我们从西门进入吴哥窟,面对吴哥窟那五座耸立的佛塔,我们选择了城门边的一处台基,架好了脚架,静静地等待东面的天空由鱼肚白渐渐变红。
天色在逐渐变亮,来观看日出的游客也逐渐增多,西面城廊边已经排满了游客,大家面对东方,等待着太阳从寺庙后面出来。希望自己看到的日出是最漂亮的,希望自己能拍摄到最经典的画面。
吴哥窟是吴哥古迹保存最完好,也是最大的一处寺庙,它东西长1.5公里,南北宽1.3公里,吴哥窟的建筑主要分为东西南北四廊和中心主殿,每廊都各有城门。但以西门为主门。我们从西边的甬道进去,经一段长达约500米的石板路后,才走进正门。
伫立在吴哥窟的西廊大门往里头看,有一种因为震撼所带来的目瞪口呆的感觉,虽然已成废墟,但是这座建筑还是很壮观,很难想象在它全盛的时候的磅礴气势。整个寺庙原来是供奉印度教的主神毗湿奴,因此庙内的雕刻题材大都来源于印度史诗和对吴哥王朝苏耶跋摩二世功绩的记述。
和昨天傍晚一样,天空万里无云,日出没有了多彩的云霞衬托显得异常单调,我们只有静静地看着东边的天空由铁灰变紫,由紫变红,再由红变白,没有任何特殊的色彩变异,半个多小时,天已经大亮了。看来吴哥窟日出的照片和昨天傍晚在巴肯山一样,又是一些极其平庸的片子了。
幸亏没有给自己定下什么拍摄目标和计划,虽然每一个业余摄影爱好者到一处名胜古迹游览都希望将其最美的地方保留在自己的照片中,但风光摄影除了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构图用光的功底外,天气的好坏也是关键的因素,没有好天气,大师也无法拍出好作品。抱着这种平常心态,我收拾好脚架和摄影包,随着不断涌来的人潮,向主殿方向走去。
继续沿石道走去,可以见到石道两旁建有两座设计对称的长方形型建筑。这便是被称为“高棉艺术的珠宝盒”的图书馆了。图书馆前不远处是两个人造池塘,池塘上种了许多莲花。这个莲花塘是许多摄影师捕捉吴哥窟及其倒影的最佳之处。
吴哥窟最引人注目的是其建有五座宝塔的主殿。此主殿建在吴哥窟的中心,被三重层层的石砌回廊团团环绕。如今柬埔寨的国旗都是把这五座莲花塔放在中央,它就是柬埔寨的象征。
从石道尽头的石阶进入回廊后便算进入了吴哥窟的主要建筑。只见回廊的墙壁上刻满了充满印度教艺术色彩的精致浮雕,刻画的都是印度著名的史诗故事及苏利亚瓦尔曼二世的生平事迹,精细的雕工,令人叹为观止。吴哥窟主殿前是一座“田”字型的走廊,要从这重重叠叠的走廊登堂入室进去主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你得手脚并用地爬上斜度达70度,阶面狭窄、梯级特高的石阶,就算没有畏高症的人爬起来恐怕也会心惊胆颤!
在迷宫般的回廊中仔细摩挲观看神态各异的动物,人物,神灵的雕刻,联想当年吴哥王朝究竟要多少艺术家和工匠们来完成这恢弘伟大的创造?要花费多少精力和财富才能将这座世界最大的寺庙完成。当年吴哥王朝在中南半岛鼎盛显赫的地位从这座辉煌的庙宇中便可以初见端倪。
关于柬埔寨的宗教史,据查在公历纪元前后,柬埔寨就深受婆罗门教和佛教的影响。5~6世纪时,大小乘佛教开始传入。由于同中国和印度的贸易往来频繁,大乘佛教得到较大的发展。其间高僧迭出。9世纪后,柬埔寨已成为东南亚的佛教中心,但其时印度教也并不衰败,9世纪末创建、12世纪完成的吴哥城以及以后建立的吴哥窟,即为两教混合在寺庙建筑上的反映。此后,由于受到外族的影响,大乘佛教和印度教趋于衰微。14世纪中叶之后,泰国的上座部佛教传入柬埔寨,逐渐推行两派僧王制度,并定为国教。国王为佛教的当然护持。
我们今天在吴哥看到的遗址,绝大多数都是九世纪至十二世纪间的宗教建筑,这些参合着印度教和佛教风格的寺庙,宫殿,印证了当年吴哥王朝从信奉印度教过渡到信奉大乘佛教的过程,了解了柬埔寨的宗教史,对欣赏吴哥古迹的雕塑造像,对浮雕图案中的宗教故事都有很大的帮助。
由于年代久远,由砖石构建的吴哥窟大多数呈现出青灰色,色调凝重而严肃,当时的工匠可能还没有掌握拱劵技术,所以吴哥窟没有大跨度的殿堂,石室门道均窄小阴暗。穿行在主殿四周的回廊间,阴森而诡秘。幸亏时有身披橙色僧袍的僧人穿行于期间,给没有丝毫生命的建筑增加了一些色彩和生气。
在曲折的主殿和回廊间穿行,在飒爽晨风中观摩着雕塑与建筑的宝库。最后,再来到西门回到了停车场,就在停车场附近的摊子上解决了早餐,开始了下一步的参观计划。
五.吴哥城南门和拜云寺(South Gate of Angkor & Bayon)
从吴哥窟西门出来沿公路往北,过巴肯山再前行数公里,远远就看见吴哥城南门那独特高耸的城门,门洞正上方是由三具四面佛组成的塔楼。城门前是一条几乎干枯的护城河,横跨护城河的石桥上,每边各有用红砂岩雕塑的54尊神象,紧紧抓住一条七头蛇的蛇身,构成桥两旁的石栏,但大多数神像的面孔和手臂经过战争浩劫,已经被损坏丢失了。护城桥将人们从城外引导进了吴哥古城。狭窄的城门仅能通过一辆大巴,有警察在城门处指挥控制两边的车辆依次通行。
吴哥城面积10平方公里,城墙用石块垒成,四周挖有护城河,东边有两个城门,其他南,北,西各有一个城门,而南门是保护得最好的。当年的吴哥城繁华的景象,我国元代商人周达观,在其撰写的《真腊风土记》中有过详细的描述。(周达观,温州永嘉人。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奉命随使赴真腊,次年至该国,居住一年许,至大德元年(1297)六月始返。)
吴哥古城被荒废数百年后,除了用砖石建筑的寺庙和城门外,其余砖木建构的民居和宫殿都腐朽败落,灰飞湮灭不复存在了。
在吴哥城正中,是著名的佛教建筑拜云寺,当年的建造者按照佛教教义中的宇宙中心说,在城中把拜云寺建成了由54个巨大的四面佛头像构成紧凑的山形建筑,代表宇宙的中心弥勒山,而城墙四周的护城河就是宇宙的边缘。拜云寺没有我们想象的大殿,只有在每个巨大的头像间有窄小阴暗的庙堂,供奉着各种佛像。我们行走在高低起伏的过道,走廊和阶梯间,总感到四面佛那著名的“吴哥的微笑”无处不在地注视着我们。也难怪,54座佛像,就有216个面孔,你站在拜云寺任何位置,都可以看到几个微笑的佛面。有人告诉我们,四面佛的四个面分别表达慈,悲,喜,舍四种感情,也昭示着佛主劝喻世俗要求达到的最高境界。
本人悟性太低,面对四面佛,琢磨了很久,仔细观察,感悟不出这四个面面部感情的不同之处。总觉得四面佛那厚厚的嘴唇,微垂的眼睑和扁平的鼻梁,与大多数吴哥老百姓面貌相仿,憨厚而含蓄,热情而自尊。不知道当年的雕塑家是以当地人为蓝本来雕塑四面佛,还是当地人长期与佛象相处,耳濡目染,并接受了佛主教诲,信奉佛教,长年做善事,积阴德,因而连相貌都有了佛缘?
在拜云寺狭窄的回廊中和庙堂里,总看见有当地虔诚的教徒和僧人面对佛像顶礼朝拜,那种诚惶诚恐和旁若无人的神态,让我们这些几乎没有信仰的凡人感到惭愧。
在一处窄小的庙堂外,一个全身白袍,慈眉善目的老婆婆站在门口,向过路的游人招手示意,尽管听不懂那晦涩的高棉语,但她那种亲切,和蔼的表情使得我们不得不按照她的示意,走进了阴暗潮湿的洞穴般的寺庙中。
寺庙中供奉着一尊佛像,佛像前点着袅袅香烟,摆放着新鲜的水果,老人在佛像前喃喃地念着经文,祈祷着心中的愿望。并示意游客也按照她的方式,对佛像进行顶礼朝拜。
我曾经去过国内外不少宗教场所,参观过各种教派的教堂,庙宇,但总是抱着一种了解宗教文化,观摩各种宗教建筑的心态去学习,去体验,至今没有对任何宗教产生信仰和畈依。因此,我只是冷眼看着老妪和其他游客在佛像前进行着复杂礼仪的朝拜,并没有加入到这个朝拜行列中去。
宗教信仰在世界历史发展上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人类进化发展过程中,对大自然和社会的认知,从生命的起源到宇宙的浩瀚,从微观世界到宏观世界,一直都有大量的不可知现象在等待我们进一步探索;大自然的强大的破坏力依然存在,人类还不能够有效地掌握和控制这些灾难;另外,人们还要经历生,老,病,死;社会上经常存在失业、破产、婚变、意外事故等问题;社会的不公以及人们地位及财产的悬殊等这些社会现象,都很可能使人产生错觉和误解,将之归之于命运或某种神秘力量的安排。这些就都为宗教的存在,为神灵和救世主的存在提供了客观基础。
由于自己从接受教育以来,一直受唯物主义思想和无神论熏陶,思想上原来只是信仰正统的共产主义,并准备把它当成自己终生的奋斗目标;经历了十年动乱期间黑白颠倒的折磨,原来心目中的神圣目标失落了,自从打倒四人帮,拨乱反正后,社会真实状况更严重悖离了传统共产主义理论所极力宣传的价值观,道德观和理想图景,意识形态丧失了现实价值的支撑。对信仰的迷失,对现实的迷茫使得我不再有任何的信仰,也不再有过高的期望,对世间的事情总是冷眼旁观,再也没有什么学说和理论能够激起我的信仰热情了。
当然,从历史发展观来看,宗教对净化个体灵魂,提升社会道德和凝聚民众人心起到了其他意识形态和政党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目前我国大多数百姓对信仰迷失的情况下,我们的国家决策者应该利用目前社会大转型的关键时期,通过正常渠道,传播和引导大众重建信仰,培育出既能凝聚民族精神,又能推进我国全面实现现代化、融入全球化的大众化、普世性的宗教信仰。提高国民精神生活质量,使得中国在物质,精神和信仰上都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
中午的太阳火辣辣的,和大多数背包族一样,中午我们回到暹粒旅馆中休息,躲避那酷热的骄阳。我这才真正体验到了自助游的好处:可以自由自在地呆在一处自己喜欢的景点观摩,也可以坐在荫凉处发呆,更可以回去睡懒觉,等到下午三点才去其他景点。

六.达布龙寺和比粒寺(Taprohm & Pre Rup)
避开了中午的炎热,下午三点钟,我们才离开暹粒,继续参观其他的吴哥古迹。缘于电影“古墓丽影”,我们知道了吴哥有一个神奇的达布龙寺,今天下午的第一个参观点就决定去看达布龙寺。
达布龙寺建在在吴哥城外东边的平地上,是当年吴哥七世国王为纪念其母亲所建的佛教寺庙,与拜云寺不同的是达布龙寺的建筑风格没有采用紧凑的神山式,而是平地而建,各建筑物之间有宽阔的空地。整个达布龙寺被浓密的参天大树所包围,即使在寺庙内,也是古木郁葱,几不见天日。
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那些盘根错节的巨大的板根植物的顽强生命力,竟然经过几百年一点一滴地渗透、扩张,强大的根系能够将一座座石块砌筑的巨大寺庙紧紧地包裹,或逼涨到坍塌,毁坏。我们在到处散落着倒塌的寺庙遗址石块的寺庙间穿行,那些热带雨林中的植物根系彷佛巨大的蟒蛇躯体般,在寺庙的地面扭曲、蔓延。它们彷佛无处不在,并向世人展示着它们顽强的生命力。
我觉得达布龙寺目前的观赏价值,已经从观赏单纯的吴哥古迹演变成了领悟另外一种现实生命与古代文明交织的特殊现象。它向我们喻示了生命的顽强与坚韧。
我坐在达布龙寺荫凉的树荫下,产生冥冥之想;在当年泰族军队将吴哥城掠夺焚烧后,全城一片狼藉,王宫,寺庙湮没在热带雨林中,若干年后的一个月白风清之夜,一头野兽或一只飞禽在荒废的达布龙寺撒下了带着树种的粪便,利用寺庙石头间的间隙,这颗树种在这里悄然成活了。利用这里艳丽的阳光,潮湿的空气和充足的水分,它的幼根渗透进了肥沃的土地,裸露的气根也不断地吸收空气中的养分和阳光,于是生命就这样开始萌芽,成长,壮大。
数百年后,这些参天古树就与达布龙寺的废墟变成了不离不弃的新景观,向人们诉说着顽强生命与古代文明缠绵的故事,告诫世人对生命的珍惜,对命运的抗争。
出达布龙寺再往东就是另一种风格的比粒寺。这时候太阳已经靠西,在比粒寺看日落就变成了今天的最后一个节目了。
比粒寺建于10世纪下半叶,供奉印度教湿婆,这是个曾经举行国王火葬仪式的庙宇。全部建筑是一个以砖红壤为基础,红砖为塔身的山型结构。正方形的寺庙边长每边约100米,布局紧凑。这里有同样陡峭的阶梯,同样精致的雕塑。当我们攀登到台基的顶面时,发现这里已经聚集了不少前来观看日落的游客。比粒寺是吴哥地区观看日落另一处著名景点。
举目远眺,比粒寺周围是莽莽的平原和茂密的丛林,高耸的砖石结构寺塔在夕阳下如血般殷红。连在塔基上观看日落的游客都显得与众不同的热情,炽热。
寺庙台基顶端四角处,蹲着四只石雕的狮子,作仰天长啸状。石狮做工精细,栩栩如生,它们是比粒寺的守卫者,近千年来一直默默守候在这莽莽吴哥平原上。
与其他吴哥古迹的景点一样,这里同样有一些售卖旅游纪念品的小孩,她们一般在8~15岁,以女孩居多,手里拿着明信片和画册或其他纪念品,在游客之间穿梭,用流利的英语搭讪,套近乎,然后展示她们手中的纪念品,要求游客购买。小小年纪已经要承受家庭的经济压力,为生活操劳。
当残阳落到丛林背后,天边抹去了最后一道红晕,我们才从比粒寺高高的台基上艰难地回到地面,在昏暗的夜色中离开比粒寺,回到了喧嚣的暹粒。

七.其他寺庙(other temples)
暹粒这两天天气一早一晚总是晴空万里,估计在柬埔寨的旱季要看到云彩比较难,因此无论是日出还是日落,在吴哥古迹范围都无法结合这里的古建筑拍摄到亮丽的云霞,于是我决定不再起早贪黑地去赶着看日出,日落了。
约好今天早上了司机七点钟离开暹粒。当我们的小巴驶进暹粒的主要街道时,这里已经是车水马龙,拥挤不堪了。我们艰难地在马路上左转右拐,离开了拥挤的暹粒,过吴哥景区检票点,进入吴哥景区。
吴哥导游图上介绍吴哥的庙宇古迹,都散布在以吴哥古城为中心的方圆十多公里范围内,按照我们这两天的参观速度,如果想将所有的寺庙都看完,三天时间是绝对完成不了任务的,我们决定有选择的看,并加快参观速度,观赏吴哥比较精华并有代表性的寺庙。
依旧从南门进吴哥城,过拜云寺不远,公路旁的右手边是一块宽阔的广场,左手边就是大象坛(Terrace of Elephants)。目前的大象坛只剩下台基,坛子上的立柱和上盖都已经毁坏遗失,但台基上的雕塑依然栩栩如生,有浮雕,也有镂空雕,大部分是以大象为主题的征战,搏斗的题材。
我们站在大象坛上,面对东面的广场,遥想当年吴哥王朝强盛时期,吴哥王朝的统治者在这里检阅其庞大的大象兵团,向邻国宣泄其国力的强盛。
大象坛后面是一片树木茂盛的树林,菲敏那卡寺(Phimeanakas)就藏身在这片树林中,但它仅剩下了断垣残壁和旁边长着睡莲的水塘,晨雾从林子里飘逸出来,如梦如幻般彷佛有股仙气。不时看见身穿绛色僧袍的僧人和白色僧袍的尼姑隐约期间,出出进进。我们决定走下殿坛,经过菲敏那卡寺,进入树林中。想看看林子里那些佛教徒,看看他们究竟在举行什么活动。
林子里很安静,偶尔有几声鸟鸣声,一股浓浓的青草味弥漫在空气中,朝阳斜斜地透过浓密的枝叶照在满是落叶的林地上。我们走上满是落叶的小径,鞋子踩在树叶上发出淅淅簌簌的碎叶声。
令我们感到意外的是树林中竟然散落着许多各式简易的帐篷和地铺,僧尼们就是这里一堆,那里一伙地在树林中的帐篷中或地铺上打坐,默经或闭目祈祷。他(她)们的行装极其简陋,除了在地上铺了一张草席,一床单薄的床单和遮挡蚊虫的蚊帐外,几乎没有其他生活用品。僧尼们清苦简单的佛门生活令我们这些物质比较丰富的凡人感到不安和惭愧。与几位年轻的僧侣攀谈,才知道柬埔寨小乘佛教的信徒每年除了正常的在寺庙中修炼外,至少还要在露天环境经历10天以上的磨练。这几天暹粒有高僧来讲经,就有许多借此机会来听经的僧侣来到在树林中露宿,我们才看到这样的场面。
离开了大象坛,出北门不远的东边就是圣剑寺(Preah Khan),圣剑寺是由门耶跋摩七世于公元1191年建造的,用来纪念其父亲。圣剑寺最初为佛教,后为印度教(供奉湿婆)。据说当年打仗凯旋而归的将士,都把他们的剑放进圣剑台,等下次出征前,国王还在这里举行点将仪式,所以旁边就是点将台。后来圣剑寺就成为佛教僧侣居住和学习的地方。
圣剑寺建在一个长方形台基上,长800米、宽700米,寺庙周围有4道围墙,围墙外面有护城河,但现在河水已经很少,上面密密地覆盖着茂盛的水草,感觉非常幽深。圣剑寺有东西两个大门,大门前用巨石铺成的长长的通道,和吴哥城南门一样,两旁有两排神灵的雕像,分别用双手托着一条九头神蛇,两条神蛇成为路两边的护拦。圣剑台是吴哥城中唯一的一座有二层建筑的寺庙,圣剑台仿照古罗马的建筑结构,采用了列柱廊的构架,显得十分独特。从东门到西门,我们经过长长狭窄的甬道,跨越破碎零落的断垣残壁,经历着吴哥近千年的时空变幻,
穿过层层叠叠颓废低矮的石门,来到院落的最后面,是青苔和长藤蔓延的非常残破的后门,两个高大的没有头的佛像盎然地手持长矛守护在门两侧。堆满石块,挂满青藤的长廊在热带树林幽幽的阳光下散发着几个世纪前遗弃的悲凉。
出圣剑寺西门,看见路边有被当年地雷炸伤,手脚残疾的乐队手演奏音乐,向游客乞讨小费,也有一些年幼的小孩在演奏乐曲。吴哥许多寺庙前都可以见到这种景象。贫困和落后依然笼罩着柬埔寨,大部分老百姓都过着贫困的生活。
出圣剑寺往东是蟠龙水池,与其他景点相比,这里就显得比较萧条。冬季的蟠龙水池中没有水,我们可以直接沿台阶走下池底,从水池中走上小岛。岛上只有一座仿造须弥山而建造的石塔小寺庙,石塔上雕刻着两只纠缠的巨蛇王,小岛东侧还有一座白马雕像,
加亚华尔曼七世在位时期,积极进行各种建筑工程,其中蟠龙水池是一座寺庙疗养所。在大水池四边各连接一座小水池,但在旱季都干枯了,整个蟠龙水池感觉不到水波荡漾的景色。
中午我们依然返回暹粒休息。
本想下午去参观女王宫,但司机告诉我们,女王宫距暹粒太远,往返要耗掉大部分时间,而且规模较小,与其去看一个景点,倒不如在吴哥古城附近多参观几个地方。我们接受了他的建议。
依旧是在下午三点钟出发,我们先去参观东梅奔寺(East Mebom)接着是拓柯寺((Ta Keo),随后去看班提可德寺(Banteay Kdei),最后我们再次回到菲敏那卡寺(Phimeanakas)。
寺庙看多了,感觉到了审美疲劳,一切都变得麻木,没有刚到吴哥参观时的那份激情。
从总体上来看,吴哥故迹是吴哥王朝从十世纪到十三世纪约400年间的砖石结构工艺的汇总,期间的宗教信仰虽然从印度教逐渐演变到了佛教,但其文化水平,艺术手法和欣赏观念都基本一脉相承,工艺和技术也都与当时的经济发展适应,建筑材料也是基本采用砖红壤、砖块和砂岩,从这个角度来观察,吴哥故迹所代表的是吴哥王朝鼎盛时期宫殿建筑和寺庙建筑的精华。当然,每个寺庙,每件雕塑也都与其建设时策划者的构思,与完成作品的工匠水平和能力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这个角度来看,每件作品,每个寺庙,都有其自己的特点,都有其圈点的精华。我们可以在吴哥古城找出许多建筑物的共性,也可以发现某处寺庙或某处建筑门洞的格式或某处墙壁雕塑的手法都有其独特之处。
吴哥故迹作为一处世界文化遗产,是泛指整个与吴哥古城相关的大大小小的寺庙建筑。它们是密不可分的整体,有着相同的“DNA”。
在众多的世界文化遗产资料图片中,我们可以清晰地辨认出吴哥故迹,不会将其与其他世界文化遗产混淆。我们同样可以辨认出埃及金字塔,印度的泰姬陵和中国的故宫的各自不同的风采。这就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魅力。世界上不同民族,不同年代,不同文化产生了不同

523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