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说厦门很小,三天游程足够了,为此我们准备了四天时间,多一天想去土楼,但是鼓浪屿让我们留恋两天,还意犹未尽。
从厦门到鼓浪屿只能乘摆渡船,10分钟就有一班船,船行时间5分钟,过去不用钱,回来8元,环鼓船15元。站到船上层需加一元。站在船上可观厦门一边是高楼大厦林立,一边是绿树掩映红砖黑瓦。来自上海的我们看惯了浦江两岸建筑,对鼓浪屿更加倾心一点。可惜因为本人摄影水平太差,没能拍到一张从船上拍摄鼓浪屿的好照片。希望下次再去时能弥补。
鼓浪屿风景区有联票可买80元一张,涵盖日光岩、菽庄花园、皓月园、风琴博物馆、国际刻字艺术馆、百鸟园。除风琴博物馆外,其余的景点都在岛的南部,我们一路遇到不少的旅游团,蹭听一些讲解,大部分人游客特别是跟团的游客只玩这些地方。第一天我们也不能免俗走了一遍。
皓月园在海边,沙滩和郑成功雕像两部分组成,占地面积很大,需要走走停停。在沙滩可以漫步、戏水,但不能下水,尽管是7月天,游人还是稀少,大部分人都到菽庄花园旁去下海了。站在郑成功雕像前的高地望海,只能看到对面厦门,距离很近,还没有黄浦江宽,风景一般哦。
日光岩为鼓浪屿的最高峰,相传1641年郑成功来到这里时,看到这里的景色远胜过日本的日光山,便把“晃”字拆开,将它命名为“日光岩”。我们从“莲花庵”开始上行,途经 “龙头寨门“历代摩崖石刻”“郑成功纪念馆”等景点,达到岩顶的观景台。“莲花庵”没有围墙,只有四、五间殿宇,香火不旺,多数人穿其而过不为留意。榕树与摩崖石刻相容相映成就“历代摩崖石刻”另一特色。郑成功纪念馆座落在日光岩北麓,周围树林蓊郁,花木呈秀,主楼建筑很有闽南特色,在此休息一下,听听讲解也不错。上日光岩的山路狭窄,到观景台时我们已经气喘吁吁、汗流浃背了。微风徐来,放眼四顾,厦门市区、鼓浪屿全岛、环鼓的大海,厦门大学、海沧大桥等或远或近,尽入眼底,也不枉此行了。
百鸟园,从日光岩乘索道能到达,只是此类公园全国各地见得太滥了,到处都有,就不要浪费时间去了吧。
国际刻字艺术馆,在菽庄花园侧门对面一幢小楼底层,展出的刻字不是传统的篆刻,是在木板雕刻出几个变形字,再在字涂上不同颜色。到了这里我们都成了文盲,不看标签几乎不认识木板上的字。
菽庄花园菽庄花园原来是台湾富绅林尔嘉为怀念台湾板桥故居而修建的私家花园。进面迎面而见的是一片假山,没有中国传统照壁,假山据说是用砂岩、砾岩、亘岩等垒叠而成的,分12个洞室,按地支编列序号,在每个洞顶上有十二生肖的动物称为十二洞天。在假山顶隐隐可见后面房屋。我们从左走在四十四桥上,四十四桥是林尔嘉四十四岁时建的,而不是人们所说桥有四十四个弯或四十四个桥墩,也不是在河上的桥,是海边的桥,桥一边是坡度很陡假山,一边大海。不同于江南园林精致,菽庄花园胜在 “藏海”,它把临海的坡面、海湾里的礁石、涨落的海水全部利用起来,围地砌阶,造桥建亭,使原来十分狭窄的一个海湾,借四周的自然美景为铺垫,变成涵纳大海、视野宽广、颇有层次的海上花园。虽失于“雅”,但感其“大”。沿桥走过“渡月亭”,到桥的对岸,登石级而上,可见半山腰“听涛轩”,“听涛轩”是一座面海背山二层西式小楼,现为钢琴博物馆。翻过山能见主楼,我们因预定晚餐时间以到而返回,留到下次再去吧。
风琴博物馆在北面半山中,第一天来不及去了。第二天再去又买了一张门票。一般旅客就不去,所以我们去时未见其他游人,更没有旅行团了。风琴博物馆原名“八卦楼”也是鼓浪屿标志性建筑。晚上从对岸往来更为漂亮。八卦楼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总建筑面积3710平方米,高25.7米。圆顶高10米,有8道棱线,置于八边形的平台上,顶窗呈四面八方二十四向,故称"八卦楼"。八卦楼原主人为台湾板桥林家三房林鹤寿,由原鼓浪屿救世医院院长美籍荷兰人郁约翰设计。郁氏借鉴巴勒斯担、希腊、意大利和中国一些经典建筑风格,设计出这幢融东西方建筑文化于一体的独特的仿古建筑。红色圆顶是直接摹仿世界最古老的伊斯兰建筑巴勒斯坦阿克萨清真寺的石头房圆顶;82根大圆柱是参照公元5世纪建造的古希腊海拉女神庙的大石柱;柱间平托的石梁和线条,可从希腊雅典广场的赫夫依斯神庙看到;十字形通道源于希腊,后用于罗马教堂;古希腊的陶立克式和爱奥尼克式柱头装饰和压条下的青斗石花瓶,充分展示中西结合的古典美。总之,八卦楼建筑艺术精美不弱于任何宫殿。二层小楼确有四层楼的高度,二层的各有八间房间,感觉房间很大很高很空,由于现在成为风琴博物馆,因陈列风琴的需要,掩住大量的阳光。灰暗的光线、斑驳的墙壁、稀少的游人,即使在夏日中午,也有一种萧条、凄凉的感觉,难以想象此楼的辉煌时期情景,不过它最美的时候,我们这些平民百姓就走不进去了。

(从日光岩远望)
(日光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