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市乱步之二•中正纪念堂 沿着凯达格兰大道往东,拐向中山南路,走几分钟,就到了中正纪念堂。这个地方最近两年频频出现在媒体上,原本的宁静之地充满了喧嚣。 我们走到那里时,正值中午,几乎没有什么游客。远远地看见高耸的白色大理石牌坊,是“五间六柱十一楼”的规制,竟与古代帝王陵寝牌楼相类,暗示了此间之不凡,上书“自由广场”四个蓝色大字,这原本是写了“大中至正”的。无论是整体还是局部,这里的建筑群都具有显著的中国传统特色。总体布局呈正方形,与牌坊遥遥相望的是中正纪念堂,两边各有一座古代宫殿式建筑,分别叫“国家戏剧院”和“国家音乐厅”,而四座建筑中间的部分,就是自由广场了,原来叫中央艺文广场的,它巨大而空旷,一无遮拦,地面铺着白色小瓷砖。站在广场的中心标志点上,环视四周,举目天空,猛然有一种渺小感。不知这是不是设计者所企望的初衷之一。 作为具有中国传统色彩的纪念场所,这里处处蕴藏着象征意味,尤以主体建筑中正纪念堂为最。整个建筑群的方形平面格局,据说象征的是蒋某人的“中正”;而纪念堂外表以蓝、白二色为主调,不免让人想起“青天白日”四字;要到达纪念正堂,必须经过正面的花岗石台阶,共89阶,正合某人阳寿之数。据资料介绍,纪念堂上层有一个青铜大门,高1米,重达75吨。我们上去时,因为它是开着的,缩在门框内,不能一睹其雄奇,但其宽厚的侧面依然可见。纪念堂的核心是蒋公坐姿铜像,据说高达6米,重逾20吨。铜像后面的墙壁上悬有“民主、伦理、科学”字样,还有蒋中正语录,诸如“生活的目的在于增进全体人类之生活”、“生命的意义在于创造宇宙继起之生命”等,不知是不是在“新生活运动”时所题。可能是因为这座建筑很特殊性的缘故,这里有三重安保力量:警察、宪兵和全身黑西装的特情,其中宪兵最引人注目,除了在铜像前站岗守护外,每到整点还举行交接仪式,具有极强的观赏性。我们到达不久,就是下午一点,所以有幸目睹。整个过程大约持续了十分钟,其中最精彩的就是转枪,动作跟美军仪仗队有点类似,但稍欠力度,也有些繁复。 纪念堂下层是陈列室,展示了蒋宋二人日常用品、生前照片和相关文献等。印象最深的是蒋公给《夫人兰册》的题词,写道:“近三年来夫人所写兰竹山水相继成册,甲寅春再选印花卉二十四册,所喜笔墨沉酣、敷色古艳、质象淳朴自然,此犹之璞玉浑金光华内敛神韵自高,非尽力学所可至也。”以平常之视角观之,此评不特显示了蒋之文艺修为,更可见蒋宋伉俪之情,让我想起挂在士林官邸前作为招贴的二人结婚照。 除了陈列蒋宋之物外,此中的空间还很大,足敷各种艺术展览之用。事实上,当天就有好几种书画展示,还有几个专题讲座。这些展览和讲座都是志工在服务。这一点与tw很多其它公共设施一样。虽然这处纪念堂一度具有极强的象征性和政治性,但现在已成为一个社会文教场所,对民众负有文教责任,而非单纯的旅游景点。事实上,这是理所当然的。既然属于是政府,更准确地说是纳税人的公共投资,那就必须还之于民,一切以有益于社会、服务于民众为考量,而不能把它当成是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挖沟圈墙,坐地收钱;同时还要尽力予民众以参与感和认同度。在这些方面,大陆的相关场所似乎也应有所行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