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初识婺源 |
[游记]初识婺源 |
| 2009-10-09cncn.com |
其实,历史上的婺源可是声名显赫,彪炳史册。早在唐开元年间,唐玄宗将这块“洪镇谋叛”之地单独划出,设置为县。到了北宋宣和年间,宋徽宗又将这块“方腊造反”之地所属的歙州改为徽州,隐含“囚禁”、“约束”之意,婺源便与徽州亲如母子,血肉相连了。时光荏苒,转眼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蒋介石对这块贫瘠土地上方志敏兴起的革命斗争视作心腹之患,恼怒之下,强行将婺源划入江西省。但仅过十来年,一场场声势浩大的“保婺运动”和“回皖运动”迫使蒋收回成命。只是到了四十年代末,解放了的婺源再次被划归江西省。从此,婺源成了徽州母亲一个流落在外的游子。 婺源是南宋理学大师朱熹的故里,而婺源的理坑原名“理源”,有理学渊源之意。或许正因为此,理坑成了显赫的“仕宦名村”。初秋的阴雨天,我撑着当地人制作的工艺伞,在理坑迷宫一样的巷道里顺性而走。按当地人的指点,我走到那条有名的“三尺巷”,据说它缘于京城高官写给争夺地基的家乡亲戚的诗句:“千里修书为一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诗中流露出的那种超脱,那种忍让,足以让我咀嚼再三,感慨不已。 游览完理坑,我就背着背包,马不停蹄地踏上前往虹关的古驿道。去虹关要翻越两座山,全程三十多里,中间有几条岔道。幸好走不多远,遇到一队来自家乡海门的同行者,惊喜之后,结伴而行,靠着指南针、路线图和偶尔碰到的村民指点,才没有走错山路。漫步古驿道,我觉得自己走进一段厚重深远的历史,也走进一种清空的启悟之中。 在虹关,最出名的要算是千年古樟了,大多数人是奔它而去的。但在我看来,由古桥、古树、古亭、古道结合而成的水口,才是虹关最美的风景画。难怪婺源人将它的画面配上朱熹的名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为旅游宣传画,堪称诗情画意,相得益彰。朱熹从家乡的水口中悟出人生的哲理,这也算是家乡的山山水水对理学大师的一种滋润和熏陶吧。 从虹关向官坑进发时,天已开始放晴。经过秋雨的洗刷,山村的空气愈加清新,远处峰峦锦绣,山笼云烟,近边古木参天,碧水绿荫。从树木丛生的古驿道上穿越前行,有美不胜收的风景相伴,一路轻松自在,好不惬意。不知不觉间,翻越一座青山,走过一片开阔地,我发现早有三个上山迎候的少儿远远地招呼着,一问,官坑就在下面。 到了官坑,我吃了可口的农家饭,闲暇之余,与当地山民交谈,他们竟然都知道南通,询问缘由,原来是南通产的农药货真价实,在当地很有口碑。正当山民邀请我就地住宿时,恰逢有一辆送客的面包车返回庆源,我不假思索,就和一对来自上海的“驴友”合伙搭乘。车上,我边欣赏车窗外荡人心魄的景致,边和 “驴友”交流攻略心得,探讨旅游路线,真是心旷神怡。车子一路颠簸,爬过一个小山丘后,惊鸿一瞥,我发现桃源深处有人家的庆源已扑面而来。 庆源坐落在偏僻的山坳里,村人供奉的1200多岁的“银杏夫人”(俗称白果树)足以看出此村的历史。一到庆源,我便找到被网友称为“驴友之家”的詹老师家投宿,不想早就预订一空,他赶紧送我到邻居家,主人也是一位詹姓的小学老师。好客的詹老师为我递烟泡茶,给我讲述村子的情况,带我沿着小溪一路游览。天真无邪的孩童们围在一起嬉戏、打闹,自得其乐的老人们坐在溪边的“美人靠”上钓鱼、闲聊,而路旁伏着的小狗,眯着双眼,一副慵懒的模样。 一下子,我喜爱上了这个世外桃源,仿佛回到了梦中故乡。
第二天一大早,詹老师为我送行,他一直带我走出村子,走进前往晓起的山口,才同我依依惜别,互道珍重。晓起地名的由来是唐朝年间,始祖汪万武逃乱至此时天刚破晓,惊魂未定的他就将此地叫做“晓起”。近些年,它同相邻的江湾古镇一起成为婺源的热门游览地,众多旅游团纷至沓来,商业气息也日渐浓厚。 说起来,江湾古镇同我们南通还有些渊源,因为在江湾的乡贤祠中,最令人注目的一组石像是江谦、江石溪、江之源三人,他们都先后被大办实业的南通清末状元张謇招之麾下重用。江谦在通州师范学校担任校长一职达14年,江泽民的祖父江石溪担任大达内河轮局的协理,而江之源“总理”通海垦牧公司。身处异地他乡,听到当地人盛赞家乡先贤张謇那善于用人的非凡眼光,不禁感到由衷的骄傲。 从晓起乘车回到县城所在地紫阳,四天的徒步婺源便宣告结束。而今,从婺源回通已近两个月了,但婺源的美丽与淳朴,恬淡与宁静,时时萦绕在心,挥之不去。于是,我期待着下一次的婺源之行。我想,那时的我一定会好好地认识婺源,了解婺源的。 |
| 转自:http://www.cncn.com/article/128676/182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