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看风景原创 |
[游记]看风景原创 |
2010-01-08ctrip.com |
马戏大师与喜剧电影大师尼库林,前苏联人民演员。长时间担任著名的莫斯科老马戏团的艺术指导,现在的艺术指导是他的儿子。他的墓碑是一身戏装,好象是在演出中间的休息时间,爱犬也在陪伴他。 (#02) 莫斯科: 日出, 6:00 ;日落, 20:58;历史平均温度:48F (9C)。 新圣女公墓与新圣女修道院相邻,里面埋藏着近三万个灵魂。这里曾经是教会上层和贵族的葬身之地,但从1923年起,这里便成了名人公墓,长眠着众多对俄罗斯做出贡献的精英人士。如今想在这里得一墓穴由不得买主,即使是腰缠万贯的贵族。 公墓很大,古木葱茏,绿树遮荫,鲜花竞开。这里没有墓地的阴森恐怖,没有沉闷的寂寥。放眼望去,一座座墓碑风格各异,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虽然墓碑上刻的是俄文,但你可以从碑雕的设计上去吟读属于每座墓碑的故事,去感受俄罗斯特有的墓园文化。许多雕塑都是艺术精品,象一个巨大的露天雕塑艺术园地。走在这样的公墓里,体味到的不是生命的结束,而是对生命的缅怀或回顾,和新生命的开始。 众多的俄罗斯精英们长眠于新圣女修道院的公墓里。政治家如赫鲁晓夫,莫洛托夫,叶立钦,曾访问中国的米高杨;文学家果戈里,契可夫,马雅可夫斯基,高尔基,法捷耶夫,奥斯托洛夫斯基等;音乐家萧斯塔科维奇,大卫-奥伊斯特拉赫等;还有斯大林的夫人娜杰日达,中共早期领导人王明夫妇,戈尔巴乔娃;芭蕾舞蹈家乌兰诺娃;众多的军队将领,英雄卓娅和舒拉等等。俄罗斯人把对英灵的追悼,化作美丽而丰富的艺术形式。每一座墓碑都以完美的造型,向来者诉说故人生前的故事。 新圣女修道院公墓自19世纪末建成以来,逐渐成为克里姆林宫墙下陵墓之外,莫斯科知名度最高的陵园景点,也是中国游人最爱光顾的地方之一。 (#04) 肖斯塔科维奇13岁进入列宁格勒音乐学院,同时学习两门主科──钢琴与作曲。19岁时的毕业作品,《第一交响曲》(作品第10号)由当时世界上最著名的指挥家之一布鲁诺·瓦尔特指挥俄罗斯境外首演,引起了国际乐坛的注意。令他享有世界声誉的是他在列宁格勒保卫战期间,在战火和饥饿之下写作的《第七交响曲》(《列宁格勒交响曲》)和《第八交响曲》。 1941年希特勒以32个步兵师、4个摩托化师、4个坦克师和一个骑兵旅,还有6000门大炮、4500门迫击炮和1000多架飞机猛烈进攻列宁格勒。肖斯塔科维奇参加了保卫列宁格勒的志愿消防队(以后会介绍列宁格勒保卫战),成为一名优秀的消防队员。《列宁格勒交响曲》就是在最初的严酷日子里写成的。列宁格勒被围城900天而没有沦陷,城中男女老少都行动起来保卫城市。全体军民仅靠北部的冰冻雪原的有限补给维持着,有几十万人冻饿而死。 1943年,全程参与抗战的肖斯塔科维奇写下了描写列宁格勒顽强抵抗的《第八交响曲》,在德军炮声中进行了首演。尽管乐团成员很多都已经牺牲在火线上,人员残缺不全,仍然极大的鼓舞了前线军民。很短的时间里,《第八交响曲》就传遍了反法西斯战场。 l944年 4月2日在美国初演,当时曾有一百三十四家美国电台,九十九家拉丁美洲电台,以及加拿大、夏威夷群岛、意大利、阿尔及利亚等国的电台转播了这场音乐会。美国舆论界对这部新交响曲评价很高,1945年当全美国为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逝世致哀时又演奏了《第八交响曲》的第一乐章。 肖斯塔科维奇还曾为许多著名影片作曲,包括《牛虻》,《青年近卫军》,《攻克伯林》,《易北河会师》等。 肖斯塔科维奇的巨大贡献和名望,却不能保证他自身的安全。二战以后,他的作品经常因为“资产阶级情调”,“西方自由化倾向”在苏联被批判,多次被迫做检讨。作曲家有一个应付批判者的诀窍:每当“炮火隆隆”时,他就赶紧“创作”出一部极端革命的作品,任何人一听就知道他在歌颂党歌颂社会主义国家,然后领导就让他过关了。也是他才高八斗,才可以很快创作出符合官方口味和需要的作品,得以自保平安。 这样的人物,怎么能不去瞻仰一番?仔细的找了一大圈(几万个墓碑啊),最后终于找到了。大师的墓碑低调平凡,没有塑像(所以难找)。不象那些军官们,都把自己的光辉形象搞的巨大无比。但是,创作出许多不朽作品的大师是不会被人遗忘的,尽管他的墓碑是那样的不起眼。 (#07) 卓娅和舒拉:看到这两座墓碑的时候,心情有点激动。那本由英雄的母亲撰写的《卓娅和舒拉》,曾在1950-60年代风靡中国。师长一辈对英雄姐弟非常敬佩,小时还经常听到她们的故事。这次能有机会来到英雄的安息地,也是一个必看之地。 卓娅和舒拉20世纪20年代出生于苏联的一个普通劳动人民家庭。在父母的倾心教育下,姐弟俩从孩提时代起就逐步养成许多优良品质:尊重长辈,乐于助人,学习勤奋,积极劳动,热爱生活,兴趣广泛等等。1941年,德国法西斯背信弃义入侵苏联。还在读中学九年级的卓娅辞别母亲,自愿加入游击队,走上保卫祖国的岗位。在经过短期培训后,她和战友们一起深入敌占区埋地雷,烧敌营,表现机智勇敢。 后来,她在烧毁敌人的马厩时不幸被捕。凶残的德寇对卓娅进行了种种摧残和侮辱:长时间严刑拷打她,并逼迫她身着单衣,赤裸双脚在雪地上跑动……坚强的卓娅承受住了所有非人的折磨,拒绝回答德寇的问题,没有泄漏游击队的任何秘密。一无所获的敌人恼羞成怒,绞死了卓娅。 弟弟舒拉从小就与姐姐感情深厚,他在卓娅牺牲后,怀着为姐姐报仇的决心进入了乌里扬诺夫斯克坦克学校参加培训。不久,他驾着坦克奔赴前线,奋勇杀敌。在战场上,他镇定勇敢,表现出色,屡建功勋,先后获得卫国战争一级金质勋章和红旗勋章。最后在1945年4月,二战胜利前夕,不幸牺牲在前线。 卓娅的雕塑再现了她悲壮牺牲的情景。那是不忍目睹的惨景,一个年仅十七岁的花季少女,手脚被捆绑,德军在对她上绞刑之前不仅强暴了她,而且在她牺牲后割去了她的一个乳房。她的英勇事迹传到最高统帅部,并传遍卫国战争前线后方。最高统帅部下令,任何部队在面对残忍折磨杀害女英雄的这支德军部队时,不惜代价全数消灭,不接受任何形式的投降或俘虏! 戈尔巴乔娃,她在这里大概不是因为她丈夫,而是自己的贡献 (#18) 歌唱家夏里亚宾 (#38) 这座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公墓饱含着浓厚的俄罗斯文化韵味,墓主的人格身份与墓碑雕塑的巧妙结合,使来参观的各国游客总是给予无尽的赞美。苏联解体后,国家拨款急剧减少,新圣女公墓也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危机,这里已没有更多的地方可以埋葬新去世的名人了。现在,许多富有的俄罗斯新贵想通过捐助巨款,使自己也能埋在新圣女公墓。这种想法遭到了几乎全体国民的反对。在有些地方,金钱并不是万能的。 新圣女修道院与新圣女公墓都是免费开放,上午10点到下午6点。如果有导游索要门票费用, 可能是私自收费。公墓内有人兜售出版物, 也有收费导游带人去看名人墓, 但是远不如自己去探索。 莫斯科还是"大国"气派, 到处只见俄文。在莫斯科大街上, 99%的人不讲英文。但是, 在这里, 来的人都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 一多半可以讲一些英文。所以, 看到什么特别的, 就问别人"这是谁?" 门口有一个大牌子, 标出了约200个名人的墓碑位置(有两万多墓碑哪),但都是俄文。还是先认真做作业, 大概知道谁在那里, 要看谁, 再仔细去寻找。 篇幅所限,为原文节选。要看其余40张图片和相应文字,请去链接:http://www.chuchairen.com/2009/08/post_109.html |
转自:http://destguides.ctrip.com/journals-review-d358-r1269244-journals.html223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