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鼓浪屿记

[游记]鼓浪屿记

2010-01-16ctrip.com

元月十三日。冰点之下的上海正瑟瑟发抖,厦门却是煦日暖风,万里晴空。

出寓所时,才八点多。中山路步行街上的行人三三两两。两侧牙色的骑楼下,只有悬着“鼓浪屿特产”、“金门一条根”招牌的商铺刚刚营业,倒是黄则和里挤满了吃早点的人们。

早晨还是微冷的。我双手插在袋中,漫步在路的中央。短街的尽头伫立着两栋大楼,之间,是鹭江道和海边的林道,更远的地方,是绿色的小岛,是红白的建筑群。那便是鼓浪屿。

一提到厦门,人们会联想到鼓浪屿;一提到鼓浪屿,人们自然会想到厦门。何以让一座不足两平方公里的小岛和一座蓬勃发展又生态美丽的城市紧密相连?何以让东南小岛成为公认的中国最美丽的城区?何以让天南海北的游客来到厦门就不得不登上城市一隅的小岛?我隔着鹭江远望鼓浪屿,又把目光收回,上了轮渡。

鹭江其实就是厦鼓两岛间的海峡,最宽处不过六百米。黄浦江比这略窄,维多利亚湾比这略宽。但鹭江边的摩天大厦的数量远不及浦东,鼓浪屿上的西洋别墅也不是百年沧桑的万国建筑,九龙和港岛也难以嫁接类比。遥相呼应的厦鼓二岛,更多的是浪漫与自然。

岛民们都像乘公交车一样待在渡轮的底层,而游客则上了二层。刺鼻的柴油味掩盖了海上的咸腥味,轰隆的马达声也盖过了轻轻地涛声。鹭江中有礁石,附近浮着好几个航标灯,因而航线是斜向的。海面上还有点点小舸,船身都漆成了彩色。我想渔船怎么都到了内港来,仔细一看,不过是环卫船。

不过八分钟,船靠了岸。不像往常的自助游,我没有计划一条路线把所有的景点串起来,而是决定随便逛逛。我沿着漳州路,迎着太阳走去。太阳尚未高升,东方的海面反射着灼眼的白光,即使眯着眼睛,也看不清演武大桥方向的大概。皓月园是郑成功的纪念馆,崖边立着国姓爷的巨像。他披着大氅,握着宝剑,注视厦门,仿佛念念不忘恢复大明;他直视海面,仿佛正检阅着他的十万海军,威武坚定。而我知道,郑成功的扬名,是带有目的的。

漳州路蜿蜒向上。较高的一侧是蔽天的古榕,较低的一侧是住家。这些半坡上的小房子,平实而别致,衬托其周的藤蔓上还开着红花,在微风中颤动着。透过这些绿藤,有时能看见蓝灰色的大海,有时只能听到大浪淘沙的声音,于景于情都不可多得。它们中有的辟成了家庭旅馆,非常适合对岸忙碌的城市人来散心。淡季里没什么住客,它们又变回了民居。这段路上,只有偶尔经过的观光车会打破宁寂,此外,唯有天籁。

我徐徐的走着,长久不再思考。石墙换成了红砖墙,又加上些旧式的路灯,比上海的里弄更有格调。枝叶稀疏了,阳光缕缕透下。围墙又遮掉了些阳光,在路中央画出一连串的几何图形。高墙后传来悦耳的钢琴声,那是一所音乐学院,这让我初临这座人文之岛的熏风。

其后,宅院更为幽深,围墙更为斑驳。那些别墅,有的修旧如旧,有的拆旧修新,给人一种就要住进去的冲动。可是身为一介苦读十几载的寒士,却不会为那片刻的潇洒慷慨解囊,也轻易拿不出来。

人们多半是从龙头路方向往南去的,他们的人数并不多。我汇入这群人中,来到了一条更宽敞的石路上。这里的商铺、食铺较为集中,却不喧宾夺主。这里的榕树极为高大,枝干虬曲盘错,垂下的棕色气须几乎挡住了去路。两三个弹唱的歌手嗓音嘶哑,若是有人上前,就停下来推销脚下自己的CD。

日光岩以南有一大片金色的沙滩,名为港仔后沙滩,沙滩东边的海岬处则是菽庄花园。关于鼓浪屿的名胜,我先闻日光岩,后晓菽庄花园。即使看过了有关后者的介绍,却坚持认为这不过是富贾的花园别墅罢了。当时我还没有上岛。上了岛后,我想,既然鼓浪屿比想象中的好,菽庄花园也应不错,不妨进去瞧瞧。

菽庄花园建于民国二年,“菽庄”乃叔臧的谐音,而叔臧是花园的主人林尔嘉的别名。花园不大,除了山上的庭院外,就是海岬外的菽庄藏海和四十四桥。我在山上山下走了一遭,或仰或俯,才感觉到了花园构建布局上的智慧。

中国式的庭院,池塘是不可或缺的。但在这里,并无一块平地来挖出个池塘来。菽庄花园于是借四十四桥将内澳与大海隔开,并在桥洞下将海水引进,构成外池,再用桥隔出一个内池来。大海、外池、内池的颜色由浅及深,也更加波澜不惊。主人围绕着内池,建造了桥廊亭榭,远处却是金沙千里和碧波万顷,这种非典型的中国园林,是否是菽庄花园的首创?

四十四桥建成时值主人四十四岁,故名。它以一海边巨岩和几块礁石为纽,自身为带,串起菽庄花园的海路。巨岩之前,尚在外池,巨岩之后,则完全融入了海中。平日里,主人与好友可坐在桥上的亭中,或仰望日光岩,或临海远眺海沧,中秋时更可以品评天上与海中的圆月,山海奇景俱备矣。江南仕商掏山移石、掘地筑坝,苦心经营都难有这般效果,林尔嘉却仅用一座桥就达到了。江南园林总不免用四面围墙将自己包裹起来,菽庄花园却只用了一面围墙,还借到了这么多声与色。我认为,菽庄花园奇就奇在园在海中,海在园中。

菽庄花园的另一主题是补山。花园北隅,内海东侧有一面以海岩堆砌而成的假山丛,名为十二洞天。海岩斑驳丑陋,似乎与园子的大气不协调,但也有不拘一格的特色。虽比不上狮子林的假山,可这不过是园边一景,乐意的人还是当迷宫钻钻吧。

藏海园和补山园各有五景,组成了菽庄花园的十景。不过在我看来,十景浑然天成,难辨你我。行走其中,谁会像在西湖边指着湖面说,这是平湖秋月,要到晴朗的十五方能一睹;指着白堤说,这是断桥残雪,得到瑞雪之后才可体会。移步换景,晴雨殊异。林尔嘉在一九五一年将此花园捐献给国家,对外开放。要是他没有捐献,不知文革时这座花园是否会免遭破坏?

众所周知,鼓浪屿别名琴岛,乃因其蜚声中外的钢琴文化。钢琴博物馆就座落在菽庄花园中,分一二两馆,展示了近百架各式各样的古钢琴,全都是舶来品,年代最久的可追溯到十八世纪。从这些奇异的钢琴面前经过,连我这个不喜乐器的人也停下脚步,了解它们的背景与功能。钢琴馆的一角,工作人员正弹奏一首小曲,那是一架一九三七年产的钢琴,却令整栋房子里都飘溢着欢快的旋律。面前的钢琴生动了许多,胡桃木泛着明快的亮色,琴键也兀自跳跃起来,人们仿佛在时光机器的带领下回到了十九世纪的中欧。那时,钢琴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已臻成熟,让欧洲的音乐文化空前繁荣,也是如今无法再现的。然而落地窗外的蓝海却让我们明白,我们还在鼓浪屿。这样,心情一下子就像阳光般灿烂。

那天的阳光是真正的好。我离开菽庄花园,踱行于沙滩上,身子被晒得暖融融的。不同于第二天漫漫的黄厝海滩上只有两行脚印,海风永远不能把这处沙滩吹平。虽然冬天的海风有些干燥,会吹皱人的脸,海水没那么鲜艳,显得苍茫,但游人们都愿下来走走,留下几枚凌乱的脚印。浪花的拍击是那么的单调,我找了个无荫的长椅,懒洋洋地听着。

迷人的风景没能孕育出淳朴的民风。中午在海滩边吃了几盘不像样的海鲜,觉得店家没按价值规律办事。它占尽地利,资本积累应该相当可观。

心痛地摸着钱袋,我又上了山。经过幽静的晃岩路和鼓声路,我来到了鼓浪屿沙滩。这里有光着膀子晒太阳的,肤色黝黑;有结伴写生的,画中是礁石、栈桥和鼓浪石,色彩却过于艳丽。鼓浪石是一块一人多高的岩石,中空。据说鼓浪拍打岩洞,声若擂鼓,因而得名。岛又以石名。可在我看来,鼓浪石离海岸还有些距离,海水触碰不到,涨潮时也难以扑打岩洞,这一传闻恐怕难以体验得到了。

鼓浪石边有一座双层碉堡,是两岸对峙时期的产物。厦鼓两岛的岸边,碉堡频现。它们中有的被砌入了行道,有的外面还刷着军事设施,禁止破坏的字样。这座碉堡尽管残破,堡内淤上了海沙,散发着潮湿的臭味,却仍然被有意地保存下来。它的两个机枪孔仿佛两目大眼,警惕地盯着海上的动静,只要一见可疑的小船或袅水的人影,便毫不犹豫地开火。曾经看八二三炮战的文章,其中一则故事说某个向往台湾的大陆人来到厦门,朝金门的方向游去,后来飘到一座岛上,他兴奋地以为到了国统区,结果被巡逻的民兵逮了个正着,原来到了鼓浪屿。

我离开了海岸。康泰路,内厝澳路上都是民宅,有时是别墅群,有时是逼仄错乱的巷子。一栋房子里,虽也住了好几户人家,却不拥挤嘈杂,道路更是一尘不染。鼓浪屿的旅游业虽然发达,却没有染上浓烈的商业气息。不像普陀山、湄洲岛,还没登岛就要买好门票,鼓浪屿没有这座无形高墙的束缚,岛民们无需出示证件,往返于两岛工作生活,游客们也是来来往往,自由自在。政府没有强行迁居,大力打造,却让鼓浪屿声名日隆,只因为遵循了自然规律,顺应了时代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我又来到了海边,比预计的时间早得多。我不愿返回,又钻入了福州路,到岛的中心去转转。龙头路、福建路这块,别墅密集。天主教堂、日本领事馆,都是殖民时代的产物。有别于其他沿海城市的租借,鼓浪屿的租界实在是“引狼入室”。当年甲午海战新败,清政府割让了台湾岛,恐怕日本进一步入侵厦门,就希望通过列强的保护,以免圣域免遭侵占,黎民免受涂炭。此后,有十三国在岛上建造了领事馆,家眷和传教士都来了,这里变成了万国建筑群。不过这里不是利益的焦点,因此看起来没有承载太多屈辱。这里的建筑比起八大关更贴近生活,比起庐山别墅群分布更为集中,颇受婚纱摄影公司的青睐。每条路上都有衣着单薄的情侣在摄影师的摆弄下搔首弄姿,有的别墅门口还明令禁止婚纱人员入内。只是下午时分登岛的游客越来越多,这几条主干道上人潮汹涌,尽管有我这样的文明人士绕道而行,大多数人却昂首挺胸经过。要在夜幕降临前大功告成,难。

我最欣赏的建筑是原日本领事馆。这座两层红砖房在树木的掩映和百花的拥簇下,格外典雅。如今,它成了民居。住户在外头支了竹竿,晾晒衣被,我不以为意,可婚纱摄影公司也常驻不走,新娘还穿件粉色婚纱飘忽不定,我就不乐意了。

轮渡码头仍在大口的吞吐。我上了回去的船,只一会儿就回到了对岸的世界。对于鼓浪屿,一天的游历还显仓促,只尝到了些清甜。不过像我这种不知疲倦的暴走族已经受到了感化,步伐沉稳了许多。虽然不是那类一上岸就迷上了它的游客,但我估计还会重返的吧,到底对于它来说,每一次的探访总能发掘出新鲜的美。

转自:http://destguides.ctrip.com/journals-review-d21-r1270336-journals.html189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