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只为途中与你相遇(四)多克拉,思念如风 |
[游记]只为途中与你相遇(四)多克拉,思念如风 |
2010-03-05ctrip.com |
(遥望多克拉 经幡如雪) 天亮了,雨亦停了。 雨后初睛的清晨,云雾环绕,草木青翠,在寒冷潮湿空气里,我细细打量着德康拉杂的地型。 “德康拉杂”意为通往山口的石头梯子,这是在高山峡谷内一块小小的平地,四周乱石林立,古木参天,一条小河穿流而过,河面上用石头和树木搭起一座简易的小桥。 顺着河水的上游望去,在云雾缭绕飘渺之间有巨大的冰川呈现在远方,据说顺着这河水上逆可到达神女峰缅茨姆的背面。 在河的右侧用木头和塑料布盖起了三间大棚,为转经的人提使住宿,虽然现在空旷无人, 03年百万人大转经的的盛况现在只能想像,下一个羊年这是将是转经路上一个重要的驿站。只是那时候我会是其中的一员吗。 小卖部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价格便宜叫我不可思议,红牛五块钱一听,瓶装可乐三块钱,要知道所卖的货物全靠人和骡子背进来,一样的商业行为,民风的淳朴可见一斑。 在靠近水边的空旷处树着巨大的经幡阵,长长的经幡跨越整个河面,在清晨的风中五彩经幡飘动,河的对面就是属于多克拉地界。 一条小溪从对岸茂密的树林中流出,顺溪而上就是通往多克拉的垭口的路。 多克拉已是如雷贯耳。 有一首歌谣在转经人中世代传唱,歌中唱的生死界山顶就是多克拉山。 在那高高的生死界山顶, 白骨骷髅堆成了小山包。 有缘者能见到真佛面, 无缘者只能见到阴森白骨。 阴界中的亡灵啊,你不要害怕 那是上世观世音在为你引路。 …… 现在我们就要翻越这座生死界山。 简单的洗漱后,准备吃早饭。 早饭是大米饭配辣椒炒腊肉和酥油茶,在高海拨的地方做饭可真是技术活,只见高压锅在火塘旁左烤一会儿,右烤一会儿,待米煮开后在先放地上闷一会后再接着煮,如此反复,大瓦说那是让米能均匀受热,米饭才不会夹生,这种火候的掌握只能凭经验。 大瓦说我们必须在中午之前翻过多克拉垭口,因为到了下午垭口上天气变化多端,经常是风雪雨雾相加,转经人这时候往往被迫返回。 然而昨天我们苦苦追赶一天,以为能在德康拉杂赶上的那俩老外,却是在昨天下午直接翻越垭口的,大瓦认为他们这是无知者无畏,不知道下垭口这条路的危险。他一直告诫我们,如果天气异常我们就要返回来 四月份的时候,大瓦带着几个从南京来的驴友就是到达了垭口后因天气原因,被迫返回德钦的。 8:30分,我们跨过汹涌的河水,开始上山。 恣意呼啸了一夜的雨,现在变成了无数条小溪流,在树丛中乱石间飞流而下。 上山的路陡峭崎岖,全是是乱石堆,沿着陡坡无序的排列着,看不出是路的痕迹,乱石上长满青苔湿滑异常,小心翼翼地挪动脚步,,以便跨过横流在乱石之间的小溪流。没走几步就一脚踩空,左脚扭了一下,左脚踝骨曾经受过伤,虽然没有大碍,但心里总有阴影存在,连忙活动了一下幸好没有伤着,但鞋子却进水了,湿漉漉的很不好受。 雾气越来越浓郁,森林中充满神秘气息,长长的松萝从树梢垂下,如长髯飘飘的老人,四周寂静,看不清大瓦和老王的身影,唯有中安脖子上的铃铛发出悦耳的叮当声,宛如意韵深远的音乐,引领着我们走进的诸神安息的圣地。 在林中穿越的时间并不长,不到一小时我们走出幽深的森林,前方是一块平坦的开阔地,陡峭难行的山路变的平缓起来。 穿过一片高山杜鹃林,满目的绿色中间夹杂着少许枯黄,乱石林立的路旁不时出现了大小不一的玛尼堆,在翻过一座小山头后景致豁然开朗。 弥漫在空中的云雾悄然散去,空明舒朗的天穹下,寂静深远的高原上空气充盈着甜美醇和的清新,太阳出来了,身处在阴暗幽深的山谷深处,望着空旷的天空,天蓝的刺眼,而远处的草甸,在阳光的照耀下发出朦胧的光晕。 这是自己从未见到过的辉煌磅礴的气势,左边的山巍峨雄浑却又秀美舒展,清新纯净的高山草甸从山顶延伸到山下,清风拂过,细草微动,野花烂漫。 右边是突兀显赫的乱石山峰,犹如刀削斧劈,岩石裸露,行状怪异,几乎没有任何的植被,仿佛进入地狱之门,令人失魂落魄。 中间山脊上有一条羊肠小道呈之字型蜿延而上,尽头垭口的轮廓在雾气中隐约可见,风吹云散隐隐浮现经幡飞舞,这就是传说中的生死之界“西森西米拉”山,站在山下仰望着垭口,我不禁目瞪口呆望着那遥不可及的高度,整个山谷中被无边无限的空寂所笼罩,我们微小的的身躯好象随时可被这无边的空寂所吞噬一般,在大自然面前我们感到自己渺小和微未。 这就是外转经路上第一道关隘,也是外转路上最为艰辛的路段之一,它的尽头便是海拨4370米的多克拉垭口。 沿着巨大的之字型山路艰难的跋涉,双腿象灌了铅,脚步变得越来越沉重,每走几步就要停下来喘几口气,但此刻脚踏着坚实大地,心里充满了坚定的信念,因为经幡招展的地方有亲人的灵魂在等待我们。 关于生死之界有两个不同的说法,指南经上说:外转经的人们,因为有很大的功德,已经去世却还没能转到好的生世的亲人们,会将希望寄托给朝圣人,并与之同行。到了这座生死界山的时候,一般亡灵都能得到超度,便不再与人同行,会从生死界山的那道山梁后面下去,得到往生。 另一种说法是:亲人的灵魂在多克拉与你相见后,转经人背着亲人一起转山,到了卢阿森拉垭口后与你分手,亡灵因功德圆满而得到往生。 风吹草低现尸骨,白森森的动物骨头散落在草丛中,使的本来就已阴森的山路更显萧杀 ,这时候大瓦不再说笑,他神情庄重的念诵着六字真言,受到他的感染我也手持念珠,随声念诵:唵嘛呢叭咪吽,唵嘛呢叭咪吽。 沿着生死界山的山脊两边的山坡上,到处都是用巴掌大的石片搭建而成的小石屋,密密麻麻层层叠叠的,颇为壮观,这些石屋都是转经人为自已搭建的房子,那是为去世后自已灵魂来转山时休息用的。 四周静寂无声,小石屋弥漫出浓烈的宗教气氛让人凝重,藏人是彻悟生死的,他们对待死亡的态度竟然是那般通达,因为他们有信仰,他们知道自己灵魂的归属所在。 老王说:我们把房子建在一起吧,死后灵魂来转经时有你相伴,也不会寂寞。 我们一起走过了青年,还要走过中年和老年,共同感受着风霜雨雪,春来冬去的轮回,相互见证了成长中喜悦哀伤,无论怎样,有这样的朋友,人生路中彼此都不会孤单。 狭长的山口上风马经幡层层叠叠的纵横交错,遮天蔽日,经幡在风中猎猎作响,声音激荡雄浑,。 垭口充满了神秘阴森的气息,左边的全都是白色经幡,那是超渡亲人亡灵寄托哀思的经幡,右边那是为生者祈福的五彩经幡,而犬牙交错的山峦左右延伸到更为险峻的山峰,指南经上说这些分列在垭口左右的山峰分啊是观世音,文殊,金刚手等菩萨的身相。 大瓦替我们在右边挂上了祈福的风马经幡,而白色的经幡必须是要自已亲手来挂,这是向已故亲人来寄托自己的哀思,我们轻念着亲人的名字把经幡系好,按风俗经幡挂在垭口,山风每次吹动经幡就好像我们在轻亲自呼喊亲人的名字,为他们祈福。 老王跪在地上将一杯水洒在地上,他以水代酒来祭奠他的父亲,子欲养而亲不在的酸楚让老王流泪满面,他久久的跪在地上不愿起来,大瓦拍着老王的肩膀轻声安慰着:你们的心很诚,卡瓦格博会保佑的。 亲人永远在我们深情显现的地方,渗入记忆深处永远抹不掉,填不平。 白色经幡在风中飘扬飞舞,坐在垭口的石头上,想起了去世的爷爷,点滴往事涌上心头,原以为自己会感慨无限,思绪万千,但此刻却发现头脑中是一片空白,只是呆呆的凝视着天空,凝视着悄然无声划过天际的白云,风轻轻的拂过我的额头,温暖的阳光照射在我身上,此刻,过世亲人的灵魂与你相见,阴森的垭口感觉不到丝毫的凄杀,只有思念与温馨相伴。 按照习俗下山时转经人要招呼亲人的亡灵一起走,对着天空我大声的叫道:爷爷,孙儿背你一起上路了。 垭口往下的路,看起来叫人惊心动魄头昏目眩,在陡峭的的山势之中之字型的小道盘旋回转而下,感觉自己站下面稍有不慎就可以直接滚到山下。 山风很大,吹的人摇摇欲坠,我只能用手杖支撑住身体的平衡,慢慢的挪下山,而大瓦和老王下的很快,尤其是老王几乎是脚后跟不落地的小跑下山,让我佩服的五体投地。 一个小时后我走到山下的废弃的石头房旁时老王和大瓦已经在烧水煮面了。 路上买来的方便面没有什么保质期可言,面饼上而布满了绿色的霉斑,我笑着说:自然霉变的总比牛奶安全。昨晚在收音机里我们听到了国内几大乳制品巨头集体出事的新闻了。 靠着石头墙上遥望着回旋盘绕的下山小路,心里甚是得意,因为《指南经》上介绍下坡路共有118道弯,下山时我特别留心拐弯的数量,经过我的仔细清点从山顶到山脚一共是116弯。 稍事休息后继续上路,看到路旁立着一块木牌写着“西藏”二字,才想起我们已经踏入西藏土地,从多克拉垭口下来的西侧就是察隅县的境内了。 西藏,一块孤独的石头坐满整个天空 没有任何夜晚能使我沉睡 没有任何黎明能使我醒来 一块孤独的石头坐满整个天空 他说:在这一千年里我只热爱我自己 …… 我默念起海子的诗,满心欢喜,因为在我自己看来没有比徒步更好的方式来走进西藏了。 沿着从多克拉流下来的溪流往前走山路平缓,半小时左右就到了:咱俗塘(又称:咱数塘)。 比起陡峭险峻的多克拉,这里风景秀丽充满了诗意,秋叶淡淡秋草黄,道是秋意浓,一路美景不断,让我们放慢了脚步,对面山上是五彩绽纷的树林,下面是泛黄的草旬间清澈的溪流蜿蜒而过,而这边,几头健壮的耗牛不顾我们的靠近下,仍然悠悠闲闲的吃草,长长的牛毛在阳光下闪烁着美丽的光泽,前方横跨在溪上的木桥旁边是牧民的木屋,真是应了了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 这里有德钦的牧民在此放牛,他们要选几头牛去德钦参加斗牛大赛,大瓦想看斗牛让我们先走,他随后就赶上来,告诉我们有很多分岔往上的路,还有几座横跨在水面上的木桥,不要往上,不要过河,只要顺着溪右边的路一直往下走。 我走走停停,不停的拍着照片,这里手机没有信号,再也不会有工作的电话来牵绊我们的脚步,耳根清净,心也轻松,一直走在前面的老王躺在一棵倾斜在水面的白桦树上居然睡着了,看到此景,我也忍不住躺了下来小憩,阳光明媚,看着蓝天,白云,听着哗哗的流水, 我不由笑出声来,老王问我什么事这么开心啊,我闭着眼睛回答:你不觉的此刻很奢侈吗。 最美的风景,都是在自己心里的。 过了咱俗塘,我们顺河而下,又开始进入稠密的原始森林,而刚才水流平缓的河流,随着落差的加大也变的湍急汹涌。 遮天蔽日的树叶把阳光挡在外面,森林里阴暗潮湿,道路泥泞不堪,脚下全是落叶腐化而成的烂泥,踏上去柔软带水泥土就会没过脚帮,这就是被藏民称之为:仲切路。这段从咱俗塘到作啊江德的都是在茂密的林中,一路上伴随着我们都是烂泥,水塘,乱石块和腐朽倒下来横在路上的参天大树,刚开始时我还是尽量踩在石头上面走,到后来就干脆把裤腿给卷起来一脚深一脚浅的淌着泥泞走路。 路虽然难行,但都是比较平缓,没有急上急下的落差,走起来倒也轻松,前方路边上又出现经幡阵,又到了一处圣迹,在长满青苔的石头旁边,一股山泉从石隙缝流出,四周的苔鲜上贴满了小面额的钞票,这就是《指南经》上所说的圣水:黄丹药泉。我们蹲下去用双手舀了一棒圣水喝下,然后再舀上一捧淋在自己头上,嘴里唠叨着希望能祛病消痛,保佑平安。 继续往前走,这时侯寂静的林中传来叮咚的铃声,大瓦和中安赶上来了,这时候有竹子出现,刚开始稀稀疏疏的,到后来越走越茂密,我问大瓦是不是到了仲且朗,大瓦点头称是。 《指南经》上说:这里的花草竹木皆是空行母的圣木,飞禽走兽有的是看护圣地的门犬,见到他们不应有畏惧之心。这里茂密的森林和参天古木都是宝盖,胜利幢,锦幡等挂饰物。 在转经路上唯有这里看到竹子,没有家乡的竹子这么高大挺拔,直径都只有二三厘米左右,《指南经》介绍:转经人在这里都要采伐一根竹子带上路,一来可以作路途之伴,再者将竹子作为外转卡瓦格博的纪念,带回家中。因为有很大的加持力,转过经的藏族人家中的中柱上,都绑着这里的竹子。 我们在大瓦家的客厅上就看到了数十根圣木,绑在房顶梁椽之间。 我们在林中穿梭,道路漫漫,唯有舍曲河一直在我们的左边陪伴,时而在我们身边触手可及,时而又不见它的踪影,只看到汹涌咆哮声,老王一直走在前面,我走在后面相距几百米,这几天在转经路上我们除了坐下休息时很少走在一起,平时我们都为各自生计奔波忙碌,虽然天隔一方都相互挂念,我们都习惯在遇到问题时向对方倾叙,虽然彼此心里都已做好了决定,只是为了倾叙而倾叙。 在林中走了四个多小时后,天色也渐渐暗下来,我们走到了作阿江德,这里是稍微平坦一点的草地,今晚的宿营地就在这里,整段约长约五十里的仲且路,可露宿的地方并不多,只有这随近有几块可搭帐蓬的草地,前后相距几分钟的路程。 大瓦去弄柴禾准备晚饭,我们把行李从中安背上卸下来,从纤维袋中摸了把豆子喂它,中安湿滑的舌头添在掌心中痒痒的,我们都把中安当作队伍中的一员,共用一口锅吃饭,我们吃过饭后就用烧饭的锅给中安盛水喝。 在结束转经后的一个月,大瓦给我打来电话告诉我,中安在说拉垭口下山途中失足摔死了,让我心疼不已,老王说中安转了这么多次经肯定会往生的,我也相信。 走了一天,终于可以放松休息了,大瓦在生火煮粥,我和老王一边搭帐蓬一边斗嘴,相互挖着N遍的老底,大瓦笑嘻嘻的看着我俩斗嘴,强烈要求我们要用普通话,在拆腾了一个小时后终于把帐蓬搭起来,看到老王带来帐蓬号称双人帐宽才1.2米宽,又忍不住骂起来:这么窄怎么睡啊。大瓦听懂了我说的意思笑嘻嘻的说:老朱,老王本来就没打算和一起你睡的。 天也黑了,我们围着篝火开始喝粥,几乎同时我们从碗里捞出几粒米往天上一撒,口中念道:先敬卡瓦格博。这是我们从大瓦那里学来的,他每次吃饭前都要做这样的仪式,睡觉前他会毕恭毕敬的朝着神山的方向叩九个等身长头,这些举动都让我看到的有种说不出的感动,他也向往城市的生活,而他目前的生活也与现代生活丝缕相连,面对着日益增多的都市游客带来浊流滚滚的物欲,依旧保持着神山带给他的质朴与善良,与大瓦这几日交往中他的热情诚恳,他内心的阳光,使我自惭形秽。 只有一包榨菜就着稀粥喝,但我们吃的很香,数不清的小虫飞向篝火掉进我的碗里,刚开始我还外舀,到后来越来越多干脆用汤勺搅拌几下,当作芝麻粥给喝下去。 这是个难忘的夜晚,在与世隔绝的原始森林中,篝火映红了我们脸庞,我们都默默的看着大瓦用柴刀削着竹子,这是他送给我们的礼物──空行母的圣木,送给老王是根有七个竹节竹杖,送给我的是五个竹节的(因为我带着手杖,为携带方便),竹杖的顶端头用刀削成U型。 大瓦把竹杖交给我们时,一脸的庄重,告诫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把竹杖放倒在地,尤其不能把U型端倒插在地上,那是对卡瓦格博最大的不敬,据他描叙,朝圣者的竹杖在德钦能卖到几百块钱。 这根竹杖伴随着我们走完转经路,我们在U型顶端装进了卢阿森拉的圣地之土,塞进了白色的经幡条,在曲南河灌进了发源自卡瓦格博主峰的圣水,被千佛加持过的队格白色石子米粒,梅里求功的香柏枝,最后在说拉垭口系上彩色的幡条,它不再是普通的竹杖,而是具有了非凡的加持力的神奇,后来我历经几个机场的安检费尽口舌向安检人员解释这根竹杖的来历,成功的让我手持竹杖上飞机平安带回家。老王那根在托运时在浦东机场丢失,居然被这厮索赔成功,他幽幽的说:我的竹杖升天了。 帐蓬外,一片寂静的黑暗,犹如创世之初,天地未分。帐内我和老王谈起在我们周围的大部分人(包括我自己)对于佛的礼拜是本着实用主义原则,需要时什么神灵都信,见庙就进,见佛就拜,只求今生今世,只求升官发财,福禄寿全齐,绝不理会自己来世做甚么。而藏人却相反,他们坚信自己灵魂在天堂,人间,地狱三界之间永远地轮回着,人生最重要的不是追求现世的功业,而是为来世积功德。今世为来世积德,来世重于现世的信念给藏人提供了解脱苦难,升入天堂,祈求来世的安慰和希望。因此他们对掌管着来世轮回的卡瓦格博的崇拜是绝对而纯粹的,充满了抽象玄奥却又饱含着世俗情感…… 也不知什么时候睡着了,醒来睁开眼,最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 (德康拉杂) (生死界山) (为死后亡灵搭建的房子) (多克拉背面的下山弯道) (垭口的花) |
转自:http://destguides.ctrip.com/journals-review-d106-r1276742-journals.html611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