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瑞士行之四**巴塞尔** |
[游记]瑞士行之四**巴塞尔** |
2010-03-26ctrip.com |
巴塞尔---瑞士伸出双手,与德法相握。 巴塞尔位于瑞士北部的莱茵河岸,与法、德两国交界。与邻国的边境城市一起,巴塞尔成为欧洲莱茵上游地区的三个中心之一。 由于地理位置的极度优越,巴塞尔的机场不教巴塞尔机场,而是叫做EuroAirport,厉害吧。 莱茵河把这座城市分为两个部分:右岸的小巴塞尔和左岸的大巴塞尔。这两个城市部分自古以来一直不合,某些风俗甚至延续到今天。一方面,大巴塞尔至今保持所谓的“Lällekönig“(意为“舌头国王”):“舌头国王”站在大巴塞尔的莱茵河的桥上,把舌头伸向右岸小巴塞尔的方向。小巴塞尔则通过Gryff大鸟狂呼节来表示不服:Gryff大鸟会在桥上示威般地跳舞,并把屁股对着大巴塞尔的方向。 巴塞尔不仅是瑞士最重要的展会城市,也是化工医药工业的中心。世界著名的诺华(Novartis)和罗氏(Hoffmann-La-Roche)医药公司不仅首先创建于巴塞尔,而且直至今天,它们的总部仍设在巴塞尔并在这里生产部分产品。 总之,巴塞尔,一两句话远远不足以描述这个充满魅力的城市。 令人印象深刻的铁锈色的市政大厅矗立在市场广场(MarktPlatz)上,是巴塞尔州府所在地,同时也是市政委员会所在地。 特别值得一看的是市政会议厅、美丽的内庭、富于浪漫气息的拱廊和宏伟的高塔。 市政厅自14世纪以来就位于这一地区,而不在该市以前的统治者即兼任主教的公国君主所在地,当时这一统治者住在教堂山上。不选在同一地址,说明当时的市民随着自己经济实力的增长而寻求独立,不再受制于主教。手工业者组成了15个行会,于1501年执行了市政委员会加入瑞士联邦的决定。 为纪念这一事件,16世纪初,当时的市政厅前半部分由一座极著名的新建筑取代。城垛也进行了装修,四周色彩非常丰富,悬挂着12枚徽章,代表了包括当时加入瑞士联邦的巴塞尔在内的12个州。17世纪初,市政大厅进行了扩建,Hans Bock将更宽更长的墙面进行了粉刷,具有仿建筑学的特点。 1900年,市政大厅有进行了进一步的扩建,最左边加上了配楼,右边修起了一座塔,同时,拆除了建于14世纪的原有后楼,建起了一座新楼。这是一个历史主义时期,因为建筑师们使用了传统风格中的元素,一些旧的部分及其建筑形式融合到了新的建筑中,但整个装饰在当时属于最新风格,即新艺术风格。 交通: SBB火车站8路巴士到Markt-Platz 红沙岩砌成的高墙,五颜六色的瓦铺成的房顶,高耸的双塔,这一切的一切使大教堂成为巴塞尔重要的特色之一。酒窖、唱诗班、鹿特丹伊拉斯谟之墓、Galluspforte和两个回廊见证了大教堂几个世纪的沧桑。 大教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查理曼大帝(Charlemagne) 王朝时期,该建筑于917年匈牙利人进攻整个城市时遭到毁灭。11世纪初,亨利二世为巴塞尔建起了一座宏伟的新教堂。12世纪最后25年间,亨利时期的教堂被罗马式建筑所取代,1356年大地震后重新修复成哥特式教堂。 交通: 从市政厅可以直接走过去. 教堂后面位于莱茵河上方的平台被称作“Pfalz”.“Pfalz”一词来自“palatium”(即“宫殿”之意), 因为巴塞尔主教的住宅就在这附近。 在巴塞尔的Pfalz可以一睹老城的壮丽风采,还能看到瑞士、德国和法国三国交界地。 沿着平台往河边走,河对岸就是小巴塞尔,也是诸多500强大公司的驻地,包括著名的瑞士诺华职药。 Spalentor是1400年防御工事中现存的三座城门之一,气势恢宏。 从阿尔萨斯运来供应巴塞尔的许多重要物资,都要经过这座城门。 城市的一侧装饰有创作于15世纪初的三个人物——圣母像和两个圣徒。 交通: 从市场广场做3路Tram坐三站. (市政厅) (巴塞尔大教堂) (教堂后面的宫殿平台) (莱茵河边的巴塞尔的标准照) (夕阳下的spalentor(spalen门)) |
转自:http://destguides.ctrip.com/destguides/journals/AllSingleJournals.aspx?Writing=1279662183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